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下一代广播电视网NGB技术与工程实践PDF|Epub|txt|kindle电子书版本网盘下载
![下一代广播电视网NGB技术与工程实践](https://www.shukui.net/cover/67/34440651.jpg)
- 温怀疆主编;陆忠强,史惠,陈华锋副主编 著
- 出版社: 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
- ISBN:9787302383987
- 出版时间:2015
- 标注页数:410页
- 文件大小:71MB
- 文件页数:421页
- 主题词:广播电视网
PDF下载
下载说明
下一代广播电视网NGB技术与工程实践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第1章 绪论1
1.1 有线电视起源与发展1
1.1.1 共用天线系统1
1.1.2 现代有线电视网络的发展1
1.2 下一代广播电视网络(NGB)4
1.2.1 有线电视系统的基本组成4
1.2.2 有线电视系统分类5
1.2.3 传统有线电视系统5
1.2.4 下一代广播电视网络的发展和构架6
1.2.5 NGB有线广播电视网络的两个信道8
1.2.6 NGB的“云”、“管”、“端”技术10
1.2.7 NGB网络总体技术平台及系统11
1.2.8 NGB相关标准11
1.3 基于NGB三网融合的新业务12
1.3.1 DVB+OTT融合电视业务12
1.3.2 全媒体互动增值业务14
1.3.3 新业态互动电视业务15
1.3.4 多网融合新业务16
1.3.5 基于NGB的多媒体通信业务17
1.3.6 基于NGB的物联网业务18
1.4 NGB网络的频率划分和频率设置18
1.4.1 地面电视广播的频道配置和频带宽度18
1.4.2 NGB网络的频率划分和频道配置19
1.5 思考题21
第2章 有线广播电视基础知识23
2.1 电平23
2.1.1 分贝比23
2.1.2 电平24
2.1.3 电压的叠加25
2.2 系统噪声27
2.2.1 系统噪声的产生和分类27
2.2.2 热噪声27
2.2.3 噪声系数28
2.2.4 信噪比(SNR)和载噪比(CNR)29
2.2.5 载噪比计算31
2.3 系统非线性失真34
2.3.1 非线性失真产物形成原因34
2.3.2 载波组合二次差拍比(C/CSO)36
2.3.3 载波组合三次差拍比(C/CTB)37
2.3.4 信号交流声比(HM)38
2.3.5 交扰调制比(CM)39
2.3.6 微分增益失真(1DG)39
2.3.7 微分相位失真(DP)40
2.4 系统线性失真40
2.4.1 频道内频响40
2.4.2 色度/亮度时延差41
2.4.3 回波值41
2.5 信道编码及调制技术42
2.5.1 信道编码42
2.5.2 差错控制系统43
2.5.3 纠错码分类44
2.5.4 数字调制46
2.5.5 数字电视信号的调制49
2.5.6 QAM调制的星座图49
2.6 数字有线电视的指标52
2.6.1 数字电平52
2.6.2 比特误码率BER(Bit Error Ratio)54
2.6.3 调制误码比MER(Modulation Error Ratio)54
2.6.4 误差矢量幅值EVM(Error Vector Magnitude)55
2.7 系统节目技术质量指标56
2.7.1 图像质量56
2.7.2 声音质量56
2.8 思考题56
第3章 NGB有线广播电视技术平台57
3.1 模拟有线电视平台简介57
3.1.1 模拟前端的组成和技术指标57
3.1.2 模拟前端的主要设备58
3.2 数字电视平台61
3.2.1 有线电视数字化61
3.2.2 有线数字电视前端系统组成62
3.2.3 数字电视前端设备67
3.2.4 数字电视对NGB网络的指标新要求72
3.3 数字电视前端软件平台73
3.3.1 EPG系统73
3.3.2 DVB-CA系统83
3.3.3 DVB-DCAS89
3.3.4 SMS系统93
3.4 NGB云平台94
3.4.1 云媒体平台94
3.4.2 云宽带平台96
3.4.3 云通讯平台98
3.4.4 云服务平台103
3.5 NGB的应急广播系统106
3.5.1 国外的应急广播体制106
3.5.2 我国应急广播体系建设107
3.5.3 县/市级应急广播建设模式108
3.6 思考题110
第4章 广播信道传输与接入网111
4.1 有线网络拓扑111
4.1.1 树枝形网络拓扑结构111
4.1.2 星形拓扑结构111
4.1.3 环形拓扑结构112
4.1.4 复合型拓扑结构112
4.2 光传输网络113
4.2.1 光纤与光缆113
4.2.2 无源光器件124
4.2.3 光纤光缆的识别与故障判断130
4.2.4 光发射机130
4.2.5 光纤放大器134
4.2.6 光接收机139
4.2.7 影响长途光传输的因素141
4.3 接入分配网络144
4.3.1 同轴电缆144
4.3.2 放大器149
4.3.3 分配器152
4.3.4 分支器154
4.3.5 集中供电器与电源插入器157
4.3.6 用户分配网158
4.3.7 广播信道综合技术指标161
4.4 思考题162
第5章 NGB网络交互信道骨干传输与接入163
5.1 下一代广播电视传输网163
5.1.1 交互信道数据骨干网建设163
5.1.2 NGB交互信道骨干网163
5.1.3 NGB市县级城域网165
5.1.4 交互信道接入网165
5.1.5 有线广播电视交互信道综合技术指标166
5.2 NGB网络宽带数据传输技术简介167
5.2.1 SDH167
5.2.2 DWDM171
5.2.3 ATM176
5.2.4 MSTP178
5.2.5 OTN184
5.3 交互信道骨干的建设191
5.3.1 广电网络现状191
5.3.2 国家干线网络191
5.3.3 省级干线网络193
5.3.4 OTN和PTN在广电网络中的应用194
5.4 思考题196
第6章 广播电视网络双向化197
6.1 有线接入网络双向化197
6.1.1 FTTx技术197
6.1.2 广播电视网络双向网改形式199
6.2 EPON和GPON200
6.2.1 PON技术200
6.2.2 EPON网络结构200
6.2.3 EPON技术优点202
6.2.4 EPON传输原理202
6.2.5 EPON协议和关键技术204
6.2.6 EPON可靠性211
6.2.7 EPON在有线网络的传输方式212
6.2.8 EPON设计213
6.2.9 广电与电信EPON技术要求差异219
6.2.10 EPON与GPON特点概览219
6.2.11 EPON与GPON协议比较220
6.2.12 EPON与GPON关键技术比较220
6.2.13 EPON与GPON在应用中的比较222
6.3 NGB的建设与HFC的改造223
6.3.1 HFC双向网技术模式223
6.3.2 基于DOCSIS标准双向网络223
6.3.3 EOC技术概述227
6.3.4 HomePlug AV、C-HPAV和HomePNA229
6.3.5 MOCA、WiFi降频以及HiNOC233
6.3.6 BIOC、ECAN和DECO237
6.3.7 EPOC238
6.3.8 双向HFC网络改造模式技术分析239
6.3.9 几种双向接入形式的比较246
6.4 FTTH建网247
6.4.1 FTTH建网方式247
6.4.2 FTTH建网技术249
6.4.3 FTTH建网案例250
6.5 思考题251
第7章 下一代广播电视网的IPQAM253
7.1 IPQAM概述253
7.1.1 IPQAM在NGB网络中的作用253
7.1.2 IPQAM的优缺点254
7.1.3 IPQAM演进历程254
7.1.4 TSID和NID255
7.1.5 IPQAM原理简介255
7.1.6 IPQAM测试方法及技术要求256
7.2 IPQAM规划260
7.2.1 业务IP地址、管理IP地址的规划260
7.2.2 IPQAM RID规划260
7.2.3 AISP管理UDP端口、PID的规划260
7.2.4 点播业务UDP端口、PID的规划261
7.2.5 小视频UDP端口、PID的规划261
7.2.6 网页信息UDP端口、PID的规划261
7.2.7 主频点的规划261
7.3 IPQAM配置261
7.3.1 IPQAM基础配置261
7.3.2 确定IPQAM下带光发机数量262
7.3.3 确定IPQAM的数量263
7.4 IPQAM部署与扩容263
7.4.1 IPQAM部署方式263
7.4.2 1550nm分前端IPQAM的部署264
7.4.3 1310nm光网络IPQAM扩容264
7.4.4 1550nm光网络IPQAM扩容265
7.4.5 IPQAM部署实例分析265
7.5 思考题266
第8章 用户终端267
8.1 机顶盒267
8.1.1 DVB机顶盒267
8.1.2 OTT终端273
8.1.3 DVB+OTT融合终端276
8.1.4 中间件技术277
8.2 Cable Modem281
8.2.1 Cable Modem工作原理281
8.2.2 Cable Modem的分类282
8.2.3 Cable Modem的安装283
8.3 家庭网关284
8.3.1 家庭网关概述284
8.3.2 家庭网关设备演进路线285
8.3.3 家庭网关的功能285
8.3.4 家庭网关承载的业务286
8.3.5 家庭网关的硬件结构287
8.3.6 家庭网关的软件结构287
8.3.7 FTTH+WOC家庭网关287
8.4 智能电视288
8.4.1 智能电视的系统结构288
8.4.2 智能电视的安全隐患290
8.4.3 智能电视的发展方向290
8.5 云终端简介290
8.5.1 全业务数字电视云终端290
8.5.2 窄带高清数字电视云终端291
8.5.3 基础数字电视云终端291
8.5.4 云电脑一体机291
8.5.5 云伴侣291
8.5.6 移动智能终端软件291
8.6 思考题291
第9章 NGB网络支撑系统293
9.1 BOSS系统293
9.1.1 BOSS概念293
9.1.2 三户模型293
9.1.3 BOSS系统结构294
9.1.4 BOSS主要功能295
9.1.5 BOSS的发展前景296
9.2 IPCC系统297
9.2.1 IPCC概念297
9.2.2 业务应用298
9.2.3 架构模式299
9.2.4 组建方式299
9.2.5 系统特点300
9.2.6 线路接入302
9.2.7 典型方案302
9.3 网络管理系统303
9.3.1 网络管理功能303
9.3.2 网络管理体系结构304
9.3.3 网络管理标准协议305
9.3.4 广电网络管理系统建设305
9.3.5 机房设备网管的技术306
9.3.6 外围设备网管306
9.4 综合网络资源管理系统307
9.4.1 综合网络资源管理系统定位307
9.4.2 综合网络资源管理的范围308
9.5 思考题308
第10章 有线广播电视网络设计与规划309
10.1 有线电视网络的规划309
10.1.1 前期准备309
10.1.2 规划与设计原则311
10.1.3 规划内容311
10.1.4 网络设计的步骤312
10.2 设计方法和依据315
10.2.1 有线电视系统设计目标和主要内容315
10.2.2 有线电视指标分配316
10.2.3 主要设备符号及设计文件编制318
10.2.4 有线电视主要技术标准323
10.3 前端和机房的设计325
10.3.1 前端设计325
10.3.2 机房设计326
10.4 有线电视网络电源设计330
10.4.1 电源系统的供电质量330
10.4.2 电源供电方式331
10.4.3 不间断电源331
10.4.4 应急发电系统333
10.5 NGB骨干网络设计333
10.5.1 NGB广播信道骨干网设计333
10.5.2 NGB交互信道骨干网设计334
10.6 接入网络设计337
10.6.1 HFC分配网的设计337
10.6.2 DOCSIS技术双向网络设计342
10.7 防雷与接地设计344
10.7.1 防雷345
10.7.2 屏蔽351
10.7.3 接地352
10.8 思考题353
第11章 设计案例与工程创新355
11.1 设计案例分析355
11.1.1 NGB省级数据网络规划设计355
11.1.2 市县有线广播电视城域网365
11.1.3 小区CMTS+CM双向分配网设计368
11.1.4 实验EPON+EOC系统设计与调试373
11.1.5 EPON+EOC改造方案382
11.2 工程经验388
11.2.1 机房电源柜和路边光电交接箱388
11.2.2 等径杆的灵活应用390
11.2.3 钳形表的妙用392
11.2.4 工程中的接地问题393
11.2.5 光缆续接包的妙用394
11.3 技术创新394
11.3.1 触点润滑脂在有线网络接头工程中应用394
11.3.2 广播电视宽带网络双路供电自动转换装置397
11.3.3 基于Google Earth的精确CAD地图的勘绘398
11.3.4 无人机房远程监视与控制400
11.3.5 自编广播电视工程设计软件402
11.3.6 EOC局端批量配置技巧404
参考文献4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