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周翰光文集 第1卷 中国科学哲学思想探源 上PDF|Epub|txt|kindle电子书版本网盘下载

周翰光文集 第1卷 中国科学哲学思想探源 上
  • 周瀚光著 著
  • 出版社: 上海: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
  • ISBN:9787552019575
  • 出版时间:2017
  • 标注页数:341页
  • 文件大小:33MB
  • 文件页数:382页
  • 主题词:社会科学-文集;自然科学-文集

PDF下载


点此进入-本书在线PDF格式电子书下载【推荐-云解压-方便快捷】直接下载PDF格式图书。移动端-PC端通用
种子下载[BT下载速度快]温馨提示:(请使用BT下载软件FDM进行下载)软件下载地址页直链下载[便捷但速度慢]  [在线试读本书]   [在线获取解压码]

下载说明

周翰光文集 第1卷 中国科学哲学思想探源 上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

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序一(郭书春)1

序二(陈卫平)1

前言(作者)1

第一卷(上)3

第一编 中国古代科学方法研究3

引言3

1.问题的提出及其意义3

2.关于科学方法的一般考察及本书的研究进程8

第一章 中国古代科学方法三十六则12

1.《周易》的“取象运数”13

2.孔子的“举一反三”15

3.墨子的“言有三表”17

4.《管子》的“明于计数”19

5.庄子的“技进于道”21

6.《墨经》的“察类明故”23

7.孟子的“苟求其故”25

8.孙膑的“赛马对策”27

9.荀子的“辨合符验”29

10.韩非的“参伍之道”31

11.《吕氏春秋》的“耕之大方”33

12.《中庸》的“学问思辨行”36

13.《黄帝内经》的“阴阳相错”38

14.《黄帝内经》的“五行生胜”40

15.《淮南子》的“审其所由”43

16.《九章算术》的“由问而术”45

17.王充的“考心效事”47

18.张衡的“效象度形”50

19.张仲景的“见病知源”52

20.赵爽的“形数统一”54

21.刘徽的“割圆求极”57

22.葛洪的“变化之术”59

23.范缜的“质用统一”62

24.孙思邈的“博学精思”64

25.沈括的“验迹原理”66

26.朱熹的“格物致知”68

27.叶适的“尽观自为”71

28.李冶的“推理明数”73

29.秦九韶的“数道统一”75

30.王廷相的“知行兼举”77

31.李时珍的“博采实考”80

32.徐光启的“责实求精”82

33.宋应星的“穷究试验”84

34.方以智的“质测之学”87

35.顾炎武的“参考援证”89

36.王夫之的“乐观其反”92

第二章 中国古代科学方法的主要特点95

1.勤于观察95

2.善于推类98

3.精于运数101

4.明于求道104

5.重于应用107

6.长于辩证109

第三章 中国古代科学方法的基本模式113

1.从天、算、农、医四大学科看中国古代科学方法的基本模式113

2.中国古代科学方法基本模式的现代意义119

第四章 中国古代科学方法有关资料选录(略)129

第二编 中国科学思想史129

绪论129

第一节 中国科学思想史研究的意义和价值129

第二节 中国科学思想史研究的现状和展望137

第三节 中国科学思想史研究的对象和内涵148

第四节 中国科学思想史的发展线索和主要特点155

第五节 本书撰写的总体构想和若干原则160

第三章 春秋战国时期科学思想的百家争鸣164

第一节 春秋战国时期的社会形态与思想文化的发展165

第六章 隋唐五代时期——中国古代科学思想的持续发展178

第一节 隋唐五代时期的社会状况和学术思潮179

第二节 隋唐五代时期的科学观191

第三节 隋唐五代时期的自然观206

第四节 隋唐五代时期的科学方法221

第七节 隋唐五代时期的数学思想232

结语 关于中国科学思想史研究若干问题的讨论244

一、李约瑟《科学思想史》述评244

第三编 儒家思想与古代科技的发展265

儒家思想对科学技术的积极作用(提要)265

论儒家思想对科技发展的积极影响——兼评李约瑟对儒家思想的偏见268

从《算经十书》看儒家文化对中国古代数学的影响276

浅论宋明道学对古代数学发展的作用和影响285

儒家思想与传统中医302

《周易》的思维特点与中国古代的科学方法307

《周易》的科学方法论思想及其现代意义311

浅谈《周易》与现代科学结合研究的意义和方法318

《周易》与科学(研究提纲)322

朱熹与朱子学派的科学思想(研究提纲)325

黄宗羲的科学思想不应忽视327

黄宗羲科学思想论略330

第一卷(下)345

第四编 道家道教与古代科技的发展345

庄子科技观辨析345

在“道家道教与科学技术”研讨会上的发言355

“道家、道教与科学技术”研讨会综述357

道教中的科学技术思想361

葛洪370

论道教炼丹术化学的方法论基础——葛洪“变化之术”的科学思想评析383

论唐代道教学者对科学观的认识和贡献388

救死扶伤、医德高尚的医药学家——孙思邈396

论宋代道教学者对科技发展的贡献401

道教辞典(科学思想类)407

道家与方技(国学概要讲课提纲)414

“道法自然”与可持续发展416

纪念潘雨廷先生 深入开展道教研究和周易研究424

第五编 中国佛教与古代科技的发展429

绪论429

第一节 为什么要研究中国佛教与古代科技发展的关系429

第二节 学术界关于这一课题的研究现状和不同观点437

第三节 本书的研究范围和基本论点444

第一章 关于中国佛教与古代科技发展关系的总体思考450

第一节 中国佛教与古代科技发展相关的若干重要特点450

第二节 中国佛教影响古代科技发展的主要途径466

第三节 中国佛教对古代科技的发展主要产生了积极的影响487

后记498

对专家鉴定意见的一点商榷500

宋代的佛教与科学510

徐霞客晚年之佛学思想及产生原因初探520

第六编 中医逻辑与中医哲学535

论《内经》阴阳说的逻辑思维模式535

《伤寒论》治疗方法的逻辑基础548

论建立中医逻辑学555

论中医学的逻辑思维方法559

《中医逻辑学》研究纲要——从历史的回顾看中医逻辑的现在和未来569

中国古代的医学与哲学571

古代哲学与中医理论(研究提纲)585

第七编 中国科学哲学思想的其他问题593

要重视研究中国古代哲学与自然科学的联系593

论中国古代哲学的自然科学基础(提要)596

人的思想素质与科学技术的发展598

李约瑟博士与我们的《中国科学思想史》603

论冯契晚年对中国科学思想史研究的关注和贡献606

中国历史上科学反对迷信的斗争618

验迹原理、勇攀高峰的科学家——沈括624

《梦溪笔谈》中所体现的古代科学方法论629

科学的沉睡和觉醒——明清之际科学思潮概论(研究提纲)632

“中国科学思想史”研讨会综述634

在“传统思想与科学技术”研讨会上的发言640

“传统思想与科学技术”研讨会综述643

“中国传统的天人观与科学思想的发展”项目总结报告647

在“第七届国际中国科学史会议”上的发言649

赴韩国参加“第八届国际东亚科学史会议”小结652

医药学——传统宗教与人文精神的完美结合(提要)654

中国古代科技创新的方法论机制及其对现代科技创新的启示(提要)656

“中国古代科技创新研讨会”总结报告658

也谈如何看待身边的伪科学——与江晓原先生商榷661

附录669

附录一《传统思想与科学技术》序 严北溟669

《传统思想与科学技术》序 胡道静673

《中国古代科学方法研究》序 冯契676

附录二 李约瑟关于《中国科学思想史》编写工作的来信679

李约瑟关于“中国科学思想史研讨会”的来信680

钱学森关于《中国古代科学方法研究》等书的来信681

钱临照关于《中国科学思想史》编写工作的来信682

张岱年关于“传统思想与科学技术研讨会”的来信(一)683

张岱年关于“传统思想与科学技术研讨会”的来信(二)684

张岱年关于“传统思想与科学技术研讨会”的贺信685

张岱年关于《中国古代科学方法研究》等书的来信686

席泽宗关于《中国古代科学方法研究》等书的来信687

冯契关于《周易》思维模式问题的来信688

附录三 我省出版界又出重要成果——《中国科学思想史》获专家高度评价689

百万言述百万年 新方法论新思想——省学术界座谈《中国科学思想史》综述691

《中国科学思想史》进军“五个一工程”697

《中国科学思想史》评审意见 张秉伦699

中国文化史研究的一件大事——贺《中国科学思想史》出版 李志超703

鸿篇巨制新意迭出 郭书春708

解答“李约瑟难题”的重大进展 陈卫平711

挑战艰险的“宏伟叙事”张增一716

十年磨一剑 黄书元719

附录四“开风气之作”——《中国佛教与古代科技的发展》出版723

《中国佛教与古代科技的发展》出版座谈会举行725

对李约瑟研究定论的一个新突破——读周瀚光《中国佛教与古代科技的发展》有感 郭书春727

中国科技史研究的新视域 苟东锋 杨国荣732

菩萨行当从五明中求 王雷泉735

时代和创造相结合的思想结晶 杨小明738

附录五《中国古代科学方法研究》读后 吾敬东741

附录六 中国科学思想史研究的开拓和创新——周瀚光教授访谈录 韩玉芬/问,周瀚光/答745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