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医用生理学 第11版PDF|Epub|txt|kindle电子书版本网盘下载

医用生理学 第11版
  • GUYTON&HALL原著;楼迎统总编译;黄秋峰,周士轩,周劲晔等译 著
  • 出版社: 台湾爱思唯尔有限公司
  • ISBN:9868379275
  • 出版时间:2008
  • 标注页数:1116页
  • 文件大小:913MB
  • 文件页数:1148页
  • 主题词:

PDF下载


点此进入-本书在线PDF格式电子书下载【推荐-云解压-方便快捷】直接下载PDF格式图书。移动端-PC端通用
种子下载[BT下载速度快]温馨提示:(请使用BT下载软件FDM进行下载)软件下载地址页直链下载[便捷但速度慢]  [在线试读本书]   [在线获取解压码]

下载说明

医用生理学 第11版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

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Ⅰ生理学简介:细胞与普通生理学3

1人体的功能性系统及“内在环境”的调控3

细胞是身体的基本生活单位3

细胞外液—“内在环境”3

主要功能系统的“恒定”机制4

恒定性4

细胞外液运输与混合系统—血液循环系统4

细胞外液中养分之来源5

代谢终产物的排除5

人体功能的调节5

生殖6

人体的控制系统6

调控机制的实例6

控制系统的特性7

总结—人体的自动性9

2细胞及其机能11

细胞构造11

细胞的物理结构12

细胞的膜状结构12

细胞质及胞器14

细胞核17

核膜17

核仁及核糖体的形成18

比较动物细胞与生命的前细胞形式18

细胞的功能性系统19

细胞的摄食—细胞的内摄作用19

细胞内的胞饮与胞噬外来物质之摄食作用—溶酶体的功能20

藉由内质网与高基氏体合成与形成细胞内结构20

从营养素获取能量—粒线体的功能22

细胞的运动24

阿米巴样运动24

纤毛与纤毛运动24

3蛋白质合成、细胞功能和细胞增殖的基因控制27

细胞核中的基因27

遗传密码29

细胞核内的DNA密码在细胞质中被转录成RNA密码—转录过程30

RNA的合成30

利用DNA股作为模板,将活化核苷酸聚合成RNA链—“转录”过程31

信息RNA-密码子31

转运RNA-反密码子32

核糖体RNA33

核糖体中蛋白质的形成—“转译”过程33

细胞中其他物质的合成35

细胞内基因功能与生化活性的控制35

基因调节35

藉由酶调节控制细胞内功能36

DNA—基因系统亦可控制细胞增殖37

细胞增殖始于DNA复制37

染色体及其复制38

细胞有丝分裂38

细胞生长与细胞生殖的控制39

细胞分化40

细胞凋亡—程式性细胞死亡40

癌症40

Ⅱ膜生理学,神经和肌肉45

4通过细胞膜的物质运输45

细胞膜的脂质障壁与细胞膜运输蛋白质45

扩散46

通过细胞膜的扩散46

通过蛋白通道的扩散与这些通道的“闸门”47

促进扩散49

影响净扩散速率的因素50

穿透选择性通透膜的渗透作用—水的“净扩散”51

物质穿透膜的“主动运输”52

初级主动运输53

次级主动运输—协同运输与反向运输54

通过细胞层主动运输55

5膜电位与动作电位57

膜电位的基本物理学57

扩散造成的膜电位57

膜电位的测量58

神经的静止膜电位59

正常静止膜电位的由来60

神经的动作电位61

电压门控钠与钾通道62

引起动作电位现象之摘要64

在动作电位期间,其他离子的角色64

动作电位的启动65

动作电位的传导65

动作电位完成后钠与钾离子浓度梯度的重建—能量代谢的重要性66

某些动作电位的高原期66

某些可兴奋性组织的节律性—反覆性放电67

神经干讯号传递的特性68

兴奋—动作电位的激发过程69

动作电位后的“不反应期”,在此期间的新刺激无法被激发70

兴奋性的抑制—“稳定剂”与局部麻醉剂70

记录膜电位与动作电位70

6骨骼肌的收缩72

骨骼肌的生理解剖结构72

骨骼肌纤维72

肌肉收缩的—般机制74

肌肉收缩的分子机制74

收缩性蛋白丝的分子特征75

肌动蛋白丝与肌凝蛋白丝之重叠程度对于肌肉收缩时产生张力的影响77

收缩速率与负荷量之间的关系78

肌肉收缩的能量学78

肌肉收缩期间的作功量78

肌肉收缩的能量来源79

整束肌肉收缩的特征80

骨骼肌收缩的力学81

肌肉重组以配合功能运作82

尸僵83

7骨骼肌的兴奋:神经肌肉传导与兴奋—收缩偶合85

由神经末梢至骨骼肌纤维的冲动传递:神经肌肉接合点85

神经末梢分泌乙醯胆鹼85

乙醯胆鹼形成与释放的分子生物学88

增强或阻断神经肌肉接合点传递的药物88

重症肌无力89

肌肉动作电位89

藉由“横小管”将动作电位传递至肌纤维内部89

兴奋—收缩联合89

横小管—肌浆内质网系统89

肌浆内质网释放钙离子90

8平滑肌的收缩与兴奋92

平滑肌的收缩92

平滑肌的种类92

平滑肌的收缩机制93

钙离子对收缩的调节作用95

平滑肌收缩的神经与激素的控制95

平滑肌的神经肌肉接合点95

平滑肌的膜电位与动作电位96

局部组织因子与激素在无动作电位下引起平滑肌收缩的影响98

引起收缩的钙离子的来源(1)穿过细胞膜与(2)来自于肌浆内质网99

Ⅲ心脏103

9心肌;心脏和瓣膜的帮浦功能103

心肌生理学103

心肌的生理解剖学103

心肌的动作电位104

心动周期106

收缩期及舒张期106

心电图和心动周期的关系107

心房的初级帮浦功能107

心室的帮浦功能108

瓣膜的功能109

主动脉压力曲线109

心音和心脏帮浦的关系109

心脏的功输出110

心室帮浦功能的图形分析110

心脏收缩的化学能量:心脏氧的利用111

心脏帮浦的内在调节111

心脏帮浦的内在调节法兰克—史达林机制111

钾与钙离子对心脏功能的影响113

温度对心脏的影响114

增加动脉压力的负载(到达一个极限)并不会降低心输出114

10心脏的节律性兴奋116

心脏的特殊兴奋及传导系统116

窦房结116

结间路径和经由心房传递的心脏冲动118

房室结与心房至心室间冲动传递之延迟118

心室内普金杰系统的快速传递119

心脏冲动在心室肌肉中的传递119

心脏冲动散布于整个心脏的概要120

心脏兴奋及传导的控制120

心脏的节律器—窦房结120

普金杰系统造成心室肌肉同步收缩所扮演的角色121

交感与副交感神经对心脏节律性及冲动传导的控制121

11正常的心电图123

正常心电图的特性123

去极化波与再极化波123

心房和心室收缩与心电图各波的关系125

心电图上的电压与时间的刻度125

心电图的记录方法126

笔记录器126

心动周期中电流在心脏的流动126

在一个部分去极化的合体心肌上记录电位126

心脏附近胸腔的电流流动126

心电图导程127

三种双极肢导127

胸导程或称胸前导程129

加强的单极肢导129

12心肌与冠状动脉血流异常的心电图判读:向量分析131

心电图向量分析的原理131

用向量来表示电位131

用度数表示向量的方向131

每个标准双极和单极肢导的轴线132

不同肢导所记录电位的向量分析133

正常心电图的向量分析134

心室去极化时产生的连续性间隔向量—QRS综合波134

再极化时的心电图—T波134

心房的去极化—P波136

向量心电图136

心室QRS的平均电轴线及其重要性137

由标准肢导心电图决定电轴线137

引起轴线偏移的心室异常状态138

引起QRS综合波电压异常的情况140

标准双极肢导电压的增加140

心电图电压之减少140

QRS综合波的延长和变形141

心脏肥大或扩张造成QRS综合波的延长141

普金杰系统阻断引起延长的QRS综合波141

引起QRS综合波异常的情况141

损伤电流141

损伤电流对QRS综合波的影响141

J点—分析损伤电流的0度参考电位142

冠状动脉局部缺血引起的损伤电流位143

T波的异常145

去极化波传导的减慢如何影响T波之特性145

部分心室肌肉去极化减短引起的T波异常145

13心律不整和其心电图的判读147

异常的窦房结节律147

心搏过快147

心搏过慢147

窦房心律不整148

心脏内的冲动传导阻断引起的异常节律148

窦房结阻断148

房室阻断148

不完全的房室阻断149

不完全的心室内阻断—交替波150

过早收缩150

心房过早收缩150

房室结或房室束的过早收缩150

心室过早收缩151

阵发性的心搏过快151

心房的阵发性心搏过快152

心室的阵发性心搏过快152

心室颤动152

再进入现象—“圆周移动”为心室颤动的理论依据153

颤动的连锁反应机制153

心室颤动之心电图154

心室的电击去颤动法154

用手推动心脏的帮浦功能(心肺复甦术)作为去颤动的救助方式155

心房颤动155

心房扑动156

心搏停止156

Ⅳ循环系统161

14循环系统概论;血压,血流和血管阻力的医学物理学161

循环系统的物理特性161

循环功能的基础理论163

血压,血流和血管阻力间的关系164

血流164

血压166

血流的阻力167

血压对血管阻力和组织血流的影响170

15血管的扩张度和动脉与静脉系统的功能171

血管的扩张度171

血管的顺应性(或容量)171

动脉与静脉循环系统的体积—压力曲线172

血管顺应性的延迟(压力—扩张)172

动脉压的脉动173

传导至周边动脉的压力脉动174

临床上测量收缩压和舒张压的方法175

静脉与它的功能176

静脉压—右心房压(中央静脉压)和周边静脉压176

静脉的血液储存功能179

16微循环与淋巴系统:微血管液体交换,组织间液和淋巴的流动181

微循环与微血管系统的构造181

微血管中血液的流动—血管运动182

微血管系统的平均功能183

水份,养分和其他物质在血液与组织间液间的交换183

经由微血管膜的扩散183

组织间隙与组织间液184

微血管的液体过滤是取决于流体净力压、胶体渗透压和微血管过滤常数185

微血管的流体净力压186

组织间液压187

血浆的胶体渗透压188

组织间液的胶体渗透压188

经由微血管膜的液体交换189

微血管液体交换的史达林平衡定律189

淋巴系统190

身体的淋巴管190

淋巴液的形成191

淋巴液的流速192

淋巴系统在控制组织间液的蛋白质浓度,体积与组织间液压力上所扮演的角色193

17组织对血流的局部与体液的调控195

针对组织需求所产生的局部血流调控195

血流调控的机制196

局部血流的急性调控196

长期的血流调节作用200

侧枝循环的形成—长期局部血流调控作用的现象201

循环系统的体液调控201

血管收缩剂201

血管扩张剂202

其他化学因素和离子对血管的调控202

18循环系统的神经性调节与动脉压的快速调控204

循环系统的神经性调节204

自主神经系统204

神经系统在动脉压的快速控制上所扮演的角色208

在肌肉运动和承受其他压力时动脉压的增加208

维持正常动脉压之反射机制209

中枢神经系统的缺血反应—藉由脑部的血管运动中枢对脑部血流减少所产生的反应而控制动脉压212

动脉压的神经调控之特色213

骨骼神经和肌肉在增加心输出量和动脉压上所扮演的角色213

动脉压的呼吸波动214

19肾脏在长期调控动脉压与高血压的重要角色:调控血压之整合系统216

调控动脉压的肾脏—体液系统216

压力利尿作用的定量以作为控制动脉压的基础217

肾脏排泄体液的功能损坏所引起的慢性高血压220

肾素—血管收缩素系统在血压的调控和高血压上所扮演的角色223

肾素一血管收缩素系统的组成223

与血管收缩素有关的高血压型态:肾素分泌的肿瘤或注射血管收缩素Ⅱ引起的高血压226

结合容积过多和血管收缩两者所导致的其他高血压类型227

原发性高血压228

动脉压调节之整合的,多面向的系统之总结230

20心输出量,静脉回流及其调控232

休息及活动中之心输出量的正常值232

静脉回流对心输出量的调控—法兰克—史达林机制在心脏所扮演的角色232

心输出量是全身所有局部组织血流调节之总和—组织代谢调节所有局部血流233

心脏能达到的心输出量是有限的234

在控制心输出量上神经系统所扮演的角色为何?235

病理性地增高或降低心输出量236

总周边阻力的降低引起心输出量的增高236

低心输出量237

心输出量调节的更多定量分析237

用于定量分析的心输出曲线237

静脉回流曲线238

同时利用心输出量与静脉回流曲线,分析心输出量与右心房压241

测量心输出量的方法243

利用电磁式或超音波流量计测量心脏的脉冲式血流输出量243

利用氧量菲克理论来测量心输出量244

用指示剂稀释法测量心输出量244

21运动时肌肉的血流与心输出量;冠状动脉循环和缺血性心脏病246

运动时骨骼肌的血流及其调控246

流经肌肉的血流速率246

骨骼肌的血流调控247

运动时整体循环再调整247

冠状动脉循环249

冠状动脉血流供应的生理解剖249

正常的冠状动脉血流249

冠状动脉血流的控制250

心肌代谢的特性251

缺血性心脏病252

急性冠状阻塞的致死原因253

急性心肌梗塞复原阶段254

心肌梗塞恢复后的心脏功能255

冠状疾病所引起的疼痛255

冠状疾病的外科手术治疗256

22 心衰竭258

心衰竭时循环系统的动力学258

中度心衰竭的急性效应258

心衰竭的慢性期—体液的聚积以补偿心输出量的降低259

急性心衰竭后发生各种变化总结—补偿性心衰竭260

严重心衰竭的血液动力学—失偿性心衰竭260

单侧左心衰竭262

低输出量心衰竭—心因性休克262

心衰竭病人的水肿263

心脏的储备量264

以图形定量法分析心衰竭265

23心脏瓣膜与心音;瓣膜性与先天性心脏缺陷的动力学269

心音269

正常的心音269

瓣膜的缺损271

瓣膜性心脏病的异常循环动力学272

主动脉瓣狭窄与逆流的循环动力学272

僧帽瓣狭窄与僧帽瓣逆流的动力学273

瓣膜性心脏病人运动时的循环动力学273

先天性心脏缺损的异常循环动力学274

开放性动脉导管—左向右分流274

法洛氏四重畸形—右向左分流275

先先性异常的原因276

心脏手术时使用的体外循环276

瓣膜性与先天性心脏病时心脏的肥大276

24循环性休克及其治疗的生理学278

休克的生理成因278

心输出量减少导致循环性休克278

心输出量未减少的循环性休克278

动脉压在循环性休克时有什么样的变化279

不论引起的原因为何,组织功能恶化是循环性休克的末期征兆279

休克的时期279

低血量导致的休克—出血性休克279

出血量与心输出量和动脉压的关系279

进行性与非进行性的出血性休克280

不可逆之休克284

血浆流失造成的低血量休克284

外伤所引起的低血量休克285

神经性休克—血管容量的增加285

过敏性休克与组织胺休克285

败血性休克286

治疗休克的生理原则286

替代疗法286

使用类交感神经刺激剂治疗休克—不一定有效287

其它的治疗287

循环停止287

脑部循环血液停止流动的效应287

Ⅴ体液和肾脏291

25体液区间:细胞外液与细胞内液;组织间液与水肿291

稳定状态时,体液摄取与排泄达到平衡291

每日水分的摄取291

每日水分的流失291

体液区间292

细胞内液区间293

细胞外液区间293

血量293

细胞外液与细胞内液的组成分293

血浆与组织间液的离子组成相似293

细胞内液的重要成分295

在不同的体液区间中测量液体的体积—指示剂—稀释原理295

特定体液区间的体积测定295

液体交换的调节以及细胞内液与细胞外液间的渗透平衡296

渗透作用与渗透压的基本原理296

维持细胞内液与细胞外液间的渗透平衡298

异常状态下,细胞外液与细胞内液的体积与体积渗透莫耳浓度299

添加盐溶液至细胞外液的影响299

为了营养目的给予葡萄糖与其他溶液301

临床上的液体体积调节异常:低血钠症与高血钠症301

低血钠症的原因:过多水分或钠的流失301

高血钠症的原因:水分流失或钠过多302

水肿:组织中体液过多302

细胞内水肿302

细胞外水肿302

细胞外水肿原因的摘要303

正常情况下,防止水肿的安全因子304

防止水肿的安全因子摘要305

位于身体“潜在空间”的液体305

26尿液在肾脏的形成:Ⅰ.肾丝球过滤、肾脏血流及其控制307

肾脏在体内平衡的多重功能307

肾脏的生理解剖308

肾脏与泌尿道的一般组织结构308

肾脏血流的供应309

肾元为肾脏的功能单位310

排尿311

膀胱的生理解剖学与神经连结311

尿液自肾脏经由输尿管进入膀胱的运输312

膀胱的神经支配312

尿液自肾脏经由输尿管进入膀胱的运输312

膀胱的充满与膀胱壁张力:膀胱内压测量图313

排尿反射313

脑对排尿的促进或抑制作用313

排尿的异常313

由肾丝球过滤、肾小管再吸收以及肾小管分泌形成尿液314

不同物质的过滤、再吸收以及分泌315

肾丝球过滤—尿液形成的第一步骤316

肾丝球过滤液的组成分316

肾丝球过滤液约为肾脏血浆流量的20%316

肾丝球微血管膜316

肾丝球过滤率的决定因素317

增加肾丝球微血管过滤系数而提高GFR318

增加鲍氏囊流体静水压而降低GFR318

增加肾丝球微血管胶体渗透压而降低GFR319

增加肾丝球微血管流体静水压而提高GFR319

肾脏血流量320

肾血流量与氧消耗320

肾血流量的决定因素320

肾髓质直管内的血流量比肾皮质血流量还低321

肾丝球过滤作用与肾血流的生理性调控321

交感神经系统活化而降低GFR321

肾脏循环的激素与自泌素调控322

GFR与肾血流的自体调节作用323

GFR自体调节作用对于防止过度改变肾脏排泄的重要性323

肾小管肾丝球回馈作用在GFR自体调节作用中的角色323

肾血流与GFR的肌性自体调节作用325

其他增加肾血流与GFR的因素:摄取高蛋白质与增加血糖325

27尿液在肾脏的形成:Ⅱ.肾丝球过滤液在肾小管的处理过程327

肾小管的再吸收与分泌327

肾小管的再吸收具有选择性且数量大327

肾小管的再吸收包括被动与主动机制328

主动运输328

水经由渗透作用而被动再吸收主要与钠的再吸收连合332

经由被动扩散再吸收氯、尿素以及其他溶质332

沿著肾元不同部位的再吸收与分泌333

近曲小管的再吸收333

溶质与水在亨利氏环的运输334

远曲小管336

后段远曲小管与皮质集尿小管336

髓质集尿管337

归纳各种物质在不同肾小管区段中的浓度338

肾小管再吸收的调节339

肾丝球肾小管平衡—肾小管增加再吸收速率的能力以因应肾小管装载量的增加339

肾小管周围微血管与肾脏组织间液的物理性力量339

动脉压对尿液输出量的影响—压力利钠作用与压力利尿作用机制341

肾小管再吸收的激素控制342

交感神经系统活化而增加钠的再吸收343

利用清除率的方法量化肾脏功能343

菊糖清除率可用于估算GFR344

肌酸酐清除率与血浆肌酸酐浓度可用于估算GFR344

PAH清除率可用于估算肾血浆流量345

由GFR除以肾血浆流量计算过滤比率346

从肾脏清除率计算肾小管再吸收或分泌速率346

28细胞外液渗透莫耳浓度与钠浓度的调节348

肾脏藉由形成稀释尿液而排出过多的水分348

抗利尿激素调控尿液的浓度348

排泄稀释尿液的肾脏机制349

肾脏藉由排泄浓缩尿液而保留水分350

必须的尿液体积350

排泄浓缩尿液的必要条件—高浓度的ADH与高渗性的肾髓质350

逆流机制产生高渗性肾髓质组织间隙351

远曲小管与集尿管在排泄浓缩尿液的角色352

尿素促成高渗性肾髓质组织间隙与浓缩的尿液353

直管的逆流交换机制维持肾髓质的高渗透性354

归纳尿液浓缩的机制与肾小管各区段中体积渗透莫耳浓度的变化355

量化肾脏尿液浓缩与稀释:“游离水”与渗透莫耳清除率356

尿液浓缩能力的障碍失调357

细胞外液体积渗透莫耳浓度与钠浓度的调控358

由血浆钠浓度评估血浆体积渗透莫耳浓度358

渗透压接受器—ADH回馈系统358

ADH在下视丘的视上核与室旁核合成,以及ADH从脑下腺后叶释放359

降低动脉压与/或降低血量造成心血管反射而刺激ADH释放360

心血管反射与体积渗透莫耳浓度对刺激ADH分泌的量化重要性360

其他刺激ADH分泌的因子360

口渴在调控细胞外液体积渗透莫耳浓度与钠浓度的角色361

中枢神经系统的口渴中枢361

口渴的刺激因子361

饮水的渗透莫耳刺激阈值362

渗透压接受器—ADH与口渴机制在调控细胞外液体积渗透莫耳浓度与钠浓度的整合反应362

血管收缩素Ⅱ与醛固酮在调控细胞外液体积渗透莫耳浓度与钠浓度的角色362

调控细胞外液体积与钠浓度的盐分—食慾机制363

29钾、钙、磷酸盐以及镁的肾脏调节作用:肾脏调控血量与细胞外液体积的机制整合365

细胞外液中钾排泄与钾浓度的调节365

体内钾分布的调节366

肾脏中钾排泄的总揽367

后段远曲小管与皮质集尿小管的主细胞分泌钾367

归纳调节钾分泌的因子:血浆中钾浓度、醛固酮、肾小管液体流速以及氢离子浓度368

肾脏对钙排泄与细胞外钙离子浓度的调控371

肾脏对钙排泄的调控372

肾脏对磷酸盐排泄的调控372

肾脏对镁排泄与细胞外镁离子浓度的调控373

肾脏调控细胞外液的机制整合373

稳定状态下,钠排泄量精确地与摄取量相配合373

藉由改变肾丝球过滤率或肾小管钠再吸收速率调控钠排泄压力利钠作用与压力利尿作用在维持体内钠与液体平衡的重要性374

压力利钠作用及压力利尿作用为调节体液体积与动脉压中肾脏—体液回馈作用的重要因素375

血量与细胞外液体积调节的精确性376

细胞外液在组织间隙与血管系统间的分布376

增加肾脏—体液回馈调控效能的神经性与激素性因子377

交感神经系统对肾脏排泄的调控:动脉感压接受器与低压牵张接受器反射377

血管收缩素Ⅱ在调控肾脏排泄的角色377

醛固酮在调控肾脏排泄的角色378

ADH在调控肾脏水排泄的角色379

心房利钠胜肽在调控肾脏排泄的角色379

钠摄取量改变的整体反应380

造成血量与细胞外液体积大量增加的情况380

心脏疾病所造成的血量与细胞外液体积的增加380

增加循环系统容量造成血量的增加380

造成细胞外液体积大量增加,但仍具有正常血量的情况381

肾病症候群—血浆蛋白流失于尿液以及肾脏滞留钠381

肝硬化—肝脏合成血浆蛋白减少以及肾脏滞留钠381

30酸—鹼平衡的调节383

氢离子浓度被精确地调控383

酸及鹼—定义与意义383

防止氢离子浓度发生变化的系统:缓冲系统、肺脏及肾脏384

体液氢离子的缓冲作用385

重碳酸盐缓冲系统385

重碳酸盐缓冲系统的计量动力学385

磷酸盐缓冲系统387

蛋白质:细胞内重要的缓冲物387

呼吸调节酸鹼平衡388

肺脏呼出的二氧化碳平衡代谢产生的二氧化碳388

增加肺泡通气量可降低细胞外液氢离子浓度并提高pH值389

氢离子浓度上升刺激肺泡通气量389

肾脏对酸鹼平衡的调控390

肾小管对氢离子的分泌与重碳酸根离子的再吸收390

肾小管前段藉次级主动运输分泌氢离子391

过滤的重碳酸根离子与肾小管中的氢离子反应后被再吸收391

远曲小管后段与集尿管间质细胞对氢离子的初级主动分泌392

大量氢离子与磷酸盐及氨缓冲物在肾小管内的结合—产生“新”的重碳酸根离子机制392

磷酸盐缓冲系统携带过剩的氢离子进入尿液并产生新的重碳酸盐393

氨缓冲系统排除过剩氢离子并产生新的重碳酸盐393

肾脏酸鹼排泄的计量394

肾小管对氢离子分泌的调节395

酸中毒时肾脏的修正功能—增加氢离子排泄速率并添加重碳酸根离子到细胞外液396

酸中毒降低肾小管液体中重碳酸根/氢离子的比率396

鹼中毒时肾脏的修正功能—减少肾小管分泌氢离子并增加重碳酸根离子396

鹼中毒增加肾小管液体中重碳酸根/氢离子的比率396

临床造成酸鹼失衡的因素397

呼吸性酸中毒起因于通气量减少与二氧化碳分压增加397

呼吸性鹼中毒由通气量增加与二氧化碳分压降低引起397

细胞外液中重碳酸盐浓度降低造成代谢性酸中毒397

酸中毒与鹼中毒的治疗方式398

酸鹼失衡疾病的临床测量与分析398

复杂的酸鹼失衡与诊断用酸鹼图表399

利用阴离子间隙诊断酸鹼失衡400

31肾脏疾病与利尿剂402

利尿剂及其作用机制402

渗透性利尿剂藉由增加肾小管液体的渗透压而降低水的再吸收402

“环”利尿剂会降低亨利氏环粗升枝中的主动钠—氯—钾再吸收403

Thiazide利尿剂会抑制前段远曲小管的钠—氯再吸收404

碳酸酐酶抑制剂会阻断近曲小管的钠—重碳酸盐再吸收404

醛固酮的竞争性抑制剂会降低皮质集尿小管对钠的再吸收与钾的分泌404

阻断集尿小管钠通道的利尿剂会降低钠的再吸收404

肾脏疾病404

急性肾衰竭404

减少肾血流造成肾前急性肾衰竭405

肾脏内部异常造成肾内急性肾衰竭405

下泌尿道异常造成的肾后急性肾衰竭406

急性肾衰竭的生理影响406

慢性肾衰竭:不可逆地减少功能性肾元的数量406

慢性肾衰竭的恶性循环导致末期肾脏疾病407

肾血管的损伤可作为慢性肾衰竭的原因408

肾丝球的损伤可作为慢性肾衰竭的原因—肾丝球肾炎408

肾脏组织间隙的损伤可作为慢性肾衰竭的原因—肾盂肾炎409

肾病症候群—因肾丝球通透性增加而导致蛋白质排泄于尿液中409

肾元在慢性肾衰竭的功能409

肾衰竭对体液的影响—尿毒症411

高血压与肾脏疾病412

特殊的肾小管疾病413

藉由人工肾脏进行肾衰竭的透析治疗414

Ⅵ血球、免疫和血液凝固419

32红血球、贫血与红血球增多症419

红血球419

红血球的制造420

血红素的形成424

铁的代谢425

红血球细胞的破坏及生命期426

贫血427

贫血对循环系统的影响427

红血球增多症427

红血球增多症对循环系统功能的影响428

33人体对抗感染的防御系统:Ⅰ.白血球、颗粒球、单核球—巨噬细胞系统及发炎429

白血球429

白血球的一般特性429

白血球的发生430

白血球的寿命431

嗜中性球及巨噬细胞的对抗感染之防御感染431

吞噬作用431

单核球—巨噬细胞系统(网状内皮系统)432

发炎:嗜中性球与巨噬细胞所扮演的角色434

发炎434

巨噬细胞及嗜中性球于发炎时的反应434

嗜酸性球436

嗜鹼性球436

白血球缺乏症436

白血病437

白血病对个体的影响437

34人体对抗感染的防御系统:Ⅱ.免疫与过敏439

先天免疫439

后天免疫439

后天免疫的基本型态440

两种后天免疫的形态皆由抗原引发440

淋巴球主负责后天免疫反应440

T与B淋巴球的预先加工作用440

T淋巴球及B淋巴球抗体针对抗原的高度专一性反应—淋巴球群的角色442

各种淋巴球群的来源442

B淋巴球系统的特殊贡献—体液性免疫及抗体443

T淋巴球系统的特殊贡献—致活性T细胞及细胞调节性免疫446

多种T淋巴球及其不同的功能446

后天免疫系统对自身组织的耐受性—胸腺与骨髓的预先加工所扮演的角色448

注射抗原所引起免疫反应448

被动免疫449

过敏与过度敏感449

活化T细胞引发的过敏反应—迟发性过敏449

发生在具有过多IgE抗体的“过敏体质”者的过敏反应449

35血型、输血、组织及器官移植451

抗原性导致血液的免疫反应451

O-A-B血型451

A抗原与B抗原—凝集素原451

凝集素452

输血反应所造成的凝集过程452

血型之决定453

Rh 血型453

RH免疫反应453

由于血型不合引起的输血反应454

组织及器官的移植455

试图克服移植组织发生免疫反应455

36止血与血液凝固457

止血的事件457

血管收缩457

血小板栓塞的形成457

破裂血管的凝血作用458

血凝块的纤维组织化或溶解459

血液凝固的机制459

凝血酶原转化成凝血酶459

纤维蛋白原转变成纤维蛋白—血块的形成460

血块形成的恶性循环460

血液凝固作用的引发:凝血酶原活化剂之形成461

正常血管系统凝血作用的预防—血管内的抗凝血剂463

血块的溶解—胞浆素464

造成人体过度出血的各种情况464

因维生素K不足而引发的凝血酶原、因子Ⅶ、因子Ⅸ及因子Ⅹ的减少464

血友病465

血小板缺乏症465

人体血栓栓塞的情形465

股静脉血栓及大量肺脏栓塞466

弥漫性血管内凝血466

抗凝血剂的临床应用466

做为静脉注射抗凝血剂的肝素466

以香豆素做为抗凝血剂466

避免体外凝血的方法466

血液凝固检验法467

出血时间467

凝血时间467

凝血酶原时间467

Ⅶ呼吸471

37肺通气471

肺通气的机制471

导致肺扩张及收缩的肌肉471

肺的空气进出及影响空气进出的压力472

胸廓对于肺扩张能力的影响474

肺容积与肺容量475

肺容积变化的纪录—肺量计测定475

肺容量475

研究肺功能所使用的缩写与代号476

功能性肺馀容量、肺馀容积、以及肺总容量的测定—氦气稀释法476

每分钟呼吸容积=呼吸频率×潮气容积477

肺泡的通气477

「死腔」及其在肺泡通气时的作用477

肺泡通气的速率478

呼吸道的功能478

气管、支气管与细支气管478

鼻之正常呼吸功能480

发声481

38肺循环、肺水肿与肋膜液483

肺循环系统的生理解剖483

肺循环系统中的压力483

肺的血液容积484

肺的血流状态与其分布485

静水压力梯度对局部肺血流的影响485

第1、第2和第3型区域的肺血流485

剧烈运动时,心输出量增加对肺血流与肺动脉压的影响486

左心衰竭引起左心房压升高时肺循环的功能487

肺微血管动力学487

肺微血管的液体交换与肺间质液动力学487

肺水肿488

助膜腔内的液体489

39气体交换的物理原理;氧与二氧化碳透过呼吸膜的扩散作用491

气体扩散与气体分压的物理学491

气体扩散的分子基础491

混合气体中的气体压力—个别气体的「分压」491

溶于水及组织中的气体压力492

水的蒸气压492

气体经由液体的扩散—压力差造成的净扩散493

肺泡内气体的组成—与大气压的相关性493

大气气体更新肺泡内空气的速率494

肺泡内氧的浓度与分压494

肺泡内二氧化碳的浓度与分压495

呼出的空气495

经由呼吸膜的气体扩散496

影响气体通过呼吸膜的扩散速率之因素498

呼吸膜的扩散容量498

通气—灌流量比对肺泡气体浓度的影响499

氧分压—二氧化碳分压与通气—灌流量比的图形500

「生理分流」的观念(当VA/Q低于正常值)500

「生理性死腔」的概念(当VA/Q大于正常值)500

异常的通气—灌流量比501

40氧和二氧化碳在血液与组织液中的运送502

氧的运送:从肺到全身组织502

氧的扩散:从肺泡到肺微血管502

在动脉血液中氧的运送503

氧的扩散:从周边微血管到组织液503

氧的扩散:从周边微血管到组织细胞504

二氧化碳的扩散:从周边组织细胞到微血管,以及从肺微血管到肺泡504

血红素在氧运送上的角色505

氧与血红素的可逆性结合505

血红素对于组织氧分压的「缓冲」能力507

使氧—血红素解离曲线移动的因素:对于氧运送上的重要性细胞利用氧的代谢508

氧在溶解状态下的运送509

血红素与一氧化碳的结合—氧的取代509

二氧化碳在血液中的运送510

二氧化碳运送的化学形式510

二氧化碳解离曲线511

当氧与血红素键结时导致二氧化碳的释出(哈丹效应),以增加二氧化碳的运送量511

二氧化碳运送时,血液酸度的变化512

呼吸交换比512

41呼吸的调节514

呼吸中枢514

背侧呼吸神经元群—吸气与呼吸节律的控制514

呼吸调节频率中枢:限制吸气时间与增加呼吸速率515

腹侧呼吸神经元群—对于吸气与呼气的功能515

肺膨胀讯号对吸气作用的限制—Hering-Breuer充气反射515

呼吸中枢活动的全面控制516

呼吸的化学控制516

二氧化碳与氢离子直接对于呼吸中枢活动的化学控制516

调控呼吸动作的周边化学接受器系统—氧在呼吸控制中的角色518

Pco2、pH、与Po2对于肺泡通气的综合作用519

运动时的呼吸调控520

其他影响呼吸的因素521

周期性呼吸522

睡眠中呼吸暂停522

42呼吸机能不足—病理生理学、诊断、氧疗法524

可用以作为研究呼吸异常的方法524

血中气体和pH值的研究524

最大呼气气流量的测量525

用力呼气肺活量与用力呼气容积526

特殊肺部异常的生理特质526

慢性肺气肿526

肺炎527

肺膨胀不全528

气喘529

肺结核530

缺氧与氧疗法530

各种缺氧型态的氧疗法530

发绀531

高碳酸血症531

呼吸困难532

人工呼吸532

Ⅷ航空、太空及深海潜水生理学537

43航空、高海拔及太空生理学537

低氧压对于身体的影响537

不同海拔高度的肺泡氧分压537

不同海拔高度时呼吸纯氧对于肺泡Po2的影响538

缺氧的急性影响539

低氧分压的适应539

高山原住民的自然适应540

在高海拔地区工作能力的降低以及环境适应的正面作用540

急性高山症与高山肺水肿540

慢性高山症541

航空与太空生理学上,加速度力对于身体的影响541

离心加速度力541

线性加速度力对身体的影响542

密闭太空舱中的“人造气候”543

太空中的无重量状态543

44深海潜水及其他高压状况的生理学545

各种气体在高分压时对身体的影响545

高压氮时的氮气麻醉545

高压氧中毒546

深海下的二氧化碳中毒547

潜水人员暴露于高压后的减压547

水肺潜水(自携式水底呼吸装备)549

有关潜水艇的特殊生理问题550

高压氧治疗550

UNITⅨ 神经系统:A.一般原则与感觉生理学555

45神经系统的结构;突触的基本功能;“神经传导物质”555

神经系统的基本设计555

中枢神经系统神经元—基本功能单位555

神经系统感觉部分—感觉接受器555

神经系统运动部分—执行器官556

讯息处理—神经系统的“整合”功能556

讯息的储存—记忆557

中枢神经功能的主要层级557

脊髓阶层558

低等脑或皮质下阶层558

高等脑或皮质阶层558

神经系统与电脑的比较558

中枢神经系统的突触559

突触的种类—化学性与电性559

突触的生理解剖结构559

具突触传导物质功能的化学物质562

神经元被兴奋时的电性变化564

神经元被抑制时的电性变化566

在兴奋神经中树突的特殊功能568

神经的兴奋状态与激发速度间的关系569

突触传导的一些特殊性质570

46感觉受体:讯号处理的神经回路572

感觉受体的种类及其所侦测之感觉刺激572

感觉受体具鉴别性的敏感度572

感觉刺激转化为神经脉冲573

神经末梢的局部电流—感觉受体电位573

感觉受体的适应性575

传递不同讯号的神经纤维及其生理分类576

不同强度的讯号在神经路径中的传导—空间与时间的加总577

神经元库中讯号的传导与处理578

神经元库间的讯号传达579

神经元库中讯号的延续—兴奋后电位581

神经回路的稳定性与不稳定性583

抑制性神经回路为稳定神经系统功能的机制583

突触疲乏为稳定神经系统的方法583

47体感觉:Ⅰ.般结构、触觉与姿势感觉585

体感觉的分类585

触觉的侦测和传递585

振动的侦测587

轻触感和发痒587

体感觉讯号传入中枢神经系统的路径587

背柱内丘系统588

前外侧系统588

背柱内丘系统的传导588

解剖学上的背柱内丘系统588

体感觉皮质589

体感觉联合区592

背柱内丘系统中讯息传递与分析的所有特性592

感觉刺激强度的解析593

刺激强度的判断594

姿势感觉594

前外侧路径中低精准感觉讯号的传递595

解剖学上的前外侧路径595

一些体感觉功能的特殊观点596

视丘在体感觉的功能596

感觉敏感度的皮质控制—“离皮质”讯号596

感觉的体节段区域—皮节597

48体感觉:Ⅱ.痛觉、头痛与温度感觉598

痛觉的种类与特性—快速与慢速痛觉598

痛觉受体与刺激598

组织损伤的速率是一种对痛觉的刺激599

痛觉讯号传入中枢神经系统的双重路径600

脊髓与脑干的双痛觉路径—新脊髓视丘路径与旧脊髓视丘路径600

脑与脊髓的疼痛抑制系统(止痛)602

大脑的鸦片系统—脑内啡与脑啡肽602

藉由刺激触觉讯息来抑制痛觉传递603

藉由电刺激处理痛觉603

痛觉转移603

内脏痛觉603

内脏痛觉的真正原因604

内脏疾病导致的腔壁痛604

内脏痛觉的定位—内脏和腔壁痛觉传递路径604

临床上一些异常的痛觉与其他体感觉605

痛觉过敏605

带状疱疹605

三叉神经痛605

布朗—西跨症状606

头痛606

头痛的颅内起源606

颅外型头痛607

温度感觉607

温度受体与其兴奋607

温度讯号在神经系统中的传递609

Ⅹ神经系统:B.特殊感觉613

49眼睛:Ⅰ.视觉之光学原理613

光学的物理原则613

光的折射613

水晶体的折射原则613

透镜的焦距615

凸透镜影像的形成616

透镜折射力的测量—屈光度616

眼睛的光学性质617

眼睛如同照相机617

调焦的机制617

瞳孔直径618

折射的失误619

视觉的敏锐度621

“深度感觉”—辨别物体与眼睛的距离621

检目仪622

眼睛的液体系统—眼球内液622

睫状体制造水漾液623

水漾液从眼睛的流出623

眼球内压623

50眼睛:Ⅱ.视网膜的接受器及神经功能626

视网膜构成元素的解剖及功能626

视觉的光化学628

视紫质—视黄醛的视觉循环及杆状细胞的兴奋629

视网膜敏感性的自动调节—亮适应与暗适应631

颜色视觉632

颜色视觉的三色理论632

色盲633

视网膜的神经功能633

视网膜的神经回路633

神经节细胞及视神经纤维636

神经节细胞的兴奋637

51眼睛:Ⅲ.视觉的中枢神经生理640

视觉路径640

视丘内背外膝状核的功能640

视皮质的组织及功能641

初级视觉皮质的分层结构642

视觉讯息分析的两条主要路径—(1)快速“位置”及“移动”路径;(2)精确颜色路径643

在视觉影像分析期间刺激的神经模式643

颜色的侦测644

初级视觉皮质的移除644

视野—视野测定644

眼球运动及其调控645

眼球的凝视运动645

两眼视觉影像的“融合”647

调视及瞳孔的自主神经控制648

调视的控制(眼睛的聚焦)649

瞳孔直径的调控649

52听觉651

鼓膜和听骨系统651

从鼓膜到耳蜗声音的传导651

骨骼的声音传导652

耳蜗652

耳蜗的功能性解剖652

耳蜗内音波的传导—“行进波”654

柯蒂氏器的功能655

声音频率的测定—“位置”原则音量的测定656

中枢的听觉机制657

听觉神经路径657

大脑皮质在听觉上的功能658

声音来源方向的辨别660

来自中枢神经系统至低阶听觉中枢的离心讯号660

听觉异常660

耳聋的类型660

53化学性的感觉—味觉及嗅觉663

味觉663

基本味觉663

味蕾及其功能664

味觉讯号传入中枢神经系统665

味觉的嗜好与进食的控制666

嗅觉667

嗅膜667

对嗅细胞的刺激作用667

嗅觉讯号传入中枢神经系统668

Ⅺ 神经系统:C.运动与整合神经生理学673

54脊髓神经的运动功能;脊髓反射673

脊髓对于运动功能的组织架构673

肌肉感觉接受体—肌梭与高基式肌腱器—及其在肌肉控制上的角色675

肌梭中感受体的功能675

肌肉牵引性反射677

肌梭在随意运动中的角色678

牵引性反射的临床应用678

高基式肌腱反射679

肌梭与高基式肌腱器对于与来自上游脑部的联合运动控制功能680

屈肌反射与退缩反射680

对侧伸肌反射681

交互抑制以及交互支配681

姿态与局部运动的反射682

脊髓的姿态与局部运动反射682

搔抓反射683

引起肌肉痉挛的脊髓反射683

脊髓中的自主反射683

脊髓横切与脊髓休克684

55大脑皮质与脑干对运动功能的控制685

运动皮质与皮质脊髓神经路径685

初级运动皮质685

前运动区686

补助运动区686

一些在人类运动皮质发现的特殊运动控制区686

从运动皮质到肌肉的讯号传递687

运动皮质的传入纤维路径688

红核作为大脑皮质传递讯息到脊髓的替代路径688

「椎体外」神经系统689

初级运动皮质与红核对脊髓运动控制区的兴奋作用689

脑干在控制运动功能上的角色691

支持身体对抗重力的作用—网状与前庭神经核的角色691

前庭感觉与平衡的维持692

前庭器692

椭圆囊与球状囊在维持静态平衡上的功能694

半规管对于头部转动的侦测695

稳定眼球的前庭机制696

与平衡有关的其他因素696

脑干神经核对于控制潜意识与定型性动作的功能697

56 小脑与基底核对于控制整体运动的作用698

小脑及其运动功能698

小脑在解剖学上的功能区699

小脑的神经元回路700

小脑在整体运动控制的功能704

临床上小脑的异常状况706

基底核—其运动功能707

基底核在运动执行型态上的功能—外壳核回路708

基底核对序列运动型态的认知控制—尾核回路709

基底核对改变运动的时机与强度的控制功能709

基底核系统中特殊神经传导物质的功能710

基底核受损时的临床症状711

运动控制系统总论712

脊髓层次712

后脑层次712

运动皮质层次712

是什么让我们产生动作?712

57大脑皮质、脑的智能、学习与记忆714

大脑皮质的生理解剖714

特定皮质区域的功能715

联合区716

后上颞叶的广泛诠释功能—“Wernick氏区”(一般诠释区)718

枕颞皮质在非优势半球的功能719

前额叶联合区的较高层智力功能719

大脑的沟通功能—语言的接收与传达720

胼胝体和前联合区将思想、记忆、训练和其他讯息转移到对侧大脑半球的功能722

思考、意识和记忆723

记忆—突触促进与突触抑制作用723

短期记忆724

中长期记忆724

长期记忆725

记忆的巩固725

58脑的行为与动机机转—边缘系统及下视丘728

大脑的活化—驱动系统728

脑干持续的兴奋性讯号对大脑活性的控制728

脑部活性的神经激素控制730

边缘系统731

边缘系统的功能性解剖及下视丘731

下视丘—边缘系统的主要控制枢纽732

下视丘对生长与内分泌的控制功能733

下视丘和相关边缘构造的行为功能734

边缘系统的“奖励”与“惩罚”功能735

奖赏和惩罚对行为的重要性736

边缘系统其他部位的特殊功能736

海马回的功能736

杏仁核的功能737

边缘皮质的功能738

59脑部的活动状态—睡眠、脑波、癫痫、精神疾病739

睡眠739

慢波睡眠739

快速动眼睡眠(似是而非的睡眠,不同步的睡眠)740

睡眠的基本理论740

睡眠的生理效应741

脑波741

脑波的起源742

不同程度的大脑活动对脑电图频率之影响743

不同阶段的清醒和睡眠在脑电图上的变化743

癫痫743

大发作癫痫743

小发作癫痫744

局部性癫痫744

精神病行为及痴呆—特定的神经传导物质系统的角色745

忧郁症与躁郁症—正肾上腺素和血清素神经传导物质活性的降低745

精神分裂症—部分多巴胺系统功能可能过度745

阿兹海默氏症—类淀粉斑块与记忆力减退746

60自主神经系统及肾上腺髓质748

自主神经系统的一般组成748

交感神经的生理解剖结构748

节前与节后交感神经元748

副交感神经的生理解剖结构750

交感与副交感神经功能的基本特性750

胆素性与肾上腺性纤维—乙醯胆鹼或正肾上腺素之分泌750

作用器官的受器752

交感与副交感刺激的兴奋与抑制作用753

交感与副交感刺激对特定器官的作用753

肾上腺髓质的功能755

刺激速率与交感及副交感作用程度的关联性756

交感及副交感神经的“基础活性”756

交感及副交感器官在去神经后所造成的去神经后之过敏感性756

自主反射757

交感和副交感神经系统的刺激单独器官的例子及集体刺激的例子757

交感神经系统的“警示”或“压力”反应758

延脑、桥脑和中脑对自主神经系统的控制758

自主神经系统的药理学759

作用于肾上腺性作用器官的药—类交感神经作用的药759

作用于乙醯胆鹼性作用器官的药759

刺激或阻断交感与副交感节后神经元的药物759

61大脑血流、脑脊髓液与脑部代谢761

大脑血流761

正常的脑血流速率761

大脑血流的调控761

大脑的微循环763

当脑血管阻塞时,发生的“脑中风”763

脑脊髓液系统763

脑脊髓液的缓冲作用763

脑脊髓液的形成、流动与吸收764

脑脊髓液的压力765

脑脊髓液流动阻塞造成水脑766

血液—脑脊髓液及血脑屏障766

脑水肿766

脑的代谢767

Ⅻ胃肠生理学771

62胃肠功能的一般原理—运动、神经控制及血液循环771

消化道运动的一般原理771

消化道壁的生理解剖771

胃肠功能的神经控制—肠神经系统773

肠肌间神经丛和黏膜下神经丛的差异774

肠神经元分泌的神经传导物质种类775

肠胃运动的激素控制776

消化道运动功能的种类776

推进运动—蠕动776

搅和运动777

消化道的血流—“内脏循环”777

消化道血液供应的解剖778

肠道活动及代谢因素对消化道血流的作用778

消化道血流的神经控制779

63消化道的食物推进及混合781

食物的消化781

咀嚼781

吞嚥782

胃的运动功能784

胃的储存功能784

胃的混合与推进作用—胃的基础电讯节律784

胃的排空785

胃排空的调节785

小肠的运动786

混合收缩(分节收缩)786

推进运动787

回盲瓣的功能788

大肠的运动788

排便789

影响肠活动的其他自主反射789

64消化道的分泌功能791

消化道分泌的一般原则791

腺体在解剖上的种类791

刺激消化腺的基本机制791

腺体细胞分泌的基本机制792

黏液的润滑与保护作用对消化道的重要性793

唾液的分泌793

唾液分泌的神经控制794

食道的分泌795

胃的分泌795

胃分泌的特性795

幽门腺—黏液与胃泌素的分泌797

表面黏液细胞797

胃酸分泌的刺激因子797

胃液分泌的三相798

抑制胃分泌的肠因子798

胃泌素及其它肠胃道激素的化学组成799

胰脏的分泌799

胰酵素的分泌799

重碳酸根离子的分泌800

胰液分泌的调节800

胆汁的分泌及胆道的功能802

胆汁分泌的生理解剖学802

胆盐及其在脂肪的消化及吸收804

胰脏分泌胆固醇与胆结石的形成804

小肠的分泌805

Brunner氏腺的黏液分泌805

小肠消化液的分泌805

小肠分泌功能的调控806

大肠的分泌806

65消化道的消化和吸收808

各种食物的消化808

醣类的消化809

蛋白质的消化810

脂肪的消化811

消化道吸收的基本原理812

消化道吸收作用的解剖基础812

小肠的吸收813

水的吸收814

离子的吸收814

重碳酸根离子在回肠及大肠的分泌—氯离子同时吸收815

养分物质的吸收815

大肠的吸收:粪便的形成817

66消化道疾病的生理学819

吞嚥及食道的异常819

胃的病变819

胃溃疡820

造成人类胃溃疡的特殊原因821

小肠的疾病821

小肠内食物消化异常—胰脏衰竭821

小肠黏膜造成的吸收不良—口炎性腹泻822

大肠的疾病822

便秘822

腹泻822

脊髓受伤造成的排便麻痺823

消化道的一般性疾病823

呕吐823

噁心824

消化道阻塞824

消化道内的气体:“胀气”825

ⅩⅢ代谢与温度调节829

67醣类的代谢及腺核苷三磷酸的形成829

自食物释出能量与“自由能”的概念829

腺核苷三磷酸在代谢作用中的功能829

醣类代谢中葡萄糖主要的角色830

葡萄糖经由细胞膜的运输831

胰岛素提升葡萄糖促进扩散的作用831

葡萄糖的磷酸化作用831

在肝脏及肌肉中肝醣的储存831

肝醣合成反应832

移除储存的肝醣一肝醣分解反应832

以糖解途径使葡萄糖分子释出能量832

糖解作用:丙酮酸的生成833

丙酮酸转化成乙醯辅酶A833

柠檬酸循环或克氏循环833

氢的氧化反应产生大量的ATP(氧化磷酸化反应)835

粒线体产生ATP的化学渗透机制835

葡萄糖分解形成ATP的摘要整理836

当身体需要能量时,由储存的肝醣释出能量的控制机制:细胞内ATP与ADP浓度控制糖解作用进行速率836

无氧状态下能量的释放—无氧糖解作用836

经五碳糖磷酸盐途径而自葡萄糖释出能量837

葡萄糖转化成肝醣或脂肪838

由蛋白质及脂肪形成醣类—“糖质新生作用”838

血糖839

68脂质代谢840

脂质在体液中的运输840

淋巴液运输三酸甘油脂与其他脂质离开消化道—乳糜微粒840

自血中移除乳糜微粒841

“游离脂肪酸”在血中以与白蛋白结合的方式运送841

脂蛋白—运送胆固醇与磷脂质的特殊功能841

脂肪的储存842

脂肪组织842

肝脏的脂质842

利用三酸甘油酯来作为能源及ATP形成842

乙醯乙酸在肝脏的合成与在血中的运送844

由醣类合成三酸甘油酯844

由蛋白质合成三酸甘油酯845

三酸甘油酯释放能量的调节846

肥胖846

磷脂质及胆固醇846

磷脂质846

胆固醇847

磷脂质与胆固醇作为细胞结构的功能—特别是膜848

动脉粥状硬化848

动脉粥状硬化的基本肇因—胆固醇与脂蛋白850

其他导致动脉粥状硬化的因索850

动脉粥状硬化的预防850

69蛋白质代谢852

基本性质852

胺基酸852

胺基酸的运输及储存854

血中的胺基酸854

胺基酸以蛋白质的形式储存于细胞中854

血浆蛋白的功能855

必须胺基酸与非必须胺基酸855

利用蛋白质作为能量来源856

蛋白质必被分解857

激素对蛋白质代谢的调节857

70肝脏器官859

肝脏的生理解剖859

肝脏血管及淋巴系统859

自肝门静脉及肝动脉流经肝脏的血液860

肝脏为大型血液聚集中心860

肝脏的高流量淋巴液860

肝脏的再生860

肝脏巨噬细胞系统—肝脏的血液净化功能861

肝脏的代谢功能861

醣类的代谢861

脂肪的代谢861

蛋白质的代谢862

其他代谢功能862

胆汁中的胆红素排泄—用以作为临床诊断工具862

黄疸—细胞外液出现过量胆红素863

71膳食的平衡、进食的调节、肥胖与饥饿、维生素与矿物质865

能量摄取和输出在稳定状态的条件下的平衡865

膳食的平衡865

食物可供利用的能量865

测定蛋白质、醣类与脂肪代谢利用的方法866

食物摄取和能量储存的调节867

神经中枢调节食物摄取867

调节进食量的因素870

肥胖872

减少实体活动及进食调节失常是造成肥胖的病因872

肥胖的治疗873

饿虚、厌食及恶病质874

饥饿874

维生素875

维生素A875

硫胺素(维生素B1)875

菸鹼酸876

核黄素(维生素B2)876

维生素B12876

叶酸(异麸胺酸)877

吡哆醇(维生素B6)877

泛酸877

抗坏血酸(维生素C)877

维生素D878

维生素E878

维生素K878

矿物质的代谢878

72能量与代谢速率881

腺核苷三磷酸的功能为代谢作用中之能量货币881

磷酸肌酸的功能是能量储存库并且是“ATP的缓冲物”882

厌氧性对比于有氧性能量882

细胞运用能量的总结883

细胞能量释放的控制884

代谢速率884

全身代谢速率的测量885

能量代谢—影响能量输出的因子885

对每日活动的全面能量需求885

基础代谢率—身体存活最小能量支出886

用于实体活动的能量887

用于处理食物的能量—食物的产热效应887

用于非颤抖产热的能量—交感刺激的角色887

73体温、温度调节及发烧889

正常体温889

体温是由平衡热的产生及热的损失而得以控制889

热的产生889

热的散失890

由身体核心往体表流动的血液是热传导媒介890

体温的调节—下视丘的角色894

升降体温的神经作用机制895

体温控制的“定值”概念896

体温的行为控制897

局部皮肤温度反射898

体温调节之异常898

发烧898

身体暴露于严寒环境900

ⅩⅤ内分泌及生殖905

74内分泌学概论905

化学讯号传递者执行身体功能的协同作用905

激素的化学结构及合成906

来自血液的激素分泌、运输和清除908

激素分泌的回馈空制909

来自血液中激素的“清除”909

激素作用的机制910

激素接受器及其活化910

在激素接受器活化后的胞内讯号910

次级讯号传递者机制决定胞内激素的功能912

主要在细胞基因作用上的激素915

血液中激素浓度的测定915

放射性免疫测定法915

酵素连结免疫测定法916

75脑垂腺激素及下视丘的控制作用918

脑垂腺及它与下视丘的关系918

下视丘调控脑垂腺的分泌919

脑垂体前叶的下视丘—脑垂腺门脉系统920

生长激素的生理功能921

生长激素促进许多体内组织生长922

生长激素具有数种代谢效用922

生长激素刺激软骨及骨骼的生长923

生长激素透过称为“体介素”(也被称为类胰岛素生长因子)的中间物质发挥许多作用923

生长激素分泌的调节924

生长激素分泌异常926

脑垂腺后叶与下视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