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中国伦理学史PDF|Epub|txt|kindle电子书版本网盘下载
- 蔡元培著 著
- 出版社: 北京:商务印书馆
- ISBN:9787100074698;9787100076166
- 出版时间:2010
- 标注页数:255页
- 文件大小:10MB
- 文件页数:270页
- 主题词:伦理学史-中国-伦理学史
PDF下载
下载说明
中国伦理学史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中国伦理学史3
序例3
绪论5
伦理学与修身书之别5
伦理学史与伦理学根本观念之别5
我国之伦理学5
我国伦理学说之沿革6
我国之伦理学史6
第一期 先秦创始时代8
第一章 总论8
伦理学说之起源8
各家学说之消长8
第二章 唐虞三代伦理思想之萌芽9
伦理思想之基本9
天之观念9
天之公理9
天之信仰10
天之权威10
天道之秩序10
家长制度11
古先圣王之言动11
尧11
舜11
禹12
皋陶12
商周之革命12
三代之教育13
(一)儒家13
第三章 孔子13
小传13
孔子之道德14
性14
仁14
孝15
忠恕15
学问15
涵养15
君子16
政治与道德16
第四章 子思16
小传16
中庸17
率性17
诚17
结论18
第五章 孟子18
小传18
创见18
性善说19
欲19
义20
浩然之气20
求放心20
孝弟20
大丈夫20
自暴自弃21
政治论21
结论21
第六章 荀子22
小传22
学说22
人道之原22
性恶说22
性论之矛盾23
修为之方法23
礼23
礼之本始24
礼之用24
礼乐相济24
刑罚25
理想之君道25
结论25
(二)道家25
第七章 老子25
小传25
学说之渊源26
学说之趋向26
道26
德26
道德论之缺点27
因果之倒置27
齐善恶28
无为之政治28
法术之起源29
结论29
第八章 庄子29
小传29
学派30
世界观及人生观31
理想之人格31
修为之法31
内省32
北方思想之驳论32
排仁义33
道德之推移33
道德之价值34
道德之利害34
结论35
(三)农家35
第九章 许行35
小传36
义务权利之平等36
齐物价36
结论36
(四)墨家37
第十章 墨子37
小传37
学说之渊源37
弟子37
有神论38
法天38
天之爱人利人39
道德之法则39
兼爱39
兼爱与别爱之利害40
行兼爱之道40
利与爱40
兼爱之调摄41
勤俭41
非攻41
结论41
(五)法家42
第十一章 管子42
小传42
著书42
学说之起源43
理想之国家43
道德与生计之关系43
上下之义务44
结论44
管子以后之中部思潮44
第十二章 商君45
小传45
革新主义45
旧道德之排斥46
重刑46
尚信46
结论46
第十三章 韩非子47
小传47
学说之大纲47
性恶论47
威势48
法律48
变通主义49
重刑罚49
君主以外无自由50
以法律统一名誉50
排慈惠50
结论51
第一期结论51
第二期 汉唐继承时代54
第一章 总说54
汉唐间之学风54
儒教之托始54
道教之托始54
佛教之流入55
三教并存而儒教终为伦理学之正宗55
第二章 淮南子55
小传56
著书56
南北思想之调和56
道56
性57
性与道合58
修为之法58
善即无为59
理想之世界59
性论之矛盾60
结论60
第三章 董仲舒60
小传60
著书61
纯粹之动机论61
天人之关系61
性61
性论之范围62
教62
仁义62
结论63
第四章 扬雄63
小传63
著书63
玄63
性64
性与为64
修为之法64
模范64
结论65
第五章 王充65
小传65
革新之思想65
无意志之宇宙论65
万物生于自然65
气与形形与气66
骨相66
性66
恶66
结论67
第六章 清谈家之人生观67
起源67
要素68
人生之无常69
从欲69
排圣哲70
旧道德之放弃71
不为恶71
排自杀72
不侵人之维我论72
反对派之意见72
结论72
第七章 韩愈73
小传73
儒教论73
排老庄74
排佛教74
性74
情75
结论75
第八章 李翱75
小传75
学说之大要75
性76
性情之关系76
情之起源76
至静76
结论77
第二期结论77
第三期 宋明理学时代78
第一章 总说78
有宋理学之起源78
朱陆之异同78
动机论之成立78
功利论之别出79
儒教之凝成79
思想之限制80
第二章 王荆公80
小传80
性情之均一81
善恶81
情非恶之证明81
礼论82
结论82
第三章 邵康节82
小传82
宇宙论82
动静二力83
物人凡圣之别83
学83
慎独84
神84
性情84
结论84
第四章 周濂溪85
小传85
太极论85
性与诚85
善恶86
几与神86
仁义中正86
修为之法86
结论87
第五章 张横渠87
小传87
太虚87
理一分殊87
天地之性与气质之性88
心性之别88
虚心88
变化气质88
礼89
结论89
第六章 程明道89
小传89
性善论之原理90
善恶90
仁91
敬91
忘内外91
诚92
结论92
第七章 程伊川93
小传93
伊川与明道之异同93
理气与性才之关系93
心93
养气寡欲94
敬与义94
穷理94
知与行95
结论95
第八章 程门大弟子95
程门弟子95
上蔡小传95
其学说96
龟山小传96
其学说96
结论96
第九章 朱晦庵97
小传97
理气97
性98
心情欲98
人心道心99
穷理99
养心99
结论99
第十章 陆象山100
小传100
朱陆之论争101
心即理101
纯粹之惟心论102
气质与私欲102
思102
先立其大102
诚103
结论103
第十一章 杨慈湖103
小传103
己易104
结论104
第十二章 王阳明104
小传105
心即理105
知行合一105
致良知106
仁106
结论107
第三期结论108
附录109
戴东原学说109
黄梨洲学说112
俞理初学说114
余论115
中学修身教科书119
例言119
上篇120
第一章 修己120
第一节 总论120
第二节 体育121
第三节 习惯125
第四节 勤勉126
第五节 自制127
第六节 勇敢132
第七节 修学135
第八节 修德139
第九节 交友143
第十节 从师145
第二章 家族147
第一节 总论147
第二节 子女149
第三节 父母155
第四节 夫妇158
第五节 兄弟姊妹161
第六节 族戚及主仆163
第三章 社会165
第一节 总论165
第二节 生命169
第三节 财产171
第四节 名誉176
第五节 博爱及公益178
第六节 礼让及威仪183
第四章 国家186
第一节 总论186
第二节 法律188
第三节 租税189
第四节 兵役190
第五节 教育191
第六节 爱国192
第七节 国际及人类194
第五章 职业196
第一节 总论196
第二节 佣者及被佣者199
第三节 官吏202
第四节 医生204
第五节 教员205
第六节 商贾206
下篇208
第一章 绪论208
第二章 良心论210
第一节 行为210
第二节 动机211
第三节 良心之体用212
第四节 良心之起源214
第三章 理想论215
第一节 总论215
第二节 快乐说217
第三节 克己说218
第四节 实现说219
第四章 本务论221
第一节 本务之性质及缘起221
第二节 本务之区别222
第三节 本务之责任223
第五章 德论224
第一节 德之本质224
第二节 德之种类225
第三节 修德226
第六章 结论227
蔡元培先生学术年表229
筚路蓝缕 以启山林——蔡元培先生的《中国伦理学史》&陈瑛2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