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室内空气质量检测与控制PDF|Epub|txt|kindle电子书版本网盘下载

室内空气质量检测与控制
  • 刘艳华等编著 著
  • 出版社: 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
  • ISBN:7122154590
  • 出版时间:2013
  • 标注页数:238页
  • 文件大小:21MB
  • 文件页数:250页
  • 主题词:

PDF下载


点此进入-本书在线PDF格式电子书下载【推荐-云解压-方便快捷】直接下载PDF格式图书。移动端-PC端通用
种子下载[BT下载速度快]温馨提示:(请使用BT下载软件FDM进行下载)软件下载地址页直链下载[便捷但速度慢]  [在线试读本书]   [在线获取解压码]

下载说明

室内空气质量检测与控制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

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第1章 概论1

1.1 室内空气质量的概念1

1.2 室内空气质量检测1

1.3 室内空气质量控制2

1.4 室内空气质量指标2

1.4.1 物理性指标2

1.4.1.1 温度2

1.4.1.2 相对湿度3

1.4.1.3 空气流速3

1.4.1.4 新风量3

1.4.2 化学性指标3

1.4.2.1 二氧化碳3

1.4.2.2 甲醛3

1.4.2.3 苯系物4

1.4.2.4 总挥发性有机物4

1.4.2.5 苯并[a]芘4

1.4.2.6 氨气4

1.4.2.7 二氧化硫4

1.4.2.8 二氧化氮5

1.4.2.9 一氧化碳5

1.4.2.10 可吸入颗粒物5

1.4.2.11 臭氧5

1.4.3 生物性指标5

1.4.4 放射性指标5

1.5 室内空气质量标准5

参考文献7

第2章 室内污染物来源8

2.1 建材产生的污染8

2.1.1 复合板8

2.1.2 PVC产品10

2.1.3 涂料11

2.1.4 隔声或保温材料12

2.1.5 砖类和石材13

2.2 日用化学品污染14

2.2.1 杀虫剂14

2.2.2 空气清新剂16

2.2.3 清洁用品16

2.2.4 香水17

2.3 厨房产生的污染19

2.4 室内办公设备产生的污染20

2.5 人员活动产生的污染24

2.5.1 室内人员新陈代谢产生的室内污染24

2.5.2 吸烟25

2.6 微生物污染源25

参考文献26

第3章 室内空气污染物及其对人体健康的影响28

3.1 颗粒物29

3.1.1 室内颗粒物特点29

3.1.2 室内颗粒物对人体健康影响的因素30

3.1.3 室内颗粒物对呼吸系统的影响32

3.1.4 室内颗粒物对心血管系统的影响34

3.2 气态污染物35

3.2.1 无机气态污染物35

3.2.2 挥发性有机物38

3.2.3 半挥发性有机污染物40

3.3 生物污染42

3.4 复合污染45

3.4.1 毒性的变化45

3.4.2 两种污染物并存时对污染物输运的影响46

参考文献48

第4章 室内空气质量检测50

4.1 物理参数检测50

4.1.1 温度50

4.1.1.1 玻璃液体温度计法50

4.1.1.2 数显式温度计法50

4.1.2 湿度51

4.1.2.1 通风干湿表法51

4.1.2.2 氯化锂湿度计法52

4.1.3 空气流速52

4.1.3.1 热球式电风速计法52

4.1.3.2 数字风速表法53

4.1.4 新风量53

4.2 室内空气采样54

4.2.1 直接采样54

4.2.2 浓缩采样55

4.2.3 采样设备58

4.2.4 采样点布置59

4.2.5 采样效率评价60

4.2.6 采样体积计算及含量表示方法60

4.3 空气中气态污染物的检测62

4.3.1 现代仪器分析技术简介62

4.3.1.1 红外光谱分析62

4.3.1.2 气相色谱分析64

4.3.1.3 电位分析65

4.3.1.4 分光光度分析66

4.3.1.5 高效液相色谱分析67

4.3.2 二氧化碳检测68

4.3.2.1 不分光红外气体分析法68

4.3.2.2 气相色谱法69

4.3.2.3 容量滴定法70

4.3.3 甲醛检测71

4.3.3.1 电化学分析法71

4.3.3.2 气相色谱法72

4.3.3.3 AHMT分光光度法74

4.3.3.4 其他方法简介75

4.3.4 苯、甲苯和二甲苯检测76

4.3.4.1 苯的气相色谱分析76

4.3.4.2 甲苯和二甲苯的气相色谱分析77

4.3.5 总挥发性有机物(TVOC)检测79

4.3.5.1 光离子化法80

4.3.5.2 热解吸气相色谱法81

4.3.6 苯并[a]芘——高效液相色谱检测82

4.3.7 一氧化碳检测83

4.3.7.1 不分光红外线气体分析法83

4.3.7.2 电化学法84

4.3.7.3 气相色谱法84

4.3.7.4 汞置换法85

4.3.8 二氧化硫检测86

4.3.8.1 荧光法86

4.3.8.2 盐酸副玫瑰苯胺分光光度法86

4.3.9 二氧化氮检测89

4.3.9.1 化学发光法89

4.3.9.2 库仑原电池法90

4.3.9.3 改进的Saltzman法91

4.3.10 臭氧(O3)检测93

4.3.10.1 紫外光度法93

4.3.10.2 化学发光法94

4.3.10.3 靛蓝二磺酸钠分光光度法94

4.3.11 氨气(NH3)检测97

4.3.11.1 离子选择电极法97

4.3.11.2 靛酚蓝分光光度法98

4.3.11.3 纳氏试剂分光光度法99

4.3.12 氡(Rn)检测100

4.3.12.1 闪烁瓶法100

4.3.12.2 双滤膜法101

4.3.12.3 活性炭盒法102

4.4 空气中可吸入颗粒物测定102

4.4.1 撞击式重量法103

4.4.2 光散射法104

4.4.3 β射线法106

4.4.4 压电晶体振荡法107

4.5 空气中微生物污染测定108

4.5.1 自然沉降法108

4.5.2 撞击法109

参考文献111

第5章 室内空气品质的评价113

5.1 评价标准113

5.1.1 概述113

5.1.2 《民用建筑工程室内环境污染控制规范》(GB 50325—2010)115

5.1.3 卫生部颁布的《室内空气质量卫生规范》115

5.1.4 原国家环保局颁布的《室内环境质量评价标准》116

5.1.5 《室内空气质量标准》(GB/T 18883—2002)117

5.1.6 我国其他卫生标准117

5.1.7 国外室内空气质量标准118

5.1.8 室内热舒适标准简介121

5.2 评价方法124

5.2.1 客观评价方法125

5.2.1.1 达标评价方法125

5.2.1.2 模糊评价方法125

5.2.1.3 灰色理论评价方法125

5.2.1.4 暖体假人评价方法126

5.2.1.5 计算机模型模拟方法126

5.2.1.6 综合指数法128

5.2.2 主观评价方法129

5.2.2.1 主观评价概述129

5.2.2.2 嗅觉评价方法130

5.2.2.3 应用分贝概念的评价方法131

5.2.2.4 其他主观评价方法134

5.2.3 室内环境品质的综合评价方法134

5.3 评价程序137

5.3.1 室内空气品质现状评价的程序137

5.3.2 室内装修中空气品质预评价的程序137

5.4 室内空气污染的健康危险度评估140

5.4.1 危害鉴定140

5.4.2 暴露评价140

5.4.3 剂量-反应关系143

5.4.4 危险特征分析——患病、死亡数的估算方法143

参考文献143

第6章 室内空气污染物的控制145

6.1 污染源的控制145

6.1.1 减少释放污染物严重的建筑材料或物品的使用145

6.1.2 在生产过程中通过措施减少建材使用后的污染物的散发147

6.1.3 在建筑设计或使用过程中通过措施降低建材使用后的污染物的散发149

6.2 室内的通风与空调150

6.2.1 通风换气150

6.2.1.1 通风量150

6.2.1.2 通风效率156

6.2.1.3 通风方式158

6.2.2 空气调节164

6.2.2.1 空调系统的组成165

6.2.2.2 空调系统的优化设计165

6.2.2.3 空调的合理使用168

6.3 空气净化技术169

6.3.1 吸附技术169

6.3.1.1 吸附净化原理169

6.3.1.2 吸附剂170

6.3.1.3 吸附净化器172

6.3.1.4 影响气体吸附的因素175

6.3.1.5 吸附理论176

6.3.2 光催化技术181

6.3.2.1 光催化净化原理181

6.3.2.2 光催化剂182

6.3.2.3 光催化设备184

6.3.2.4 影响光催化效果的因素186

6.3.2.5 光催化反应动力学190

6.3.3 负离子净化技术191

6.3.3.1 空气离子的基本概念191

6.3.3.2 负离子净化的原理192

6.3.3.3 负离子的健康效应192

6.3.3.4 负离子发生设备193

6.3.3.5 影响负离子净化效果的因素195

6.3.4 臭氧净化技术195

6.3.4.1 臭氧净化的原理195

6.3.4.2 臭氧的健康效应195

6.3.4.3 臭氧发生装置196

6.3.4.4 影响臭氧净化效果的因素196

6.3.5 过滤净化技术197

6.3.5.1 纤维过滤原理197

6.3.5.2 纤维滤料的种类与性能198

6.3.5.3 过滤设备199

6.3.5.4 影响过滤器效率的主要因素202

6.3.6 静电净化技术203

6.3.6.1 静电净化原理203

6.3.6.2 静电净化装置204

6.3.6.3 影响静电净化效率的主要因素206

6.3.7 低温等离子体净化技术207

6.3.7.1 低温等离子体净化原理207

6.3.7.2 低温等离子体净化装置208

6.3.7.3 影响低温等离子体净化效果的因素210

6.3.8 组合技术212

6.3.8.1 吸附与光催化技术组合212

6.3.8.2 光催化与臭氧技术组合212

6.3.8.3 光催化与等离子技术组合213

参考文献213

第7章 建材有害物质的限量与测定216

7.1 建材有害物质的限量216

7.1.1 人造板及其制品中甲醛释放限量217

7.1.2 溶剂型木器涂料中有害物质限量217

7.1.3 内墙涂料中有害物质限量218

7.1.4 胶黏剂中有害物质限量219

7.1.5 木家具中有害物限量219

7.1.6 壁纸中有害物质限量220

7.1.7 聚氯乙烯卷材地板中有害物质限量221

7.1.8 地毯、地毯衬垫及地毯用胶黏剂中有害物质释放限量222

7.1.9 混凝土外加剂中氨的释放限量222

7.1.10 建筑材料放射性核素限量222

7.2 常用的检测方法介绍223

7.2.1 穿孔萃取法测量建材中甲醛释放量223

7.2.1.1 测量原理223

7.2.1.2 测量前的准备224

7.2.1.3 操作过程225

7.2.2 干燥器法测量建材中甲醛释放量227

7.2.2.1 测量原理227

7.2.2.2 测量过程227

7.2.2.3 干燥器法测量结果的影响因素228

7.2.3 气候箱法测量建材中甲醛释放量228

7.2.3.1 测试原理228

7.2.3.2 测试条件229

7.2.3.3 测试过程229

7.2.3.4 影响因素分析229

7.2.3.5 中美气候箱法测量甲醛释放量的方法比较230

7.2.4 色谱法230

7.2.5 可溶性重金属的检测方法230

7.2.5.1 测试原理230

7.2.5.2 测试准备231

7.2.5.3 测试232

7.2.5.4 结果处理232

7.2.6 混凝土外加剂中释放氨的蒸馏滴定测定法232

7.2.6.1 原理232

7.2.6.2 测试准备233

7.2.6.3 测试过程233

7.2.6.4 结果计算233

7.2.7 建材中有机挥发物释放量测定的非标准方法233

7.2.7.1 原理234

7.2.7.2 测试装置234

7.2.7.3 测试流程236

7.2.7.4 测试举例236

参考文献238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