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稻瘟病和抗病育种PDF|Epub|txt|kindle电子书版本网盘下载

稻瘟病和抗病育种
  • (日)高坂淖尔,山崎义人编著;肖连成译 著
  • 出版社: 吉林省科学技术委员会农林卫生处
  • ISBN:90264380
  • 出版时间:1983
  • 标注页数:500页
  • 文件大小:162MB
  • 文件页数:518页
  • 主题词:

PDF下载


点此进入-本书在线PDF格式电子书下载【推荐-云解压-方便快捷】直接下载PDF格式图书。移动端-PC端通用
种子下载[BT下载速度快]温馨提示:(请使用BT下载软件FDM进行下载)软件下载地址页直链下载[便捷但速度慢]  [在线试读本书]   [在线获取解压码]

下载说明

稻瘟病和抗病育种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

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第1章 日本稻瘟病抗病育种的历史1

Ⅰ 利用日本农家品种育种1

1 利用农家品种进行育种的沿革1

2 稻瘟病抗性鉴定方法的开发1

3 温暖稻作区利用农家品种进行育种2

(1)农林6号及农林8号2

(2)农林22号3

(3)山彦4

4 寒冷稻作区利用农家品种育种4

(1)陆羽132号5

(2)农林17号5

(3)藤稔5

(4)丰锦6

(5)新雪7

5 稻瘟病抗性和食味的结合7

Ⅱ 利用中国陆稻战捷育种8

1 爱媛县农试对杂交母本战捷的选定8

2 中间母本田战捷、真珠的育成10

(1)田战捷的育成10

(2)真珠的育成11

3 双叶的育成11

4 秀峰、绫锦、银河及秋晴的育成11

5 利用战捷育种试验的特点14

Ⅲ 利用外国稻育种15

1 具有抗性的外国稻的发现15

2 引进外国稻抗性的育种15

(1)外国稻的利用15

(2)中国稻的利用15

(3)印度型稻的利用19

(4)利用两个以上的外国稻品种进行育种22

(5)各育种地利用外国稻育成的品系和品种22

3 引进外国稻抗性的育成品种的感病化和其后的引进育种22

(1)引进品种的感病化22

(2)在感病化后利用外国稻育种的情况22

第2章 稻瘟病和稻瘟病菌的一般性状25

Ⅰ 稻瘟病一般性状25

1 稻瘟病菌的形态、寄主范围、分类学上的问题25

(1)无性世代25

(2)有性世代50

(3)稻瘟病菌的寄主植物51

(4)稻瘟病菌的寄主范围51

(5)分离自稻以外植物上的菌株对稻的致病性62

(6)小结——分类学上的问题62

2 孢子形成的生理68

(1)分生孢子68

(2)子囊孢子69

3 发病生态69

(1)孢子的释放69

(2)孢子的飞散69

(3)孢子的附着70

(4)孢子萌发、形成附着胞、侵入、定殖71

(5)侵入部位、侵入经过72

(6)潜育期73

(7)田间的感染日和感染数73

(8)病斑的扩展74

(9)孢子形成(一个病斑的孢子形成能力)75

(10)生育阶段和发病76

Ⅱ 稻瘟病菌生活史的细胞学知识78

1 无性生殖循环的细胞学知识79

(1)各种细胞的核数80

(2)核数的变化81

(3)各种细胞里的核分裂和核循环83

(4)核分裂的方式84

2 准性生殖循环的细胞学知识88

(1)菌丝联结与核的动态88

(2)杂合双倍体的形成及由其单孢分离而得到的重组型90

(3)从核的DNA含量看准性生殖循环92

3 有性生殖循环的细胞学知识93

(1)交配型的分化94

(2)在子囊及子囊孢子形成过程中核的行为95

(3)两三个性状的遗传96

(4)有性生殖循环和准性生殖循环的比较98

4 染色体数目和染色体组99

5 生活史的总结和讨论99

Ⅲ 稻瘟病菌的变异100

1 形态变异100

(1)菌落的形态和颜色100

(2)分生孢子的形态101

(3)附着胞的形态101

2 生理、生化学性质的变异102

(1)菌落生育的温度反应102

(2)分生孢子及发芽管的形成能力102

(3)酶的生产能力103

(4)产毒素能力105

(5)对营养元素的需求105

(6)生化学的突变体105

3 抗药性的变异107

(1)对硫酸铜的抗性107

(2)对硼酸的抗性109

(3)对汞制剂的抗性109

(4)对抗生素类的抗性110

4 培养基上出现的变异113

(1)角变113

(2)适应变异113

(3)突变113

(4)人工诱发突变114

Ⅳ 稻瘟病菌的一般试验法114

1 分离方法114

(1)由孢子分离115

(2)由罹病组织分离116

2 培养方法116

(1)组合培养基117

(2)液体培养基117

3 培养保存法117

(1)组合培养基的利用117

(2)用双层橡皮套塞密封118

(3)茎节培养118

4 孢子形成法和保存法118

(1)单纯培养法118

(2)同步培养法119

5 接种法121

(1)喷雾接种法121

(2)注射接种法123

(3)钳接种法123

(4)针刺接种法124

(5)叶鞘接种法125

6 调查孢子形成的方法127

7 在本田的田间抗性鉴定法128

(1)叶瘟鉴定法128

(2)穗瘟鉴定法129

8 旱苗床的田间抗性鉴定法131

9 叶瘟田间抗性的室内鉴定法134

(1)用注射接种法鉴定135

(2)用喷雾接种法鉴定135

10 通过短日照处理鉴定穗瘟的田间抗性136

(1)铃木氏法136

(2)篠田氏法136

第3章 稻品种的稻瘟病抗性及其遗传138

Ⅰ 抗性的分类138

1 各种抗性的分类标准138

(1)原生质抗性、形态抗性、机能抗性138

(2)专化性抗性、非专化性抗性138

(3)幼苗抗性、成株抗性138

(4)质的抗性、量的抗性139

(5)真性抗性、田间抗性139

(6)主效基因抗性、微效基因抗性139

(7)垂直抗性、水平抗性139

(8)其它139

2 日本对“真性抗性、田间抗性”一词的引用139

3 各种分类标准141

(1)根据小种专化性分类的方法141

(2)根据抗性程度分类的方法141

(3)根据抗性基因分类的方法141

4 来自其它作物病害的观点(各种分类方式之间的关系)142

5 最近有关稻瘟病抗性的研究143

6 各种术语之间关系的整理144

7 小结144

Ⅱ 抗性的遗传145

1 初期的遗传研究145

2 鉴别菌系的选择147

3 根据抗性将品种进行分类147

4 基因分析的基本方法147

(1)一般方法147

(2)累积分布曲线法148

(3)突然变异体法162

(4)突然变异体法和普通基因分析法的并用162

(5)突然变异体法和累积分布曲线法的并用163

5 各品种群的基因构成163

(1)爱知旭型品种163

(2)石狩白毛型品种163

(3)关东51号型品种165

(4)社糯型品种168

(5)PiNo·4型品种168

(6)福锦型品种170

(7)砦1号型品种170

(8)新雪型品种172

(9)杜稻型品种172

(10)下北型品种172

(11)岭峰型品种172

(12)辛尼斯型品种172

(13)加贺光型品种172

(14)Pi—ks基因的确定173

6 外国稻的基因分析173

(1)南朝鲜稻173

(2)其它外国稻174

7 田间抗性的基因分析176

8 外国的基因分析177

9 连锁分析178

(1)抗性基因的连锁及等位关系178

(2)抗性基因和控制其它性状的基因之间的连锁关系179

10 基因对基因学说182

11 基因对基因学说的应用183

(1)全部基因的推断183

(2)鉴别能力184

(3)发现的基因数185

12 小结185

Ⅲ 根据抗性对品种进行分类186

1 真性抗性基因型的推断和品种分类186

(1)用注射接种法推断真性抗性基因型186

(2)注射接种法的缺点及其弥补方法188

(3)用喷雾接种法推断真性抗性基因型189

(4)根据真性抗性推断基因型进行品种分类190

2 根据田间抗性对品种进行分类205

(1)田间抗性的鉴定方法205

(2)田间抗性鉴定上的问题206

(3)根据田间抗性程度进行品种分类207

Ⅳ 抗性的变化210

1 关于抗性变化的看法210

2 抗病性变化的实际情况255

3 影响抗病力变化的各种因素256

(1)气象因素的变化和抗病力的变化256

(2)肥料条件和抗病力的变化260

(3)叶令引起的抗病力变化261

(4)和稻瘟病菌有关的变化261

4 抗病力在不同年份、场所的变化265

5 小结266

Ⅴ 叶瘟抗性和穗瘟抗性267

1 穗对小种的反应267

(1)由叶身以外部位分离的小种267

(2)亲和性小种和非亲和性小种引起的穗瘟在症状上的差异269

2 叶身的反应型和穗瘟的发病程度274

3 稻对叶瘟和穗瘟的田间抗性279

Ⅵ 抗性机制281

1 专化抗性的机制281

(1)感染最初期的寄主细胞、组织反应和病原菌的生死281

(2)专化抗性的决定时期283

(3)抗菌性物质的形成285

(4)决定专化抗性的因素286

(5)和基因的关系287

2 一般抗性机制288

(1)抗病力的表现288

(2)感染前的稻体成分和抗病力的关系289

(3)感染后的代谢变化和抗病力的关系291

(4)小结——和田间抗性的品种间差异的关系293

第4章 稻瘟病菌的致病性分化295

Ⅰ 小种分化和鉴别体系295

1 日本的小种鉴别(旧鉴别体系)296

(1)鉴别品种296

(2)小种命名296

2 日本的小种鉴别(新鉴别体系)297

3 美国的小种鉴别300

4 台湾省的小种鉴别302

5 南朝鲜的小种鉴别306

6 菲律宾的小种鉴别308

7 用国际鉴别品种鉴别的小种310

8 印度的小种鉴别311

9 其它各国的小种鉴别311

10 小结——今后的问题314

Ⅱ 致病性的变异314

1 致病性及其鉴定方法314

2 培养基上的致病性变异316

(1)生化性的突变和致病性316

(2)继代培养中的致病性变异317

(3)来自两个菌系混合培养的单孢再培养株中的致病性变异319

3 由寄主再分离的菌的致病性变异320

(1)对抗性品种获得致病性320

(2)由感病性品种再分离菌的变异323

(3)由自然发病的一个病斑能够分离到的小种324

4 高度抗性品种的感病化和分离小种325

5 小结和变异机制328

Ⅲ 小种分布及其变化329

1 日本的小种分布及其地理、时间性变化329

2 亚洲的小种分布336

3 小种分布的变动因素338

(1)栽培品种的影响338

(2)环境因素的影响343

(3)菌株间的致病力及增殖力的差别和菌株间竞争343

4 分布的调查348

(1)一般取样调查法348

(2)简易调查方法350

第5章 稻瘟病抗性育种的开展351

Ⅰ 稻瘟病的流行病学和育种351

1 真性抗性和田间抗性的流行病学性质351

(1)专化性351

(2)增殖曲线352

2 在田间抗性试验中的抗性鉴定354

3 代表误差356

4 抗性基因的利用价值的推断及其必要情报357

5 小结357

Ⅱ 抗性基因源358

1 作为抗性基因源的日本品种358

(1)真性抗性358

(2)田间抗性359

2 作为抗性基因源的外国品种359

(1)外国品种的稻瘟病抗性360

(2)抗性基因的地理分布374

(3)国际稻作所发现的抗性基因源374

3 作为抗性基因源的非洲光壳稻种及野生种375

4 通过人工突变诱发抗性376

Ⅲ 利用真性抗性育种的意义和方法377

1 真性抗性品种的感病化原因和相应现状377

2 对于感病化的新对策378

3 多系品种的育种方法379

4 多系品种的优点379

(1)多系品种的直接效果379

(2)多系品种的间接效果381

5 多系品种在育种上的问题383

(1)出现超级小种的可能性383

(2)决定抗性基因混合比率的方法383

(3)使寄主被害量降至最低的方法384

(4)混合方式385

(5)对空间时间因素的考虑385

6 关于寄生菌和其寄主对应关系在集团遗传学和统计学上的接近385

(1)根据Mode的共同进化学说385

(2)根据奥野数理统计的接近387

(3)根据Leonard的数理统计方法388

(4)根据清泽·矢吹(1976a1b)的方法391

7 抗性品种的交替栽培393

8 抗性基因的混合与聚合的比较395

9 抗性基因的聚合396

Ⅳ 以田间抗性进行抗性育种的意义和方法398

1 田间抗性基因源的评价398

(1)田间抗性基因源398

(2)来自外国稻的高度田间抗性399

(3)日本陆稻的高度田间抗性401

(4)战捷系品种、誉锦等的田间抗性402

(5)来自固有日本水稻的田间抗性403

2 聚合田间抗性的可能性403

(1)有效聚合田间抗性的条件403

(2)田间抗性基因的相加效果403

(3)聚合田间抗性基因和菌系专化性404

3 田间抗性和真性抗性相结合的意义和方法405

(1)田间抗性和真性抗性相结合的效果405

(3)使田间抗性和真性抗性结合起来的育种方法408

(4)具有真性抗性的育成系统、品种的田间抗性鉴定法410

4 用田间抗性进行抗性育种的意义411

Ⅴ 把稻瘟病抗性和其它病害抗性及其它主要性状结合起来育种的可能性412

1 和其它病害抗性结合育种的可能性412

(1)稻瘟病抗性基因和其它病害抗性基因连锁413

(2)稻瘟病抗性基因和其它病害抗性基因独立遗传413

(3)小结415

2 和抗虫性结合的可能性416

(1)稻秆蝇抗性416

(2)褐飞虱抗性416

(3)黑尾叶蝉抗性417

(4)台湾黑尾叶蝉抗性418

(5)稻瘿蚊抗性418

3 和出穗期结合的可能性418

(1)出穗期基因419

(2)出穗期和穗瘟病抗性的连锁与重组419

4 和品质、食味及其它性状结合的可能性522

(1)米的品质和食味423

(2)品质和食味的遗传423

(3)稻瘟病抗性和品质、食味的关系424

(4)稻瘟病抗性和品质、食味其它农艺性状的结合方法426

Ⅵ 外国(特别是热带、亚热带地区)抗性育种的动向和问题429

1 热带、亚热带(特别是IRRI)的抗性育种动向429

(1)稻瘟病抗性的相对重要性429

(2)育种及研究活动的概况429

(3)国际稻瘟病抗性鉴定试验(IRBN)和抗性母本的探索431

(4)稳定抗性母本的问题431

(5)育种方法上的问题434

(6)当前的育种动向435

2 稻瘟病菌致病性的变异和Ou等对稻品种抗性的看法及问题438

(1)稻瘟病菌的致病性变异438

(2)稻品种的反应438

(3)水平抗性、田间抗性、广谱垂直抗性及量的抗性442

(4)稻瘟病抗性的遗传443

(5)稻瘟病抗病性育种444

(6)Ou观点中的问题444

文献449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