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广雅疏证》因声求义研究PDF|Epub|txt|kindle电子书版本网盘下载
- 李福言著 著
- 出版社: 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 ISBN:9787520309165
- 出版时间:2017
- 标注页数:400页
- 文件大小:43MB
- 文件页数:415页
- 主题词:《广雅疏证》-研究
PDF下载
下载说明
《广雅疏证》因声求义研究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上编 《广雅疏证》音义术语研究3
第一章 《广雅疏证》“语之转”研究3
第一节 两个词间“语之转”的声韵关系3
一 “语之转”双声叠韵有4例3
二 双声韵转有29例4
三 声转韵转有22例7
四 声转叠韵有4例9
第二节 AB与CD间的语转关系10
第三节 AB、CD、EF间语转关系11
第四节 A与BC语转关系11
第五节 A与BC、BD语转关系11
第六节 多个词的语转关系12
第七节 本章小结12
第二章 《广雅疏证》“一声之转”研究14
第一节 两个词(字)间“一声之转”的声韵关系14
一 “一声之转”双声韵转有60例14
二 “一声之转”双声叠韵有1例30
三 “一声之转”旁纽韵转有13例30
四 “一声之转”准旁纽韵转有2例35
五 “一声之转”准双声韵转有3例35
第二节 多个词(字)间“一声之转”声韵关系36
一 “A、B、C,一声之转”有34例36
二 “A、B、C、D(也),(皆)一声之转也”有8例45
三 “A、B、C、D、E也,皆一声之转也”有3例49
四 “AB、CD、E也,皆一声之转也”有1例52
五 “A、B、C、D、E、F,一声之转”有1例53
六 “AB、CD,皆一声之转也”有7例55
七 “AB、CD、EF,皆一声之转”有3例58
第三节 “一声之转”来源考59
第四节 本章小结64
第三章 《广雅疏证》“之言”研究70
第一节 “之言”双声叠韵研究70
一 双声叠韵中的声韵数量85
二 双声叠韵的形义关系考察86
第二节 “之言”双声研究112
一 双声部分正文及声韵关系112
二 双声形义关系考118
第三节 “之言”叠韵研究128
一 叠韵部分正文及声韵情况128
二 叠韵部分形义关系考143
第四节 “之言”对转(旁对转、异类相转)研究163
一 对转(旁对转、异类相转)正文及声韵关系163
二 对转(旁对转、异类相转)形义关系考166
第五节 “之言”旁转研究171
一 “之言”旁转正文及声韵关系考172
二 旁转形义关系考174
第六节 “之言”通转研究178
一 “之言”通转正文及声韵关系178
二 通转形义关系考179
第七节 “之言”特殊关系考180
一 “A之言AB也”有8例180
二 “A之言BA(也)”有9例181
三 “A之言AA(然)也”有5例182
第八节 “之言”来源考183
第九节 本章小结188
第四章 《广雅疏证》“声近义同”研究192
第一节 两个词间“声近义同”研究192
一 “声近义同”与其他术语的混用192
二 两个词间“声近义同”正文及声韵关系考193
三 两个词间“声近义同”形体关系考201
四 两个词间“声近义同”词(字)义关系考203
第二节 三个词间的“声近义同”研究215
一 三个词间“声近义同”正文216
二 三个词间“声近义同”声韵及形体关系考218
三 三个词间“声近义同”词(字)义关系考220
第三节 四个词间“声近义同”研究224
四个词间“声近义同”正文224
第四节 五个词间“声近义同”研究225
一 五个词间“声近义同”正文225
二 五个词间“声近义同”声韵关系考226
三 五个词间“声近义同”形体关系考226
四 五个词间“声近义同”词(字)义关系考226
第五节 本章小结227
第五章 《广雅疏证》“犹”研究230
第一节 “A犹B也”研究230
一 “A犹B也”正文及来源考230
二 有来源的“A犹B也”音形义问题235
三 来源于王念孙自造的“A犹B也”音形义问题239
第二节 “某某犹某某也”研究243
一 “AA犹BB也”研究243
二 “AB犹BA也”研究248
三 “AB犹CD也”研究248
四 “AB犹CB也”研究253
五 “AB犹AC也”研究256
六 “AB犹CA也”研究258
第三节 “某犹某某也”研究258
一 “A犹AA也”研究258
二 “A犹BB也”研究259
三 “A犹BC也”研究260
第四节 “犹言”研究263
一 “犹言”正文263
二 “犹言”声韵关系考264
三 “犹言”形体关系考265
四 “犹言”词(字)义关系考266
第五节 “犹”连接两个音义短句269
一 “某之为某,犹某之为某”研究269
二 “某之转为某,犹某之转为某”研究273
三 “某谓之某,犹某谓之某也”研究282
四 “某之通作某,犹某之通作某”研究291
五 “某与某同训为某,犹某与某同训为某也”研究292
六 “某名某,犹某名某也”研究295
第六节 “犹”与其他术语共同使用295
一 “犹”与“语之转”共同使用研究296
二 “犹”与“之(为)言”共同使用研究299
三 “犹”与“一声之转”共同使用研究300
第七节 本章小结301
下编 《广雅疏证》与王念孙古音学研究311
第一章 《广雅疏证》声转特点与王念孙古声类问题311
第二章 《广雅疏证》韵转情况与王念孙古韵部问题327
结论347
一 《广雅疏证》音义关系性质349
二 《广雅疏证》声韵问题与王念孙古音学356
三 《广雅疏证》的写作目的360
四 《广雅疏证》因声求义的特点与贡献362
五 《广雅疏证》音义关系研究应注意的问题366
附录《广雅疏证》引《玄应音义》考368
一 引文功能多样,以疏通训释为主368
二 引文方式以直引为辅,间接转引为主,后者又以引《广雅》为主371
三 《广雅疏证》未引有一千多例,涉及异文、异训情况374
四 词义训释多从《玄应音义》中转引早于或同于《广雅》时代文献378
五 多直引《玄应音义》中方言俗语材料解释《广雅》379
参考文献381
后记3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