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传统中兽医诊病技巧PDF|Epub|txt|kindle电子书版本网盘下载

传统中兽医诊病技巧
  • 郑继方,罗永江,辛蕊华主编 著
  • 出版社: 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
  • ISBN:9787109216303
  • 出版时间:2016
  • 标注页数:264页
  • 文件大小:42MB
  • 文件页数:278页
  • 主题词:中兽医学-诊疗

PDF下载


点此进入-本书在线PDF格式电子书下载【推荐-云解压-方便快捷】直接下载PDF格式图书。移动端-PC端通用
种子下载[BT下载速度快]温馨提示:(请使用BT下载软件FDM进行下载)软件下载地址页直链下载[便捷但速度慢]  [在线试读本书]   [在线获取解压码]

下载说明

传统中兽医诊病技巧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

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绪论1

第一节 中兽医诊病技巧的特点1

一、整体观念1

(一)机体结构的统一1

(二)机体功能的统一1

(三)机体与四季气候的统一2

(四)机体与环境的统一2

二、辨证论治2

(一)诊病技艺的准则2

(二)共性与个性的差异3

(三)认知疾病的异同3

第二节 中兽医诊断的概念3

第三节 中兽医诊断简史及其成就5

第四节 中兽医诊病的步骤5

一、四诊识病6

二、辨性定位6

三、求因审机6

四、确立治法6

五、选方遣药7

第五节 中兽医诊病的基本要求7

一、全面分析病情7

二、辨明标本缓急8

三、抓住主要矛盾8

四、把握转化关系9

五、区分寒热真假9

第一章 理论释机理10

第一节 阴阳五行学说10

一、阴阳学说11

(一)概念11

(二)基本内容12

(三)在中兽医学中的应用13

二、五行学说19

(一)概念19

(二)基本内容19

(三)在中兽医学中的应用26

第二节 藏象学说27

一、五脏六腑29

(一)五脏29

(二)六腑36

二、五脏六腑之间的关系42

(一)五脏之间的关系42

(二)脏腑之间的关系44

(三)六腑之间的关系45

第三节 气血精津液46

一、气血精津液的概念47

(一)气47

(二)血49

(三)精49

(四)津液50

二、气血精津液的关系51

(一)气血津液51

(二)卫气营血52

第四节 经络学说56

一、经络的概念57

二、经络的分类57

(一)十二经脉57

(二)十二经别57

(三)十二经筋57

(四)十二皮部57

(五)十五络脉58

(六)奇经八脉58

三、经络的分布58

四、经络的传注58

五、经络的作用59

(一)经络的生理功能59

(二)经络学说的应用60

第二章 四诊详病情64

第一节 望诊65

一、望整体67

(一)望精神67

(二)望形态69

二、观局部74

(一)望头部74

(二)望躯干80

(三)望四肢82

(四)望皮毛89

(五)望呼吸93

(六)望饮、食欲及咀嚼93

(七)望反刍95

(八)望分泌物96

(九)望排泄物98

(十)望二阴100

三、察口色103

(一)察口色的方法103

(二)察口色的部位104

(三)舌诊的临床意义105

(四)临床常见的病证舌色107

(五)望色泽117

第二节 闻诊121

一、闻气味122

(一)嗅口腔123

(二)嗅鼻腔123

(三)嗅带下124

(四)嗅脓味124

(五)嗅二便味125

二、闻声音125

(一)闻叫声126

(二)闻鼻咋音126

(三)闻呼吸声127

(四)闻啌嗽声131

(五)闻喘息声132

(六)闻呕吐声133

(七)闻锉齿声133

(八)闻呻吟声134

(九)闻嗳气声134

(十)闻肠鸣音134

(十一)闻咀嚼声135

(十二)闻蹄声135

三、现代闻诊135

(一)听诊心音变化知晓相关疾病性质135

(二)听诊肺脏呼吸音以了解肺脏疾病特征136

(三)听诊腹部胃肠蠕动声音以判断胃肠机能状态138

第三节 问诊139

一、问发病时间及其治疗经过139

二、询问病畜来源与既往病史139

三、了解饲养、管理、使役及配种和胎产情况139

四、问汗140

五、问热140

六、问饮水、食欲142

七、问二便143

八、问啌嗽144

九、问出血144

十、问腹痛145

第四节 切诊145

一、切诊145

(一)切脉的目的146

(二)切脉的部位及方法146

(三)脉象及其临床意义148

二、触诊153

(一)触诊的目的153

(二)触诊方法153

(三)触诊在临证上的意义153

第三章 辨证知病性160

第一节 八证辨证161

一、正证和邪证161

(一)正证161

(二)邪证162

二、表证与里证163

(一)表证164

(二)里证164

(三)表证和里证的关系165

(四)表证和里证的鉴别167

三、寒证和热证167

(一)寒证168

(二)热证168

(三)寒证与热证的关系169

(四)寒证与热证的鉴别170

四、虚证和实证170

(一)虚证171

(二)实证172

(三)虚证与实证的关系173

(四)虚证与实证的辨别174

附:阴证和阳证174

(一)阴证174

(二)阳证175

(三)亡阴与亡阳175

第二节 病因辨证175

一、外因176

(一)外感六淫177

(二)疫疠187

二、内因187

三、不内不外因191

(一)外伤191

(二)虫兽伤192

(三)寄生虫192

(四)中毒192

第三节 脏腑辨证193

一、心与小肠194

(一)心与小肠生理功能194

(二)心与小肠的病证特点194

(三)心与小肠的辨证要点197

二、肺与大肠198

(一)肺与大肠的生理功能198

(二)肺与大肠的病证特点198

(三)肺与大肠的辨证要点202

三、脾与胃202

(一)脾与胃的生理功能202

(二)脾与胃的病证特点202

(三)脾与胃的辨证要点206

四、肝与胆207

(一)肝与胆的生理功能207

(二)肝与胆的病证特点207

(三)肝与胆的辨证要点209

五、肾与膀胱210

(一)肾与膀胱的生理功能210

(二)肾与膀胱的病证特点210

(三)肾与膀胱辨证要点212

第四节 卫气营血辨证213

一、卫分证214

二、气分证214

(一)热壅于肺214

(二)热入阳明,或热伤胃腑214

(三)热结肠道215

三、营分证215

(一)热耗营阴215

(二)热入心包216

四、血分证216

(一)血热妄行216

(二)气血两燔216

(三)肝热动风217

(四)血热伤阴217

第四章 法则疗病证218

第一节 治疗原则218

一、未病先防218

(一)治未病218

(二)加强饲养管理,合理使役219

(三)针药预防220

二、标本兼治220

(一)治病求本221

(二)急则治其标221

(三)缓则治其本221

(四)标本同治221

(五)正治与反治222

三、扶正祛邪222

(一)扶正223

(二)祛邪223

(三)扶正兼祛邪223

(四)祛邪兼扶正223

(五)先扶正后祛邪223

(六)先祛邪后扶正223

四、脏腑补泻223

(一)虚则补其母,实则泻其子223

(二)壮水制阳和益火消阴224

(三)泻表安里、开里通表和清里润表224

五、异法方宜224

(一)因畜制宜224

(二)因地制宜224

(三)因时制宜225

第二节 常用疗法225

一、八法225

(一)汗法226

(二)吐法230

(三)下法231

(四)和法235

(五)温法244

(六)清法247

(七)消法252

(八)补法254

二、八法配合应用260

(一)汗下并用260

(二)温清并用260

(三)攻补并用261

(四)消补并用261

第三节 注意事项261

一、全面分析病情262

二、辨明标本缓急262

三、抓住主要矛盾263

四、区分寒热真假263

五、把握转化关系263

参考文献264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