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西南三江地区碰撞造山过程PDF|Epub|txt|kindle电子书版本网盘下载

西南三江地区碰撞造山过程
  • 李兴振,江新胜,孙志明等著 著
  • 出版社: 北京:地质出版社
  • ISBN:7116036393
  • 出版时间:2002
  • 标注页数:213页
  • 文件大小:5MB
  • 文件页数:219页
  • 主题词:

PDF下载


点此进入-本书在线PDF格式电子书下载【推荐-云解压-方便快捷】直接下载PDF格式图书。移动端-PC端通用
种子下载[BT下载速度快]温馨提示:(请使用BT下载软件FDM进行下载)软件下载地址页直链下载[便捷但速度慢]  [在线试读本书]   [在线获取解压码]

下载说明

西南三江地区碰撞造山过程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

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前言……………………………………………………………………………………李兴振1

第一章部分地层时代的确定、划分和对比…………………………………………李兴振1

第一节 中甸地块及其以东部分地层时代的确定、划分和对比1

一、虎跳峡一带时代不明之变质岩及泥盆系1

目录1

二、关于中甸土官村、下桥头、箐口西村一带的玄武岩的时代2

第二节金沙江构造带部分地层时代的确定、划分和对比7

一、关于石鼓群7

二、新主乡混杂岩带及其基质时代12

三、关于攀天阁—工农乡一带混杂岩及其基质时代12

四、关于德钦—巴迪一带的变质前泥盆系及雪龙山变质带13

第三节北澜沧江构造带部分地层时代的确定、划分和对比20

一、高黎贡山西侧日东—独龙江—片马—固东一带的石炭系—二叠系20

二、高黎贡山东侧怒江河谷两岸的石炭系23

三、澜沧江两侧的二叠系—三叠系28

第一节 中咱-中甸地块古生代沉积演化31

一、寒武系31

第二章 中咱-中甸地块、昌都-思茅盆地的沉积演化…………江新胜 李兴振 杜德勋31

二、奥陶系34

三、志留系38

四、泥盆系40

五、石炭系45

六、二叠系47

七、小结47

第二节 昌都-思茅盆地中、新生代沉积演化48

一、中生代背冲扩展式前陆盆地阶段沉积演化51

二、走滑拉分盆地阶段沉积演化67

三、小结72

第三章三江造山带的岩浆岩岩石学记录……………………………………………沈敢富75

第一节三江造山带岩浆岩的基本特征75

一、概述75

二、本区火成岩的重要特征76

第二节三江造山带岩浆源区物质组成与物理-化学条件的初步探索85

一、三江地区岩浆源区的划分86

二、三江造山带构造-岩浆-成矿系统演化模型的建构89

一、甘孜-理塘强应变带90

第四章 区域构造变形的基本特征…………………………………………李兴振 孙志明90

第一节变形域的划分及其基本特征90

二、中咱-中甸地块弱应变带94

三、金沙江强应变带101

四、昌都-思茅地块弱应变带110

五、澜沧江强应变带121

六、保山地块弱应变带123

七、高黎贡山弱应变带125

八、独龙江强应变带126

第二节韧性剪切带与对冲带129

一、韧性剪切带129

二、对冲带145

第五章南北主要构造单元的连接及构造单元划分…………………………………李兴振148

第一节南北主要构造单元的连接148

一、甘孜-理塘构造带的南延148

二、金沙江构造带的南延149

第二节构造单元划分150

一、划分方案150

三、北澜沧江构造带的南延150

二、各构造单元的基本地质特征152

第六章碰撞造山过程…………………………………………………………………李兴振175

第一节原特提斯期的洋陆转换与碰撞造山过程175

一、原特提斯金沙江-哀牢山带的洋陆转换与碰撞造山过程175

二、原特提斯澜沧江带的洋陆转换与碰撞造山过程176

第二节古特提斯期的洋陆转换与碰撞造山过程176

一、金沙江-哀牢山和澜沧江带的洋陆转换与碰撞造山过程176

二、昌宁-孟连和甘孜-理塘带的洋陆转换与碰撞造山过程180

第三节 中特提斯期洋陆转换与碰撞造山过程182

一、班公湖-怒江带的洋陆转换与碰撞造山过程182

二、雅鲁藏布江带的洋陆转换与新生代全面陆内汇聚造山阶段182

第四节对冲式横断山式造山带的形成及其深部机制探讨186

一、对冲式横断山式造山带的首次提出186

二、三江地区大陆造山带形成机制探讨190

三、结语200

参考文献201

英文摘要207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