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中国民族发展史纲要PDF|Epub|txt|kindle电子书版本网盘下载

中国民族发展史纲要
  • 王文光,龙晓燕,张媚玲著 著
  • 出版社: 昆明:云南大学出版社
  • ISBN:9787548201854
  • 出版时间:2010
  • 标注页数:390页
  • 文件大小:28MB
  • 文件页数:407页
  • 主题词:中华民族-民族历史

PDF下载


点此进入-本书在线PDF格式电子书下载【推荐-云解压-方便快捷】直接下载PDF格式图书。移动端-PC端通用
种子下载[BT下载速度快]温馨提示:(请使用BT下载软件FDM进行下载)软件下载地址页直链下载[便捷但速度慢]  [在线试读本书]   [在线获取解压码]

下载说明

中国民族发展史纲要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

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导言1

第一章先秦时期中国古代民族的孕育17

第一节石器时代的古人类17

一、旧石器时代的古人类17

(一)旧石器时代早期的猿人17

(二)旧石器时代中期的古人18

(三)旧石器时代晚期的新人18

二、新石器时代黄河流域的文化及其主人18

(一)仰韶文化18

(二)大汶口文化19

(三)龙山文化19

(四)马家窑文化20

(五)齐家文化20

三、新石器时代中国东北、北方、西北的文化及其主人20

(一)东北的新石器文化及其主人20

(二)北方的新石器文化及其主人22

(三)西北的新石器文化及其主人22

四、新石器时代中国西南的文化及其主人23

(一)西藏的新石器文化及其主人23

(二)四川与重庆的新石器文化及其主人24

(三)云南的新石器文化及其主人24

(四)广西与贵州的新石器文化及其主人25

五、新石器时代中国南方的文化及其主人26

(一)河姆渡文化26

(二)马家浜文化26

(三)良渚文化27

(四)屈家岭文化28

(五)大溪文化28

(六)江西、福建、广东的新石器文化及其主人28

第二节古史传说时代的先民及其所反映出的历史文化30

一、关于古史中的传说时代30

(一)西周时期的古史神话传说30

(二)春秋战国时期的古史神话传说31

二、传说中的三皇时代33

(一)有巢氏33

(二)燧人氏33

(三)伏羲氏34

(四)神农氏34

三、传说中的五帝时代35

(一)黄帝与炎帝35

(二)蚩尤36

(三)颛项36

(四)帝喾37

(五)尧帝38

(六)舜帝与禹帝39

第三节夏、商、周:华夏族的形成及其周边民族40

一、夏族、商族、周族与夏、商、周王朝概述40

(一)夏族与夏王朝40

(二)商族与商王朝41

(三)周族与西周王朝42

(四)激荡的东周与社会发展的趋同43

二、华夏族的形成45

(一)多源合流的华夏族45

(二)夏商周时期华夏族的孕育、形成与发展45

三、夏、商、周时期的周边各族46

(一)东北地区的民族及其社会发展情况46

(二)北方地区的民族及其社会发展情况48

(三)西北地区的民族及其社会发展情况50

(四)西南地区的民族及其社会发展情况51

(五)南方的民族及其社会发展情况55

四、夏、商、周时期各民族的文化57

(一)夏族的文化57

(二)商族的文化58

(三)西周时期周族的文化59

(四)春秋战国时期各民族的文化60

五、夏、商、周时期各民族的关系66

(一)夏商时期的民族关系66

(二)周代的民族关系67

第二章秦汉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建立及中国各民族的发展70

第一节秦汉时期中国各民族发展概述70

一、秦汉时期中国民族的发展特点70

二、汉民族的形成71

(一)关于汉族的族称与汉民族的形成71

(二)汉民族的民族特点73

第二节秦汉时期的周边民族75

一、东北的肃慎、东胡、秽貊等民族及其社会发展情况75

(一)肃慎系民族75

(二)东胡系民族75

(三)秽貊系民族77

二、北方的匈奴、丁零等民族及其社会发展情况78

(一)匈奴78

(二)丁零80

三、西北的民族及其社会发展情况80

(一)大月氏80

(二)小月氏80

(三)乌孙81

(四)西域的城郭诸国81

(五)羌人83

(六)氐人83

四、西南的民族及其社会发展情况83

(一)氐羌系诸族83

(二)百越系诸族85

(三)苞满与闽濮86

五、南方的民族及其社会发展情况86

(一)百越系民族86

(二)苗蛮系民族89

第三节各民族间的相互交流及其关系91

一、东北地区的民族关系91

二、北方的民族关系93

三、西北的民族关系97

(一)汉、匈与西域各族的关系97

(二)汉羌关系103

四、西南的民族关系105

五、南方的民族关系109

第四节秦汉时期各民族的文化115

一、东北各民族文化115

(一)肃慎系民族文化115

(二)东胡系民族文化115

(三)秽貊系民族文化116

二、北方的匈奴文化118

三、西北各族文化119

(一)西域南道各族文化119

(二)西域北道各族文化120

四、西南各民族文化120

五、南方民族文化123

(一)百越系民族文化123

(二)苗蛮系民族文化124

第三章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中国民族在历史的曲折迂回中发展125

第一节三国、两晋、南北朝各民族发展的特点与壮大的汉族125

一、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民族发展特点125

二、儒学与本时期的民族融合127

三、在民族融合中壮大的汉民族131

(一)汉民族在质与量上的变化131

(二)因民族融合而更加丰富多彩的汉文化132

第二节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的周边民族133

一、东北的民族及其社会发展情况133

(一)肃慎系民族133

(二)东胡系民族134

(三)秽貊系民族136

二、北方的民族及其社会发展情况137

(一)匈奴137

(二)鲜卑138

(三)柔然139

(四)突厥141

(五)铁勒(丁零)141

三、西北的民族及其社会发展情况142

(一)氐族与羌族142

(二)吐谷浑族143

(三)西域诸族144

四、西南的民族及其社会发展情况145

(一)氐羌系民族145

(二)百越系民族146

(三)闽濮147

五、南方的民族及其社会发展情况148

(一)百越系民族及与其有亲缘关系的民族148

(二)苗蛮系民族149

第三节各民族的民族关系150

一、东北各民族的民族关系150

(一)肃慎系挹娄与勿吉的民族关系150

(二)东胡系各族的民族关系151

(三)秽貊系各族的民族关系152

二、北方民族的民族关系153

(一)匈奴的民族关系153

(二)鲜卑的民族关系154

(三)柔然的民族关系156

(四)铁勒的民族关系159

三、西部、西北部民族的民族关系161

(一)西域各族的民族关系161

(二)氐族的民族关系162

(三)吐谷浑的民族关系163

四、西南地区的民族关系164

(一)蜀汉政权与南中大姓和夷帅的关系164

(二)大姓的割据166

五、南方的民族关系166

(一)百越后裔的民族关系166

(二)苗蛮的民族关系168

第四节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各民族的文化169

一、东北各民族文化169

(一)挹娄、勿吉的文化169

(二)东胡系各族的文化170

(三)扶余、高句丽等族的文化172

二、北方各民族文化174

(一)鲜卑的文化174

(二)高车的文化175

(三)柔然的文化176

三、西北各民族文化177

(一)西域城郭诸国的文化177

(二)吐谷浑的文化178

四、西南各民族文化179

(一)物质文化179

(二)精神文化179

五、南方民族文化180

(一)百越后裔的文化180

(二)苗蛮民族群体的文化181

第四章隋唐五代经济文化的繁荣与中国民族的大发展183

第一节隋唐五代时期中国民族发展的特点与快速发展的汉民族183

一、隋唐五代时期中国民族发展的特点183

二、在民族融合中快速发展的汉民族184

(一)北方兄弟民族的汉化185

(二)北方汉族南迁与汉民族分布区的进一步扩大190

第二节隋唐五代时期的周边民族191

一、东北的民族及其社会发展情况191

(一)肃慎系的靺鞨族群191

(二)多源合流的渤海人192

(三)以东胡后裔为主体的民族192

二、北方的民族及其社会发展情况195

(一)铁勒族群195

(二)回纥人196

(三)突厥197

(四)黠戛斯198

三、西北的民族及其社会发展情况199

(一)羌族199

(二)吐谷浑族201

(三)西突厥与西域各族202

四、西南的民族及其社会发展情况203

(一)氐羌系民族203

(二)百越系各民族210

(三)近代孟高棉民族的先民211

五、南方的民族及其社会发展情况212

(一)百越后裔各族212

(二)苗蛮系后裔各族213

(三)流求人214

第三节隋唐五代时期的民族关系215

一、东北各民族的民族关系215

(一)高丽人与周边民族的关系215

(二)渤海人与周边民族的关系217

(三)契丹、奚、室韦与周边各族的关系218

二、北方各民族的民族关系221

(一)突厥族与周边各族的关系221

(二)回纥与周边各民族的关系226

(三)铁勒人与周边各族的关系227

(四)黠戛斯人与周边各族的关系228

三、吐谷浑与周边民族的民族关系229

(一)隋代吐谷浑的民族关系229

(二)唐代吐谷浑的民族关系230

四、吐蕃与周边民族的民族关系230

(一)松赞干布时期的民族关系230

(二)吐蕃噶尔家族专权时期的民族关系232

(三)墀德祖赞时期的民族关系233

(四)墀松德赞时期的民族关系234

(五)唐朝后期的汉藏民族关系234

五、南诏的民族关系235

(一)南诏与唐的民族关系235

(二)南诏与吐蕃的民族关系237

(三)南诏与周边其他民族的关系238

六、南方的民族关系239

第四节隋唐五代时期的民族文化241

一、东北各民族的文化241

(一)靺鞨文化241

(二)东胡系各族的文化243

二、北方各民族的文化244

(一)铁勒族群文化244

(二)突厥族文化245

(三)回纥、黠戛斯的文化247

三、西北各民族的文化248

(一)党项羌的文化248

(二)西域各族的文化248

四、吐蕃文化250

五、南诏境内各民族文化253

(一)南诏的政治制度与文化生活习俗253

(二)南诏统治下的其他各民族文化254

六、南方民族的文化257

(一)百越后裔的文化257

(二)流求人文化258

(三)苗蛮后裔的文化260

第五章辽、宋、夏、金时期中国各民族在历史的曲折迂回中继续发展262

第一节辽、宋、夏、金政权的分立与汉族的发展262

一、辽、宋、夏、金时期中国各民族建立的政权262

(一)辽朝262

(二)大理国264

(三)宋朝267

(四)西夏268

(五)金朝270

二、汉民族的壮大与分布地的扩展272

第二节辽、宋、夏、金时期的周边民族273

一、东北的民族及其社会发展情况273

(一)肃慎系民族273

(二)渤海人274

(三)东胡系民族275

二、北方的民族及其社会发展情况276

(一)突厥人277

(二)鞑靼、阻卜277

(三)乌古、迪烈、乃蛮等部277

三、西北的民族及其社会发展情况279

(一)党项羌279

(二)回鹘279

(三)畏兀儿280

(四)吐谷浑281

四、吐蕃各部的社会发展情况281

(一)吐蕃本部281

(二)唃厮啰吐蕃282

五、西南的民族及其社会发展情况283

(一)氐羌系各族283

(二)金齿、白衣285

(三)蒲蛮286

六、南方的民族及其社会发展情况286

(一)百越系民族286

(二)流求人289

(三)与苗蛮有关的各族290

第三节辽、宋、夏、金时期的民族关系291

一、东北的民族关系291

(一)女真与宋、西夏的关系291

(二)女真与宋、西夏以外民族的关系293

二、北方的民族关系293

(一)契丹与汉族的关系293

(二)契丹与汉族以外其他民族的关系295

三、西北的民族关系295

(一)党项羌与周边民族的关系295

(二)西北各族与汉民族的关系297

四、西南的民族关系297

(一)吐蕃各部的民族关系297

(二)大理国的民族关系298

五、南方的民族关系300

(一)苗蛮系统各民族的民族关系300

(二)百越后裔的民族关系301

第四节辽、宋、夏、金时期的民族文化301

一、东北、北方各民族文化301

(一)女真族的文化301

(二)契丹族的文化303

二、西北各民族的文化304

(一)党项羌的文化304

(二)回鹘的文化306

三、西南的民族文化308

(一)吐蕃的文化308

(二)大理国文化310

四、南方的民族文化311

(一)苗蛮系统民族的文化311

(二)百越系统民族的文化312

第六章元、明、清时期中国近现代民族的孕育与发展315

第一节元、明、清对边疆的治理与汉民族的大发展315

一、元、明、清三朝对边疆民族的治理与民族关系315

二、汉民族融合速度的加快与分布区的扩大317

(一)汉民族的快速融合与壮大317

(二)汉民族分布区的扩大318

第二节东北的各民族321

一、近代阿尔泰语系满——通古斯语族各民族的形成与发展321

(一)从女真到满族321

(二)从赫真到赫哲族323

(三)鄂温克族324

(四)从俄尔吞到鄂伦春族326

(五)锡伯族327

二、东北阿尔泰语系蒙古语族的达斡尔族328

三、朝鲜族329

第三节北方、西北近代阿尔泰语系蒙古语族各民族的形成与发展331

一、蒙古族331

二、土族、东乡族、保安族、裕固族的形成与发展333

(一)土族333

(二)东乡族335

(三)保安族336

(四)裕固族337

第四节西北近代阿尔泰语系突厥语族各民族及其他民族的形成与发展338

一、阿尔泰语系突厥语族各民族338

(一)维吾尔族338

(二)撒拉族339

(三)哈萨克族340

(四)柯尔克孜族341

(五)乌孜别克族343

(六)塔塔尔族344

二、印欧语系民族344

(一)印欧语系伊朗语族的塔吉克族344

(二)印欧语系斯拉夫语族的俄罗斯族345

三、回族346

第五节西南近代汉藏语系、南亚语系各民族的形成与发展348

一、汉藏语系藏缅语族各民族348

(一)藏族348

(二)门巴族349

(三)珞巴族349

(四)羌族350

(五)彝族351

(六)白族352

(七)纳西族353

(八)哈尼族354

(九)傈僳族355

(十)独龙族356

(十一)怒族357

(十二)普米族357

(十三)景颇族358

(十四)拉祜族358

(十五)阿昌族359

(十六)基诺族359

二、汉藏语系壮侗语族的傣族360

三、南亚语系孟高棉语族的民族362

(一)佤族362

(二)布朗族362

(三)德昂族363

第六节南方近代汉藏语系各民族364

一、汉藏语系壮侗语族各族及相关民族364

(一)壮族364

(二)布依族365

(三)侗族365

(四)水族366

(五)仫佬族367

(六)毛南族368

(七)黎族369

(八)仡佬族370

(九)畲族370

(十)京族371

二、汉藏语系苗瑶语族的民族372

(一)苗族372

(二)瑶族373

三、汉藏语系藏缅语族的土家族375

第七节台湾省南岛语系印度尼西亚语族的民族376

一、台湾少数民族的识别问题376

(一)古今学人对台湾少数民族的识别376

(二)台湾少数民族的族属探源377

二、台湾少数民族的历史文化378

(一)传说中的台湾岛上最早的居民378

(二)邹人的历史与文化380

(三)泰雅人的历史与文化382

(四)阿美人的历史与文化382

(五)排湾人的历史与文化384

(六)鲁凯人的历史与文化384

(七)卑南人的历史与文化385

(八)雅美人的历史与文化386

(九)布农人的历史与文化387

(十)赛夏人的历史与文化388

后记390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