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当代中国的农作物业PDF|Epub|txt|kindle电子书版本网盘下载

当代中国的农作物业
  • 《当代中国的农作物业》编辑委员会编 著
  • 出版社: 北京:当代中国出版社;香港祖国出版社
  • ISBN:7801708458
  • 出版时间:2009
  • 标注页数:487页
  • 文件大小:132MB
  • 文件页数:579页
  • 主题词:当代中国丛书-出版工作-纪念文集

PDF下载


点此进入-本书在线PDF格式电子书下载【推荐-云解压-方便快捷】直接下载PDF格式图书。移动端-PC端通用
种子下载[BT下载速度快]温馨提示:(请使用BT下载软件FDM进行下载)软件下载地址页直链下载[便捷但速度慢]  [在线试读本书]   [在线获取解压码]

下载说明

当代中国的农作物业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

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绪论1

第一编11

第一章 新中国农作物业的发展历程11

第一节 农作物业生产迅速恢复和发展(一九四九——一九五七年)11

一、解放生产力,迅速恢复和发展农作物业生产11

二、组织起来发展农作物业生产14

三、开展爱国增产竞赛和奖励劳动模范运动16

四、实施发展农作物业生产的经济政策18

第二节 农作物业生产严重受挫和调整(一九五八——一九六五年)20

一、“大跃进”中农作物业生产严重受挫20

二、农作物业生产在连续反“右”中大倒退22

三、农作物业生产在调整中再度得到恢复和发展23

第三节 农作物业生产徘徊和缓慢发展(一九六六——一九七七年)27

一、“文化大革命”前期农作物业生产遭受严重破坏28

二、一九七○年以后农作物业生产形势有所好转29

三、“文化大革命”给农作物业生产造成的严重恶果32

第四节 农作物业生产全面大发展(一九七八——一九八五年)33

一、实行生产责任制调动农民积极性34

二、采取休养生息的政策36

三、认真调整农作物业生产结构37

四、积极发展农作物业商品生产39

五、依靠科学技术和增加物质投入促进生产大发展41

第二章 新中国农作物业发展的主要成就44

第一节 十亿人口温饱问题基本解决44

第二节 显著改变了农作物业的生产条件47

一、兴修水利,扩大农作物灌溉面积47

二、改良土壤,建设高产稳产农田48

三、加强物质技术装备,增强抗灾能力48

第三节 提高了科学种田水平50

一、良种的普及与提高51

二、改进耕作栽培制度51

三、各种农作物主要病虫害得到有效控制52

四、栽培技术和管理水平普遍提高52

第四节 农业教育、科研和技术推广有了很大发展53

一、农业教育事业大发展53

二、农作物科学研究取得显著成果54

三、加强了农业技术推广工作55

第二编59

第三章 水稻59

第一节 新中国水稻生产有很大发展59

第二节 水稻产区的划分和耕作栽培制度的改革63

一、水稻的两大产区63

二、水稻耕作栽培制度的改革64

第三节 水稻品种的改良和重大突破66

一、地方品种的评选和利用67

二、矮秆稻的兴起67

三、杂交水稻的重大突破68

第四节 水稻栽培技术的改进和创新71

一、水稻丰产经验的总结和推广71

二、水稻育秧方式的改革72

三、杂交水稻高产栽培技术的推广应用73

四、水稻旱种技术的发展74

五、旱地改水田和低产稻田的改造75

第五节 水稻科学研究和学术交流76

一、水稻科学研究的发展76

二、对外学术交流的开展78

第四章 小麦80

第一节 新中国小麦生产的发展80

第二节 产区分布和栽培制度的演变86

一、北方冬小麦区扩大间、套、复种面积86

二、南方冬小麦区发展稻麦两熟或三熟制88

三、春小麦区开辟新产地和扩种冬小麦89

第三节 小麦品种的更换90

一、评选和推广地方良种与早期选育的品种90

二、以新的良种代替丧失抗锈力的品种92

三、推广早熟、高产、抗性强的品种92

四、普遍采用抗病、耐肥、高产综合性状好的品种93

第四节 小麦栽培技术的改进94

一、培育冬前壮苗94

二、合理密植96

三、促控管理97

四、小麦栽培技术的新发展97

第五节 小麦科学研究和国际技术交流98

一、小麦育种研究的进展98

二、小麦栽培研究的进展102

三、小麦国际技术交流103

第五章 玉米106

第一节 玉米生产发展概况106

第二节 玉米产区和栽培制度的演变108

一、北方春播玉米区108

二、黄淮海平原夏播玉米区109

三、南方山地丘陵玉米区110

第三节 杂交玉米育种工作的成就110

一、评选和推广农家良种,培育品种间杂交种111

二、培育自交系间杂交种111

三、异地培育加速玉米世代繁殖112

四、杂种优势利用的新阶段113

第四节 玉米栽培技术的改进115

一、总结农民丰产经验115

二、研究玉米生育规律,改进玉米栽培技术116

三、推广先进技术和综合增产措施117

第六章 其他谷类作物和薯类作物120

第一节 谷子120

一、谷子生产的变化121

二、谷子品种资源利用和新品种推广122

三、总结和推广谷子栽培技术经验123

四、谷子科学研究工作的进展124

第二节 高粱124

一、高粱生产的变化125

二、高粱品种改良的成就125

三、推广合理密植的栽培技术128

四、向综合利用发展128

第三节 大麦、黍稷、荞麦、燕麦128

一、大麦128

二、黍稷130

三、荞麦131

四、燕麦132

第四节 甘薯133

一、甘薯生产的发展133

二、更换优良品种133

三、甘薯产区和栽培方式的变化135

四、改革育苗技术和贮藏技术136

第五节 马铃薯137

一、马铃薯生产的发展137

二、推广马铃薯良种138

三、克服马铃薯退化技术的研究139

第七章 大豆及其他豆类作物142

第一节 大豆生产的发展变化142

第二节 大豆生产的布局和栽培制度的演变144

一、北方春作大豆区144

二、黄淮海流域夏作大豆区145

三、南方大豆区146

第三节 大豆科学技术的成就146

一、大豆品种资源的搜集和整理147

二、大豆育种的成就148

三、改进大豆栽培技术150

第四节 大豆科技协作和学术交流152

一、大豆科技协作152

二、大豆研究会和大豆专家顾问组的建立153

三、对外学术交流活动154

第五节 其他豆类生产154

一、蚕豆155

二、豌豆155

三、绿豆156

四、小豆157

五、豇豆、菜豆、小扁豆及其他小宗豆类157

第八章 棉花159

第一节 新中国植棉业的发展159

第二节 棉花生产布局的调整和棉田栽培制度的改革165

一、棉花生产布局的调整165

二、棉田栽培制度的改革167

第三节 棉花良种的选育和推广168

一、棉花的引种和新品种选育168

二、建立棉花良种繁育体系170

三、良种的推广172

第四节 提高植棉技术173

一、总结推广群众植棉技术经验173

二、棉花大面积丰产经验的总结和推广175

三、新技术的应用177

第五节 棉花科学研究和学术交流180

一、棉花科学研究180

二、棉花学会和学术活动183

第九章 油料作物185

第一节 概述185

第二节 花生187

一、花生品种的改良187

二、花生的复种栽培制度189

三、花生高产技术的推广190

四、花生的重点产区191

第三节 油菜192

一、油菜籽增产改善了油脂供应192

二、扬长避短,发展油菜生产193

三、油菜高产栽培技术的推广194

四、低芥酸油菜品种的培育和推广195

第四节 向日葵、芝麻、胡麻196

一、向日葵196

二、芝麻198

三、胡麻199

第十章 糖料作物201

第一节 新中国糖料生产的发展202

第二节 糖料生产布局的调整206

第三节 糖料生产技术的改进和提高208

一、优良品种的选育和推广208

二、栽培技术的改革209

三、病虫害的防治213

第四节 糖料科学研究机构的建立213

第十一章 麻类作物215

第一节 概述215

第二节 新中国麻类生产的发展217

一、黄麻和红麻生产的发展217

二、苎麻生产的发展220

三、其他麻类生产的发展221

四、发展麻类生产的主要政策222

第三节 新品种的选育推广和繁育技术的创新224

一、选育推广新品种224

二、繁育技术的创新226

三、麻类作物育种新技术和杂种优势的利用227

第四节 麻类生产技术和加工技术的改进227

一、耕作制度的改革227

二、总结推广先进植麻经验,改进栽培技术228

三、麻类剥制和沤洗技术的改进230

第五节 麻类科学研究的发展和科技队伍的成长231

一、建立专业科学研究机构,提高麻类生产的科学水平231

二、培训、壮大科技队伍232

第十二章 烟草233

第一节 新中国烟草生产的发展233

第二节 烟草生产的类型和产区区划237

一、烟草生产的类型与分布237

二、烟草产区的区划239

第三节 烟草生产技术的改进241

一、烤烟良种推广与良种繁育制度的建立241

二、育苗技术的改进242

三、肥料种类和施肥技术的改进242

四、烟草主要病害的防治243

第四节 烟草的科学研究244

一、烟草科研机构的建设和科技队伍的成长244

二、烟草良种选育和育种新技术的开拓244

三、烤烟优质适产栽培技术的研究246

四、吸烟与健康问题的研究247

第十三章 蔬菜249

第一节 发展蔬菜生产,保障城市供应249

第二节 蔬菜产区的划分和商品菜生产基地的建设253

一、蔬菜产区的划分253

二、商品菜生产基地的建设254

第三节 蔬菜科技工作255

一、蔬菜种质资源的搜集整理和新良种的选育推广256

二、保护地栽培的发展257

三、育苗技术的改革259

四、高产技术的推广259

五、耕作栽培方式的改进260

第四节 名特产蔬菜261

第五节 西瓜、甜瓜265

第十四章 果树269

第一节 新中国果树生产的发展269

一、果树生产发展概况269

二、几种主要果树生产的发展和变化273

三、建立商品水果生产基地274

四、向丘陵、山坡及沙荒要水果275

第二节 果树生产和果品贮藏技术的改进276

一、推广果树良种277

二、改进育苗技术,建立良种繁殖基地278

三、病虫害防治技术的提高278

四、推行密植、矮化栽培279

五、果品贮藏保鲜技术的改进280

第三节 果树的科学研究280

一、果树种质资源的调查、收集、保存与利用281

二、选育果树良种的成就282

三、矮化栽培技术的研究282

四、果树生物技术的研究283

五、生长调节剂的应用研究283

六、科技交流284

第四节 丰富多彩的名优水果284

第十五章 茶叶287

第一节 新中国茶叶生产的恢复与发展288

一、垦复荒芜茶园,更新改造老茶园288

二、三年受挫,十年恢复289

三、发展茶叶生产商品基地290

四、实行产销经济体制改革,茶叶生产展现新局面291

第二节 茶叶生产技术的提高292

一、改造茶园的综合配套技术292

二、茶树品种资源的利用和新品种的推广293

三、茶树短穗扦插新技术的应用294

四、茶树合理密植和采养技术的推广295

第三节 制茶技术的改进和制茶机械化296

一、传统制茶工艺的继承和发展296

二、红碎茶的试制296

三、从手工制茶到制茶机械化297

第四节 茶叶科学技术成就和专业人才的培养299

一、茶叶科研机构与专业教育的发展299

二、主要科研成果300

第五节 驰名中外的特种名茶301

第十六章 蚕茧305

第一节 概述305

第二节 蚕业生产的发展和生产基地的开拓306

一、蚕业生产的发展306

二、蚕业生产基地的开拓310

第三节 桑园、柞蚕场的改造与建设310

一、老桑园的改造310

二、新桑园的建设312

三、柞蚕场的改造与建设313

第四节 蚕品种的改良和饲养技术的改进314

一、桑蚕品种的改良314

二、桑蚕良种繁育场的建设和制种技术的提高316

三、桑蚕饲养技术的改进317

四、柞蚕品种的改良和放养技术的改进319

第五节 蚕业科研、教育、推广事业的发展321

第十七章 花卉323

第一节 花卉生产的发展323

一、丰富的花卉资源323

二、花卉业的兴起与发展324

第二节 花卉的科研工作与成果327

一、引种和品种改良327

二、快速育苗和栽培技术的研究328

三、传统名花的研究329

第三节 盆景、切花与装饰技艺329

一、丰富多彩的盆景艺术329

二、切花与插花技艺331

第四节 中国的主要名花332

第十八章 药材337

第一节 富有特色的中药材337

第二节 中药材生产的发展338

第三节 主要中药材生产基地的建设340

第四节 药材的引种和栽培技术的改进343

一、开展引种试种,扩大新产区344

二、野生药材的人工栽培345

三、改进药材的生产技术346

第五节 名贵中药材347

第三编353

第十九章 农作物科学研究事业353

第一节 农作物科学研究事业的发展353

第二节 农作物科技的学会活动和国际交流358

一、学会的建立与学术活动358

二、对外科技合作和交往359

第三节 农作物科技图书情报及出版工作360

一、图书馆的建立与发展360

二、科技情报工作361

三、书刊出版工作362

第四节 农作物科学技术的组织管理363

一、编制科技发展规划363

二、调整科研方向、任务和布局364

三、组织科技协作攻关365

第二十章 农作物种子事业366

第一节 农作物种子事业的发展366

第二节 品种选育和审定370

一、品种的选育和引进370

二、品种的区域试验和审定371

第三节 良种繁育372

一、良种繁育体系373

二、良种繁育技术措施374

第四节 良种经营375

一、良种经营的做法375

二、贮种备荒和种子对外贸易376

第五节 种子检验和种子机械加工377

一、种子检验377

二、种子机械加工378

第二十一章 农作物土壤肥料事业381

第一节 土壤肥料事业的发展381

一、土壤事业的发展382

二、肥料工作的发展383

三、土壤肥料机构和队伍的建设384

第二节 土壤改良385

一、盐渍土的综合治理385

二、红壤的开发利用387

三、其他低产土壤的改良388

第三节 有机肥料388

一、农家肥源的开辟与利用388

二、绿肥生产的发展与利用390

第四节 化学肥料392

一、氮肥的推广和应用392

二、磷肥的推广和应用394

三、钾肥的推广和应用395

四、调整氮磷钾比例,实行配方施肥396

五、微量元素肥料的应用397

第二十二章 植物保护事业398

第一节 新中国植物保护事业的发展398

第二节 植物保护工作的主要成就401

一、农作物主要病虫害的防治401

二、农作物病虫害的综合防治405

三、农作物病虫害的生物防治407

四、防治农田草害、鼠害408

第三节 病虫预测预报工作409

一、建立病虫预测预报体系409

二、提高测报服务质量410

三、采用新技术、新装备412

第四节 植物检疫413

一、建立健全植检机构和规章制度413

二、掌握危险性病虫、杂草情况和做好签证工作414

三、建立无危险病虫种子、苗木基地415

第五节 化学农药和施药器械415

一、化学农药的生产和应用415

二、对化学农药的安全使用和管理416

三、农药使用技术的进步417

第二十三章 农作物技术推广事业418

第一节 新中国农作物技术推广事业的发展418

第二节 农作物技术推广的组织建设422

第三节 农作物技术推广队伍的建设424

第四节 农作物技术推广工作的改革426

一、加强县农业技术推广中心的建设426

二、按重点项目推广技术427

三、开展有偿服务428

四、兴办经营实体429

五、开展外资利用和国际技术交流430

结束语432

附录一 中国农作物业大事年表(一九四九——一九八五年)439

附录二 粮、棉、油、糖播种面积和产量表470

附录三 获得国家和农牧渔业部奖励的农作物良种476

彩色插图目录482

后记487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