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我国企业向自主创新跃迁的激发机理与切入路径研究PDF|Epub|txt|kindle电子书版本网盘下载
- 高锡荣,邓维斌,李盛竹著 著
- 出版社: 北京:科学出版社
- ISBN:9787030542182
- 出版时间:2017
- 标注页数:302页
- 文件大小:45MB
- 文件页数:316页
- 主题词:企业创新-研究-中国
PDF下载
下载说明
我国企业向自主创新跃迁的激发机理与切入路径研究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第一章 绪论1
第一节 当前中国企业自主创新所面临的形势与任务1
一、自主创新的概念及其提出背景1
二、中国正处于向自主创新跃迁的关键时期1
三、推进中国企业向自主创新跃迁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3
第二节 万众创新时代的创新型强国建设展望5
一、万众创新是实现“中国梦”的终极战略工具5
二、中国推行万众创新具有得天独厚的天然优势6
三、万众创新的未来图景勾绘6
第三节 对创新状态演化的相关研究述评8
一、从模仿到创新的演化路径研究8
二、从模仿到创新的演进条件研究8
三、创新演进中的学习研究9
四、创新制度建设研究10
五、创新转型研究10
六、现有研究存在的问题11
第四节 本书的框架结构与逻辑关联11
第二章 他山:邻国创新转型的经验借鉴13
第一节 日本创新转型的动力学框架13
一、问题背景与文献回顾13
二、研究假设与分析框架14
三、变量选择与数据来源16
四、模型设定与估计方法17
五、模型拟合过程与结果19
六、结论与启示22
第二节 日本创新转型的长期驱动力量24
一、问题背景与文献回顾24
二、变量定义与指标选取25
三、基于本国国民发明专利国内授权量的日本创新转型过程27
四、日本四项人力资本指标的时间趋势28
五、人力资本综合性指标的主成分提取29
六、人力资本与自主创新之间的格兰杰因果关系检验32
七、结论与启示34
第三节 韩国创新转型的动力学模型35
一、问题背景35
二、文献回顾36
三、研究设计37
四、数据编码与概念抽取39
五、企业创新转型模型体系构建41
六、韩国企业创新转型的经验归纳46
七、结论与启示49
第四节 本章小结50
第三章 羁绊:制约我国企业自主创新的关键因素51
第一节 从全球创新指数看制约我国创新能力的关键因素51
一、问题背景51
二、文献回顾52
三、分析框架与数据结构53
四、制约我国创新能力的限制因素55
五、结论与启示61
第二节 从《增广贤文》看我国创新文化的传统缺陷62
一、问题背景62
二、文献回顾62
三、研究设计63
四、创新文化维度在《增广贤文》中的显示情况分析65
五、创新文化主范畴在《增广贤文》中的显示情况分析66
六、创新文化副范畴在《增广贤文》中的显示情况分析67
七、结论与启示70
第三节 我国创新文化缺陷的问卷调查70
一、问题背景70
二、文献回顾71
三、问卷设计与调查72
四、我国创新文化的现状分析76
五、我国创新文化短板的分组一致性80
六、结论与启示82
第四节 中国创新文化短板的成因分析82
一、基于传统文化缺陷的创新文化短板成因83
二、基于社会裂变伤害的创新文化短板成因86
三、基于外来文化侵蚀的创新文化短板成因87
四、创新文化短板成因汇总89
第五节 本章小结89
第四章 曙光:我国企业创新跃迁的阈值条件91
第一节 我国创新跃迁的宏观技术经济条件91
一、问题背景与文献回顾91
二、指标选取及测度92
三、模型设定及检验方法93
四、韩国创新转型的宏观技术经济条件分析94
五、对我国创新跃迁条件的判断100
六、结论与启示103
第二节 我国创新跃迁的人力资本条件分析104
一、问题背景104
二、文献回顾104
三、人力资本的概念与测度指标106
四、韩国创新转型的关键时间节点判断107
五、人力资本综合指标主成分的提取108
六、中国和韩国人力资本的对比分析111
七、结论与启示114
第三节 我国追赶世界先进技术的动态轨迹114
一、问题背景与文献回顾114
二、研究方法与数据结构116
三、世界产业技术前沿估计118
四、我国与世界产业技术前沿的距离计算119
五、我国追赶世界产业技术前沿的阶段划分120
六、我国追赶世界产业技术前沿的趋势预测122
七、结论与启示123
第四节 从专利实施许可看我国创新跃迁的启动过程124
一、问题背景124
二、文献回顾124
三、分析框架与数据结构125
四、我国专利实施许可的数量、档次及行业分布的动态变化127
五、我国专利实施许可的让与人结构及其动态变化129
六、我国专利实施许可的受让人结构及其动态变化130
七、结论与启示132
第五节 本章小结133
第五章 破茧:我国企业创新跃迁的激发机理分析134
第一节 基于能级跃迁的创新跃迁激发模型134
一、问题背景134
二、文献回顾135
三、创新跃迁的状态演进框架136
四、创新状态变化的量子跃迁模型138
五、创新跃迁的量子跃迁参数计算算例139
六、结论与启示141
第二节 基于SECI框架的企业知识生成系统动力学141
一、问题背景141
二、文献回顾142
三、基于SECI框架的企业知识生成“风暴眼”模型143
四、企业知识生成模型的系统动力学表达145
五、企业知识生成模型的系统动力学模拟145
六、结论与启示149
第三节 企业创新跃迁的收益激励与风险保障系统动力学150
一、问题背景150
二、文献回顾150
三、研究方法152
四、企业创新跃迁的政策激发理论156
五、企业创新跃迁政策激发模型的系统动力学表达158
六、企业创新跃迁政策激发模型的系统动力学模拟163
七、结论与启示169
第四节 我国企业创新能力的状态跃迁169
一、问题背景169
二、文献回顾170
三、研究方法与步骤171
四、模型构建与数据结构172
五、基于突变级数法的我国创新能力评价173
六、我国创新能力的阶段划分与状态演进分析174
七、结论与启示176
第五节 本章小结177
第六章 寻路:我国企业创新跃迁的切入路径分析178
第一节 我国创新跃迁的地域组合与梯次结构178
一、问题背景与文献回顾178
二、研究对象、测度指标、分析方法与数据来源179
三、我国主要城市的自主创新梯次结构分析181
四、基于城市群组合的我国创新区域构建185
五、结论与启示188
第二节 基于创新能力差异的创新跃迁产业路径188
一、问题背景188
二、文献回顾189
三、研究方法与数据190
四、我国工业领域36个产业的自主创新能力评价192
五、基于自主创新能力的创新跃迁产业选择196
六、结论与启示198
第三节 基于产业关联度的创新跃迁产业路径198
一、问题背景与文献回顾198
二、研究方法与数据199
三、我国工业领域22个产业的关联度计算200
四、基于产业关联度的创新跃迁产业选择202
五、结论与启示203
第四节 我国电子信息制造业的创新跃迁进程204
一、问题背景204
二、文献回顾204
三、研究方法与数据结构205
四、我国电子信息制造业的整体创新强度演变206
五、我国电子信息制造业主要细分行业的创新强度演变208
六、结论与启示210
第五节 本章小结210
第七章 重构:我国企业创新跃迁的制度环境建设212
第一节 基于文献编码分析的创新文化概念体系构建212
一、问题背景212
二、文献回顾213
三、研究方法与资料收集217
四、数据编码过程与结果220
五、创新文化的概念体系224
六、创新文化三维度的作用机理227
七、创新文化的测度设计228
八、中国创新文化短板的提升途径229
九、结论与启示232
第二节 面向众创空间的创意训练平台构建233
一、构建创意训练平台的重要性和紧迫性233
二、创意训练的相关概念回顾234
三、创意训练平台的构建任务240
四、创意训练平台的构建方案245
五、创意训练平台的运行机制与共享方案253
六、结论与启示254
第三节 知识资产的会计核算体系构建254
一、问题背景254
二、文献回顾255
三、知识资产的概念体系256
四、知识资产的会计核算原理258
五、专利资产的会计核算方法260
六、专利资产核算算例261
七、结论与启示264
第四节 科技研发项目的市场化运营体系构建264
一、构建科技研发项目市场化运营体系的背景意义264
二、科技研发项目的资产化管理265
三、科技研发项目的资本化评估266
四、科技研发项目的证券化交易268
五、科技研发项目的产业化融资271
六、结论与启示274
第五节 本章小结274
结语276
参考文献278
附录一 调查问卷296
附录二 图5-6中各变量之间的量化关系298
附录三 图5-7模型训练中各状态变量的代理关系式300
后记3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