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比较文学名家经典文库 悖立与整合 中西比较诗学PDF|Epub|txt|kindle电子书版本网盘下载
![比较文学名家经典文库 悖立与整合 中西比较诗学](https://www.shukui.net/cover/67/34533798.jpg)
- 杨乃乔著 著
- 出版社: 福州:福建教育出版社
- ISBN:9787533472474
- 出版时间:2018
- 标注页数:631页
- 文件大小:65MB
- 文件页数:650页
- 主题词:诗歌-比较文学-研究-中国、西方国家
PDF下载
下载说明
比较文学名家经典文库 悖立与整合 中西比较诗学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第一章 儒家诗学主体生存的渴望:语言家园的建构1
第一节 语言作为生命主体栖居与生存的家园3
第二节 在语言的家园中规避死亡和追寻永恒9
第三节 把语言的家园建构在经学的经典文本上13
第二章 “经”的本体论释义与儒家诗学的终极范畴15
第一节 经学:规定中国古典诗学生成和发展的文化背景17
第二节 “经”的终极意义与“经纬天地”的本体统摄力量22
第三节 “经”从实物名词向动词和抽象名词的转型27
第四节 “经”是一个隐蔽在道德伦理说教下的本体范畴31
第五节 “经”:一个恒定的、放之四海皆准的终极真理37
第三章 儒家诗学崇尚的“立言”与经典文本的建构47
第一节 “经”:儒家诗学安身立命的语言家园——经典文本49
第二节 刘歆:“经,元一以统始”与许慎:“文者物象之本”55
第三节 孔子删“六经”与诗学批评话语权力的争夺61
第四节 儒家诗学的内在批评精神:经中心主义69
第四章 道家诗学主体生存的渴望:语言家园的“颠覆”75
第一节 中心与边缘:儒道诗学栖居的两种文化状态77
第二节 儒道诗学之间的悖立是两种本体论意识的冲突84
第五章 德里达诗学理论解构的终极标靶:逻各斯中心主义91
第一节 胡塞尔、海德格尔与德里达对“逻各斯”的重新发现93
第二节 “逻各斯”:西方诗学文化传统的无形契约99
第三节 “逻各斯”:西方诗学文化传统的话语权力107
第四节 形而上学在西方诗学文化传统中划分的等级序列112
第六章 从语言切向本体:“道”与“逻各斯”123
第一节 中国古典诗学的现代困惑:“经”与“道”,何者设定了一个“中心”?125
第二节 “思”与“言”:张隆溪关于“道”与“逻各斯”二重意义的提出128
第三节 “道”在中国古典诗学语境下三个层面的基本涵义133
第四节 “道”:直觉与“诗”的摇篮,理性与“思”的墓地137
第五节 “道”(Tao)不是“道”(speaking),“道”是一种无言的沉默144
第六节 “道”是一个敞开的本体,“逻各斯”是一个遮蔽的本体152
第七章 从本体切回语言:“经”与“逻各斯”159
第一节 经中心主义就是逻各斯中心主义161
第二节 “逻各斯”是西方诗学本体论意义上的终极语音166
第三节 西方诗学的写音语境与中国诗学的写意语境173
第四节 汉字是游离于语音之外以书写使意义出场的符号系统180
第五节 “依类象形”:在回环复沓的节奏中律动恒久的汉字文化观念187
第六节 “画八卦、造书契”:汉字写意语境的历史追踪193
第八章 颠倒的形而上学等级序列与西方的解构策略在中国汉语语境下的使命197
第一节 信仰使本体秉有自律性的理论动力与人是一个“二级所指”199
第二节 西方诗学的语音中心主义与承继超验的终极而虚构本体203
第三节 中国古典诗学的书写中心主义与一个颠倒的形而上学等级序列209
第四节 西方德里达的解构策略在中国古典诗学语境下的使命与中国道家诗学216
第九章 道家诗学崇尚的“立意”与经典文本的“解构”223
第一节 “道”:沉默的无言与深不可测的意义渊潭225
第二节 经典文本的颠覆与话语权力的无效229
第十章 “立言”与“立意”:在冲突与悖立下延伸的两种诗学批评方法235
第一节 经学的玄学化与“言意之辨”的公开论战237
第二节 “六经”:儒家诗学对文学进行诠释与批评的语言透镜242
第三节 儒家诗学批评的政治教化深度感248
第四节 “不著一字,尽得风流”:对书写铭刻的超越253
第五节 道家诗学的审美体验深度:“渊默而雷声”258
第十一章 儒道诗学在“言”与“意”之悖立中走向整合的学术文化背景263
第一节 儒道诗学必然从冲突的悖立走向互补的整合265
第二节 玄学:儒道在悖立与整合中的积淀267
第三节 “玄”:隐喻“道”所创生万物的“众妙之门”270
第四节 儒道在悖立与整合中展开的五种势态与方法274
第十二章 偏见与误读:诗学诠释学的哲学反思281
第一节 文本的原初意义是人类精神视域的盲点283
第二节 前理解、视界融合与合法的偏见288
第三节 一部人类文化史就是一部误读史293
第十三章 “内儒外道”人格形成的文化景观与破坏性误读、创造性误读的肇事299
第一节 人格转型的文化景观:经学的没落与玄学的崛起301
第二节 何晏与王弼:从能指与所指的切割走向儒家经典的自觉性误读304
第三节 破坏性误读与创造性误读的最后环节——对能指的超越313
第十四章 视域的融合与意义的让位:在误读中走向自觉的中国古典诗学321
第一节 经学的玄学化与儒道的视域融合323
第二节 儒家诗学的“大一统”与中心指涉结构的形成327
第三节 作品文本的既定“意义化”与“主之精神腊烛”的庇荫332
第四节 转型期的文化景观与道家文本进入主流诠释341
第十五章 玄学误读的文化暴力与儒家诗教之“鼎”的坍塌345
第一节 破坏性诠释——误读与儒家诗教之“鼎”的坍塌347
第二节 道德观是儒家诗教之“鼎”的三足之一349
第三节 圣人观是儒家诗教之“鼎”的三足之二352
第四节 本体观是儒家诗教之“鼎”的三足之三356
第五节 文化暴力逼使意义让位后的启蒙与诗学走向理论形态的自觉362
第十六章 华夏隐逸精神原型的追寻与魏晋隐逸文学思潮的崛起369
第一节 高蹈遁世的文学思潮与隐逸精神原型371
第二节 老子“道隐无形”的原初意义与原型理论的自觉表达376
第三节 隐逸精神在“道”的本体上向生存形式的转型与庄子的“逍遥游”382
第四节 哲人之隐与诗人之隐:从“思”到“诗”与从“形式”到“手段”392
第十七章 玄学语境下的江州经学与陶渊明诗学的悲剧美学思想403
第一节 高蹈:把生命抵押给死亡“赌”一种人格的圣洁405
第二节 江州经学在玄风下的死灰复燃及陶渊明在经学与玄学中的选择411
第三节 乌托邦对隐逸困顿的装饰与诗:鉴照诗人隐逸的象征与文本418
第十八章 论“内儒外道”的人格类型:刘勰诗学人格的心理透视425
第一节 诠释主体是从悖立走向整合的转换中介427
第二节 刘勰诗学的“文之枢纽”与“宗经”“征圣”“原道”431
第三节 刘勰诗学的内儒层面:“圣人之道”438
第四节 刘勰诗学的外道面层:“自然之道”442
第五节 “人文”:主体论与“自然之文”:方法论446
第十九章 再论“内儒外道”的人格类型457
第一节 从陈子昂的“儒道两相妨”到诗圣杜甫459
第二节 柳宗元的“先六经而后庄周”与慰藉失败灵魂的再度皈依464
第三节 经学的变体:理学与心学467
第四节 “天道”与“人道”:理学大师“内儒外道”的人格互补类型471
第五节 心学大师王阳明:一个追随着陶渊明的诗魂477
第二十章 终极缘光:西方诗学本体论的“向日式隐喻”483
第一节 卡西尔:语言隐喻权力的转换485
第二节 柏拉图:“穴居人”的思想视域与“向日式隐喻”490
第三节 西方:“逻各斯”-“理念”-“上帝”的隐喻美学495
第四节 培根:隐喻的“四种假象”与隐喻是诗学形而上学的问题499
第二十一章 儒家诗学的“向日式隐喻”与隐喻美学作为一种官方的话语权力507
第一节 中国古典诗学的“向日精神”与《四库全书总目》的“经,如日中天”509
第二节 “向日情结”与缘光在本体上是诗学主体无可回避的前理解515
第三节 韩愈的“修其辞以明其道”与“经”-“圣人”的隐喻美学520
第二十二章 “诗言志”:一个关涉隐喻的诗学命题533
第一节 中国古典诗学文化传统中“诗学”概念的追踪535
第二节“诗”与“志”在互为训释中组接的意义链540
第三节 隐喻:“诗者”的“诗言志”与“说《诗》者”的“诗言志”548
第二十三章 中国古典诗学命定的劫数与中国学者对经中心主义的解构563
第一节“诗言志”在批评与创作两个层面对经学隐喻的执行565
第二节 儒家诗学批评命定的劫数:对“六经”话语权力隐喻的承诺584
第三节 儒家诗学是一种隐喻的“磨蚀”:道德理性对审美感性的替换594
结语“逻各斯”之父与德里达:人的终结600
后记6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