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城镇化中迁移人口的社会建构PDF|Epub|txt|kindle电子书版本网盘下载
- 冯丹著;厉以宁,艾丰,石军主编 著
- 出版社: 北京:中国工人出版社
- ISBN:9787500866138
- 出版时间:2017
- 标注页数:266页
- 文件大小:35MB
- 文件页数:300页
- 主题词:城市化-人口迁移-研究-中国
PDF下载
下载说明
城镇化中迁移人口的社会建构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第一章 流动中国的到来1
第一节 历史性的人口迁移3
一、迁移人口的概念3
二、世界范围内的人口迁移5
三、人口迁移的理论研究8
四、我国的人口迁移现状11
五、人口迁移的重点——大城市16
第二节 城市中国的到来19
一、城镇化成为当代中国第一议题19
二、人口城镇化是城镇化的核心22
三、城镇化需要进行户籍改革24
四、中国城市类型的结构性变动26
五、大城市群战略的初现30
六、“大城市病”的出现与治理32
第三节 城市青年移民的崛起33
一、青年迁移人口是迁移人口的主体33
二、城市青年移民的概念探析35
三、城市青年移民规模38
四、城市移民青年的主要特征41
五、城市青年移民的关联群体43
六、城市青年移民改变中国44
第四节 流动人口“落脚区”的出现48
一、何为“迁移人口聚居区”49
二、聚居区不等于贫民窟50
三、聚居区的成因分析51
四、聚居区功能——落脚区与中转站52
五、聚居区促发形成“新三元社会”53
六、聚居区存在的主要问题54
七、聚居区的出路在于升级改造56
第二章 迁移推动形成新社会结构59
第一节 人口迁移的多重影响61
一、迁移人口与城市的交互作用61
二、人口迁移冲击原有管理体制64
三、迁移人口成为消费的新生力量68
四、迁移人口改变劳动力结构73
第二节 社会分层的北京样本76
一、社会分层概述77
二、我国的社会分层现状78
三、社会分层的北京样本82
第三节 新社会阶层的兴起92
一、新的社会阶层人士的基本特征92
二、群体发展趋势——“自由人联合时代的到来”95
三、影响新社会阶层的路径与措施96
第四节 城市居住空间阶层化100
一、蚁族群体住房贫困现象探析100
二、折叠的空间阶层化103
三、蔓延的住房分层现象105
四、居住状况成为决定迁移人口落脚的重要因素109
第三章 迁移促发的冲突与治理113
第一节 历史上的移民冲突观察115
一、当代欧洲难民问题115
二、美国的移民冲突116
三、中国历史上的流民现象119
四、冲突根源是资源争夺121
第二节 城镇化中的社会风险122
一、我国城镇化的总体特征122
二、城镇化进程中可能出现的社会风险123
三、应对城镇化进程中社会风险的对策建议127
第三节 流动受阻与阶层固化128
一、“二代”现象渐成主流130
二、“草根”等底层群体向上流动困难133
三、教育的社会流动功能被弱化135
四、知识分子成为社会中的体制内贫困群体136
五、阶层固化带来了尊严抗争140
第四节 公共服务的均等诉求142
一、公共服务均等化是城镇化应有之义143
二、健全社会保障是流动人口公共服务的第一要务145
三、以积分入户等户籍改革实现流动人口享受城市公共服务147
四、流动人口子女教育问题突出149
第五节 社会冲突的新浪潮153
一、当前我国社会冲突的基本特征154
二、新社会冲突浪潮的启示与思考158
三、转型期社会冲突治理的几个思考162
第六节 社会冲突的“安全阀”功能165
一、社会冲突理论概述165
二、冲突的价值169
三、社会安全阀的视角171
四、冲突“正”功能的启示与思考174
第七节 社会管理的中国式探索176
一、广东深圳:重心下移和服务织网177
二、浙江宁波:整体性规划与项目化推进178
三、贵州贵阳:以群众工作创新推动城市基层社会管理体制改革180
四、江苏南通:“五个注重”创新中等城市社会管理181
五、河南新郑:“三个十”打造中小城市社会管理创新182
六、甘肃嘉峪关:三大工程推动基层社会服务管理创新183
七、山东诸城:社区化农村社会管理新模式184
八、四川绵竹:新农村社会管理的新经验185
九、河北肃宁:“四个覆盖”走出创新社会管理新路186
第四章 知识增量的扰动189
第一节 知识增量的获取191
一、青年群体是构建当代中国知识体系的重要力量192
二、改革开放以来青年群体知识增量获取的主要途径193
三、青年群体知识获取特征:“工厂式”获取201
第二节 知识增量的功能影响204
一、新兴知识经济的主要依靠力量205
二、知识增量与政治参与206
三、转型期知识增量改变社会结构207
四、知识增量主导后喻文化的形成209
五、知识增量促使价值多元210
六、知识增量渐序转化为公共力量210
第三节 知识增量的赋能211
一、知识价值作用明显212
二、知识增量对传统文化的冲击218
三、知识增量助推社会融入220
第四节 知识增量的思考222
一、知识的价值评价需多维度衡量223
二、知识获取的核心是标准化224
三、匹配度成为知识价值发挥的关键因素225
四、返乡青年群体有出现中国知识创造的可能227
第五章 社会融入的归宿229
第一节 迁移人口的社会融入之路231
一、何为社会融入232
二、社会融合是人口迁移的唯一选择233
三、迁移人口社会融入研究“三论”233
四、国内的迁移人口社会融入探讨236
五、培养流动人口的城市认同241
六、逐步破除户籍篱笆的约束242
第二节 迁移人口社会融入的“差序格局”243
一、社会融入的基础245
二、社会融入预估指标框架的构建246
三、社会融入预估指标体系探讨259
四、社会融入中存在的几个主要问题262
五、推动社会融入的对策建议2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