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中国变质岩大地构造研究PDF|Epub|txt|kindle电子书版本网盘下载

中国变质岩大地构造研究
  • 陆松年,郝国杰,王惠初等著 著
  • 出版社: 武汉:中国地质大学出版社
  • ISBN:9787116100237
  • 出版时间:2017
  • 标注页数:338页
  • 文件大小:78MB
  • 文件页数:360页
  • 主题词:变质岩-大地构造-中国

PDF下载


点此进入-本书在线PDF格式电子书下载【推荐-云解压-方便快捷】直接下载PDF格式图书。移动端-PC端通用
种子下载[BT下载速度快]温馨提示:(请使用BT下载软件FDM进行下载)软件下载地址页直链下载[便捷但速度慢]  [在线试读本书]   [在线获取解压码]

下载说明

中国变质岩大地构造研究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

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第一章 中国变质岩区成矿地质背景研究的主要思路1

第一节 概述1

第二节 前寒武纪三大地史阶段的重大地质事件3

一、概述3

二、冥古宙(4567~4030Ma)碎屑锆石的地质意义4

三、太古宙(4030~2420Ma )重大地质事件6

四、元古宙(2420~541 Ma)重大地质事件7

五、中国前寒武纪重大地质事件10

第三节 板块运动何时启动23

一、超大陆研究进展23

二、板块运动的地质学标志26

三、热动力学模拟的最新进展32

四、地球早期和后期板块作用的差异性34

五、本书采纳的观点35

第四节 太古宙主要岩石组合类型及其大地构造意义36

一、TTG组合的界定36

二、TTG组合形成的构造背景39

三、洋内弧岩石组合信息40

第二章 中国变质岩区成矿地质背景研究的表达方式43

第一节 中国变质岩大地构造图编图指导思想与原则44

一、编图指导思想44

二、编图原则44

三、变质岩建造与构造研究44

四、变质岩大地构造相分析方法与思路46

第二节 编图工作过程50

一、编图工作程序50

二、编图资料来源51

三、编图范围及投影51

第三节 变质地质构造单元划分52

一、划分原则52

二、划分方案52

三、变质岩大地构造图主要内容及表达方式57

第三章 陆块区变质地质构造单元主要特征65

第一节 华北变质域(陆块区)66

一、华北变质域(陆块区)总体特征66

二、华北变质域(陆块区)变质构造单元划分67

三、华北变质域(陆块区)地质演化构造阶段的划分118

第二节 扬子变质域(陆块区)121

一、扬子变质域(陆块区)总体特征121

二、扬子变质域(陆块区)变质构造单元划分123

三、扬子变质域(陆块区)前南华纪地质演化156

第三节 塔里木变质域(陆块区)159

一、塔里木变质域(陆块区)总体特征159

二、塔里木变质域(陆块区)变质域构造单元划分162

三、塔里木变质域(陆块区)前寒武纪重大事件及演化特征177

第四节 陆块区前寒武纪演化特征对比180

第四章 造山系中变质岩区大地构造相特征187

第一节 概述188

一、造山作用与变质作用189

二、造山系中的古地块192

三、中国的主要高压/超高压榴辉岩变质带193

四、中国的主要蓝片岩带193

第二节 天山-兴蒙变质域(造山系)198

一、额尔古纳变质区(地块)199

二、大兴安岭变质区(弧盆系)200

三、小兴安岭-张广才岭变质区(弧盆系)201

四、松辽变质区(地块)202

五、佳木斯变质区(地块)203

六、兴凯变质区(地块)204

七、饶河变质区(蛇绿混杂岩带)204

八、索伦山-西拉木伦变质区(结合带)204

九、包尔汗图-白乃庙变质区(弧盆系)205

十、阿尔泰变质区(弧盆系)205

十一、额尔齐斯变质区(结合带)205

十二、天山-准噶尔-北山变质区(弧盆系)206

十三、伊宁-中天山-北山变质区(地块)206

十四、那拉提-红柳河变质区(结合带)210

十五、南天山变质区(结合带)210

第三节 秦-祁-昆变质域(造山系)211

一、北祁连变质区(弧盆系)213

二、中-南祁连变质区(弧盆系)215

三、全吉变质区(地块)216

四、阿尔金变质区(弧盆系)220

五、柴北缘变质区(结合带)221

六、柴达木变质区(地块)222

七、西昆仑变质区(弧盆系)227

八、东昆仑变质区(弧盆系)227

九、南昆仑变质区(结合带)227

十、秦岭变质区(弧盆系)227

十一、大别-苏鲁变质区(地块)229

十二、武当-随州变质区(蓝片岩带)230

十三、碧口变质区(地块)231

第四节 华夏(武夷-云开)变质域(造山系)232

一、概述232

二、江绍-萍乡-郴州变质区(结合带)234

三、武夷-云开变质区(弧盆系)237

四、台湾变质区(弧盆系)244

五、海南(琼中)变质区(地块)245

第五节 西藏-三江变质域(造山系)246

一、巴颜喀拉变质区(地块)247

二、三江变质区(弧盆系)248

三、羌塘变质区(弧盆系)251

四、班公湖-怒江变质区(结合带)253

五、冈底斯-察隅变质区(弧盆系)254

六、雅鲁藏布江变质区(结合带)254

七、喜马拉雅变质区(地块)255

八、保山变质区(地块)256

第六节 造山系地质演化特征对比256

一、中国造山系地质演化的共同特点256

二、中国造山系地质演化的差异性257

第五章 变质地质作用与成矿作用研究补遗259

第一节 太古宙成矿作用概述261

一、前新太古代陆核期261

二、新太古代262

第二节 元古宙成矿作用概述263

一、古元古代263

二、中元古代265

三、新元古代早一中期266

第三节 有关BIF成矿地质年代学研究的新资料268

一、晋-冀陆块268

二、渤海东陆块269

三、冀北-阴山陆块270

四、鲁西陆块271

五、陕-豫-皖陆块271

第四节 有关矿床成因研究的新进展273

一、Fe同位素特征274

二、稀土元素特征275

三、BIF成矿物质来源的探讨275

第六章 几个问题的讨论277

第一节 中国大陆形成与演化过程中的变质作用特征278

一、陆块区主要变质作用特点278

二、造山系主要变质作用特点282

第二节“阿拉善陆块大地构造属性”的再讨论285

第三节 扬子陆块区西边界——哀牢山群的新进展286

第四节 华南大陆地质演化过程中扬子与华夏的关系288

一、“江南造山带”术语的沿革289

二、“武陵造山运动”的性质及其地质构造意义289

三、扬子陆块区与华夏相互关系的推测292

四、华夏造山系中洋板块存在的信息293

第五节 中国前南华纪洋/陆转换的证据及特点295

一、地球历史中的大洋和大陆295

二、地史中大洋板块残留的鉴别296

三、蛇绿岩研究的另一种思路和方法297

四、洋板块地层学300

五、华北新太古代—古元古代的洋/陆转换302

结语306

参考文献311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