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模式“两基”攻坚督导评估指导手册 上PDF|Epub|txt|kindle电子书版本网盘下载
- 中国教育研究所主编;丁彦彬副主编 著
- 出版社: 中国教育出版社
- ISBN:98897887018
- 出版时间:2006
- 标注页数:545页
- 文件大小:97MB
- 文件页数:575页
- 主题词:
PDF下载
下载说明
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模式“两基”攻坚督导评估指导手册 上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第一篇 最新国家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文件精神3
教育部关于进一步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若干意见3
落实科学发展观,大力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6
2006年教育督导工作要点10
第二篇 我国义务教育均衡发展面临的严峻现实15
第一章 教育差距持续拉大缩小差距迫在眉睫15
第二章 教育的城乡差距20
第一节 教育经费的城乡差距20
一、对几个基本概念的解释20
二、义务教育生均教育经费指标差距分析21
三、义务教育生均教育经费指数差距分析39
四、评论45
第二节 教师水平的城乡差距54
一、农村教师学历明显偏低54
二、农村教师有效需求严重不足54
三、代课教师主要在农村54
第三节 升学率的城乡差距55
一、基础教育阶段的差距55
二、高等教育阶段的差距56
第四节 辍学率的城乡差距57
第五节 流动人口子女的教育问题59
一、流动人口子女基本能接受到基础教育59
二、流动人口子女接受教育困难重重59
三、流动儿童逐渐进入公立学校系统,但打工子弟学校仍扮演重要角色60
第三章 教育的地区差距62
第一节 基础教育的地区差距62
一、人均教育经费的差距62
二、中小学生均教育经费的地区差异62
三、中小学生均预算内教育经费的地区差异62
四、中小学生均预算内公用经费的地区差异63
四、中小学生均预算内公用经费的地区差异63
第二节 省内教育差距大于省际教育差距64
一、山东省东、西部地区之间教育投入水平的差距64
二、山东省东、西部地区之间教育普及水平的差距65
三、山东省东、西部地区教师工资保障水平的差距65
四、山东省东、西部地区农村中小学生均教育经费的差距65
第四章 消除教育贫困:教育政策的首要目标67
第三篇 中国教育发展差异产生的机制分析71
第一章 中国教育发展差异的实证分析71
第一节 地区间教育发展差异实证分析的方法论71
一、教育发展水平的测量指标71
二、差异分析的测量指标72
三、地区间教育发展差异分析的地域单元与时间序列73
四、教育发展差异描述的结构73
第二节 初等教育发展差异的实证分析74
一、初等教育发展差异的时间序列分析74
二、各省区间初等教育发展差异的空间特征78
三、初等教育发展差异产生的原因83
第三节 中等教育发展差异的实证分析86
一、各省区中等教育发展差异的时间序列分析86
二、各省区中等教育发展差异的空间特征90
三、中等教育发展差异产生的原因95
第四节 高等教育发展差异的实证分析98
一、地域型高等教育发展差异变动分析99
二、受益型高等教育发展差异分析103
三、地域型高等教育与受益型高等教育的关系109
四、高等教育发展差异产生的原因109
第二章 教育发展机制与教育发展差异:新古典主义的分析112
第一节 两部门经济中教育的需求与供给113
一、教育投资属性的确立113
二、两部门经济中教育的需求与供给114
第二节 政府介入与教育的需求和供给117
一、政府的介入与教育的需求和供给117
二、教育供给与需求的两难选择119
第三节 教育发展机制与地区间教育发展差异:新古典主义的阐释120
一、教育发展机制与地区间教育发展差异的微观机制120
三、地区间产业结构的差异决定教育需求的差异121
四、地区间财政收入的差异决定教育供给的差异123
五、各地区城市化水平是教育发展差异产生最主要原因之一124
六、对模型的解释125
第三章 教育发展机制与教育发展差异:新制度主义的分析127
第一节 政府与教育的需求和供给127
一、政府决策机制与教育供求的关系128
二、学校和政府之间博奕与教育的供求129
第二节 劳动力市场与教育的需求和供给130
一、筛选理论与教育需求和供给130
二、筛选理论的改进与教育的需求131
三、劳动力市场分割理论与教育的需求133
第三节 中国教育发展差异的新制度主义阐释135
一、中国教育决策机制与地区间教育发展差异135
二、劳动力市场的信息成本与地区教育发展差异136
三、劳动力市场的制度性分割与地区间教育发展差异137
第四章 教育发展机制与教育发展差异:发展的观点141
第一节 二元经济的发展与教育的需求和供给141
一、经济发展阶段的划分141
二、刘易斯的二元经济模型与教育的需求和供给142
三、费景汉-拉尼斯的二元经济模型与教育的需求和供给143
第二节 中国各地区经济发展水平与教育发展差异145
一、中国各地区经济发展水平的区域划分145
二、中国地区间经济发展差异与教育发展差异148
三、教育发展差异与地区教育发展战略149
第三节 区域经济发展战略、区域教育发展战略与教育发展差异150
一、建国以来的区域经济发展战略150
二、建国以来区域教育发展战略151
第四篇 我国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政策155
第一章 教育均衡发展的理论基础155
第一节 实施义务教育是政府的职责155
第二节 平等义务教育的基本信念156
第三节 教育资源平等分配162
第二章 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基础与动力164
第一节 均衡发展义务教育的政治基础164
第二节 均衡发展义务教育的法律基础165
第三节 均衡发展义务教育的教育基础166
第四节 均衡发展义务教育的动力167
第三章 我国均衡发展义务教育的主要政策与措施169
第四章 加强薄弱初中建设的政策与措施175
第一节 薄弱初中的概念、类型与成因175
一、薄弱初中界说175
二、薄弱初中的类型180
三、薄弱初中的成因183
第二节 加强薄弱初中的政策目标与措施194
一、加强薄弱初中的政策目标研究194
二、加强薄弱初中的政策措施研究195
三、上海市加强薄弱初中的主要措施研究199
第三节 加强薄弱初中建设的思考与建议216
一、关于薄弱初中现状的调查与思考216
二、如何理解“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内涵221
三、对既往政策的检视223
四、及时提高办学标准是继续加强薄弱初中的关键223
五、有待研究的问题225
第五章 学生就近入学政策226
第一节 就近入学遇到挑战226
第二节 居民“舍近求远”的原因229
第三节 就近入学是儿童少年享有平等地接受教育的权利235
第四节 均衡发展义务教育是推行就近入学政策的前提238
第五节 国外择校政策研究239
第六章 重构中国农村义务教育财政体制的政策建议247
第一节 中国农村义务教育财政体制的实证分析247
一、中国农村义务教育财政体制的演变历程247
二、中国农村义务教育现行财政体制的基本特点249
三、中国农村义务教育现行财政体制的实证分析与基本评价252
四、中国农村义务教育现行财政体制问题分析254
五、中国农村义务教育财政体制个案调查报告258
六、中国农村义务教育贫困生助学金状况调查报告272
第二节 重构中国农村义务教育财政体制的理论依据299
一、义务教育是公共产品,提供这一产品是政府义不容辞的职责299
二、农村义务教育是国家义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农村最重要的公共产品之一,提供这一产品是政府义不容辞的职责300
第三节 重构中国农村义务教育财政体制的制度背景302
第四节 重构中国农村义务教育财政体制的基本思路304
一、充分重视农村地区差异,按东中西部三类地区不同的社会经济发展水平建立不同的政府农村义务教育投资模式304
二、重新划分各级政府在农村义务教育中的财政责任,对农村义务教育各项资金的初始来源作科学合理的划分,建立稳定的机制,实现分层次供给305
三、中央和省级政府应在农村义务教育经费分担中承担主要责任,成为中西部农村义务教育的投资主体305
第五节 重构中国农村义务教育财政体制的具体建议方案307
一、对我国东部、中部、西部三类地区基本满足当前阶段农村义务教育正常需要的预算内最低保障经费及其四项经费正常协调的比例关系的研究308
二、对我国东部、中部、西部三类地区各级政府分担农村义务教育各项经费的财政责任分工的具体建议方案311
三、模拟测算313
四、结论317
第六节 外国的农村义务教育财政体制比较318
一、美国的农村义务教育财政体制318
二、法国的农村义务教育财政体制321
三、德国的农村义务教育财政体制325
四、日本的农村义务教育财政体制328
五、外国农村义务教育财政体制的比较研究331
六、外国农村义务教育财政体制的基本政策与特点336
第七章 我国的特殊教育政策341
第一节 特殊儿童及特殊儿童观341
一、个别差异与特殊儿童341
二、特殊儿童的存在观343
三、特殊儿童的发展现345
四、特殊儿童的平等观和分类观349
五、我国特殊儿童的类别351
第二节 特殊教育及特殊教育观354
一、特殊儿童与特殊教育354
二、特殊教育的特殊观365
三、特殊教育的一般观369
四、特殊教育与普通教育的融合371
五、我国特殊教育的类别375
第三节 特殊教育的变化与发展378
一、特殊教育变化与发展的必然性378
二、国外特殊教育变化与发展的特点381
三、我国特殊教育变化与发展的特点390
四、特殊教育变化与发展的趋势和特点394
第四节 特殊教育的法律、文化、经济支持396
一、立法与特殊教育396
二、文化发展与特殊教育402
三、经济发展与特殊教育408
四、我国特殊教育大发展的条件预测411
第五节 科学技术与特殊教育412
一、科学技术的发展对普通教育的影响412
二、科学技术与特殊儿童的发展417
三、特殊教育对科学技术的依赖421
第六节 各类特殊儿童的界定和基本特点423
一、特殊儿童的界定和特点概述423
二、感官损伤儿童的界定和基本特点424
三、智力异常儿童的界定和基本特点431
四、交往异常儿童的界定和基本特点436
五、其他异常儿童的界定和基本特点441
第七节 特殊儿童的测量与评价446
一、特殊儿童的测量与评价概述446
二、智力异常儿童的测量与评价450
三、感官损伤儿童的测量与评价458
四、交往异常儿童的测量与评价461
五、其他异常儿童的测量与评价463
第八节 各类特殊儿童教育的基本特点469
一、智力异常儿童教育的基本特点469
二、感官损伤儿童教育的基本特点476
三、交往异常儿童教育的基本特点484
四、其他异常儿童教育的基本特点486
第九节 特殊教育方法492
一、特殊教育方法概述492
二、特殊教育的课堂教学方法495
三、特殊儿童的早期干预497
四、行为改变技术502
五、教育教学的评价507
第十节 个别教育计划512
一、个别教育计划概述512
二、个别教育计划的制定520
三、个别教育计划的实施522
四、个别教育计划的评价532
第十一节 特殊教育的各方合作532
一、特殊教育与家庭教育的合作532
二、特殊教育与社会的合作536
三、特殊教育与医学的合作539
四、特殊教育与有关组织、机构的合作540
第八章 国外教育均衡发展政策借鉴541
第一节 国外均衡发展教育的主要政策与措施541
第二节 国外教育均衡发展政策的启示544
第五篇 我国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模式549
第一章 加快城乡一体化进程消解城乡二元结构549
第一节 我国城乡差距的现状550
第二节 城乡教育差距的政策原因分析566
第三节 缩小城乡教育差距的政策建议574
第二章 建立公共教育财政制度改变公共教育财政制度缺位状况578
第一节 我国公共教育财政制度存在的问题578
一、“以县为主”财权与事权不对称578
二、县级财政无力承担“以县为主”的经费负担579
三、“以县为主”仍然没有摆脱“分级办学”制度下城乡教育分割的格局579
第二节 解决公共教育财政制度缺位的方法581
一、备择方案一:建立东部、中部、西部分地区分级负担的政府农村义费分担机制和规范的财政转移支付制度581
二、备择方案二:实施“以省为主”的义务教育经费投入的新体制582
第三章 建立义务教育基准满足办学基本要求584
第四章 制定教育均衡发展系数及时提供教育差距预警586
第五章 构筑公平竞争平台提高教育整体竞争能力589
第一节 基础教育阶段重点扶持政策589
第二节 高等教育阶段重点扶持政策589
第六章 建立多元评价制度改变单一评价标准591
第一节 造成评价标准单一的原因591
第二节 评价标准单一带来的弊端591
第三节 改变单一评价标准的对策592
第七章 建立激励民间资金投入机制扩大教育经费来源594
第一节 成本分担,优质优价594
第二节 建立民办教育绩效资助制度595
第八章 更新农村教育观念促进农村人口向城市转移598
第一节 农村教育观念的误区598
一、认为农村教育是低层次、低水平的教育598
二、认为农村教育是面向农村、面向农业、面向农民的教育598
第二节 提升农村教育水平的措施599
一、努力缩小基础教育发展的城乡差距,整体提升农村人口的受教育水平599
二、适应农村劳动力转移的需要,全面开发农村人力资源599
三、将进城农民工的职业技能培训列为城区职业技术教育与培训的重要内容599
第九章 转变政府教育职能调整越位,弥补缺位601
第六篇 我国基础教育的改革与发展607
第一章 创新教育的基本理念分析607
第一节 实施创新教育是时代进步的要求607
一、创新是民族进步的永恒要求607
二、知识经济呼唤知识创新609
三、中国现代化建设事业需要建立国家科技创新体系609
第二节 培养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是素质教育的核心内容611
一、创新教育抓住了我国教育种种问题的核心611
二、培养创新精神与能力是素质教育的重点目标612
三、创新教育是实现全面发展目标的重要途径613
第三节 实施创新教育的基本理念614
一、实施创新教育需要营造一个良好的社会文化环境614
二、创新教育需要教育创新615
三、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成长有赖于学生主体精神的弘扬617
四、实践活动是锻炼学生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重要舞台618
五、宽松、有序、向上的教学环境是接纳和引导学生创新行为的重要保障619
六、现代创新教育应以现代教育技术为重要平台619
七、创新教育要与其他方面的教育相互配合620
第二章 研究性学习的理论要点621
第一节 研究性学习概述621
一、研究性学习思想的历史渊源621
二、研究性学习的内涵622
三、研究性学习的特点623
四、研究性学习的理论基础625
五、开展研究性学习的意义627
第二节 研究性学习的课程标准框架628
一、研究性学习课程目标的确立628
二、研究性学习内容的确定630
三、研究性学习课程的实施632
四、研究性学习课程的保证措施634
五、研究性学习的评价635
第三章 发展性教育评价的理论要点639
第一节 我国教育评价改革呼唤新的理论指导639
一、我国教育评价改革的实践模式639
二、我国基础教育评价存在的主要问题642
三、我国教育评价改革亟须科学理论的指导643
第二节 发展性教育评价的评价观644
一、发展性教育评价的概念645
二、发展性教育评价服从和服务于使教育活动价值增值的目的646
三、发展性教育评价是一种建设性的互动过程647
第三节 发展性教育评价的基本原则648
一、发展性原则648
二、激励性原则648
三、合作性原则649
四、整体性原则649
五、量性与质性结合原则649
六、多元化原则649
第四节 发展性教育评价的一般过程650
一、准备阶段650
二、搜集、分析信息阶段652
三、帮助评价对象制订改进方案654
四、再评价阶段654
第五节 发展性教育评价的实施保障655
一、教师和教育管理者教育观念的转变655
二、家长和社会各界群众的理解和支持655
三、优化教育评价环境655
四、建立教育质量监控系统655
第四章 中小学德育改革的实践探索与理论思考657
第一节 学校德育的作用与意义657
一、学校德育的功能与作用657
二、当前学校德育的社会背景及面临的挑战658
第二节 我国学校德育发展的历程、成绩与问题659
一、学校德育发展历程回顾659
二、学校德育存在的主要问题及根源剖析663
第三节 新时期中小学德育改革实践与发展666
一、国外学校德育改革的重点及借鉴意义667
二、我国德育课程改革669
三、部分地区、学校的德育改革探索672
第四节 对德育工作改革创新的几点理论思考673
一、学校德育工作必须以实际生活为基础674
二、确立道德教育在中小学德育内容中的基础地位674
三、德育过程应该着重于学生主体精神的弘扬675
四、“实、近、细、新、深、活”应该成为德育工作的重要原则675
第五章 课程体系改革与新教材建设676
第一节 课程体系改革的背景与意义676
一、课程体系改革的国际背景676
二、课程体系改革的国内背景678
三、课程体系改革的重要意义679
第二节 课程体系改革的目标、进程和发展趋势681
一、课程体系改革的目标681
二、课程改革的进程685
三、课程体系改革的发展趋势686
四、新课程与教师培养690
第三节 适应新课程体系要求的新教材的开发691
一、课程标准与教材开发691
二、课程组织与实验教材693
三、教材编写与选用机制693
第六章 中小学考试制度改革的实证分析695
第一节 考试中的基本问题695
一、考试制度的本质和基本功能695
二、考试的“四度”和基本属性696
三、考试的几种基本形式及其特点698
四、计分制度:原始分数和标准分数699
第二节 中考的基本问题及其改革趋向701
一、当前中考模式701
二、存在的问题和反思704
三、改革的思路和趋向705
第三节 高考制度改革的几个基本问题及发展趋向707
一、新时期高考模式的历史演变和趋向707
二、以上考试模式的问题和评价708
三、高考的功能和公平710
四、高考未来发展的几点思考714
第七章 推进九年义务教育持续健康发展718
第一节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普及义务教育的历程718
一、继续普及初等教育718
二、依法实施九年义务教育719
三、我国普及义务教育的基本政策721
四、基本普及九年义务教育阶段性目标的实现722
第二节 “十五”期间普及九年义务教育的目标723
一、“十五”期间普及九年义务教育的整体思路与总目标723
二、“十五”期间贯彻“普九”分区规划的指导思想724
第三节 “十五”期间解决农村义务教育问题的重大措施725
一、把体制改革作为促进农村义务教育持续健康发展的治本之策725
二、完善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保证农村义务教育投入726
三、落实以信息化带动贫困地区义务教育现代化的新思路728
四、继续实施“普九”专项资金项目728
五、推进义务教育区域均衡发展729
六、继续严格执行“普九”督导检查制度729
第四节 加快发展民族地区义务教育730
一、中央支持民族地区普及九年义务的八项措施731
二、新时期民族教育工作的基本方针和原则731
第八章 大力发展高中阶段教育733
第一节 我国高中阶段教育发展现状733
一、我国高中阶段教育发展规模733
二、我国高中阶段教育办学模式的发展736
第二节 大力发展高中阶段教育的时代背景737
第三节 我国高中阶段教育发展面临的问题739
一、高中阶段教育办学体制问题739
二、高中阶段教育结构问题740
三、高中阶段教育非均衡发展问题741
四、高中阶段教育质量问题743
五、高中阶段教育资源问题743
第四节 我国大力发展高中阶段教育的目标和对策745
一、大力发展高中阶段教育的目标745
二、大力发展高中阶段教育的对策746
第九章 建立完善以县为主的农村义务教育管理体制751
第一节 以县为主基础教育管理体制的历史和社会背景751
一、基础教育管理体制的历史沿革751
二、“以乡为主”的基础教育管理体制面临的问题和挑战752
第二节 建立以县为主的基础教育管理体制的实践进程758
一、以县为主基础教育管理体制的主要内容758
二、各级政府承担的相应责任和义务758
三、几个相关的问题759
四、以县为主基础教育管理体制实施的效果760
第三节 以县为主的基础教育管理体制的政策建议762
一、明确中央、省市政府对农村义务教育投入的责任和意识,确立合理的分担比例762
二、调整政府教育投入的结构,使更多的资金流入基础教育领域762
三、适当提高贫困地区农村义务教育的管理重心762
四、教育政策制定需要优先考虑农村的利益,遵循木桶原理763
五、建立常规性的转移支付制度,扶植贫困和落后地区农村义务教育的发展763
六、建立农村基础教育教师工资的保障机制764
七、完善以县为主的基础教育人事管理机制764
八、建立基础教育经费投入机制,以法律形式明确各级政府的责任和分担比例764
第十章 基础教育经费的保障766
第一节 基础教育财政体制背景——国家财政体制改革及对基础教育的影响766
一、我国财政体制现状766
二、建立公共财政的基本设想767
三、我国基础教育财政管理体制768
四、农村税费改革的实施及对农村基础教育的影响769
第二节 我国基础教育投资体制的现状分析773
一、我国基础教育投资情况773
二、我国基础教育投资体制历史沿革及分析777
第三节 我国基础教育财政体制存在的问题780
第四节 国际基础教育投入体制783
第五节 保障基础教育经费的政策建议784
第十一章 教师专业化发展与政策选择789
第一节 教师专业化:教育发展的必然选择789
一、教师专业化的基本内涵789
二、教师专业化发展的国际背景790
三、教师专业化是我国教育发展的理性选择791
第二节 教师专业化:制度保障与制度创新792
一、教师准入:教师资格制度793
二、教师提高:职前培养、职后培训和职后继续教育一体化进程795
三、教师教育机构认可:教师教育机构认证制度798
第三节 教师专业化:政府、教师教育机构与任教学校的作用799
一、政府的责任与策略799
二、教师教育机构的转变和作用801
三、教师任教学校的作用802
第四节 教师专业化:难点与对策804
一、着手解决农村地区代课教师问题804
二、积极发挥教育学院的作用805
三、大力加强师德建设806
第十二章 中小学办学主体的多元化807
第一节 我国中小学办学主体的沿革和现状807
一、新中国成立后,政府接收所有私立学校,实行单一的政府主体办学模式807
二、办学主体多元化的现状808
第二节 我国中小学办学主体多元化产生的背景与原因810
一、经济发展与社会变革为办学主体多元化提供了基础810
二、我国的教育政策鼓励并支持中小学办学主体多元化811
第三节 多元化主体办学的意义与民办学校存在的问题813
一、我国实行办学主体多元化的重要意义813
二、当前民办学校在发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813
第四节 巩固办学主体多元化成果,进一步推进民办学校改革发展814
一、立法规范:巩固办学主体多元化格局814
二、内部挖潜:企业所办学校求生存、求发展的成功之路814
三、站高望远:新建民办学校可以实现跨越式发展815
四、特色取胜:民办学校靠特色能够在竞争中脱颖而出815
五、做大事业:民办学校可以集团的形式整合、盘活教育资源816
第十三章 流动人口子女基础教育权益的保障818
第一节 流动人口子女基础教育的基本现状818
一、中国流动人口基本状况818
二、流入地流动人口子女受教育条件819
三、流入地流动人口子女接受基础教育的主要方式820
四、民办打工子弟学校的特点821
第二节 流动人口子女基础教育问题形成分析822
一、户籍制度——流动人口子女基础教育问题面临的制度障碍822
二、基础教育分级管理体制——流动儿童少年义务教育盲区的产生824
三、基础教育传统办学模式——对流动儿童少年教育需求的忽略825
第三节 流动人口子女基础教育问题是一个需要迫切解决的现实问题826
一、流动人口是现代化进程中出现的必然现象826
二、流动人口子女教育是普及义务教育的重要内容828
三、保障流动人口子女基础教育权益是教育公平的集中体现828
四、解决流动人口子女基础教育问题是城市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基础工程,是城市化进程的必要保障829
第四节 保障流动人口子女的基础教育权利830
一、改变观念:正视流动人口的社会地位和贡献830
二、制度整合:维护流动儿童少年教育权益的制度保障830
三、教育改革:构建流动人口子女教育的有效模式833
第十四章 全面推进中小学的管理创新836
第一节 学校文化建设836
一、学校文化建设概述836
二、新时期学校文化建设面临的挑战840
三、学校文化建设的内容843
四、学校文化建设的途径846
第二节 依法治校与规范办学850
一、依法治校概述851
二、当前学校依法治校中存在的主要问题854
三、加强学校法制工作,全面推进依法治校857
第三节 学校心理健康教育与心理咨询862
一、学校心理健康教育862
二、学校心理指导与咨询867
三、学校顾问咨询873
四、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组织与管理876
第四节 学校性教育的组织与实施880
一、学校开展性教育的意义880
二、党和政府有关开展青春期性教育的政策883
三、当前学校开展性教育所面临的困惑与问题884
四、我国中小学学生在性教育方面值得注意的倾向886
五、学校性教育的组织与实施888
第五节 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897
一、我国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的发展进程897
二、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的指导思想与发展目标898
三、开展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所面临的困难与对策900
四、贫困地区实现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的三种模式904
第六节 校园安全保障体系911
一、中小学的安全管理与其中心任务911
二、中小学校园安全保障体系的内容916
三、建立完善的中小学安全保障体系的途径921
四、中小学安全事故的应对与处理927
第七篇“两基”攻坚工作的全面推进933
第一章 乘势而上 狠抓落实 全面推进西部地区“两基”攻坚933
一、西部地区“两基”攻坚进展顺利、开局良好933
二、抓住机遇,坚定信心,克服困难,坚持不懈地推进西部地区“两基”攻坚工作936
三、加强领导、强化监督,及时研究解决新问题,使各项工作落到实处939
第二章 抓住机遇扎实工作打好“两基“攻坚战941
一、西部地区积极开展“两基”攻坚工作,取得较好进展941
二、分析形势,统一认识,坚持“两基”重中之重地位不动摇,增强打好“两基”攻坚战的责任感和紧迫感943
三、抓住关键,打好“两基”攻坚战944
第三章 学生基本能力的培养950
第一节 能力概述950
一、什么是能力950
二、能力的结构950
三、学校应培养学生什么能力951
第二节 学生基础能力的培养952
一、培养学生观察能力的艺术952
二、培养学生记忆能力的艺术957
三、培养学生思维能力的艺术960
四、培养学生想象能力的艺术968
五、培养学生推理能力的艺术970
六、培养学生阅读能力的艺术972
第三节 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975
一、创新能力概述975
二、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艺术978
三、培养学生创新思维的艺术983
四、培养创新思维的教学方法984
五、培养创新思维的教学策略989
六、生物教学培养创新思维的艺术991
七、地理教学培养创新思维的艺术992
八、培养创新思维的技巧——头脑风暴法998
九、培养创造想象的艺术1000
第四节 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1005
一、培养学生语言和表达能力的艺术1005
二、培养学生动手能力的艺术1007
三、培养学生实验能力的艺术1008
四、培养学生绘图能力的艺术1011
五、培养学生听说能力的艺术1012
六、培养学生写作能力的艺术1017
第五节 学生自学能力的培养1023
一、自学能力概述1023
二、数学教学培养自学能力的艺术1024
三、语文教学培养自学能力的艺术1026
四、培养学生解决问题能力的艺术1035
第八篇 义务教育均衡发展与两基攻坚及素质教育工作的督导评估1041
第一章 教育督导1041
第一节 教育督导的基本原则1041
第二节 教育督导的主要内容1042
第三节 教育督导工作的方法1043
第四节 教育督导工作的步骤1044
第五节 教育督导机构1046
第六节 教育督导人员的配备1046
第二章 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督导评估1048
第一节 建立对县级人民政府教育工作的督导评估制度1048
一、建立对县级人民政府教育工作进行督导评估制度的必要性1048
二、督导评估的组织实施1048
三、督导评估的主要内容1048
四、督导评估的工作原则和程序1050
五、切实加强对督导评估工作的领导1050
第二节 高度重视教育督导工作积极促进教育均衡发展1051
一、提高认识,加强领导,确立教育督导工作的重要地位1051
二、明确思路,理顺机制,进一步夯实督导评估基础设计工作1051
三、强化过程,注重实效,积极发挥督导评估在“双高”普九中的重要作用1052
四、创新模式,动态评估,促进中小学校持续、健康、均衡发展1052
第三节 做好进城务工就业农民子女义务教育工作专项督导检查1053
一、督查组认为4省(市)进城务工就业农民子女义务教育工作取得的主要成绩1053
二、督查组在督导检查中发现的主要问题1054
三、针对存在问题国家教育督导团提出的整改要求1054
第三章 加强“两基”攻坚督导评估工作1056
一、提高认识,增强督导评估工作对西部地区“两基”攻坚的责任感和使命感1056
二、坚持标准,确保西部地区“两基”攻坚评估验收的质量1056
三、严格程序,加大督导评估力度,完善各项工作环节1056
四、求真务实,严禁“两基”评估验收弄虚作假1057
五、坚持不懈,认真做好“两基”达标后巩固提高的复查工作1058
六、加强领导,提高“两基”督导检查和评估验收工作水平1058
第四章 素质教育评价1059
第一节 素质教育评价的意义、内容和原则1059
一、素质教育评价的意义1059
二、素质教育评价的内容1060
三、素质教育评价的原则1070
第二节 素质教育评价的程序与方法1075
一、素质教育评价的程序1075
二、素质教育评价的方法1076
第五章 学生道德水平的评价1078
第一节 学生道德水平的评价意义与作用1078
一、道德与道德水平评价1078
二、道德水平评价的一般特点1079
三、道德水平评价的作用1081
第二节 学生道德水平的评价依据1084
一、从理论上看道德水平评价1084
二、从法规上看道德水平评价1085
三、从实践上看道德水平评价1086
第三节 学生道德水平的评价目标1088
一、外国对学生道德评价内容的要求1088
二、我国中小学生的道德评价内容1090
三、道德水平的评价目标体系1093
四、道德水平评价目标设计应把握的几个观点1094
第四节 学生道德水平的评价原则与方法1095
一、道德水平评价的基本原则1095
二、道德水平的评价方法1096
三、道德水平的评价误区1098
第六章 学生学力水平的评价1099
第一节 学生学力水平的评价机能1099
一、学力水平评价的性质1099
二、两种不同的学力观1100
三、学力水平的评价机能1102
第二节 学生学力水平的评价目标1104
一、美国学生学力的评价目标1104
二、学力水平的评价目标分析1105
第三节 学生学力水平的评价方法1108
一、学力水平评价方法的选择1108
二、学力水平评价测验的利用1109
第四节 学生学力水平与学习适应性1111
一、学习实际可能性的评价1112
二、学力水平与学习适应性1115
第五节 外国学力水平评价的特点1116
一、重视提高学力水平评价客观性的对策1116
二、强调最低限度的学力水平标准1117
三、谋求改革学力水平评价的方法1117
四、重视发挥心理学家的作用1118
五、注重学生学习过程的评价1118
第七章 学生体育水平的评价1120
第一节 学生体育水平的评价意义1120
一、评价体育水平是促进教育质量观转变的需要1120
二、评价体育水平是促进智育发展的需要1122
三、评价体育水平是促进体育学科改革的需要1123
第二节 学生体育水平的评价目标1124
一、学生体育水平的评价依据1124
二、学生体育水平的评价目标1127
第三节 学生体育水平的评价方法1130
一、学生体育水平的评价标准1130
二、学生体育水平的评价方法1132
第四节 中学生的升学体育考试与会考1134
一、初中毕业生升学体育考试1134
二、普通高中毕业体育会考评分标准1135
第八章 教师教学质量的评价1139
第一节 教师教学质量的评价依据与作用1139
一、教学质量评价的性质1139
二、教学质量评价的地位和作用1140
三、教学质量评价的客观依据1142
第二节 教师教学质量的评价内容1144
一、教学质量的评价内容及评价目标1144
二、教学质量评价的教学目标分析1145
三、教学质量评价的基本观点1147
第三节 教师教学质量的评价方法1152
一、教学质量评价的一般形态1152
二、教学质量评价的等级法1154
第四节 教师教学质量的评价与考试1156
一、考试的类型及其选择1156
二、考试质量的评价标准1158
第九章 教师班级管理的评价1163
第一节 教师班级管理的评价意义与功能1163
一、班级管理与班级管理评价1163
二、班级管理评价的功能1164
三、班级管理评价存在的问题1166
第二节 教师班级管理的评价内容与目标1167
一、班级管理评价的内容分析1168
二、班级管理评价的目标框架1172
三、班级管理评价目标与班主任的任职资格1175
第三节 教师班级管理的评价方法1175
一、班级管理的评价标准1175
二、班级管理的评价方法1177
三、班级管理评价信息的储存1179
第十章 学校领导管理水平的评价1181
第一节 学校领导管理水平的评价目的与特点1181
一、学校管理水平评价的问题1181
二、学校管理水平的评价目的1183
三、学校管理水平的评价特点1184
第二节 学校领导管理水平的评价领域与目标1186
一、学校管理水平的评价对象领域1186
二、学校管理水平的评价目标1187
三、巴班斯基关于教师教学工作质量的评价1191
第三节 学校领导管理水平评价的组织实施1198
一、学校管理水平评价的实施办法1198
二、学校管理水平评价的方法选择1200
三、学校管理水平评价的结果利用1202
第四节 邓小平教育评价理论与教育评价价值导向1203
一、评价教育工作要着眼大局——为国家的现代化建设服务1203
二、评价办学水平要着眼于根本——培养人才的数量和质量1204
三、评价教育工作者要着眼于正效应——调动教师工作积极性1205
第九篇 我国各地基础教育改革发展经验及典型案例介绍1209
第一章 我国各地基础教育改革发展经验及报告1209
第一节 加快推进首都基础教育现代化建设1209
一、北京基础教育发展现状:与时俱进,开拓创新,在发展中创新,在创新中发展1209
二、北京市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新形势、新背景1212
三、北京市基础教育创新与发展的若干思考1214
第二节 为了上海基础教育的现代化1219
一、启动上海基础教育现代化、均衡化发展研究1219
二、继续提升上海基础教育的基本能级水平1220
三、进一步优化基础教育的发展环境1222
四、注重内涵发展,努力增强上海基础教育核心竞争力1224
五、上海基础教育现代化面临的新问题1225
第三节 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新思路及新举措1226
一、基础教育取得的成绩及存在的问题1226
二、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基本思路1227
三、推动基础教育改革和发展的新举措1229
第四节 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报告1232
一、背景分析1232
二、发展现状1233
三、问题及对策1236
第五节 大力推进基础教育的均衡化发展1239
一、浙江基础教育发展的现状1239
二、实施基础教育均衡化发展的主要做法和经验1242
三、进一步推进浙江基础教育均衡化发展的对策和建议1246
第六节 农村教育改革与发展报告1249
一、深化农村教育改革的背景1249
二、农村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基本思路1250
三、深化农村教育改革的措施与内容1251
第七节 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新进展1253
一、河南省基础教育状况1253
二、河南省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新进展1255
三、加快河南普通高中教育改革与发展1257
第八节 创新教育机制推动农村基础教育健康发展1261
一、基本情况1261
二、主要做法和体会1262
三、存在的主要问题和下一步打算1264
第九节 “普九”现状分析及对策研究1265
一、对山西省“普九”现状的分析1265
二、基于山西省“普九”的对策性考虑1267
第十节 农村义务教育应对税费改革调研报告1269
一、各地教育部门在农村税费改革全面试点中主动参与,积极应对,做了扎实而有效的工作1269
二、实行农村税费改革后,农村义务教育面临的主要困难和问题1270
三、建议1272
第十一节 基础教育的历史性发展1273
一、从实际出发,制定符合云南省实际的“两基”目标1274
二、采取重大措施,推进“两基”1274
三、云南省基础教育取得的成绩1282
四、云南省继续推进基础教育面临的形势及相关建议1282
第十二节 促进基础教育协调发展1283
一、统一认识,处理好“普九”和发展高中教育的关系1284
二、采取切实措施,加快普通高中发展1284
第十三节 边境建设大会战教育项目实施的研究报告1286
一、边境县基本情况1286
二、教育项目概况1287
三、项目实施效益1288
四、项目实施特点1289
第十四节 巩固提高“两基”成果推动基础教育持续发展1290
一、贯彻落实全国基础教育工作会议精神1291
二、实施“两基”工作基本情况1292
三、实施“两基”的主要做法和经验1293
第十五节 基础教育的新发展1296
一、2002年宁夏基础教育主要发展指标分析1296
二、2002年宁夏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述评1297
三、宁夏基础教育发展中存在的问题与困难1300
四、2003年宁夏基础教育发展任务与对策1301
第十六节 知难而进加快“普九”步伐1303
一、青海省实施义务教育的背景及条件1303
二、青海省基础教育发展的概况1305
三、青海省基础教育问题分析1307
四、发展青海基础教育的基本思路1308
第十七节 基础教育新发展1311
一、西藏基础教育发展现状1311
二、西藏基础教育改革发展取得的主要成绩和经验1312
三、西藏基础教育存在的难点1315
四、加快西藏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对策分析1317
第十八节 在高平台上实现基础教育的新跨越1320
一、2002年基础教育的主要工作1320
二、2003年基础教育改革和发展思路1322
第十九节 普通高中教育的高水平均衡发展1325
一、历史回眸1325
二、创新视点1328
三、问题与对策透视1333
第二十节 普通高中教育发展与建设研究1335
一、湖南普通高中教育发展与建设的现状分析1335
二、当前湖南普通高中教育发展与建设存在的主要问题1336
三、推进湖南普通高中教育发展与建设的建议与思考1338
第二十一节 突破高中阶段教育发展瓶颈实现基础教育的新跨越1340
一、背景分析1341
二、发展现状1342
三、对策建议1343
第二章 我国各地基础教育改革发展的专题及案例1345
第一节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报告1345
一、江苏省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基础与背景1345
二、江苏省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目标与推进步骤1346
三、2002年江苏省课程改革实验推进的主要工作1347
四、江苏省课程改革实验与推进的基本经验1349
五、江苏省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实验与推进的几点建议1350
第二节 地方课程管理:现状、问题与建议1352
一、山东省地方课程管理的现状1352
二、山东省地方课程管理存在的主要问题1353
三、几点建议1355
第三节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实验工作的新进展1358
一、结合湖北实际,制定课程改革规划1358
二、根据课程改革要求,培训课程改革队伍1358
三、坚持典型引路,发挥榜样作用1359
四、开展课题研究,带动课程改革实验1359
五、加强实验教材管理,开发地方校本课程1360
第四节 积极推进基础教育课程教材改革1361
一、结合实际认真制订实验计划,精心组织实施1361
二、认真做好实验教材选用工作,保证课前到书1362
三、多渠道开展教师新课程全员培训,做到“不培训,不上岗”1363
四、问题与建议1363
第五节 积极推进课程改革实验促进基础教育跨越式发展1364
一、搞好规划,切实加强领导1364
二、高度重视新课程培训工作1365
三、切实做好实验教材的选用工作1365
四、加强教学研究和课程改革科研,建立培训、教学、科研相结合的实验工作方式1365
第六节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实验工作研究报告1367
一、陕西省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实验工作的总体情况1367
二、陕西省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实验工作中存在的主要问题1369
三、对做好陕西省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实验工作的建议1370
第七节 抓住课程改革实验契机促进教师专业化发展1373
一、构建有效的组织管理体系,为课程改革实验的稳步推进提供保障1373
二、精心做好培训工作,帮助教师适应新课程1374
三、实施课题牵动,提高教师研究能力1374
四、创造条件,激励教师在新课程条件下自主发展1375
五、多途径开展社会宣传,营造浓厚的支持氛围1375
第八节 站教育信息化潮头促教育现代化发展1376
一、统筹规划,重点建设,各级政府切实担负起推进教育信息化的责任1376
二、“软”“硬”兼施,狠抓建设,着力建网、建库、建队伍1377
三、用好信息技术,注重课程整合,创新教育教学模式1379
四、按照教育现代化的要求,把教育信息化建设推向一个新的阶段1381
第九节 农村幼教改革试点经验总结1382
一、试点研究的背景1382
二、试点研究的目标与工作的组织1384
三、农村幼教改革试点经验1384
第十节 解决流动儿童少年就学的经验1387
一、大量的流动适龄儿童少年的就学问题给农牧团场的教育带来了各方面的困难1387
二、为解决流动儿童少年就学问题,兵团解决流动儿童少年的入学困难1388
三、希望国家采取的政策和措施1388
第十一节 改善流动人口子女教育状况的对策1389
一、青岛市流动人口子女就学问题产生的背景1389
二、在青岛就学的流动人口子女现状1389
三、当前青岛市在流动人口子女就学方面存在的问题1390
四、解决流动人口子女就学问题的对策建议1392
第十二节 一个农村贫困山区教育的发展1393
一、会宁县的经济发展状况1394
二、会宁县的教育发展状况1395
三、会宁县农村教育发展的结论和启示1400
第十三节 农村初中控辍工作报告1402
一、典型调查与剖析1403
二、抓好课堂,深挖辍学之根1404
三、加强学校建设,固控辍之本1405
四、明确政府责任,加大综合治理力度1406
第十四节 农村牧区义务教育“以县为主”管理体制改革现状及其对策1408
一、我区义务教育管理体制改革现状和问题1408
二、解决现实管理体制中突出问题的主要对策1410
三、实施“以县为主”管理体制的启示和思考1412
第十五节 山东省寿光市基础教育均衡发展透视1413
一、教育均衡发展在寿光1413
二、对人力资源进行合理配置是推进区域教育均衡发展最主要的一项工作1415
三、在信息技术海洋里弄潮的寿光教师1416
四、农村娃子制作网页1417
五、山东省第一家聋哑学生电视台1418
第十六节 乡村大教育:农村教育现代化的积极尝试1419
一、行知小学对乡村大教育的积极尝试1419
二、思考与启示1421
第十七节 苏南地区农村教育个案研究1423
一、华士实验学校的办学环境1423
二、华士实验学校的办学特色1425
三、华士实验学校对苏南农村教育的启示1427
第十八节 走近人大附中1429
一、学校管理创新的思考与实践1430
二、创造适合学生发展的教育1432
三、运用现代经营理念促进学校发展1439
第十九节 百年名校的昨天、今天与明天1443
一、抓住机遇,加快发展1443
二、继承创新,开拓进取1445
三、更新观念,深化改革1446
四、做强做大,形成示范1447
五、拓展思路,扩充优质教育资源1448
第二十节 南开中学的光荣与梦想1449
一、以德立教1449
二、严谨治学1450
三、学生为本1451
四、注重创新1452
第二十一节 贫困地区农村小学教育信息化的有效实践1454
一、加强硬件建设,变“一通”为“三通”,做到“硬件要硬”1454
二、加强软件开发利用,搭建信息平台,努力做到“四到位”,使“软件不软”1455
三、加强培训,努力培养教师的信息素养14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