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汉语典籍对外传播理论探究PDF|Epub|txt|kindle电子书版本网盘下载
![汉语典籍对外传播理论探究](https://www.shukui.net/cover/74/34521013.jpg)
- 李志凌著 著
- 出版社: 北京: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
- ISBN:9787566012012
- 出版时间:2016
- 标注页数:597页
- 文件大小:69MB
- 文件页数:622页
- 主题词:汉语-古籍-传播学-研究
PDF下载
下载说明
汉语典籍对外传播理论探究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绪论1
第一节 汉语典籍对外传播的当代意义2
一、汉语典籍对外传播在国家语言生活中的意义2
二、汉典外传研究的现实意义8
三、汉典外传研究的学术意义9
第二节 国内外研究动态概述11
一、国外对汉语典籍传播问题的研究综述11
二、国内对汉语典籍对外传播问题的研究综述27
第三节 论题相关研究存在的主要问题和发展趋势46
一、汉典外传研究的主要问题46
二、汉典外传研究的主流趋势47
第四节 论题研究的结构设计48
一、主题研究板块设置48
二、研究主题之间的关系48
三、本研究的理论探索构架50
第五节 论题主要研究方法51
一、整体分析与局部分析相结合51
二、鸟瞰法与深描法相结合52
三、归纳分析与推演分析相结合52
四、文献分析与实践评析相结合53
五、规范分析与实证分析相结合53
六、理论假设与质性实证研究相结合54
七、全球视野比较法与宏观系统分析法相结合54
第六节 本论题研究的其他辅助说明55
一、研究范畴的整体规划55
二、研究的操作路线56
三、本课题研究前期分析57
四、研究可能出现的问题及解决方法58
五、本研究的预期目标60
第一章 汉语典籍国际传播的语言与文化二重属性分析61
第一节 汉典外传中两个基本问题的反思61
一、传播中的选择62
二、汉语典籍国际传播的基本要义63
第二节 汉语文献经典中的语言属性及传播意义69
一、静态的语言属性69
二、动态的语言属性72
三、语言属性在对外传播中的遗失与补偿74
第三节 汉语典籍国际传播中的文化属性思考75
一、社会属性76
二、历史属性77
三、时代属性77
四、文学属性78
五、民族属性80
第四节 小结81
第二章 文化中的典籍与典籍中的文化:传播视野下的文化载体问题83
第一节 文化结晶下的典籍产品85
一、过程论下的文化观及其运动本质85
二、成型于文化发展之因的典籍88
第二节 典籍负载的文化形态93
一、前文化形态94
二、后文化形态108
第三节 典籍的经典化与合法化116
一、经典化与合法化是一个统一的过程116
二、典籍对外传播中的二度经典化问题119
第四节 两相赋值的社会化财富123
一、典籍与文化互为载体123
二、典籍与文化互为赋值125
第五节 汉典外传中应格外重视典籍对文化的塑型作用129
一、经典之作三重经典性对文化的塑型作用129
二、汉语典籍的原创机理对文化的塑型作用132
第六节 小结132
第三章 从传播体系内部结构看汉语典籍对外传播的本体构件134
第一节 传播意义上的基本单元134
一、文本选择对象135
二、传播主体——实践视野中的八大行为主体148
三、传播内容177
四、汉典外传的中间介质187
五、传播对象189
第二节 传播环境202
一、国内环境和国际环境203
二、语言环境和文化环境204
三、典籍文化本体系统和典籍文化外联系统208
第三节 汉典外传中的变量因素209
一、变因之一——汉典文化的价值解构与重构效度209
二、变因之二——传播中的目的因素212
三、变因之三——文化语境的效果干预215
第四节 主要传播要素在汉典外传中的作用218
一、传播意向对汉语典籍外传的能量制约218
二、传播立场对汉语典籍外传的根本影响220
三、传播方式对汉语典籍外传的支配作用221
四、传播主体对汉语典籍外传的决定作用222
第五节 小结224
第四章 汉语典籍对外传播的基础理论与方法探讨225
第一节 社会实践呼唤理论建构225
第二节 汉典外传理论体系的三大结构层面227
一、业态元理论227
二、文化功能理论229
三、实践策略理论230
第三节 当代汉典外传研究基础适用理论述评231
一、文学理论232
二、文化学理论234
三、文献学理论235
四、翻译学理论235
五、传播学理论236
六、语言学理论238
第四节 汉典外传研究专门理论探索239
一、“和谐涵化”理论240
二、“全景视野”论245
三、“散点透视”的认知理论248
四、“异质美构”的文化理念252
五、“客体需求制导”论255
六、“一心双核”的传播方略256
七、“三级透进式”传播方略259
八、“上导下行,中观运筹”的运作策略261
第五节 汉语典籍对外传播研究的其他关键问题263
一、文化构形问题264
二、材料选择问题265
三、传播价值问题265
四、主体身份与话语权利问题266
五、传播范式问题267
六、方法论问题268
第六节 小结270
第五章 汉语典籍的对外传播力研究272
第一节 传播力的界定272
一、传播力概念的产生273
二、传播力的四种论说276
三、汉语典籍对外传播力概念的确定280
第二节 传播力的基本构成285
一、传播力的两个主体285
二、传播力的三维特质287
三、传播力的二度体现301
第三节 汉语典籍对外传播力的保障条件302
一、个体保障303
二、团队保障314
三、环境保障318
第四节 传播效力评价系统321
一、传播效力的双元二次评价方式(“2 ×2”评估式)321
二、传播效力的多级评估标准323
第五节 小结326
第六章 汉语典籍对外传播模式的纯理论研究328
第一节 汉典外传模式研究的重要意义328
一、从意义到意义——传播模式的意义本体论329
二、理论意义——传播模式的理论价值334
三、实践意义——传播模式的实践价值342
第二节 汉典外传模式的研究方法346
一、以传播模式的功能特性为目标的方法研究347
二、汉典外传模式研究的两大路径——对应于理论建构的两大路径349
三、汉典外传模式理论研究同实践的关系353
四、以汉典外传模式的“生成—功能”运动流向为研究观照354
五、其他应注意的几个问题356
第三节 汉典外传的理论型传播模式探讨362
一、传播模式的基础理论模式(兼模型)363
二、一体两翼的传播模式——以传播力为中心,语言与文化为双翼366
三、民族文化形象传播模式369
第四节 小结375
第七章 汉语典籍对外传播模式的案例实证研究377
第一节 汉典外传模式实践案例的类型化分析377
一、上层推广模式378
二、图书出版模式394
三、国际教育模式405
四、名人效应模式417
五、汉学研究模式438
六、经典译介模式448
七、文学合作模式463
八、二度经典化模式469
九、借船出海的媒体传播模式485
第二节 模式比较与评析496
一、规划层次与实践的细节化程度比较497
二、传播模式的理论皈依498
第三节 汉典外传模式建议与理由503
一、汉典外传模式建构的两个重心503
二、汉典外传模式的一个补充建议505
第四节小结508
第八章 汉语典籍对外传播的哲学思考510
第一节 汉语典籍对外传播研究的方法论问题510
一、方法与方法论义辨510
二、典籍传播中的方法与方法论511
三、“四码”传播论530
四、“能量增益”理论531
第二节 汉语典籍对外传播意义的哲学思考534
一、民族语言与民族精神的统一关系535
二、典籍文化的内面即文化模式539
三、典籍中的语言观543
四、典籍外传与中西语言文化对话546
第三节 小结550
第九章 余论552
第一节 汉语典籍对外传播的发展愿景552
一、从解决传播的几个疑问入手552
二、从国家文化战略意义的高度看待汉典外传事业555
第二节 汉语典籍对外传播理论研究的其他方向557
第三节 后期延伸课题设计559
参考文献565
后记59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