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中国行政法(总论) 第2版PDF|Epub|txt|kindle电子书版本网盘下载

中国行政法(总论) 第2版
  • 江国华著 著
  • 出版社: 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
  • ISBN:9787307188433
  • 出版时间:2017
  • 标注页数:410页
  • 文件大小:65MB
  • 文件页数:428页
  • 主题词:行政法-中国-教材

PDF下载


点此进入-本书在线PDF格式电子书下载【推荐-云解压-方便快捷】直接下载PDF格式图书。移动端-PC端通用
种子下载[BT下载速度快]温馨提示:(请使用BT下载软件FDM进行下载)软件下载地址页直链下载[便捷但速度慢]  [在线试读本书]   [在线获取解压码]

下载说明

中国行政法(总论) 第2版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

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第一编 导论3

第一章 行政3

第一节 行政之意涵3

一、行政之一般解释3

二、行政之法学意涵5

三、行政之基本类型6

第二节 公共行政8

一、西方公共行政之变迁8

二、中国公共行政之进化10

三、现代公共行政之原则10

第二章 行政法14

第一节 行政法之源流14

一、西方国家行政法之产生与发展14

二、中国行政法之产生与发展19

第二节 行政法之渊源21

一、行政法渊源之意涵22

二、西方国家行政法之渊源22

三、我国行政法之渊源25

第三节 行政法之品格27

一、行政法之管理法品格27

二、行政法之控权法品格28

三、行政法之平衡法品格29

第三章 行政法学32

第一节 行政法学之意涵32

一、行政法学之研究对象32

二、行政法学之学科地位33

第二节 中国行政法学的历史发展37

一、初创时期37

二、停滞阶段(1949—1978年)38

三、恢复阶段(1978—1988年)38

四、发展阶段(1989年以降)39

第二编 行政权力配置法论45

第一章 行政权45

第一节 行政权之意涵45

一、行政权之秉性45

二、行政权与相关概念46

第二节 行政权之构成47

一、“两板块说”47

二、“三板块说”48

三、“四板块说”49

第二章 行政权配置原则51

第一节 合法原则51

一、行政权配置主体合法51

二、行政权配置权限合法52

三、行政权配置目的合法52

第二节 比例原则52

一、适当性原则53

二、必要性原则53

三、比例性原则(狭义比例原则)53

第三节 分权制衡原则53

一、分权原则54

二、制衡原则55

第四节 效率原则55

一、行政的本质属性55

二、行政的内在要求56

第三章 行政权的宪法配置57

第一节 宪法对国务院行政权的配置57

一、行政领导权57

二、行政立法权58

三、行政规范权、监督权与人事权59

四、其他权力60

第二节 宪法对国务院组成部门和地方政府行政权的配置61

一、国务院主要组成人员之职权61

二、国务院各部委之职权61

三、审计机关之职权62

四、地方各级人民政府之职权62

第四章 行政权主体的转移64

第一节 行政权行使主体之转移——行政委托64

一、行政委托之意涵64

二、行政委托的理论基础65

三、行政委托的条件66

四、行政委托的监督67

第二节 行政权所有主体之转移——行政授权68

一、行政授权之意涵68

二、被授权组织的范围69

三、行政授权与行政委托之区别70

第三编 行政组织法论75

第一章 行政组织与行政主体75

第一节 行政组织75

一、行政组织之学理界说75

二、行政组织之历史类型76

第二节 行政机关78

一、行政机关之学理界说79

二、行政机关之构成要件80

三、行政机关之理论分类81

第三节 行政主体82

一、行政主体之资格82

二、行政主体之范围83

三、行政主体与相关概念85

第二章 中央行政组织法87

第一节 国务院组织法之历史变迁87

一、1949年中央人民政府组织法87

二、1954年宪法与国务院组织法88

三、从1975年宪法到1982年国务院组织法90

第二节 1982年宪法时代之国务院体制91

一、国务院在行政系统内部之地位91

二、国务院的基本工作制度91

三、国务院的组成与构造92

第三章 地方行政组织法98

第一节 地方行政组织法98

一、中华人民共和国地方行政组织法的历史变迁98

二、地方行政组织的性质与地位101

三、地方行政组织的组成与构造102

第二节 民族区域自治法与特别行政区基本法103

一、民族区域自治法103

二、香港特别行政区基本法107

三、澳门特别行政区基本法110

第四章 行政组织关联法113

第一节 行政编制法113

一、行政编制及其管理113

二、中央行政机关编制法115

三、地方行政机关编制法117

第二节 公务员法119

一、公务员录用与任免机制119

二、公务员义务与权利122

三、公务员管理机制123

四、公务员管理责任127

第四编 创制性行政过程及其规制法论131

第一章 行政过程与行政方式131

第一节 行政过程131

一、行政过程论之源流131

二、行政过程之基本意涵133

三、行政过程之构成要件136

四、行政过程之分类137

第二节 行政行为139

一、行政行为之意涵139

二、行政行为之分类144

三、行政行为之效力146

第三节 行政过程与相关概念149

一、行政过程与行政行为149

二、行政过程与行政程序150

三、行政过程与行政方式151

第二章 行政立法过程及其规制法153

第一节 行政立法之意涵153

一、行政立法之界说153

二、行政立法之秉性与类型154

三、行政立法之原则156

第二节 行政法规之创制157

一、行政法规之创制权158

二、行政法规之创制程序159

三、行政法规之格式161

第三节 行政规章之创制162

一、行政规章之创制权162

二、行政规章之创制程序163

三、行政规章与行政法规之区别166

第四节 行政立法之监督审查166

一、行政立法之备案制度166

二、行政立法之合法性审查168

第三章 行政规则过程及其规制法170

第一节 行政规则之意涵170

一、行政规则之要素170

二、行政规则之类型171

三、行政规则之效力172

第二节 行政规则之创制173

一、行政规则之创制权174

二、行政规则之创制程序174

三、行政规则之文本格式176

第三节 行政规则之控制177

一、立法控制177

二、行政控制178

三、司法审查179

第四章 行政决策过程及其规制法180

第一节 行政决策之意涵180

一、行政决策之界说180

二、行政决策之秉性182

三、行政决策之类型182

第二节 行政决策程序183

一、确定目标183

二、拟定方案185

三、优选方案186

四、方案决定187

第三节 行政决策之规制188

一、立法规制188

二、司法规制189

三、行政规制189

第五编 执行性行政过程及其规制法论193

第一章 侵益性行政过程及其规制法193

第一节 行政处罚过程及其规制法193

一、行政处罚之意涵193

二、行政处罚之设定权195

三、行政处罚之适用法则196

四、行政处罚之程序198

五、行政处罚之控制201

第二节 行政强制过程及其规制法202

一、行政强制之意涵202

二、行政强制措施之设定与实施204

三、行政强制执行之设定与实施206

四、行政强制之法律责任209

第三节 行政征收过程及其规制法210

一、行政征收之意涵211

二、税收征收211

三、行政收费213

四、财物征收215

第四节 行政征用过程及其规制法219

一、行政征用之意涵219

二、行政征用之程序221

第二章 惠益性行政过程及其规制法223

第一节 行政许可过程及其规制法223

一、行政许可之意涵223

二、行政许可之原则225

三、行政许可之设定与实施226

四、行政许可之程序228

五、滥行许可之责任231

第二节 行政给付过程及其规制法232

一、行政给付之秉性233

二、行政给付之原则233

三、行政给付之方式234

四、行政给付之程序235

第三节 行政奖励过程及其规制法235

一、行政奖励之秉性235

二、行政奖励之原则236

三、行政奖励之形式237

四、行政奖励之程序237

第三章 互益性行政过程及其规制法239

第一节 行政合同过程及其规制法239

一、行政合同之解释239

二、行政合同之要素240

三、行政合同之价值241

四、行政合同之缔结程序243

五、行政合同之救济245

第二节 行政指导过程及其规制法246

一、行政指导之学理界说247

二、行政指导之基本意涵248

三、行政指导之原则与程序249

四、行政指导之作用与救济250

第六编 督导性和裁断性行政过程及其规制法论257

第一章 督导性行政过程及其规制法257

第一节 行政检查过程及其规制法257

一、行政检查之意涵257

二、行政检查之程序258

三、行政检查之规制260

第二节 行政调查过程及其规制法260

一、行政调查之意涵261

二、行政调查之原则262

三、行政调查之方法263

四、行政调查之程序264

第二章 裁断性行政过程及其规制法266

第一节 行政仲裁过程及其规制法266

一、行政仲裁概述267

二、劳动人事争议仲裁268

三、农村土地承包经营纠纷仲裁275

第二节 行政裁决过程及其规制法279

一、行政裁决概述279

二、行政裁决制度的主要内容281

第三节 行政调解过程及其规制法285

一、行政调解概述285

二、行政调解制度的主要内容287

第七编 行政程序法论293

第一章 正当法律程序293

第一节 自然正义原则293

一、自然正义原则之渊源293

二、自然正义原则之原意293

三、自然正义在行政法上的适用294

第二节 正当法律程序立宪294

一、正当法律程序入宪历程294

二、正当法律程序之演变295

三、正当法律程序条款在行政法上的适用296

第二章 行政程序法之基本内容298

第一节 行政程序298

一、行政程序之意涵298

二、行政程序之分类299

三、行政程序之立法300

第二节 行政程序法之基本原则300

一、公开原则301

二、公正公平原则302

三、参与原则303

四、效率原则304

五、信赖保护原则305

六、正当程序原则306

第三节 行政程序法之主要制度307

一、行政告知制度307

二、行政听证制度308

三、行政回避制度310

四、行政时效制度311

第三章 信息公开法313

第一节 政府信息公开之法理313

一、公民知情权应受尊重313

二、阳光是最好的防腐剂313

三、沟通最好即政府最好314

第二节 政府信息公开之原则314

一、依法公开原则314

二、平等与平衡原则315

三、准确与及时原则315

四、信息协调原则315

第三节 政府信息公开之范围316

一、主动公开之范围316

二、应申请公开之范围316

三、免于公开之范围317

第四节 政府信息公开之程序317

一、主动公开之程序317

二、应申请公开之程序317

三、政府信息公开之监督与保障318

第八编 行政侵权之行政救济法论323

第一章 行政复议法323

第一节 行政复议之意涵323

一、行政复议解释323

二、行政复议之原则323

三、行政复议参加人325

四、行政复议与行政诉讼之关系326

第二节 行政复议之主管与管辖328

一、行政复议之受理主体328

二、行政复议之受案范围329

三、行政复议之管辖331

第三节 行政复议之程序333

一、行政复议之申请333

二、行政复议之受理334

三、行政复议之审理335

四、行政复议之决定336

第二章 行政申诉法338

第一节 公民申诉权与行政申诉338

一、公民申诉权338

二、行政申诉之解释338

三、行政申诉之类型339

第二节 公务员申诉制度339

一、公务员申诉之解释340

二、公务员申诉之受理机构340

三、公务员申诉之管辖340

四、公务员申诉之程序341

第三节 教师申诉法342

一、教师申诉之含义342

二、教师申诉之受理机构343

三、教师申诉之程序343

第四节 高校学生申诉法344

一、高校学生申诉之含义344

二、高校学生申诉之程序344

第三章 行政信访法346

第一节 行政信访之意涵346

一、行政信访之含义346

二、行政信访之原则347

三、行政信访之机构347

四、行政信访当事人348

第二节 行政信访渠道与程序348

一、行政信访之渠道348

二、行政信访之程序349

第三节 行政信访之法律责任351

一、被信访人责任351

二、信访受理机构责任351

三、信访人的责任352

第九编 行政侵权之司法救济法论(行政诉讼法)355

第一章 行政诉讼之意涵355

第一节 行政之诉355

一、公民之行政诉权355

二、行政之诉的构成要件356

三、行政之诉的类型357

第二节 行政诉讼参加人357

一、行政诉讼当事人358

二、诉讼代理人360

三、其他诉讼参与人361

第三节 行政诉讼之原则与制度361

一、一般性原则361

二、行政诉讼特有原则363

三、行政诉讼之基本制度364

第二章 行政诉讼主管与管辖367

第一节 行政诉讼之主管367

一、行政审判组织367

二、行政审判权367

三、司法审查之范围368

第二节 行政诉讼之管辖369

一、级别管辖369

二、地域管辖369

三、裁定管辖370

四、管辖权异议及其处理372

第三章 行政诉讼证据法则373

第一节 行政诉讼之证据373

一、证据种类及要求373

二、证据证明能力375

三、证据采信法则375

第二节 行政诉讼证据责任分配法则375

一、被告负主要举证责任376

二、原告提供证据责任376

三、法院证据职责377

第三节 行政诉讼证据之质证与认定规则378

一、质证规则378

二、证据之审查认定规则379

三、证据之证明标准380

第四章 行政诉讼之审理程序382

第一节 行政诉讼第一审程序382

一、起诉382

二、立案383

三、审理前之准备383

四、开庭审理384

五、裁判384

第二节 行政诉讼第二审程序385

一、上诉之提起385

二、上诉之受理386

三、上诉案件之审理386

四、上诉案件之裁判386

第三节 行政诉讼再审程序387

一、再审程序之启动387

二、再审案件之审理388

三、再审案件之裁判388

第五章 行政判决执行389

第一节 行政判决执行制度之构造389

一、执行机关389

二、执行根据389

三、执行管辖389

第二节 行政诉讼执行之程序389

一、执行程序之提起389

二、执行之实施390

第三节 非诉行政决定之执行390

一、申请390

二、审查391

三、执行担保与先予执行391

第十编 行政侵权之混合救济法论(行政赔偿法)395

第一章 行政赔偿责任395

第一节 行政赔偿责任之构成395

一、违法行为395

二、损害事实395

三、因果关系395

第二节 行政赔偿之归责原则396

一、违法归责原则396

二、结果归责原则396

第三节 行政赔偿之范围397

一、人身性侵权397

二、财产性侵权397

三、精神性侵权398

四、豁免性事项398

第二章 行政赔偿请求人和赔偿义务机关399

第一节 行政赔偿请求人399

一、一般请求权人399

二、特殊请求权人399

第二节 行政赔偿义务机关400

一、行政机关400

二、被授权与受委托组织400

三、其他赔偿主体401

第三章 行政赔偿方式和计算标准402

第一节 行政赔偿方式402

一、金钱赔偿402

二、返还财产402

三、恢复原状402

第二节 行政赔偿标准403

一、侵犯人身自由权之计算标准403

二、侵犯生命健康权之计算标准403

三、侵犯财产权之计算标准403

四、精神损害之计算标准404

第四章 行政赔偿程序405

第一节 行政赔偿申请程序405

一、提出赔偿请求之方式405

二、提出赔偿请求之条件405

第二节 行政先行处理程序406

一、赔偿请求之提出406

二、赔偿请求之受理406

三、赔偿决定之作出406

第三节 行政赔偿复议程序407

一、依申请作出赔偿决定407

二、依职权作出赔偿决定407

三、时效规定407

第四节 行政赔偿诉讼程序407

一、行政赔偿案件之起诉条件408

二、行政赔偿诉讼之审理408

三、行政赔偿诉讼之证据制度408

第五节 行政追偿程序409

一、追偿之条件409

二、追偿之金额409

后记410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