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干旱区免灌植被及其恢复PDF|Epub|txt|kindle电子书版本网盘下载

干旱区免灌植被及其恢复
  • 黄培佑编著 著
  • 出版社: 北京:科学出版社
  • ISBN:7030094719
  • 出版时间:2002
  • 标注页数:154页
  • 文件大小:11MB
  • 文件页数:169页
  • 主题词:

PDF下载


点此进入-本书在线PDF格式电子书下载【推荐-云解压-方便快捷】直接下载PDF格式图书。移动端-PC端通用
种子下载[BT下载速度快]温馨提示:(请使用BT下载软件FDM进行下载)软件下载地址页直链下载[便捷但速度慢]  [在线试读本书]   [在线获取解压码]

下载说明

干旱区免灌植被及其恢复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

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第一篇 中国干旱区的自然环境3

1.中国干旱区及其成因3

1.1 中国的干旱区3

1.2 中国干旱区的特点3

1.3 干旱气候的成因3

1.3.1 干旱与干旱区3

1.3.2 气候与地带性气候4

1.3.3 青藏高原效应5

1.4 干旱、半干旱气候区的划分6

1.4.1 气候分类6

1.4.2 降水量为依据的气候分带问题7

1.4.3 干湿气候的划分7

1.5 中国干旱区的范围13

2.干旱区的气候15

2.1 天气与气候15

2.1.1 天气15

2.1.2 气候15

2.2 降水与蒸发15

2.2.1 干旱区降水的特点16

2.2.2 降水的时空分布16

2.2.3 蒸发22

2.3 光热资源23

2.3.1 干旱区的太阳辐射24

2.3.2 干旱区的热量资源26

2.3.3 生长季与积温28

2.4 风沙活动31

2.4.1 背景31

2.4.2 风沙强度与频度33

2.4.3 风沙的分布形势33

2.4.4 季节的风沙分布35

3.干旱区的水资源36

3.1 降水36

3.1.1 干旱区的水汽来源36

3.1.2 降水的空间分布38

3.1.3 湿岛38

3.1.4 山地水源38

3.2 干旱区的河流41

3.2.1 干旱区河流的特征41

3.2.2 洪水与枯水41

3.2.3 地表水的水质42

3.3 湖泊44

3.4 沼泽45

3.5 地下水源45

4.干旱区的土壤47

4.1 荒漠土壤概况47

4.1.1 气候的影响47

4.1.2 生物因素的影响48

4.1.3 地形的影响49

4.2 荒漠土壤49

4.2.1 灰漠土49

4.2.2 灰棕漠土50

4.2.3 棕漠土52

4.3 龟裂土与风沙土53

4.3.1 龟裂土53

4.3.2 风沙土54

4.4 盐土与碱土55

4.4.1 盐土及其形成55

4.4.2 碱土及其形成58

参考文献60

第二篇 干旱区的自然植被——免灌植被65

5.中国干旱区荒漠植被的特征65

5.1 荒漠植被的一般特征65

5.2 空间分布的特征66

5.2.1 空间分布呈明显不均匀性66

5.2.2 空间分布格局剖析68

5.3 先锋植被的特征72

5.4 荒漠植物群落的更新与演替73

6.荒漠植被生存与水源75

6.1 生命与水75

6.1.1 水是生命的摇篮75

6.1.2 有机体水的恒定是陆生适应的永恒课题76

6.1.3 有机体的含水与生命活动78

6.1.4 水的生理生态作用79

6.2 荒漠植被对水的依存80

6.2.1 短命植物对水的依存80

6.2.2 植物层片对水的依赖82

6.2.3 旱生植物生命活动节律与水的相关性82

6.3 水的空间梯度与植被的空间格局83

6.4 降水与植物需水量的矛盾83

6.5 干旱区降水对植被的作用与植被对降水的反作用84

7.中国荒漠植被的主要类群及其空间分布格局86

7.1 荒漠植被的主要类群86

7.1.1 胡杨86

7.1.2 梭梭87

7.1.3 柽柳88

7.2 荒漠植被空间分布格局的探讨88

8.荒漠免灌植被的衰退91

8.1 荒漠植被普遍衰败91

8.1.1 荒漠植被概貌91

8.1.2 植被衰退的片段92

8.2 植被衰退的原因94

8.2.1 垦伐94

8.2.2 开发造成自然河水分布的改变94

8.2.3 资源的滥用94

参考文献95

第三篇 干旱区免灌植被生繁规律及其恢复99

9.免灌植被自然更新与恢复99

9.1 干旱气候与植被现象99

9.2 免灌植被及其生态价值99

9.2.1 免灌植被99

9.2.2 地史过程的产物100

9.2.3 极端生境的植被100

9.2.4 历史的回顾101

9.3 干旱区免灌植被的自然更新与恢复现状102

9.3.1 气候的作用102

9.3.2 近期研究的进展102

10.干旱区植被的自然生繁与人工营造104

10.1 免灌植被的自然存续104

10.1.1 更新苗的补充现象104

10.1.2 沙拐枣及梭梭的幼苗104

10.1.3 胡杨与柽柳107

10.1.4 短命植物108

10.2 荒漠区几种植被类型的自然建群109

10.2.1 柽柳109

10.2.2 胡杨自然建群现象110

10.2.3 琵琶柴的建群110

10.2.4 积水地建群现象111

10.3 人工引种与营造植被111

10.3.1 适宜种的筛选与引种研究111

10.3.2 引种驯化及营造耐旱植被的成效111

10.4 直播育林与移植营林的比较113

11.干旱区植被及其营造的剖析115

11.1 缺水是植被恢复的制约因素115

11.1.1 缺水限制自然植被的繁荣115

11.1.2 缺水对重建方式选择的限制116

11.2 干旱区灌溉营造植被的可行性与局限性116

11.2.1 源于农耕模式的灌溉造林117

11.2.2 对自然植被研究的不足117

11.2.3 灌溉不是植被恢复与营造的惟一方式118

11.2.4 灌溉造林的效果估价118

11.3 乔、灌、草各尽其宜的干旱区生态建设策略120

11.3.1 自然植被120

11.3.2 植被恢复与重建应以免灌植被为主体121

11.4 免灌植被与灌溉植被的局限性及其互补121

12.干旱区植物种子萌发与幼苗定居的适应123

12.1 种子萌发及其特异现象123

12.1.1 种子萌发的一般进程124

12.1.2 荒漠植物种子的萌发126

12.2 从休眠的种子到嫩苗127

12.3 幼苗对环境适应的进程128

12.3.1 从早春到入夏的幼苗与环境128

12.3.2 实际记录130

12.3.3 嫩苗适旱结构的发展130

12.3.4 幼苗生长与环境134

13.荒漠免灌植被恢复的理论与实践137

13.1 实生苗与移植苗对植被恢复的比较137

13.1.1 实生苗137

13.1.2 移植苗137

13.1.3 嫩苗移植139

13.2 幼苗期与环境140

13.2.1 幼苗早期的环境需求140

13.2.2 生态学的分析140

13.2.3 实例分析141

13.3 幼苗耐旱能力的发展143

13.3.1 多年生植物幼苗的适应143

13.3.2 短命植物的适应途径143

13.3.3 多年生植物苗期与短命植物的比较145

13.3.4 从种子萌发到适应干旱的苗145

13.3.5 露地育苗及现场观测146

13.4 旱生植物的生活周期与环境147

13.4.1 系统发育与演化147

13.4.2 生命与生命维持系统149

13.4.3 异质生境中完成生活周期的实质149

参考文献150

结束语153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