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中国城市的单位模式PDF|Epub|txt|kindle电子书版本网盘下载
![中国城市的单位模式](https://www.shukui.net/cover/67/34514875.jpg)
- 刘天宝 著
- 出版社: 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
- ISBN:9787564173791
- 出版时间:2017
- 标注页数:159页
- 文件大小:28MB
- 文件页数:173页
- 主题词:城市地理学-研究-中国
PDF下载
下载说明
中国城市的单位模式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1单位模式研究的时代意涵1
1.1 中国城市空间的重构及其问题1
1.1.1 城市发展模式的调整1
1.1.2 城市空间的复杂重构3
1.1.3 空间重构引发的多重问题4
1.2 中国城市可持续发展中的单位命题6
1.2.1 以人为本的城市发展新定位6
1.2.2 城市可持续发展的关键问题7
1.2.3 中国城市研究的单位命题7
1.3 单位模式的研究目标与研究内容8
1.3.1 研究目标8
1.3.2 研究内容8
1.4 单位模式的研究框架与内容安排9
1.4.1 单位模式的研究框架9
1.4.2 本书的内容安排10
2单位模式的相关研究进展12
2.1 中国城市单位研究的梳理框架12
2.2 单位的制度研究13
2.2.1 单位制度的起源13
2.2.2 单位制度及其变迁14
2.3 单位的空间研究16
2.3.1 物质空间及其变化17
2.3.2 社会生活空间及其调整18
2.3.3 空间的保护与优化19
2.4 单位的社会研究20
2.4.1 从单位制到社区制的基层治理转向20
2.4.2 基层治理模式转型的多维过程21
2.4.3 社区建设的路径与问题21
2.5 单位模式相关研究的特征与不足22
3单位模式的基本概念与研究方法24
3.1 中国城市发展研究的单位模式24
3.1.1 单位模式作为研究的视角24
3.1.2 单位模式的涵义与构成25
3.1.3 单位模式研究的基本特点26
3.2 单位模式研究的理论基础与具体概念27
3.2.1 结构主义的方法论27
3.2.2 空间生产理论28
3.2.3 资本循环理论30
3.2.4 单位模式研究的具体概念31
3.3 单位模式的研究方法与数据构成33
3.3.1 质性研究方法33
3.3.2 历史文献法34
3.3.3 案例分析法35
3.3.4 数据构成36
4单位模式下的城市制度安排37
4.1 城市制度的分析框架37
4.2 单位模式下城市制度的知识体系38
4.2.1 知识基础:经典社会主义理论下的经验借鉴及历史传承38
4.2.2 国内现实:“一穷二白”的发展基础判定39
4.2.3 发展目标:以(重)工业化为核心的国家现代化39
4.3 单位模式下城市制度的具体规则40
4.3.1 制度基础:公有制下行政权与财产权的合一40
4.3.2 农城关系:农村支持城市的户籍和统购统销制度42
4.3.3 国际关系:从一边倒到中苏交恶43
4.3.4 生产制度:集中资源、统筹工业建设的制度安排44
4.3.5 消费制度:轻物质、重精神的劳动力再生产制度安排47
4.4 单位模式下城市制度的组织逻辑与形成过程51
4.4.1 制度的组织逻辑:计划经济下工业化赶超战略的组织模式51
4.4.2 制度的形成过程:非设计性的制度快速演变53
4.5 单位模式下城市制度的特性55
5单位模式下的城市空间组织58
5.1 城市空间组织的分析框架58
5.2 单位模式下城市空间的生产模式59
5.2.1 城市空间属性:使用价值与符号价值的主导59
5.2.2 空间生产模式:工业化赶超战略的空间化59
5.3 单位模式下城市空间生产的基本原则61
5.3.1 空间符号价值的应用:彰显社会主义61
5.3.2 生产与消费的关系:生产活动的主导地位65
5.3.3 城市活动的空间组织:使用价值下的统筹处理66
5.4 单位模式下城市空间的几个类型67
5.4.1 旧企业的单位化塑造:中华造船厂的案例分析67
5.4.2 职住合一的单位大院:京棉二厂的案例分析69
5.4.3 新建工人居住区:曹杨新村的案例分析70
5.4.4 新建单位型城市:大庆市的案例分析72
5.4.5 飞地型城市空间扩张:洛阳市的案例分析73
5.4.6 连续型城市空间扩张:北京市的案例分析74
5.5 单位模式下的社会架构与资本循环75
5.5.1 单位模式下的社会架构:嵌入政府逻辑的生产与生活安排75
5.5.2 单位模式下的单位大院:封闭性的产品生产与劳动力再生产循环76
5.5.3 单位模式下的资本循环:政府通过单位组织的生产与劳动力再生产循环78
5.6 单位模式中城市空间的特性79
6去单位模式下的城市制度再安排81
6.1 去单位模式下城市制度知识体系的重构81
6.1.1 国际认知:国际环境改变及对资本主义的新理解81
6.1.2 国内反思:单位模式的反思及新目标的确立82
6.2 去单位模式下城市制度具体规则的调整84
6.2.1 规则调整的基础:外部推动与内部压力84
6.2.2 生产制度的调整:从被动任务性生产到主动适应市场需求88
6.2.3 消费制度的调整:从政府控制的统一走向市场化的分异90
6.3 去单位模式下城市制度再安排的逻辑与过程94
6.3.1 城市发展制度再安排的逻辑:市场机制下的经济增长模式94
6.3.2 城市发展制度再安排的过程:计划模式退出与市场机制培育的互动95
6.4 去单位模式下城市制度再安排的特性97
7去单位模式下的城市空间再组织100
7.1 去单位模式下城市空间的生产模式100
7.1.1 城市空间的属性:交换价值与符号价值的主导100
7.1.2 空间生产的模式:市场机制下的政府、企业与居民互动101
7.2 去单位模式下城市空间生产的基本原则103
7.2.1 空间符号价值的应用:城市及资本竞争的空间表达103
7.2.2 城市活动的空间组织:交换价值下的空间竞争与选择105
7.2.3 城市政府的双重角色:强力推动与部分矫正107
7.3 去单位模式下城市空间生产的典型类型109
7.3.1 调整发展型:北京同仁园和石油大院的案例109
7.3.2 部分残留型:京棉二厂的案例110
7.3.3 彻底更新型:北京毛纺织基地的案例112
7.3.4 新区扩张型:克拉玛依市的案例114
7.4 去单位模式下的社会架构与资本循环114
7.4.1 去单位模式下的社会架构:政府、企业和社会的分离与互动114
7.4.2 去单位模式下的单位大院:产品生产与劳动力再生产的空间分离与扩张115
7.4.3 去单位模式下的资本循环:政府与资本共同推动的生产与消费循环117
7.5 去单位模式下城市空间再组织的特性118
8单位模式的反思与启示120
8.1 单位模式的形成逻辑及其效应120
8.1.1 单位模式的形成:生存与发展压力下的彼岸选择120
8.1.2 单位模式的缺陷:无限扩张的政府逻辑122
8.1.3 单位模式的优点:城市生产与生活的统筹理念123
8.2 去单位模式的形成逻辑及其效应124
8.2.1 去单位模式的形成:经济增长压压力下的此岸渐进124
8.2.2 去单位模式的缺陷:过度扩大的市场逻辑124
8.2.3 去单位模式的优点:市场激励与自我选择125
8.3 从以物为本到以人为本的模式转变126
8.3.1 以物为本的模式:单位模式和去单位模式下的城市居民126
8.3.2 以人为本的含义:城市居民地位的回归127
8.3.3 以人为本的实现路径:发展模式的批判与继承128
8.3.4 以人为本的空间模式:以生活为中心的城市空间再组织129
9单位模式的研究展望132
9.1 单位模式研究的主要发现132
9.1.1 单位模式是政府组织下以生产为中心的制度和空间安排132
9.1.2 去单位模式是市场机制下生产与生活分离的制度和空间演变133
9.1.3 未来发展应反思历史模式并从以物为本转向以人为本135
9.2 单位模式研究的创新之处135
9.3 单位模式研究的未来展望136
参考文献138
图片来源158
表格来源15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