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普通生物学PDF|Epub|txt|kindle电子书版本网盘下载

普通生物学
  • L.L.柏林根著 著
  • 出版社: 北京:中华书局
  • ISBN:
  • 出版时间:1932
  • 标注页数:494页
  • 文件大小:36MB
  • 文件页数:520页
  • 主题词:

PDF下载


点此进入-本书在线PDF格式电子书下载【推荐-云解压-方便快捷】直接下载PDF格式图书。移动端-PC端通用
种子下载[BT下载速度快]温馨提示:(请使用BT下载软件FDM进行下载)软件下载地址页直链下载[便捷但速度慢]  [在线试读本书]   [在线获取解压码]

下载说明

普通生物学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

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第一章 绪言1

生物学之定义1

普通生物学之目的3

生活物质——原生质3

绿色植物4

动物及非绿色植物细胞生活之维持4

生物对于其环境之适应4

生物之互相影响5

死5

生物屍体之分解6

动物与植物之生殖6

遗传6

演化7

动物与植物之分布7

人在自然界之地位8

上卷9

第一编 生活物质9

第二章 原生质与细胞9

原生质之普遍9

原生质常组成细胞9

细胞之发现10

原生质之发现10

原生质之物理的特性11

原生质之化学12

原生质之生理的特性13

成长,消耗与补充13

由食物放出能力之力量13

造成化学变化之力量14

对于刺激之感觉14

刺激,传导与反应15

细胞分裂与生殖15

模范细胞之构造15

结论18

第三章 多细胞生物与分工19

此题目之性质19

变形虫20

草履虫22

单细胞生物之重要22

群居生物22

团走子23

水螅24

分工25

体素,器官及系统26

第二编 绿色植物之工作29

第四章 食物之制造与燃料29

食物每年之价值29

食物每年之必需产量29

食物之原料29

水与矿质盐30

食物原料之组织30

食物原料之吸收30

食品原料之改造31

辐射能力31

光合作用32

叶绿素32

叶绿素之呈现33

光合作用之限制33

光合作用中之光化作用35

白叶氏之光合作用假说35

光合作用之产品36

第五章 生活机器之建造38

生活机器38

原生质之组织38

?38

蛋白质之物理的特性39

??基酸39

由??基酸得来之蛋白质假说40

原生质之组成41

原生质之机能42

原生质之成长42

原生质之死43

矿物构成分子43

钾43

铁44

第六章 植物中物质之出入与移动45

细胞乃储水袋45

渗透性45

渗透压力46

生活细胞乃渗透器官46

根之构造47

根构造之机械的结果48

水及溶解物之移动49

茎之构造49

液汁之上昇50

叶之构造51

叶用为吸收器官52

叶用为气沣交换器官52

蒸发作用53

根用为排泄器53

内分泌与排泄物53

出浆与流血54

第七章 植物中食物之存储与消化55

存储55

存储之普通处所55

存储较久之处所56

淀粉质56

他种存储食品56

食物移动之方法57

移动之道路57

消化58

消化之方法58

触媒58

酵素59

酵素之分类59

发芽与春长61

第三编 生活之维持63

第八章 食物之运用63

生物需食品之原因63

普通营养作用64

基础营养作用64

成长营养作用65

物质之制造65

活泼机能之营养作用65

神经活动66

营养作用为能力之源泉66

营养作用中所用之食料67

动物中之营养作用常为消耗的68

温血动物69

冷血动物69

营养作用所产之废物69

成长营养作用之耗费70

基础营养作用之耗费71

机能营养作用之耗费71

若欲营养作用继续,废物必须除去71

营养作用在每一细胞中进行71

供给之服务71

第九章 动物之运输系统73

适于细胞活动之情形73

运输之需要73

细胞渗透作用74

细胞表面与身体表面74

下等动物中之水前线75

扁平虫之运输系统75

中等运输系统76

高等动物之循环系统77

血琳巴79

琳巴管80

结论80

第十章 消化系统81

消化81

食物之种类81

食物82

消化道82

酵素之制造82

唾涎84

胃汁84

脺汁84

蛋白质之组织85

肠汁86

消化道之行作86

吸收86

第十一章 呼吸与废物之排泄88

呼吸88

气体之渗透89

呼吸器官89

鳃90

陆上动物之呼吸器官90

昆虫之气管系统91

肺92

呼吸素92

排泄93

下等动物之排泄器官94

高等动物之肾95

肾之工作状况96

第四编 生物之适应97

第十二章 植物对于环境之适应97

环境97

适应之需要98

植物与动物之比较98

根对于土之适应98

向地性99

向化学物质性99

向温性100

根之他种适应性100

茎之适应102

卷须与缠绕茎102

叶之适应102

生殖之适应103

植物之内感应104

适应性之机械作用105

植物感应之机械作用106

第十三章 动物之行动107

原生动物中之行动107

变形虫动作107

纤毛动作108

鞭毛动作109

原生质纤维之伸缩109

多细胞动物中之动作109

肌肉110

动作之生物上的重要110

动作之节制119

发效器之各种骨骼肌肉113

平滑肌肉113

心脏肌肉113

肌肉纤维114

骨骼肌肉之构成115

平滑肌肉与心脏肌肉之构成115

骨骼肌肉纤维之构造115

平滑肌肉纤维116

心脏肌肉纤维116

肌肉之附着116

关节动作117

肌肉形式与肌肉职务之关系118

肌肉之力118

长肌肉120

行动之种类120

第十四章 动物之感觉器官122

下等动物中之适应122

感受器或感觉器官123

感觉器官之种类123

内部感觉器官124

饥饿124

渴124

痛125

肌肉感觉125

平衡感觉126

接触感觉类126

接触126

温度感觉127

化学物感觉127

味觉128

隔离感受器129

嗅觉129

听觉129

视觉130

形像之感觉130

形像之形成131

副耳构造131

颜色之感觉132

距离之感觉132

视与触之关系133

第十五章 神经感应134

神经系统之元始134

原生动物之感应134

下等后生动物中之感应135

高等动物中之感应136

神经系统之构造137

简单反应动作138

环节动物中之神经组织139

复杂反应动作140

身体前端之重要141

隔离感受器之益处142

利用过去经验之机械142

接触感受器参加记忆作用143

结合144

高等动物中活动之节制145

本能146

行为为神经组织所决定146

习惯之形成147

自觉或直觉148

情感148

情感作用之身体变化149

生殖本能150

第十六章 化学的感应152

渐渐适应之必要152

化学的适应器153

基础的及成长的营养作用常受影响153

植物中之化学的感应153

动物中之化学的感应154

感应素制造腺154

影响于基础营养作用之感应素154

甲状腺感应素155

影响于成长营养作用之感应素156

鼻腺感应素156

肠腺感应素156

影响于机能营养作用之感应素157

脺腺感应素157

影响于基础的及机能的营养作用之感应素157

肾腺感应素158

肾腺分泌之节制158

臂腺素对于筋肉力量之影响159

肾腺素对于基础营养作用之影响159

感应素对于种族特性之关系159

结论160

第十七章 失当适应之疾病161

疾病之定义161

失当之适应161

疾病之性质162

疾病之病象162

因营养作用速度变化之病象163

因营养作用性质变化之病象163

感应素节制之失调164

甲状腺之勤动不足164

甲状腺之过于勤动165

鼻腺失调166

糖尿症166

神经节制失调166

因体素损坏之失调167

因通常营养作用改变之失调167

神经衰弱168

神经扰乱之直接治疗168

神经扰乱之心理治疗168

滋养失调169

毒170

因机械的损伤而得之疾病170

第五编 生物之联合173

第十八章 生物之联合173

联合之性质173

家群174

蜂群174

蚁175

蚁与人之比较175

共栖175

「共食」或「共棹」176

寄生177

寄生植物177

寄生动物178

寄生物之构造179

退化180

生活史181

寄生物对寄主之影响181

第十九章 植物之疾病183

植物疾病之经济的重要183

疾病之原因183

土壤184

耕耘184

污浊之空气184

潮湿或乾燥之空气185

热与冷,光与暗185

带形合生186

疾病之有生命的原因——染疾186

蠕虫187

蝇类187

松瘿188

总翅昆虫188

菌189

菌病之性质189

霉189

霉症189

黑穗病190

微生物病190

根瘤191

植物疾病之医治191

病疾之预防192

疾病之医药治疗192

疾病之外科治疗192

撮要193

第二十章 因有害生物所生之疾病194

数种生物发生毒素194

微小生物使动物发生伤害之法194

食物毒194

胞子毒之防止195

肠内腐烂195

寄生物之营养活动196

寄主与寄生物之关系196

发生疾病之生物种类196

寄生物病197

生脓动物199

普通伤风200

伤风200

较高菌类所致之疾病201

螺旋状细菌所致之疾病201

可滤毒物所致之疾病202

原生动物所致之疾病202

多细胞动物所致之疾病203

毒质生物之保护204

染病之预防204

染疾之克服205

杀菌细胞之作用205

阻止疾病发展之反动206

白喉207

人工抗毒素208

防止疾病发展208

天花与种痘208

社会之保护209

空气污浊209

直接染病210

第二十一章 昆虫与疾病211

益虫及害虫211

昆虫如何传疾212

蝇与肠热症212

蝇与睡病212

蝇及其他疾病213

蚊与疟疾214

蚊内之疟疾寄生物214

黄热症215

治疗法216

瘟疫216

虱与瘟疫217

其他昆虫与疾病217

蛆扁蝨与疾病218

政府卫生218

第六编 死221

第二十二章 死与寿命之长短221

死之性质221

冬眠222

夏眠222

凝冻之影响222

生命之长短223

卫斯满学说224

此学说之应用224

老年之改变225

死之直接原因225

单细胞生物之不朽226

多细胞动物之死226

死对于其种有益227

撮要227

第七编 微细生物之工作229

第二十三章 分解229

有机废物之处理229

分解229

分解之种类230

分解之原理232

酒精发酵232

有关系之酵素233

产物之商业用处233

醋酸发酵234

奶之变酸234

木之败坏235

商业纤维之制造235

脂肪与油之分解236

含?废物之分解236

固体状含?废物236

腐烂之原因237

腐烂物质有数种,源亦各异237

腐烂之产物237

屍素硷238

结论238

第二十四章 土壤之膏腴240

植物之竭尽地力240

天然膏腴240

肥料241

动物之废物241

微细生物241

?化?微生物242

亚硝酸盐微生物242

硝酸盐微生物243

?化?微生物与高等植物243

耕耘之效果243

运用?气微生物244

自由居于土中之微生物244

与藻类共栖之微生物245

根瘤微生物245

分解?化合物之微生物246

硫磺微生物246

炭之循环246

?之循环248

硫磺及磷之循环248

能力之循环248

下卷248

第八编 生长与生殖248

第二十五章 细胞分裂249

生物之生长249

细胞分裂之机械的作用250

染色质之行为252

细胞核纺锤状物之造成252

染色体之分裂253

后期253

末期及细胞核之再造254

染色体之个性254

细胞体之分裂255

总论255

第二十六章 动物之生殖257

生殖257

自然发生258

芽生258

分生259

无性生殖之结果260

再生260

高等动物中之再生261

有性生殖261

性细胞262

补助性器官263

受精263

受精之结果264

染色体之个性265

单细胞动物之受精265

早期之发育266

原肠期及身体层266

后期之发育267

生长269

分异269

变态269

卵之保护271

幼动物之滋养271

性之副徵272

身体及生殖细胞272

生殖细胞之早期历史273

减数分裂273

染色体之自由分别配合276

卵之成熟276

性之决定277

第二十七章 植物之生殖279

有性与无性生殖279

植物生殖之种类279

无性生殖之重要点280

用配子方法之有性生殖286

性之分化289

世代交替290

藓290

格外一代291

配子代植物及胞子代植物291

羊齿植物292

羊齿植物之构造293

异胞现象294

种子生殖295

胚珠与雌配子代植物296

花药与雄配子代植物298

受精,胚胎及胚乳299

种子301

种子之蛰伏302

植物与动物染色体之历史302

植物中染色体之减数分裂及离异304

体部生殖305

第九编 遗传307

第二十八章 孟德尔定律307

变异307

纯统与杂种307

变形308

突变308

复合308

遗传308

孟德尔之发明遗传定律308

分离定律309

一简单说明309

配子之纯洁310

遗传之媒介为染色体312

染色体含有因子312

染色体及因子之分离313

显性与3:1比例313

分离定律314

因子与性质之关系314

因子是否为遗传之惟一媒介315

获得性质(或后天性质)能否遗传315

第二十九章 独立联合定律317

性质之独立性317

独立性质在第二子代之合并317

配合之机构318

高紫杂种之染色体318

高紫杂种之配子319

此四种配子之合并320

9∶3∶3∶1比例320

同因子式及同形状式321

因子及性质之独立配合律321

第三十章 联合遗传现象323

第三律323

第四律323

菓蝇324

菓蝇之性染色体325

性之决定325

菓蝇杂交中之联合遗传325

返杂交325

与独立性质相关之返杂交326

连合因子之分离329

连合之牢固329

互换330

互换之机械的作用331

性之连合334

红眼雌蝇配白眼雄蝇334

红眼雄蝇配白眼雌蝇337

遗传定律撮要337

第三十一章 因子特点之说明339

表示区别的因子或原素339

因子之比较的位置339

因子之偶然变异341

杂种的配子之比例341

第二代中因子式联合之数目343

第二代的可见之普通性343

补充因子344

外加因子345

阻碍因子345

积增因子346

总论347

第三十二章 植物育种349

植物育种之历史349

植物育种在经济上之重要350

植物育种之问题350

植物进种培养之方法351

纯统之选择351

玉蜀黍之改良352

棉之进种培养352

无子橘类353

抗病力353

奈霜性354

总论354

第三十三章 动物育种356

高等动物之孳生356

论互配356

论选种之效用357

豚鼠毛色之遗传357

小鼠头色式样之遗传357

黄鼠之致命因子359

家禽冬季产卵性之遗传360

牛乳场牛类之遗传性361

马的行速之遗传362

改良的种类之价值362

总论362

第十编 演化365

第三十四章 演化之证据365

演化之定义365

证据之来源366

古生物学上之证据366

马之历史367

骆驼的演化368

分类369

近时分类系统370

科学名词371

比较解剖学371

不完全或遗留之器官372

胚胎学上之证据373

脊椎动物之发达374

地理分布374

人工选种375

优生学376

第三十五章 演化之理论377

达尔文以前科学377

达尔文氏工作之影响378

达尔文理论之要因378

生殖过多379

个体之数不改380

为生存之竞争380

生物间之关系380

变异与遗传381

适者生存382

理论之实施382

性的选择383

挪马克氏学说384

新挪马克氏学说384

进化规程或确定演化386

第三十六章 演化之结果387

适应387

动物中之辏合适应387

植物中之辏合适应388

别种适应389

适应吸收气体,水及盐类之植物390

食虫植物391

自卫之适应392

卫护幼子392

植物之自卫392

为竞争之适应393

植物中之竞争393

动物应付环境之适应394

植物之应付环境395

动物之颜色395

保护相似396

颜色在生理上的价值397

警告色398

摹仿399

花与昆虫399

第十一编 生物之分布402

第三十七章 植物之分布403

分布之事实403

分布之普通主因403

演化与分布404

迁居与分布404

适应与分布404

地方植物与地方动物405

植物之生长406

普徧分布之障碍406

实体障碍407

非实体障碍408

生理上之障碍409

植物之大区域409

北地区410

美国与坎拿大之植物410

落叶森林412

西部结球果森林413

草原415

荒原417

草林420

水淀421

总论423

第三十八章 陆居动物之分布424

此题之范围424

散播之方法424

实体障碍425

非实体障碍426

分布之定律与结果426

洋中岛上之动物427

动物之区域427

北地区428

新热带区428

热带区429

东洋区429

澳州区430

区之再分430

动物之迁居430

第三十九章 洋中生命之分布432

天然性质432

海之温度433

暖流之影响433

压力433

光434

第四十章 人之演化441

人的演化所需之时间441

发源地442

人族早时之历史442

爪哇猿人443

辟而当人444

利安得托人445

近代人446

克罗马郎人446

欧洲后来各族447

美洲人448

近代人之次种448

人之将来449

第四十一章 人类之遗传450

人类之特性450

研究人类遗传之困难451

人类可遗传之特点451

体质上之特点451

目色之传遗452

短指452

多指与并指453

肤色454

身材与重量456

色盲457

痴呆症458

第四十二章 智识上特性之遗传459

智识上之特性如体质上之特性可以遗传459

智力变化之量数与性质459

其他特性之变化461

测验相似所用之统计方法461

一家中之智力相似462

子女后退律463

双生子智识上之相似463

家族间相似不全因环境464

天才之遗传464

低能之遗传465

加里加克氏466

其他智意上缺点之遗传466

各种社会阶级与职业阶级之天资468

上等家族之繁度在减低中469

优生学之重要470

不宜的移民结果470

优生学与婚姻471

环境与教育在智识作用上之影响472

遗传性所立之限制473

不传达的智识上特性之改变474

第四十三章 人在自然间之地位475

人为动物群中最高者475

人与高等动物相似475

进化之事实476

人族不变476

进化之解释477

体质上特点477

智慧上特点478

火478

衣服479

垦地479

语言文字480

语言文字为个人进化之一要因481

语言文字对于民族进化之意义482

感情上观点482

感情与智力之互相作用483

第四十四章 人类之进化484

过去的进化为认实固有之可能性484

固有之可能性尚未十分认实484

动物对于环境之管理力有限485

人管理其环境之大部分485

进化之详情485

根本需要之满足与生活之富丽486

食品供给486

生命的安全487

人与人间之破坏的竞争487

合作对于进化为生理上之必要488

儿童死亡率之减低488

教育488

孤陋寡闻489

印刷489

电话电报与无线电490

输运490

足用的出产品491

高尚之理想491

战斗性之冲动492

游戏492

商业之成功492

将来之进步493

种族之改良493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