图书介绍

中国新时期退耕还林(草)工程的经济分析PDF|Epub|txt|kindle电子书版本网盘下载

中国新时期退耕还林(草)工程的经济分析
  • 李晓峰编著 著
  • 出版社: 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
  • ISBN:9787109139183
  • 出版时间:2009
  • 标注页数:247页
  • 文件大小:15MB
  • 文件页数:266页
  • 主题词:造林-林业政策-研究-中国

PDF下载


点此进入-本书在线PDF格式电子书下载【推荐-云解压-方便快捷】直接下载PDF格式图书。移动端-PC端通用
种子下载[BT下载速度快]温馨提示:(请使用BT下载软件FDM进行下载)软件下载地址页直链下载[便捷但速度慢]  [在线试读本书]   [在线获取解压码]

下载说明

中国新时期退耕还林(草)工程的经济分析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

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引言:“2605项目”留下的思考1

第1章 导论6

1.1 研究背景分析6

1.1.1 中国新时期退耕还林(草)工程的实施背景6

1.1.2 中国新时期退耕还林(草)工程的特点15

1.2 研究的意义和目的17

1.2.1 研究的意义17

1.2.2 研究的目的19

1.3 研究的内容、思路与本书的结构和特色19

1.3.1 本书的主要研究内容19

1.3.2 研究思路与本书结构21

1.3.3 本书的特色与创新24

1.4 小结25

第2章 中国新时期退耕还林(草)工程的相关概念与政策解析26

2.1 退耕还林(草)工程的科学涵义26

2.1.1 退耕还林(草)工程的概念论争26

2.1.2 退耕还林(草)工程的科学内涵27

2.1.3 退耕还林(草)工程的生态、经济和社会效益目标29

2.2 退耕还林(草)工程实施的理论基础分析31

2.2.1 退耕还林(草)工程的生态学理论基础31

2.2.2 退耕还林(草)工程的生态经济学理论基础31

2.2.3 退耕还林(草)工程的环境经济学理论基础32

2.2.4 退耕还林(草)工程的土地经济学理论基础33

2.2.5 退耕还林(草)工程的可持续发展理论基础33

2.3 中国新时期退耕还林(草)政策评析34

2.3.1 中国新时期退耕还林(草)的基本政策34

2.3.2 中国新时期退耕还林(草)工程的具体政策体系36

2.3.3 中国退耕还林(草)政策设计中存在的一些问题41

2.4 小结43

第3章 国内外退耕还林(草)工程的实践与评析44

3.1 中国退耕还林(草)工程的实践与简评44

3.1.1 中国退耕还林(草)的历史演变与未来走向44

3.1.2 中国2003年底退耕还林(草)政策重大调整问题分析49

3.1.3 中国退耕还林(草)政策执行中存在的主要问题53

3.2 中国新时期退耕还林(草)实践的案例分析——以河南省三门峡为例56

3.2.1 河南省三门峡市退耕还林工程实施的基本情况56

3.2.2 河南省三门峡市退耕还林工程建设的成绩、经验与问题57

3.2.3 河南省三门峡市退耕还林工作今后改进方向的思考61

3.3 国外退耕还林(草)的实践、政策与启示63

3.3.1 国外退耕还林(草)的概况63

3.3.2 发达国家实施退耕还林(草)的背景分析65

3.3.3 发达国家退耕还林(草)实践的评价与启示67

3.4 小结71

第4章 中国退耕还林(草)工程实施的前提条件:粮食安全72

4.1 粮食安全的基本涵义72

4.1.1 粮食安全的概念72

4.1.2 粮食安全问题对于中国的特殊重要性73

4.2 粮食安全与退耕还林(草)工程的关系分析76

4.2.1 威胁中国粮食安全的生态因素77

4.2.2 退耕还林(草)工程与中国粮食安全的辩证统一关系78

4.3 中国退耕还林(草)工程实施后粮食供求形势的变化81

4.3.1 中国1990—2003年的粮食供求与市场波动82

4.3.2 中国1999—2003年粮食产量大幅度减少的原因分析84

4.3.3 国家2004年粮食“新政”与以后粮食生产形势的改观89

4.4 小结92

第5章 中国退耕还林(草)工程启动阶段的经济分析93

5.1 补贴在中国退耕还林(草)工程中的重要性与变动趋势分析93

5.2 退耕还林(草)补贴的性质分析95

5.2.1 环境的破坏者95

5.2.2 需要救助的贫困者95

5.2.3 公共产品的生产者96

5.2.4 环境破坏与治理过程中的受害者96

5.3 退耕还林(草)补贴效益的经济分析97

5.4 补贴对退耕还林(草)工程影响的理论分析98

5.4.1 补贴对退耕还林(草)工程影响的基本模型98

5.4.2 退耕还林(草)中“差别补贴”的重要性分析100

5.4.3 一般意义上对退耕农户实施补贴的模型102

5.5 退耕还林(草)补贴标准确定的理论分析104

5.5.1 补贴标准确定的依据104

5.5.2 补贴标准确定的理论模型104

5.6 中国退耕还林(草)补贴政策的实证分析107

5.6.1 退耕还林(草)补贴的数量与分配107

5.6.2 我国退耕还林(草)工程补贴标准高低分析110

5.6.3 结论与原因分析112

5.7 退耕还林(草)效益的阶段性和补贴期限探讨114

5.7.1 退耕还林(草)效益的阶段性114

5.7.2 延长补贴期限的理由115

5.7.3 国家补贴期限的适时调整116

5.8 小结117

第6章 中国退耕还林(草)工程推进阶段的经济分析118

6.1 退耕还林(草)工程推进阶段的特点118

6.2 退耕还林(草)工程的“成本—收益”分析与各参与主体的利益均衡118

6.2.1 退耕还林(草)工程的总体“成本—收益”分析118

6.2.2 退耕还林(草)工程各个参与主体的“成本—收益”分析122

6.3 退耕还林(草)工程中农户私人目标与政府目标的冲突127

6.4 退耕还林(草)工程实施中各参与主体博弈分析131

6.4.1 中央政府与地方政府的博弈131

6.4.2 地方政府之间的博弈133

6.4.3 政府与退耕农户的博弈135

6.4.4 退耕农户之间的博弈137

6.4.5 博弈分析的结论与讨论138

6.5 退耕还林(草)工程中的委托—代理分析139

6.5.1 委托—代理理论概述139

6.5.2 委托—代理理论在中国退耕还林(草)工程中的应用140

6.6 小结144

第7章 中国退耕还林(草)工程后退耕阶段的经济分析146

7.1 退耕还林(草)工程可持续的关键:退耕农户收入持续稳定的增加146

7.2 退耕还林(草)地区产业结构调整与后续产业发展147

7.2.1 结构调整与经济发展的关系分析147

7.2.2 中国新时期退耕还林(草)政策为退耕区产业结构的调整奠定了基础153

7.3 退耕还林(草)工程中林(草)产权问题研究155

7.3.1 产权理论的简单回顾155

7.3.2 中国退耕还林(草)工程中林(草)产权问题分析157

7.4 退耕还林(草)后生态补偿问题研究164

7.4.1 生态补偿概念的演变与发展164

7.4.2 退耕还林(草)生态补偿释义165

7.4.3 退耕还林(草)生态补偿的标准与依据166

7.4.4 退耕还林(草)生态补偿的机制分析169

7.4.5 中国退耕还林(草)生态补偿制度的探索与实践179

7.5 小结181

第8 章建立中国退耕还林(草)长效机制的政策建议研究182

8.1 从国家安全战略的高度出发,确保国家粮食安全182

8.1.1 粮食安全问题事关国家安危,决不可掉以轻心182

8.1.2 建立国家和退耕区两级粮食安全机制,确保粮食稳定增长183

8.2 制定更科学的退耕还林(草)补贴政策188

8.2.1 科学确定不同时空的补贴标准,实行差异化补贴188

8.2.2 进一步完善与丰富补贴的形式189

8.2.3 适当延长补贴期限191

8.3 采用参与式退耕还林(草)方式,充分调动农户参与工程的积极性192

8.3.1 农户参与退耕还林(草)方式的重要性192

8.3.2 参与式方法的基本原理193

8.3.3 参与式方法在退耕还林(草)中的应用——参与式退耕还林(草)193

8.4 引入市场机制,实现退耕还林(草)经营模式的创新195

8.4.1 进一步稳定和加强退耕还林(草)中的私人承包制195

8.4.2 创新退耕还林(草)经营模式197

8.4.3 建立中介组织,改政府操作为市场化运作199

8.5 加快退耕还林(草)地区产业结构调整和后续产业的发展200

8.5.1 退耕还林(革)地区农业结构调整的基本思路201

8.5.2 退耕还林(草)地区产业结构调整和后续产业发展的具体措施209

8.6 加强退耕还林(草)工程中的产权制度建设212

8.6.1 落实林(草)权213

8.6.2 延长土地使用期限213

8.6.3 建立土地使用权流转机制215

8.6.4 进一步明确土地处置权216

8.6.5 制订相应法律,有效保护农户林地的所有权和收益权217

8.7 实施林业分类经营,建立退耕还林(草)生态效益补偿制度217

8.7.1 林业分类经营的科学内涵217

8.7.2 中国林业分类经营的探索与实践219

8.7.3 中国退耕还林(草)工程中林业分类经营的应用220

8.7.4 建立退耕还林(草)工程的利益分配与生态补偿机制224

8.8 建立退耕还林(草)工程监测评估体系225

8.8.1 建立退耕还林(草)监测评估体系的必要性225

8.8.2 退耕还林(草)监测评估的目的及内容226

8.8.3 退耕还林(草)监测评估体系的构建226

8.9 小结229

第9章 主要研究结论与需要进一步研究的问题230

9.1 本书研究的主要结论230

9.2 需要进一步研究的问题231

参考文献233

后记245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