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衡平法与信托的原理 下PDF|Epub|txt|kindle电子书版本网盘下载

衡平法与信托的原理 下
  • (英)格雷厄姆·弗戈著;石俊志主编 著
  • 出版社: 北京:法律出版社
  • ISBN:7519720483
  • 出版时间:2018
  • 标注页数:1020页
  • 文件大小:63MB
  • 文件页数:561页
  • 主题词:

PDF下载


点此进入-本书在线PDF格式电子书下载【推荐-云解压-方便快捷】直接下载PDF格式图书。移动端-PC端通用
种子下载[BT下载速度快]温馨提示:(请使用BT下载软件FDM进行下载)软件下载地址页直链下载[便捷但速度慢]  [在线试读本书]   [在线获取解压码]

下载说明

衡平法与信托的原理 下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

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前言1

上册3

第一部分 衡平法3

第1章 衡平法介绍3

1.1关于衡平法3

1.2什么是衡平法5

1.3衡平法简史6

1.4衡平法对英格兰法的当代贡献11

1.4.1合同法11

1.4.2侵权13

1.4.3不当得利14

1.4.4土地法15

1.4.5商法16

1.4.6衡平法的救济方法16

1.4.7信托17

1.4.8衡平法的潜在重要性18

1.5衡平法的根本特征21

1.5.1财产22

1.5.2衡平法下的对人权27

1.6衡平法应被普通法所吸收吗?28

1.6.1普通法与衡平法是否已然趋同?29

1.6.2普通法与衡平法是否正渐趋同?29

1.6.3普通法与衡平法是否应当趋同?31

第2章 衡平法的特点33

2.1基本原则33

2.2衡平法具有自由裁量性35

2.3衡平法由显失公平触发40

2.3.1良知与显失公平的含义40

2.3.2关于良知的历史40

2.3.3对良知的新分类43

2.4寻求衡平法救济者自身必须公正行事45

2.5求助于衡平法者自身行为须清白46

2.6衡平法把应做之事视为已做之事47

2.7衡平法对弱者予以保护49

2.8衡平法以怀疑的眼光看待事物50

2.9衡平法富有想象力51

2.10衡平法遵从法律52

2.11衡平法注重实质甚于形式53

2.12衡平法对无偿受让人不予支持54

2.13衡平法帮助勤勉者55

2.14等分即公平55

2.15 衡平法是对人的56

第3章 信托简介58

3.1概述58

3.2对信托的定义59

3.3与信托相关的基本原则64

3.3.1良知64

3.3.2对影响良知的事实的认识64

3.3.3可识别的财产65

3.3.4衡平法对物性财产权益65

3.4信托的功能65

3.4.1资产隔离(Segregation of Assets) 65

3.4.2资产分割(Asset Partitioning) 66

3.4.3管理财产66

3.4.4持有财产之便利工具66

3.4.5避税66

3.5信托下的权利与利益67

3.5.1专用术语带来的问题67

3.5.2与信托相关的权利的运用69

3.5.3法定利益与衡平法利益的合并71

3.5.4衡平法利益被超越的情形71

3.5.5衡平法权利的性质73

3.6信托的分类81

3.6.1基于事件81

3.6.2基于情境83

3.7信托与其他概念的区别89

3.7.1合同89

3.7.2债务90

3.7.3财产寄托92

3.7.4代理93

3.7.5权利转让95

3.7.6赠与96

3.7.7遗嘱或未立遗嘱下的利益98

3.7.8权力101

第二部分 明示信托109

第4章 明示信托的构成要件109

4.1基本原则109

4.2设立信托的意图111

4.2.1创设信托的能力111

4.2.2意图的确定性111

4.2.3虚假信托120

4.2.4确定意图的缺失122

4.3可识别的标的123

4.3.1标的的性质123

4.3.2对标的的描述123

4.3.3对标的的识别124

4.3.4分配受益份额的确定性130

4.3.5现时的不确定131

4.3.6标的确定性的缺失131

4.4信托对象的确定132

4.4.1固定信托133

4.4.2附条件的固定信托135

4.4.3自由裁量信托139

4.4.4受信权力149

4.4.5对法律的总结152

4.4.6不确定性的解决152

4.4.7对象确定性的缺失158

4.5受益人原则159

4.6永续规则160

4.6.1反永久归属规则160

4.6.2永续期间161

4.6.3“等着瞧”原则162

4.6.4目的信托的存续163

第5章 法律形式164

5.1概述164

5.2信托设立的形式165

5.2.1信托的宣告165

5.2.2未满足形式的后果166

5.3信托构成的形式要件194

5.3.1一般原理194

5.3.2明示信托的构成196

5.3.3未完全构成的信托199

第三部分 目的信托227

第6章 慈善信托227

6.1概述227

6.1.1慈善信托的本质228

6.1.2慈善信托所具有的优势229

6.1.3慈善组织的不利性232

6.1.4慈善信托的管理和监督232

6.1.5慈善的法律定义的简要历史236

6.2 《2011年慈善法》238

6.2.1慈善的分类238

6.2.2公众利益238

6.3慈善目的247

6.3.1防止及救济贫穷247

6.3.2促进教育250

6.3.3促进宗教258

6.3.4改善健康及救助生命264

6.3.5促进公民权利或社区发展265

6.3.6促进艺术、文化、传统及科学265

6.3.7促进业余体育运动267

6.3.8改善人权268

6.3.9推动环境保护270

6.3.10为所需者提供救济270

6.3.11提升动物福利271

6.3.12提升公共服务效率273

6.3.13其他有利目的273

6.4绝对的慈善性274

6.4.1包含非慈善目的的情形274

6.4.2包含非慈善目的的法律后果276

6.5近似原则278

6.5.1自始失败279

6.5.2嗣后失败286

6.5.3对初始慈善目的的变更289

6.5.4慈善募捐293

6.5.5慈善游说294

6.5.6小型慈善294

6.5.7总结294

第7章 非慈善的目的信托296

7.1概述296

7.1.1非慈善的目的信托一般无效296

7.1.2慈善目的298

7.1.3对一般无效原则的批判298

7.2非慈善的目的信托有效的例外情形299

7.2.1对个人的直接或间接利益300

7.2.2不完全义务的遗嘱信托301

7.3涉及实施非慈善目的的其他机制305

7.3.1为非慈善目的的受信权力305

7.3.2依附于赠与的权力305

7.3.3授权或代理(mandate or agency) 306

7.3.4对执行人的任命307

7.4非法人团体(unincorporated association) 308

7.4.1问题的实质308

7.4.2非法人团体的定义309

7.4.3为非法人团体持有的财产309

7.4.4非法人团体的解散319

第四部分 默示信托329

第8章 归复信托329

8.1概述329

8.1.1归复信托的性质329

8.1.2归复信托的种类330

8.1.3归复信托的理论基础331

8.2假定的归复信托339

8.2.1财产的无偿转让340

8.2.2以他人名义进行购买342

8.2.3向公司所作的转让345

8.2.4预付假定(presumption of advancement)346

8.2.5假定及非法交易348

8.2.6假定的将来发展354

8.3明示信托的全部或部分失败355

8.3.1归复信托的正当性355

8.3.2明示信托的失败359

8.4 Quistclose信托371

8.4.1基本原则371

8.4.2 Quistclose信托的运行机制372

8.4.3 Quistclose信托的构成要件374

8.4.4 Quistclose信托的性质376

8.5归复信托的扩张386

8.5.1不当得利386

8.5.2合同解除391

8.5.3结论392

第9章 推定信托393

9.1基本原则393

9.1.1推定信托的实质393

9.1.2推定信托的理论基础393

9.1.3推定信托的性质395

9.2推定信托的种类395

9.2.1制度性推定信托395

9.2.2救济性推定信托396

9.2.3作为救济手段的推定信托397

9.2.4推定受托人的归还责任397

9.2.5基于共同意图的推定信托398

9.3制度性推定信托得以确认的情形399

9.3.1显失公平的扣留(unconscionable retention) 400

9.3.2撤销合同405

9.3.3因错误作出的无偿交易(voluntary transactions) 406

9.3.4自封的受托人413

9.3.5违背承诺414

9.3.6土地买卖合同421

9.3.7违反受信义务423

9.3.8制度性推定信托的理论基础424

9.4救济性推定信托(the remedial constructive trust) 425

9.4.1被盗财产430

9.4.2错误支付431

9.5推定受托人地位的本质432

第10章 与财产相关的非正式安排434

10.1概述434

10.1.1形式要件434

10.1.2衡平法的作用435

10.2基于共同意图的推定信托440

10.2.1背景440

10.2.2基础原则442

10.2.3 Lord Neuberger的分析路径451

10.2.4原则的具体应用453

10.2.5基于共同意图的推定信托的理论基础459

10.2.6对法律的评判462

10.3基于合营的推定信托(joint venture constructive trust) 467

10.3.1基于合营的推定信托的要件468

10.3.2基于合营的推定信托的适用469

10.3.3基于合营的推定信托的限制470

10.3.4基于合营的推定信托的合法性471

10.4财产禁反言471

10.4.1财产禁反言的要件472

10.4.2财产禁反言的效果474

10.4.3救济的性质475

10.4.4财产禁反言的运用477

10.4.5财产禁反言的限制477

下册485

第五部分 受益人485

第11章 受益人485

11.1概述485

11.2受益人权利的性质485

11.2.1固定信托486

11.2.2自由裁量信托493

11.2.3受信权力(Fiduciary Power) 498

11.3处分衡平法利益499

11.3.1转让衡平法利益502

11.3.2指示受托人为他人以信托方式持有502

11.3.3向受托人指示转让法定财产权(legal estate) 503

11.3.4消灭归复信托所产生的衡平法利益507

11.3.5受益人宣告成为受托人509

11.3.6特定可执行合同(specifiically enforceable contract) 511

11.3.7将来权益的指定(nomination) 514

11.3.8受益利益的放弃515

11.4信托的终止515

11.4.1 Saunders v Vautier规则515

11.4.2自由裁量信托518

11.4.3受信权力519

第六部分 受托人及其责任523

第12章 受托人523

12.1概述523

12.2受托人职责的本质523

12.2.1为他人持有财产524

12.2.2共同共有524

12.2.3信托义务不可削减的核心内容525

12.2.4责任的自愿假设525

12.2.5不能质疑信托契据527

12.3受托人的种类527

12.3.1业余受托人528

12.3.2专业受托人528

12.3.3养老金受托人529

12.3.4慈善受托人529

12.3.5司法受托人530

12.3.6保管受托人530

12.3.7公共受托人531

12.3.8信托公司532

12.3.9因侵权而成的拟制受托人(trustee de son tort) 532

12.4受托人的任命535

12.4.1通过信托设立人535

12.4.2通过立遗嘱人536

12.4.3通过享有任命权的人或者受托人537

12.4.4根据受益人的指示540

12.4.5通过法院541

12.4.6通过慈善委员会543

12.4.7信托财产的授予543

12.5辞任543

12.5.1自愿辞任543

12.5.2根据受益人的指示544

12.6罢免545

12.6.1通过信托文件545

12.6.2一般法定权力545

12.6.3通过慈善委员会545

12.6.4通过法院546

12.7向受托人的偿付547

12.7.1费用的补偿548

12.7.2诉讼成本的补偿550

12.7.3提供服务的报酬553

12.8权力的行使560

12.8.1一致通过表决560

12.8.2理由的提供562

12.8.3向法院让渡权力563

12.8.4向第三人让渡权力565

12.8.5权力的放弃(release) 565

12.8.6无效的权力行使565

12.8.7可撤销的权力行使571

第13章 信托的管理577

13.1概述577

13.1.1义务和权力的来源577

13.1.2信托文件的功能578

13.1.3适用于不同类型的受托人578

13.1.4违反信托578

13.1.5义务的范围579

13.2注意义务579

13.2.1普通法注意义务580

13.2.2成文法下的注意义务582

13.2.3两个方法之间的关系584

13.3保护信托财产的义务586

13.4投资义务587

13.4.1一般原则587

13.4.2投资权力590

13.4.3对投资的选择595

13.4.4持有公司多数份额的受托人602

13.4.5法院对投资权力的扩大604

13.5在受益人之间维持合理平衡的义务605

13.5.1收入和资本的种类607

13.5.2“平衡”的含义609

13.5.3收益的分配610

13.5.4恢复平衡的规则611

13.5.5收入的累积612

13.6与财产相关的权力和义务612

13.6.1售产信托612

13.6.2土地上的权力613

13.6.3与动产相关的权力613

13.6.4筹集资本款项614

13.6.5保险614

13.6.6法院授权处理信托财产的权力614

13.7委托权力615

13.7.1委托给代理人615

13.7.2代名人(nominee)和保管人(custodian)的任命617

13.7.3审查委托安排618

13.7.4受托人的责任618

13.7.5特定的委托权力619

13.8置备账目的义务620

13.9和解和索赔的权力620

第14章 处分的权力和义务621

14.1概述621

14.1.1处分的权力和义务的性质621

14.1.2技能和注意的标准622

14.1.3不得委托622

14.1.4权力的行使623

14.2指定权力(appointment)623

14.2.1指定权力的性质623

14.2.2权力的行使624

14.2.3行使权力失败的后果626

14.3分配的义务630

14.3.1通知受益人和对象关于他们身份地位的义务630

14.3.2保护受托人免于承担过度付款的责任631

14.3.3不当分配637

14.4抚养权力(power of maintenance)639

14.4.1未成年人639

14.4.2具有中期收入(intermediate income)的信托640

14.4.3累积收入的义务641

14.4.4法定权力的排除641

14.5预付权力642

14.5.1权力的性质642

14.5.2权力的行使643

14.5.3预付或者权益644

14.5.4款项的使用646

第15章 受信义务647

15.1概述647

15.1.1受信关系的本质647

15.1.2受信义务的本质648

15.1.3受信义务对受托人的相关性648

15.1.4受信人法在更广泛意义上的重要性649

15.1.5违反受信义务的救济649

15.2受信人的定义650

15.2.1受信关系的公认种类6650

15.2.2特定的受信关系652

15.3受信义务的性质656

15.3.1义务的违反656

15.3.2受信义务和非受信义务的区别656

15.3.3禁止性义务(proscriptive duties) 657

15.3.4关系的终止660

15.3.5可变的义务661

15.3.6合同的作用661

15.3.7公司董事的特定地位662

15.4受信义务的功能663

15.4.1规定严格标准663

15.4.2应当降低高标准吗? 667

15.5避免冲突规则668

15.5.1规则的本质668

15.5.2 《2006年公司法》669

15.5.3交易规则670

15.6不得谋利规则679

15.6.1不得谋利规则的本质679

15.6.2与避免冲突规则的关系680

15.6.3关于谋利的核心案例681

15.6.4使用原告的财产683

15.6.5间接利润683

15.6.6成文法下义务684

15.6.7利用机会685

15.6.8接受贿赂和秘密佣金696

15.7违反受信义务的后果698

15.7.1撤销698

15.7.2个人责任698

15.7.3对物性财产请求权699

第七部分 信托的变更709

第16章 信托的变更709

16.1概述709

16.1.1信托的终止709

16.1.2法院的固有管辖权710

16.1.3关于变更的明示权力710

16.1.4成文法上的权力710

16.2变更信托的成文法规定710

16.2.1处理信托财产的权力710

16.2.2 《1958年信托变更法》711

第八部分 违反信托与受信义务727

第17章 违反信托与受信义务的责任727

17.1概述727

17.2责任的本质728

17.2.1违反受信义务729

17.2.2违反信托729

17.3责任的豁免和时效731

17.3.1免责条款731

17.3.2可豁免的信托违反742

17.3.3时效747

17.3.4默许756

17.3.5同意757

17.3.6扣押受益人的利益759

17.4受托人之间的责任761

17.4.1个人责任761

17.4.2连带责任761

17.5受托人对债权人的责任766

17.6发生在任命之前的违反信托的责任768

17.7辞任之后违反信托的责任768

第18章 违反信托和受信义务的个人责任770

18.1基本原则770

18.1.1对人救济和对物救济770

18.1.2第一性和第二性义务771

18.1.3谁可以起诉违反行为?776

18.1.4各种救济手段的功能776

18.2信托基金的复原(reconstitution) 786

18.2.1编造账目(falsification of account) 787

18.2.2损失的因果关系790

18.2.3对于原则的总结800

18.3信托基金的补救802

18.3.1一般原则802

18.3.2因果关系与间接性804

18.3.3获得的利润与遭受的损失804

18.4衡平法赔偿806

18.5归还利润809

18.5.1一般特征809

18.5.2因果关系和间接性810

18.5.3限制账目(limiting the account)817

18.6利息822

18.6.1利息的功能822

18.6.2利息的衡量标准823

18.7不同救济之间的选择825

第19章 对物性财产请求权和对物救济827

19.1基本原理827

19.1.1对物性财产请求权和对物救济828

19.1.2对物救济的性质829

19.1.3对物救济的优势829

19.1.4责任的性质830

19.1.5自由裁量权的重要性837

19.1.6对物性财产请求权的分析框架839

19.2财产性基础844

19.2.1衡平法财产利益的创设844

19.2.2对衡平法财产利益的保留848

19.3跟踪和追溯849

19.3.1跟踪和追溯规则的功能849

19.3.2普通法下的追溯规则857

19.3.3衡平法追溯规则861

19.3.4追溯规则的将来发展883

19.4对物救济886

19.4.1推定信托887

19.4.2衡平法抵押权或留置权891

19.4.3代位893

19.4.4关于对物救济的总结899

19.5抗辩901

19.5.1支付对价的善意买受人901

19.5.2地位变化904

第20章 对第三人的个人责任908

20.1概述908

20.1.1过错责任抑或严格责任?911

20.1.2救济的性质912

20.2基于受让财产的责任914

20.2.1基本原则914

20.2.2普通法对人请求权915

20.2.3衡平法对人请求权919

20.3从属责任944

20.3.1从属责任的性质944

20.3.2确立不诚信协助责任的条件947

20.3.3针对不诚信协助的救济960

20.3.4追偿964

20.3.5转承责任(vicarious liability) 964

第九部分 衡平法命令969

第21章 衡平法命令969

21.1一般原则970

21.2禁令971

21.2.1一般原则972

21.2.2禁令的种类973

21.3搜查令978

21.4特定履行(specifiic performance)979

21.5代替衡平法命令的损害赔偿982

21.6撤销986

21.6.1撤销的性质986

21.6.2普通法和衡平法项下的撤销986

21.6.3撤销的事由990

21.6.4撤销的限制998

21.6.5撤销的后果1003

21.7修正1009

21.7.1修正的本质1009

21.7.2遗嘱和契据的修正1010

21.7.3合同的修正1010

译后记1016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