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网络文化产业研究PDF|Epub|txt|kindle电子书版本网盘下载
![网络文化产业研究](https://www.shukui.net/cover/61/34450137.jpg)
- 李文明,吕福玉著 著
- 出版社: 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
- ISBN:9787514150858
- 出版时间:2014
- 标注页数:363页
- 文件大小:76MB
- 文件页数:376页
- 主题词:计算机网络-文化产业-研究
PDF下载
下载说明
网络文化产业研究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第一篇网络文化产业的基本理念3
第一章 网络文化产业相关概念阐释3
第一节 网络文化产业的界定5
一、网络文化产业的内3涵5
二、网络文化产业的外延6
第二节 网络文化产业的基本特性8
一、文化传播特性8
二、网络经济特性9
第三节 网络文化产业的演进规律10
一、信息产业与文化产业相互关联10
二、信息技术与文化内容互动发展11
第四节 网络文化产业的运行规律11
一、规模经济效应显著12
二、市场呈非垄断性12
第二章 网络时代的审美文化与审美产业15
第一节 审美泛化与仿真式“拟像”16
一、审美泛化16
二、仿真式“拟像”17
第二节 审美文化的历史嬗变与现实层面18
一、审美文化的历史嬗变18
二、审美文化的现实层面19
第三节审美经济与审美消费主义20
一、审美经济的概念及发展21
二、体验论美学、大审美经济与符号经济22
三、审美消费主义与主体间性23
第四节 审美产业化的发展态势25
一、审美产业化的发展26
二、网络文化产业的走向27
第三章 经济长波理论与网络文化产业发展周期29
第一节 经济周期30
第二节 长波理论31
第三节 文化产业发展的第三个长波33
第四节 网络文化产业发展36
一、长波现象与创新理论36
二、经济长波与信息经济37
三、创新型经济与产业创新38
四、信息技术与网络文化产业39
五、反周期与逆势上扬40
第四章 网络边际效应与网络文化产业发展模式42
第一节“边际三杰”与“边际效应”43
第二节 边际成本递减与边际收益递增43
一、边际成本与边际收益的基本概念44
二、边际收益递减与边际收益递增的不同适用性47
三、收益递增的迷思47
第三节 边际效用的递增与递减48
一、边际效用的增减及其启示48
二、网络经济边际效用递减验证49
第四节 网络文化产业的发展模式51
一、商业模式与营利模式的基本概念51
二、整合:网络文化产业发展的必由之路53
三、创新:实现网络文化产业商业化经营的关键54
四、营利:网络文化产业发展的经济目标56
第五章 全域经济:网络时代的虚拟发展路径61
第一节 区域经济进入服务业输出的成熟阶段61
一、区域经济发展的五大阶段62
二、区域经济与全方位开放63
第二节 全域经济的历史轨迹与现实图景66
一、全域经济的历史轨迹66
二、泛在时代的经济新引擎66
三、全域经济的现实图景69
四、全域经济的主要特点71
第三节 全域经济的发展对策与操作模式73
一、全域经济的发展对策74
二、全域经济的操作模式77
第四节 余论79
一、跨越互联网的“区域经济”79
二、在线方式衍生出互联网实体经济现象80
第六章 虚拟园区:网络文化产业的独特贡献82
第一节 文化产业发展的新特点与新规律83
一、“后来居上”与“逆向整合”83
二、文化产业的发展凸显手段与内容之间的矛盾86
第二节 文化产业园区的困境与突破88
一、文化产业园区面临的困境88
二、虚实结合:文化产业园区的突破之道90
第三节 虚拟现实:技术、产业与产业集群92
一、虚拟现实技术92
二、虚拟现实产业93
三、虚拟产业集群94
第四节 发展虚拟园区的有益探索95
一、规划概要:虚拟创意信息港95
二、解决方案:智慧园区97
三、应用实例101
第七章 基于体验经济的网络文化产业发展路径102
第一节 体验经济的时代特征102
第二节 网络体验的虚拟与真实104
第三节 网络文化产业的发展路径109
一、从免费到付费109
二、体验文化与文化体验110
三、以时间占有为目的的在线消费模式111
第四节 网络文化体验的发展趋势112
第八章 基于乐活理念的网络文化消费115
第一节 乐活主义的全球趋势115
一、乐活主义的源起115
二、乐活主义的发展117
第二节 乐活理念的文化解读119
一、乐活理念的文化内涵120
二、乐活与中国传统文化价值观120
三、乐活的符号学分析122
四、乐活的社会学解析123
五、乐活理念的技术路线与营利模式124
第三节 网络文化的乐活消费126
一、泛低碳产业的信息化特征127
二、知名IT企业的乐活实践128
三、乐活理念下的网络文化消费128
第九章 基于感性消费的网络文化产业营销策略133
第一节 感性消费的基本理念133
一、感性消费的概念解读133
二、感性消费的特征描述136
第二节 网络时代的感性消费新动向138
一、非理性消费的价值取向138
二、网络用户的消费路径139
三、感性消费与理性消费的区别140
四、营销理念的相应演变141
第三节 网络文化产业的感性营销策略141
一、网络感性营销的元素应用142
二、网络娱乐营销143
三、网络口碑传播144
四、网络生活方式营销146
第十章 包容性与市场化的网络文化产业发展观150
第一节 秉持包容性增长理念150
一、“包容性增长”的由来与意蕴150
二、从“社会包容”到“数字包容”151
三、网络文化产业的包容性152
第二节 践行市场搜寻理论156
一、“市场搜寻理论”对发展网络文化产业的启示156
二、网络信息搜寻行为过程模型158
三、影响网络消费者信息搜寻行为的主要因素159
四、践行市场搜寻理论的具体路径161
第十一章 基于供求关系的网络文化产业运作163
第一节 供给创造需求:文化产业的独特规律164
一、萨伊定律与供给学派165
二、文化产业的供给与需求167
三、文化产品供给不足蕴含危机与机遇168
第二节 创意创造供给:文化产业的运行机理169
一、创意创造供给170
二、创意产品的供给与需求171
三、创意企业供给曲线172
第三节 发展有效供给,创新网络文化需求174
一、科学发展网络文化产业有效供给175
二、化解无效供给,提升网络文化产品与服务质量177
三、反对非法供给,确保网络文化健康向上178
第二篇 网络文化产业的主要业态181
第十二章 网络出版产业化内容建设与优化路径181
第一节 网络出版的产业属性181
一、网络出版的产业特性182
二、网络出版的产品与媒体“二象性”183
三、网络出版的产业链布局183
第二节 国外网络出版产业化内容建设的新鲜经验184
一、国外网络出版的强劲势头185
二、国外网络出版的营利模式与发展趋势186
第三节 我国网络出版产业化内容建设的基本途径187
一、寻求现实困境的实质性突破187
二、明确产业化发展的相关元素189
三、正视网络出版面临的突出矛盾191
四、实施网络出版的资本化经营191
五、构建网络出版的虚拟产业组织192
六、优化网络出版的技术路径193
第十三章 网络视听空间论195
第一节 网络视听的艺术空间196
一、视听新媒体的特征与网络公共空间的出现196
二、视听空间与网络视听空间197
三、网络视听艺术空间的建构198
第二节 网络视听的产业空间199
一、网络视听的产业化进程199
二、网络视听的核心竞争力202
三、网络视频与网络电视台的营利模式203
第三节 网络视听的创新空间205
一、长尾模式、短尾模式和中尾模式兼收并蓄206
二、长视频、短视频和中视频优势互补206
三、用户生产内容与专业生产内容相辅相成207
四、拓宽移动视频的发展空间208
五、开发全媒体电视的发展潜力209
第四节 建构多样化与主旋律和谐统一的网络视听空间210
一、网络视听的多元化210
二、网络视听空间的和谐性212
第十四章 网络游戏的文化价值建构与正能量传递215
第一节 网络游戏的现状与发展趋势216
一、网络游戏的发展现状216
二、我国网络游戏产业的发展趋势220
三、网络游戏的发展方向223
第二节 网络游戏的文化价值建构224
一、网络游戏文化的实质与构成225
二、网络游戏的文化价值属性及其多维建构226
第三节 网络游戏的正能量传递233
一、传播主流文化234
二、引导青少年健康成长235
三、提升老百姓娱乐生活质量238
第十五章 网络动漫的内容建设与营销优化239
第一节 动漫概念的源流及界定240
一、动漫概念的现有解释240
二、动漫作品的历史源头241
三、动漫应用的主要流变242
四、现代动漫的直接起源243
五、动漫内涵的基本界定244
第二节 网络动漫的内容建设246
一、网络动漫内容建设的理念与模式246
二、网络动漫内容建设的具体操作252
第三节 网络动漫的营销优化257
一、网络动漫的立体营销258
二、手机动漫的营销整合259
三、动漫作品的“微营销”260
第十六章 网络学习的创新性拓展与产业化进程264
第一节 网络学习的基本理念265
一、人人学习:网络学习的核心理念266
二、文凭与素养:网络学习的多元动机267
三、沟通与共享:网络学习的实质意义268
四、移动学习:网络学习的延续发展268
五、在线教育:网络学习的平台搭建269
第二节 网络学习的创新性拓展272
一、网络学习的理论创新272
二、网络学习的模式探索274
三、网络学习的实践拓展277
第三节 网络学习的产业化进程280
一、网络学习产业化的发展路径281
二、网络学习的营利模式284
第十七章 移动网络内容的生产与营销288
第一节 移动网络的快速崛起289
一、移动网络的概念界定289
二、移动网络的发展历程291
三、移动网络的发展现状292
第二节 移动网络的内容服务295
一、移动网络内容的内涵与外延296
二、移动网络内容的需求分析296
三、移动网络内容的产业化潜力297
第三节 移动网络的内容生产298
一、移动网络内容的传播特性298
二、移动网络内容的生产模式300
第四节 移动网络内容的营销304
一、移动网络内容“钱途”看好304
二、移动网络的消费模型与营利模式305
三、用户生产与销售内容的“众销”模式307
第十八章 基于网络服务的社交商务与信息消费309
第一节 网络服务的转型引导作用310
一、网络服务与网络服务业的概念和类别310
二、融合网络社交与其他领域的应用和服务311
三、网络服务的转型引导312
第二节 网络社交的崛起313
一、网络社交的起源与发展313
二、网络社交的图谱演进315
第三节 社交化商务的勃兴318
一、网络社交与电子商务融合趋势318
二、社会化电子商务的全新格局320
第四节 网络社交的商业模式320
一、社交网络的服务逻辑与移动社交的服务模式320
二、网络社交成功的关键要素322
三、网络社交服务的盈利点324
第五节 信息消费的促进要素325
一、信息消费326
二、信息推送327
三、消费者发标328
四、云服务330
五、“云消费”330
参考文献333
后记36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