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古典诗词曲鉴赏与创作论稿 第2版PDF|Epub|txt|kindle电子书版本网盘下载
![古典诗词曲鉴赏与创作论稿 第2版](https://www.shukui.net/cover/71/34546964.jpg)
- 马晓东著 著
- 出版社: 沈阳:辽海出版社
- ISBN:9787545115932
- 出版时间:2017
- 标注页数:374页
- 文件大小:33MB
- 文件页数:388页
- 主题词:古典诗歌-诗歌欣赏-中国;古典诗歌-诗歌创作-中国
PDF下载
下载说明
古典诗词曲鉴赏与创作论稿 第2版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第一章 古体诗1
第一节 古体诗的特点1
一、古体诗的范畴1
二、乐府诗和歌行体3
第二节 古体诗的分类7
一、四言体7
二、五言体8
三、六言体9
四、七言体10
五、杂言体11
第三节 古体诗的韵14
一、古体诗用韵特点14
二、古体诗用韵的情况15
三、古体诗的用韵规则18
第四节 古体诗的平仄与对仗20
一、古体诗的平仄20
二、古体诗的对仗21
第二章 近体诗的格律23
第一节 近体诗的用韵23
一、近体诗的用韵规则23
二、近体诗的押韵25
第二节 近体诗的平仄32
一、四声与平仄32
二、五言律诗平仄式33
三、七言律诗平仄式35
四、五言绝句平仄式38
五、七言绝句平仄式39
六、平仄方面的几个名词40
第三节 近体诗的对仗44
一、对仗的要求44
二、律诗的对仗47
三、长律的对仗49
四、对仗的类型50
第三章 词的格律53
第一节 词的起源与分类53
一、词的起源53
二、词的分类56
第二节 词牌59
一、词牌的来源59
二、词牌名称举要62
第三节 词的句式与平仄64
一、词的句法句式64
二、词的平仄77
第四节 词的用韵与对仗78
一、关于词韵78
二、词的对仗82
第五节 词谱与作品举例85
第四章 曲的格律104
第一节 曲的体式104
一、散曲的兴起104
二、曲的体式105
第二节 宫调和曲牌110
一、宫调110
二、声情111
三、曲牌112
第三节 曲的句式和曲韵115
一、曲的句式特点115
二、衬字115
三、曲韵117
第四节 曲谱与作品举例119
第五章 诗词曲语法特点128
第一节 成分省略128
一、省略主语128
二、省略谓语129
三、省略宾语130
第二节 词语省略131
一、动词的省略131
二、名词的省略133
三、介词的省略134
四、关联词的省略135
第三节 语序错综135
一、语序错综的表达效果135
二、语序错综的几种情况136
第四节 词类活用140
一、名词用作动词140
二、形容词作使动用141
第六章 炼字与修辞144
第一节 炼字144
一、炼实词145
二、炼虚词163
三、炼叠词165
四、炼诗(词)眼169
五、炼重出175
第二节 古典诗词曲常用的修辞法178
一、比喻178
二、比拟185
三、借代187
四、夸张189
五、互文191
六、用典193
七、双关201
八、列锦205
九、衬托207
十、通感210
第七章 诗词曲意象与意境212
第一节 关于意象212
一、意象的来源212
二、意象的内涵与特点213
三、意象类型223
四、意象的生成232
第二节 关于意境236
一、意境探源236
二、意境特征244
三、意象与意境255
四、造境法举要258
第八章 诗词曲章法结构267
第一节 关于起承转合267
一、章法267
二、起承转合269
第二节 古体诗的章法例析272
一、咏史咏事,首尾呼应273
二、咏物起兴,吟咏感怀274
三、吟咏性情,点明观点274
第三节 近体诗的章法例析275
一、起承转合法275
二、并列结构法282
三、点面结合法283
四、跳跃流动法284
五、以意贯注法285
第四节 词的章法例析285
一、开头286
二、结尾290
三、词的上下片294
四、过片299
第九章 古典诗词曲风格与创作手法304
第一节 古典诗词曲风格304
一、古典诗词曲风格的形成因素304
二、古代文论中的风格308
三、古典诗词曲风格举要314
第二节 古典诗词曲创作手法328
一、借古喻今法328
二、托物言志法330
三、动静结合法333
四、虚实结合法336
五、点面结合法340
六、别处入笔法341
七、情景相衬法344
八、白描手法348
九、讽刺手法350
十、对比手法352
附录一:古代入声字转入现代平声字常用字356
附录二:诗韵举要358
参考书目370
后记3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