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历史主体的建构 马克思主义农民理论中国化研究 1921-1949PDF|Epub|txt|kindle电子书版本网盘下载
- 周建伟著 著
- 出版社: 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 ISBN:9787516144589
- 出版时间:2014
- 标注页数:340页
- 文件大小:67MB
- 文件页数:352页
- 主题词:马克思主义-发展-研究-中国
PDF下载
下载说明
历史主体的建构 马克思主义农民理论中国化研究 1921-1949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绪论1
第一节 问题的提出、研究思路、研究意义和概念界定1
一 问题的提出1
二 本书的总体思路和意义4
三 概念界定7
第二节 文献综述18
一 关于党的农民理论的思想来源和发展动力18
二 关于党的农民理论的主要内容22
三 关于党的农民理论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关系23
四 对毛泽东农民理论的反思和批评25
五 马克思主义农民理论中国化研究的特点和不足30
第三节 研究方法和本书框架32
一 研究方法32
二 本书框架35
第一章 挑战与抉择37
第一节 遭遇中国农民:马克思主义农民观概略37
一 马克思、恩格斯笔下的农民37
二 列宁的农民理论44
三 当马克思主义遭遇中国农民48
第二节 理论引进和经验直觉:中共早期对中国农民问题的认识51
一 两种取向的分歧:邓中夏与陈独秀的论争52
二 理论与策略的供给:共产国际57
三 一种新路径的探索:以毛泽东为例62
四 早期中共农民话语的特点67
第三节 理论自觉:党对中国农民问题认识的深化69
一 党的六大对农民问题的认识69
二 毛泽东的农村调查与革命实践75
三 中国社会史论战对马克思主义农民理论中国化的贡献84
四 理论自觉与理论转折93
第二章 创造与转折96
第一节 理论成熟:党的农民话语的完善96
一 对理论成果的吸收:以《中国革命与中国共产党》为例96
二 理论思维的转型:马克思主义中国化103
三 话语与权力的变奏:延安的农村调查与整风运动112
四 党的农民话语体系的成熟123
五 党的农民话语第一次转折的特点126
第二节 农民理论的再转折:“严重的问题是教育农民”127
一 历史背景的变化128
二 话语内涵和理论来源133
三 党的农民话语的新拐点139
第三节 党的农民话语演变的特征与动力142
一 党的农民话语演变的特征143
二 党的农民话语发展演变的动力147
第三章 民族—国家152
第一节 农民革命与主体地位的基础:对中国社会性质的认识152
一 两种备选方案:亚细亚生产方式和社会发展“五阶段论”153
二 中国社会性质的论争:拒绝亚细亚生产方式156
三 中国社会性质的论争:接受和发展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理论166
四 矛盾:毛泽东有关近代中国社会性质的话语及其策略170
第二节 农民主体地位与现代民族—国家的建构174
一 农民主体地位的意识形态基石:民族主义174
二 农民主体性的生成:启蒙与革命177
三 农民主体性的生成:“传统的发明”191
四 余论196
第三节 农民—人民话语与民族本位的革命科学198
一 农民—人民话语的生产198
二 民族本位的革命科学:新民主主义理论203
第四章 社会—阶级208
第一节 结构—功能主义底色:党对中国农村阶级划分的演变与发展208
一 中国农村阶级分析的起步209
二 农村阶级分析的发展216
三 农村阶级分析的完善222
四 农村阶级分析的特征227
第二节 中国农民的特征:革命与先进的辩证法229
一 对农民阶级属性的认识229
二 对中国农民特征的分析234
三 革命与先进的转换与结合238
第三节 话语实践与村庄的阶级建构245
一 领导权:革命知识分子与话语生产246
二 话语实践与微观社会的阶级建构:以《翻身》和《十里店》为例251
第五章 诠释与展望266
第一节 马克思主义农民理论中国化的路径、特征、启示和展望266
一 马克思主义农民理论中国化的路径267
二 中国化马克思主义农民理论的内在紧张277
三 推进中国化马克思主义农民理论继续发展286
第二节 从农民理论中国化审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297
一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现有的解释模式297
二 从农民理论审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解释模式304
三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一种补充的解释模式:承异论307
四 继续推进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的创新和发展313
结束语317
参考文献320
后记3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