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数字地震观测技术PDF|Epub|txt|kindle电子书版本网盘下载

数字地震观测技术
  • 庄灿涛等主编;中国地震局监测预报司编 著
  • 出版社: 北京:地震出版社
  • ISBN:7502821732
  • 出版时间:2003
  • 标注页数:588页
  • 文件大小:114MB
  • 文件页数:609页
  • 主题词:

PDF下载


点此进入-本书在线PDF格式电子书下载【推荐-云解压-方便快捷】直接下载PDF格式图书。移动端-PC端通用
种子下载[BT下载速度快]温馨提示:(请使用BT下载软件FDM进行下载)软件下载地址页直链下载[便捷但速度慢]  [在线试读本书]   [在线获取解压码]

下载说明

数字地震观测技术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

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第一章中国数字地震观测技术系统1

第一节中国数字地震观测技术的发展1

第二节中国数字地震观测系统的设计思想2

2.1国家数字地震台网2

2.2区域数字地震台网3

2.3流动数字地震台网3

2.4数字强震观测系统3

2.5数字地震台网测试和维修系统4

2.6地震速报系统的建设4

第三节中国数字地震观测系统的技术构成4

3.1总体技术结构4

3.2数字地震台网的组成6

3.3技术准则8

第四节中国数字地震观测系统的主要技术系数9

4.1用户要求的分析9

4.2主要技术参数的选择11

第二章新型地震计15

第一节力平衡式拾震器原理15

1.1伺服式拾震器的工作原理15

1.2几种反馈比例微分放大线路17

1.3STS-1型宽频带拾震器21

第二节JCZ-1型甚宽带地震计22

2.1仪器结构22

2.2仪器性能与技术指标25

2.3关键技术26

2.4仪器安装与调试28

2.5地震计参数测定与标定32

2.6地震计传递函数34

2.7地震计常见故障分析35

第三节CTS-1型宽频带地震计37

3.1仪器结构37

3.2仪器性能与技术指标39

3.3关键技术41

3.4地震计参数测定与标定45

3.5地震计传递函数47

3.6地震计常见故障分析48

第四节FBS-3型宽频带地震计49

4.1概述49

4.2系统设计50

4.3传递函数及标定51

4.4数字记录地震图53

第五节FSS-3DBH型井下地震计54

5.1引言54

5.2FSS-3DBH型反馈式井下地震计的组成54

5.3拾震器的性能指标及综合测试结果57

第六节SLJ-100型加速度地震计62

6.1概述62

6.2型号及意义64

6.3SLJ系列加速度传感器技术指标64

6.4仪器的安装及标定64

6.5用户用须知66

第三章地震数据采集器及其应用软件67

第一节EDAS-3型16位地震数据采集器67

1.1EDAS-3地震数据采集器功能简介67

1.2EDAS-3地震数据采集器的结构68

1.3技术指标70

第二节EDAS-C24型24位数据采集器71

2.1基本功能71

2.2基本结构73

2.3前后面板74

2.4连结供电电源74

2.5连结通讯设备或计算机75

2.6连结地震计76

2.7GPS天线的安装77

2.8关于LED面板显示77

2.9EDAS-C24技术说明79

第三节EDAS-3地震数据采集器的设置与监控软件80

3.1EDAS-SMS软件简介80

3.2EDAS-3型采集器的设置82

3.3截取波形数据并存盘93

3.4EDAS-SMS参数文件说明94

第四节EDAS-3M数字地震采集器数据回放软件97

4.1EDASM-DRS软件简介97

4.2EDAS-3M的设置98

4.3事件数据回放101

4.4打开事件数据文件104

4.5使用滑动杆浏览波形文件105

4.6设置通道参数105

4.7设置窗口参数106

4.8颜色设置107

4.9波形数据文件格式转换107

4.10获得可编辑的EDSA-3M工作参数107

4.11显示EDAS-3M的历史记录信息107

4.12显示快捷工具按钮108

4.13显示信息控制栏108

4.14波形打印输出109

第五节DRX-3型地震数据接收器110

5.1DRX-3型地震数据接收器功能简介110

5.2DRX-3型地震数据接收器的对外连接110

5.3DRX-3型地震数据接收器的操作说明111

第六节地震数据采集器中的GPS授时技术114

6.1GPS授时技术简介114

6.2地震数据采集器中的授时技术115

6.3G-181型GPS同步时钟116

第四章数字地震观测系统的传递函数和标定117

第一节线性动态系统和传递函数117

1.1线性动态系统概念117

1.2线性动态系统的方程119

1.3线性动态系统传递函数123

1.4线性动态系统复频特性124

1.5傅立叶变换与拉普拉斯变换126

1.6传递函数的极点分布和系统稳定性129

1.7传递函数的零极点位置和频率特性131

1.8一阶线性动态系统的分析133

1.9二阶线性动态系统的分析133

第二节FBS-3A型地震计电流标定方法140

2.1引言140

2.2电流标定一般原理140

2.3方波电流标定的输出响应142

2.4正弦电流标定的输出响应144

2.5电流标定的实际应用148

2.6结语149

第三节FBS-3A型地震计的传递函数150

3.1引言150

3.2FBS-3A型地震计系统的结构150

3.3FBS-3A型地震计的传递函数150

3.4FBS-3A型地震计的零、极点分析154

3.5FBS-3A型地震计的幅频、相频特性分析155

3.6FBS-3A型地震计传递函数的应用情况156

3.7结语156

第四节常用地震计的标定157

4.1地震计二阶传递函数测定157

4.2地震仪传递函数的实验与测定160

4.3常见地震计的标定165

4.4地震仪系统标定参数使用说明168

4.5数学地震仪常用计算方法169

第五章数字地震台网的通讯技术171

第一节基本概念与原理171

1.1采样定理171

1.2信源和信道编码172

1.3采样、量化、编码及译码172

1.4码型变换174

1.5二进制数字信号的调制与解调175

第二节模拟通信系统和数字通信系统178

2.1模拟通信系统179

2.2数字通信系统179

2.3数字信号传输180

2.4无线数据传输189

2.5无线电信道191

2.6地震遥测仪号的中继和中转201

第三节数字地震台站的前后台机的通讯设置205

3.1网卡设置205

3.2检测前台机与后台机之间网络通讯206

3.3SCOUNIX操作系统下D-LINK网卡安装方法207

3.4修改前台机的IP地址208

3.5共享软件(SCOVisionFS)209

3.6设置共享210

3.7Ftp的基本用法210

第六章数字地震台网与台网中心212

第一节区域数字地震台网212

1.1引言212

1.2任务、布局和基本功能213

1.3技术系统的整体指标和基础设备214

1.4区域数字地震台网中心218

1.5有线数据传输223

1.6无线数据传输228

1.7人工值守区域数字地震台237

第二节国家数字地震台网238

2.1综述238

2.2台站的基本技术组成和主要技术指标244

2.3国家数字地震台网中心248

第七章人机交互式单台的分析处理系统256

第一节系统简介和安装256

1.1运行环境256

1.2安装NNVS-IAS系统256

1.3安装VersionFS257

第二节目录结构及文件配置257

2.1目录结构257

2.2文件格式说明258

第三节人机交互分析处理地震事件261

3.1NNVS-IAS启动261

3.2调整显示界面263

3.3识别震相268

3.4数据编辑272

3.5文件操作279

3.6定位280

第四节震中显示界面281

4.1文件操作282

4.2背景地图配置283

第五节有关文件说明285

5.1NNVS-IAS.INI文件说明285

5.2EDAS-HD参数文件说明287

第八章人机交互式区域台网的分析处理系统291

第一节引言291

1.1发展历程291

1.2功能描述291

1.3必备知识292

第二节软件的安装与配置292

2.1软件运行环境292

2.2软件安装293

2.3按用户要求修改WaveView配置文件293

2.4控制震相名选择弹出菜单298

2.5配置背景地图文件302

2.6建立工作账户及设置工作环境305

第三节交互式分析处理数字地震记录310

3.1软件启动及交互分析界面概况310

3.2调整界面显示314

3.3震相数据采集、编辑与定位322

3.4通道波形数据处理335

3.5选择控制辅助分析工具347

3.6事件文件操作353

第四节震中图显示界面操作357

4.1震中图显示界面介绍358

4.2震中图操作358

4.3利用浏览器在远程浏览地震消息362

第五节地震定位程序365

5.1地震定位程序的启动与使用365

5.2Isec的用法365

第六节交互分析系统的输入输出文件说明368

6.1事件数据文件结构368

6.2震相保存数据文件结构377

6.3地震定位震相文件结构378

6.4定位产出数据文件结构378

6.5质量评介方法介绍387

6.6其它配置文件387

第九章区域数字地震台网中心的实时数据处理系统390

第一节实时地震数据处理系统概述390

1.1实时地震数据处理系统简介390

1.2系统配置390

1.3主要技术指标391

1.4系统结构图392

第二节实时地震数据处理系统的安装392

第三节实时地震数据处理系统的设置393

3.1实时处理系统初始化设置393

3.2文件格式说明397

第四节实时地震数据处理系统运行与维护402

4.1系统启动402

4.2系统任务用法403

4.3实时系统的自引导功能404

4.4单台实时波形显示404

4.5实时系统监测窗口407

4.6系统维护与日常管理409

第五节几个常用命令和格式411

5.1SCOUnix系统下软盘的使用411

5.2常用Unix命令简介411

5.3evtfile.h412

5.4response.h416

5.5phase.h417

第十章国家数字地震台网中心与分中心的软件处理系统419

第一节人机交互定位系统419

1.1引言419

1.2基本功能419

1.3系统设备基本配置419

1.4软件特点420

第二节人机交互地震目录处理软件420

2.1引言420

2.2基本功能420

2.3系统运行环境420

2.4软件特点421

第三节国家数字地震台网中心WEB网站421

3.1WEB的简单介绍及建立网站的目的421

3.2建设站点所用的技术和软件421

3.3客户、服务器、数据库422

3.4网页结构422

3.5台网中心提供的地震数据的服务423

第四节国家数字地震台网分中心软件系统423

4.1“国家数字地震台网分中心”主页423

4.2地震目录的管理与服务423

4.3地震观测报告的管理与服务426

4.4地震波形的管理与服务426

4.5震源机制解管理与服务433

4.6数据自动请求服务系统(AutoDRM)434

4.7人机交互处理系统435

第五节数字地震台(网)的资料产出444

5.1地震台站的资料产出444

5.2国家数字地震台网中心的资料产出447

第六节国家数字地震台网分中心技术系统构成448

6.1分中心的基本任务449

6.2计算机网络设计451

第十一章数字地震台站与台网的软件处理系统453

第一节系统概述453

1.1系统简介453

1.2数字地震台网甚宽带数字地震台上位机系统硬件结构453

第二节实时处理系统454

2.1系统安装与配置454

2.2实时处理软件的安装与配置469

第三节启动系统472

3.1系统的启动472

3.2情况显示区473

第四节日志浏览474

4.1浏览日志474

4.2令管理476

4.3复位478

4.4退出478

第五节参数调整478

5.1台站参数设置478

5.2通讯参数设置479

5.3EDAS-C24参数设置480

5.4检测器参数设置482

5.5数据转发设置483

5.6事件记录设置484

5.7连续记录设置485

5.8报警参数设置485

5.9硬盘维护设置486

5.10在线(实时)波形打印设置486

第六节实时波形显示487

6.1窗口介绍487

6.2菜单的使用488

第七节浏览波形488

7.1文件窗口488

7.2波形回放窗口介绍及重新设置488

附录1数字地震观测技术规范490

第一篇地震台站491

第一章基本任务与要求491

第二章勘址与建设492

第一节台站勘址492

第二节台站建设492

第三节供电与避雷492

第三章技术系统要求493

第一节地震仪的配置与要求493

第二节安装与标定493

第四章运行与质量监控494

第一节时间服务494

第二节脉冲监视494

第三节系统维护494

第五章资料分析与处理495

第一节震相分析495

第二节地震参数测定495

第三节单台报告编写496

第四节地震数据报送496

第六章地震速报496

第一节速报任务与震级496

第二节速报内容497

第三节速报时间497

第四节速报数据处理与报送497

第七章资料保存与交换497

第一节波形资料的格式与要求497

第二节资料的管理与保存498

第二篇遥测地震台网498

第一章构成与任务498

第二章遥测地震台站499

第一节台站选址499

第二节台站建设499

第三节台站仪器配置与技术要求500

第三章遥测台网中心500

第一节选址与建设500

第二节设备配置与功能501

第三节数据处理系统501

第四章数据传输与中继502

第一节传输类型502

第二节传输信道502

第五章运行与质量监控502

第一节台站监控502

第二节台网运行与质量控制503

第三节台网数据处理与地震速报503

第四节台网资料产出与发布504

规范附录504

规范附录1台站应避开部分振动干扰源的最小参考距离504

规范附录2国家数字地震台网中NCDSN台站的仪器配置504

规范附录3地震台站的仪器设备配置505

规范附录4地震台站辅助设备配备一览表506

规范附录5台站观测日志507

规范附录6地震观测系统的故障诊断方法507

规范附录7震相读数精度和清晰度规定507

规范附录8近震震级量规函数表508

规范附录9长周期地震仪面波震级的量规函数σ763(△)表508

规范附录10浅震的10倍Q值表和Q(△,H)值曲线图509

规范附录11测量体波与面波振幅和周期的方法511

规范附录12数字地震台站台名和代码表(暂定)511

规范附录13单台报告中震相代码符号的规定513

规范附录14单台地震报告的格式517

规范附录15国际资料交换数据格式517

规范附录16速报数据文件格式518

规范附录17地震观测系统频率特性测定与计算518

规范附录18震级计算公式521

规范附录19动态范围的计算522

规范附录20选台报告内容522

规范附录21遥测地震台站与台网中心供电、避雷、天线建设要求523

规范附录22台站仪器安装要求524

规范附录23台网中心仪器安装与调试524

规范附录24台网中心共享数据格式525

附录2建设一个合格的地震台网526

第一节怎样做才能建成一个合格的地震台网526

第二节计划及可行性研究526

2.1成功的第一步:确定目的及可行性研究526

2.2成功的第二步:资金的合理使用527

2.3成功的第三步:明确一个合理的期望529

2.4确定台网的布局530

第三节选择一个正确的系统531

3.1选择地震计531

3.2地震数据采集533

3.3从远处台站到处理中心地震数据传输的总的考虑536

第四节地震台站位置的选择538

4.1室内研究538

4.2野外研究539

4.3使用模型来确定台网的性能540

第五节遥测通讯链路的测定541

5.1需要进行RF测量541

5.2RF干扰的问题542

5.3选择台站位置应准备的资料542

第六节购买地震系统543

6.1投标过程543

6.2厂家的选择543

6.3设备的选择544

6.4地震仪器设备的市场是一个很小很小的市场545

第七节地震台站的场地准备545

7.1目的545

7.2地震计室的类型545

7.3地表地震计室的简要说明546

第八节安装549

第九节调整你的地震台网550

第十节运行你的地震台网551

10.1任务的组织551

10.2系统管理551

10.3传感器的标定552

10.4数据存档552

10.5地震数据的分发553

附录3数字台站与台网的辅助装置554

第一节GPS同步数字钟554

1.1概述554

1.2基本工作原理554

1.3性能指标555

1.4时间输出信号格式与接线555

第二节台站台网的供电设施557

2.1电源种类和常用电源设备557

2.2供电方式及要求560

2.3常用供电方式及交、直流供电自动切换560

2.4电源线电源保险选用562

2.5交流电源用闸刀、开关保险管(丝)和插座的正确连接562

2.6漏电保护器563

第三节台站台网的接地和避雷装置563

3.1概述563

3.2对地线及接地的要求563

3.3雷电进入的途径565

3.4常用避雷措施565

附录4其他资料或知识567

第一节记录资料数字化的基本知识567

1.1采样间隔与采样率567

1.2Nyquist频率567

1.3采样定理与去假滤波567

1.4间隔采样(样品抽取)568

1.5数字地震资料的产出过程568

1.6传递函数569

1.7数字地震资料的记录形式571

1.8数字地震记录含义571

第二节数字地震资料的常规处理573

2.1仿真技术573

2.2利用速度平坦型数字地震资料直接测定面波震级574

第三节数字地震台阵577

3.1引言577

3.2台阵响应的计算577

3.3f-k分析578

3.4利用台阵记录震相数据测定震中位置的误差估计579

3.5利用速度滤波增强后续震相580

第四节流动数字地震观测581

4.1流动数字地震观测系统的技术特点581

4.2流动数字地震观测系统的主要技术指标582

4.3流动数字地震观测系统建设实施技术方案584

4.4中国流动数字台网的建设与应用586

第五节推荐网址588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