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中国教育活动通史 第1卷 先秦PDF|Epub|txt|kindle电子书版本网盘下载

中国教育活动通史 第1卷 先秦
  • 周洪宇总主编;申国昌副总主编;广少奎等著 著
  • 出版社: 济南:山东教育出版社
  • ISBN:7532899772
  • 出版时间:2017
  • 标注页数:692页
  • 文件大小:97MB
  • 文件页数:681页
  • 主题词:教育史-中国-先秦时代

PDF下载


点此进入-本书在线PDF格式电子书下载【推荐-云解压-方便快捷】直接下载PDF格式图书。移动端-PC端通用
种子下载[BT下载速度快]温馨提示:(请使用BT下载软件FDM进行下载)软件下载地址页直链下载[便捷但速度慢]  [在线试读本书]   [在线获取解压码]

下载说明

中国教育活动通史 第1卷 先秦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

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导言1

第一章 中国早期的教育活动10

第一节 教育起源及活动概述11

一、光明来自东方,东方应重中国11

二、历史还原的局限性与可能性13

三、教育活动起源假说15

四、史前人类教育活动概说21

五、神话与传说:教育活动的历史回音25

六、变女为男:欺世盗名的历史篡改35

第二节 中国早期的生产教育39

一、石器时代生产状况概说39

二、火的发明、控制与技术传承41

三、工具制造技能及其传承42

四、采集、狩猎技能及其传承44

五、农业、畜牧业技能及其传承46

第三节 中国早期的生活教育48

一、氏族时期概说及相关问题说明48

二、婚姻礼俗教育50

三、生活习俗教育54

四、原始艺术教育61

五、原始宗教教育66

第四节 氏族末期的教育活动及学校教育的萌芽71

一、“禅让制”及其教化意蕴71

二、手工业者的技能及其传承78

三、学校教育产生的背景与条件82

四、萌芽形态的学校教育85

第五节 早期教育活动之补赘88

一、成年礼活动:基于人类学、考古学和民俗学的研究88

二、产翁与坐床:一种古老而荒唐的习俗92

第二章 文教政策的生成与实施95

第一节 先秦文教政策概说96

一、文教政策与教育活动关系简析96

二、夏代存否之论与最早王朝之问96

三、人与神、德与武关系的不同抉择99

第二节 上古时代文教政策的生成与实施100

一、文教政策的最初萌生101

二、文教政策的重心抉择101

三、政策实施的主体与对象103

四、政策实施的例证略析103

第三节 夏代文教政策的生成与实施105

一、政策生成背景简述105

二、文教政策的重心转向106

三、文教政策的实施条件110

第四节 商代文教政策的生成与实施111

一、文教政策的出台背景112

二、鬼神崇拜下的政策订立113

三、文教政策的实施保障117

第五节 西周文教政策的生成与实施118

一、政策形成背景略析119

二、文教政策的人伦定位121

三、文教政策的实施之道126

第六节 春秋战国时期文教政策的生成与实施128

一、人之价值的凸显:政策转变背景述略128

二、文教政策的悄然回归129

三、文教政策的一统弱化与多元展现133

第七节 文教政策再解读:基于“轴心时代”的理论视角135

一、“轴心时代”理论:一种有用的分析视角135

二、历代文教政策的袭变承传138

三、文教政策构成要素简析141

第三章 官学教育活动144

第一节 先秦官学及其教育活动概说145

一、先秦“官学”述略145

二、官学教育活动概说146

第二节 夏代官学教育活动147

一、官学教育活动的肇始148

二、教育活动的主要内容151

三、官学教育的管理154

第三节 商代官学教育活动155

一、官学教育机构的长足发展155

二、教育活动的主要内容157

三、官学教育的管理162

第四节 西周官学的管理活动164

一、官学管理的指导思想165

二、官学管理的体系依托166

三、官学管理的制度设计168

四、政教合一:官学管理的主要特色174

第五节 西周官学的教学活动175

一、“礼”“乐”之教学活动175

二、“射”“御”之教学活动177

三、“书”“数”之教学活动179

四、中国最早的“素质教育”:“六艺”教育简评180

第六节 三代官学教育活动之总结182

一、官学教育活动的总体特征182

二、官学教育活动的发展轨迹185

三、官学教育活动简论:基于中外比较的视角187

第四章 私学教育活动(上)190

第一节 官学、私学之关系及私学教育活动概说191

一、官学教育的逐步衰落191

二、私学教育的异军突起193

三、春秋私学教育活动概说195

第二节 孔子私学教育活动综述196

一、教育活动的参与对象196

二、教育活动的目标指向198

三、教育活动的内容与科目199

四、教育活动的原则和方法200

第三节 孔子私学的教育教学活动204

一、教育教学活动之动因204

二、教育教学活动之表现206

三、教育教学活动之结果212

第四节 孔子私学的师生交流活动213

一、师生交流状况概述213

二、师生交流场景例析215

三、师生交流效果简述219

第五节 孔门师生的社会实践活动222

一、变革与坚守:实践活动的目标概说222

二、实践活动的过程与表现224

三、圆凿方枘:实践活动的结果简析232

第六节 孔子私学的日常管理活动234

一、管理活动原因简述234

二、孔子私学的学生管理235

三、孔子私学的教学管理236

四、孔子私学的组织管理238

五、孔子私学的经费管理239

第七节 私学教育活动的特点与影响241

一、私学教育活动特点概述241

二、私学教育活动影响简评:以“长时段”为视角243

第五章 私学教育活动(下)246

第一节 私学教育活动背景及状况概说247

一、私学活动背景述略247

二、战国私学活动状况概说248

第二节 儒家的发展及其教育活动249

一、儒家的分化及教育活动概说249

二、颜氏之儒的教育活动252

三、子夏之儒的教育活动254

四、子张之儒的教育活动257

五、子思一派的教育活动260

六、孟子一派的教育活动264

七、荀子一派的教育活动268

第三节 墨家的兴衰及其教育活动272

一、墨家历史兴衰述论272

二、内容独特的教育教学活动278

三、严格平等的学派管理281

四、急公好义的社会教化285

五、途径别样的学派论辩288

六、教育活动的特点与影响290

第四节 道家及其教育活动293

一、道家源流与教育活动述要294

二、老子之“道”的思维追索299

三、淡泊名利的个体行为解读304

四、虚心实腹的社会教化探析309

五、贵己为我的养生教育辨析314

六、“不言之教”本意匡论326

七、教育活动的影响与特点328

第五节 法家及其教育活动329

一、法家源流与教育活动简析330

二、教育活动的强力管控337

三、提倡耕战的教化实践指向339

四、信赏必罚的教化管理举措342

五、教育活动的内容与手段347

六、教育活动的特点与影响351

第六节 名、阴阳、兵、杂等家的教育活动353

一、名家及其教育活动353

二、阴阳家及其教育活动359

三、兵家及其教育活动364

四、杂家及其教育活动368

第七节 私学教育活动精髓述要:以儒家教育活动为例376

一、张扬“自强不息”的生命意识376

二、推重“威武不屈”的理想人格377

三、奉行“高明中庸”的处世原则377

四、追求“天人合一”的精神境界378

第六章 稷下学宫的教育活动380

第一节 学宫概况及教育活动概说381

一、学宫兴衰状况概说381

二、稷下活动分梳综论383

三、人性之辩:关于人的理论纷争387

第二节 稷下学宫的教育争鸣活动390

一、不同学派间的争鸣390

二、同一学派的争鸣395

三、孟子与淳于髡和告子之辩398

第三节 教育建言活动404

一、淳于髡微言谏威王405

二、王斗建言齐宣王408

三、孟子屡劝齐宣王410

四、稷下建言活动简评414

第四节 师生交流活动415

一、孟子师生之间的交流415

二、田巴与鲁仲连之间的活动419

三、稷下师生活动简评424

第五节 教育管理活动425

一、学校管理活动425

二、教师管理活动426

三、学生管理活动427

四、教学管理活动429

第六节 稷下教育活动之总评430

一、稷下之学精华简论430

二、教育活动的历史影响433

第七章 人才选拔活动436

第一节 人才选拔活动概说437

一、“人才”意蕴溯源437

二、先秦人才选拔活动概说438

第二节 氏族社会时期的人才选拔439

一、选贤任能,讲信修睦439

二、选拔活动的个案与程序440

三、选拔活动的悄然转轨442

第三节 夏、商时期的人才选拔444

一、“世卿世禄”与“以射造士”444

二、从“布衣卿相”到“三宅三俊”445

第四节 西周时期的人才选拔449

一、人才选拔传统的继承与突破450

二、里选、贡士与考选450

三、西周人才选拔的主要特点457

第五节 春秋战国时期的人才选拔458

一、人才问题的重新论定459

二、选拔活动的主体、方式与个案举隅461

三、军功入仕:选拔活动的应时之举468

第六节 “三选法”:人才选拔程序例析471

一、乡长之选471

二、官长之选472

三、国君亲选473

四、“三选法”简评473

第七节 人才选拔活动之总评475

一、选拔活动的演进趋势475

二、选拔活动意义阐释477

第八章 家庭教育活动481

第一节 家庭教育活动概说482

一、“家庭”概念及类型衍变述略482

二、先秦家庭教育活动概说485

第二节 帝王宫廷教育活动487

一、以德育人的继承人教育487

二、以射教子的夏代宫廷教育488

三、乐孝并重的商代宫廷教育489

四、西周宫廷胎孕教育490

五、西周宫廷幼儿教育492

第三节 贵族家庭教育活动494

一、舞乐侑食的家庭教育494

二、卜筮乐教:商代的家庭教育497

三、礼乐育人的家庭教育498

四、春秋时期的家庭教育500

第四节 职官家庭教育活动502

一、夏代职官的家庭教育502

二、商代职官的家庭教育503

三、西周职官的家庭教育504

第五节 士的家庭教育活动505

一、“学而优则仕”506

二、孔子的家庭教育507

三、“士无定主”“以显为用”511

第六节 手工业者的家庭教育活动513

一、工商食官的家庭教育513

二、以职为氏的家庭教育514

三、师徒授受的作坊教育515

四、分业而教的行业教育516

五、百工之家的技能教育517

第七节 女子家庭教育活动519

一、先秦女教活动概说520

二、女德母范教育523

三、男女之别教育525

四、婚姻礼节教育527

五、敬事公婆教育529

六、古代中外女教活动略比简析530

第八节 家庭教育活动个案举隅532

一、伊尹和傅说的王子教育533

二、姬旦的宫廷教育活动534

三、“周室三母”的教育活动537

四、孟母的家庭教育活动538

第九章 社会教育活动541

第一节 风俗教育活动542

一、“风俗”含义溯源542

二、先秦风俗概述及后人之论说544

三、上古时期的风俗教育546

四、夏、商和西周的风俗教育546

五、春秋战国时期的风俗教育548

六、《山海经》中的风俗教育思想549

第二节 宗教教育活动550

一、多元崇拜的上古宗教教育551

二、由泛神到多神的夏代宗教教育555

三、天人贯通、共铸一统的商代宗教教育558

四、由天而人的西周伦理宗教教育560

五、从二元并举到一元融合:先秦宗教教育活动综论563

第三节 传艺授徒活动565

一、早期社会的传艺授徒565

二、夏、商、西周的传艺授徒567

三、春秋时期的传艺授徒568

四、战国时期的传艺授徒569

五、《考工记》中的手工技艺571

第四节 法制教育活动574

一、上古时期的法制教育574

二、夏、商、西周时期的法制教育575

三、春秋时期的法制教育577

四、战国时期的法制教育579

第五节 礼仪教育活动580

一、上古时期的礼仪教育581

二、夏、商时期的礼仪教育582

三、西周时期的礼仪教育584

四、春秋战国时期的礼仪教育586

五、从仪行、称谓看先秦礼仪教育589

六、“刑不上大夫,礼不下庶人”辨析591

第六节 社会教育活动个案研究:以儒家言行为例593

一、张扬人本理念593

二、鼓励入世从政596

三、恪守名分礼仪598

四、主张内圣外王599

五、提倡尊师爱生600

第十章 少数民族教育与教育交流活动604

第一节 概说605

一、“民族”和先秦“少数民族”605

二、民族教育与教育交流608

三、教育交流活动的特点与方式610

第二节 肃慎教育活动及其交流611

一、肃慎及其教育活动概述612

二、肃慎与中原民族的教育交流614

第三节 东胡教育活动及其交流616

一、东胡及其教育活动概述616

二、东胡与中原民族的教育交流619

三、教育交流的结果:“胡服骑射”个案分析621

第四节 东夷教育活动及其交流622

一、东夷及其教育活动概述623

二、由夷而夏626

三、齐鲁治国628

第五节 百越教育活动及其交流631

一、百越及其教育活动概述632

二、百越与中原民族的教育交流636

三、百越与其他民族的教育交流640

第六节 西羌教育活动及其交流644

一、西羌及其教育活动概述644

二、西羌与中原民族的教育交流648

三、教育交流的结果:融入中原653

第七节 北狄教育活动及其交流653

一、北狄及其教育活动概述653

二、北狄与中原民族的教育交流658

三、教育交流的结果:中山国个案分析664

第八节 民族教育交流活动总论667

一、教育活动的基本特征667

二、教育及其交流活动的思考668

结语671

参考文献675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