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古代白话小说形态发展史论PDF|Epub|txt|kindle电子书版本网盘下载

古代白话小说形态发展史论
  • 鲁德才著 著
  • 出版社: 天津:南开大学出版社
  • ISBN:7310018257
  • 出版时间:2002
  • 标注页数:296页
  • 文件大小:14MB
  • 文件页数:308页
  • 主题词:

PDF下载


点此进入-本书在线PDF格式电子书下载【推荐-云解压-方便快捷】直接下载PDF格式图书。移动端-PC端通用
种子下载[BT下载速度快]温馨提示:(请使用BT下载软件FDM进行下载)软件下载地址页直链下载[便捷但速度慢]  [在线试读本书]   [在线获取解压码]

下载说明

古代白话小说形态发展史论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

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为特定地区话语对象所理解和把握的话语1

——卖艺为生的说书人1

——说书体的叙事结构1

——说和听审美关系影响人物性格塑造1

——打通说与听线路的套语—含有说书人装饰成分的小说人物的言语1

目录1

——诉诸听觉的第三人称或全知全能的叙事观点1

——即兴或半即兴的临场表演1

说和听的审美关系决定了两者区别1

一、文言与白话两种不同类型的小说1

第一章总论:古代白话小说的发展系统1

二、白话小说与文言小说是两个发展系统9

从说和听的角度寻找白话小说源头与发展轨迹9

——唐话本俗讲变文已提供叙事语式的雏形9

——宋元讲史与话本奠定了白话小说的叙事模式9

——明清白话小说是阅读的说书体小说9

——《金瓶梅》与明天启以降小说家与批评家向传统叙事模式的挑战9

——两种不同的创作意旨与体制14

——讲史与小说衍生出明清白话小说的横向系统14

三、说话四家非是小说四家14

属小说类的只有讲史与小说(银字儿)两家14

四、白话小说的横向发展系统16

讲史、公案、世情、侠义、神仙志怪为白话小说的横向发展系统16

——横向系统的子目系统又各自有独立的纵向发展系统16

——历史小说发展系统:宋元已具说三分、说五代、杨家将、狄青的子系统16

——明清说汉书、三国、说唐、杨家将、说岳系统的传承16

——公案小说系统:宋元公案的四种形态16

——明代公案16

——清公案与侠义的合流16

——由宋元说唱到话本的第一次互动22

——话本与平话向明清说书体小说的提升,小说家参与通俗化促销的悲剧22

五、民间说书与白话小说交叉互动的反思22

中国文化的两个横断面雅文化与俗文化22

第二章敦煌话本的叙事形态27

一、说与唱给听众听的话本27

寺院(戏场)为未出家人讲说的变文27

——俗讲向市俗化戏场化转化27

——唐可能有固定的演出场所和专业演员27

——敦煌话本是话本而不是变文27

——说话人抒情功能的必要性30

——反诘配以诗文30

——反诘句30

二、说话人的叙事角30

说话在“说”变文与话本30

三、变文俗讲与话本的叙事语式32

押座文与解座文32

——《韩擒虎话本》的引文32

——亦文亦白的叙事话语32

——转换视点空间的“忽见”32

——骈丽的排比句状物写人32

——远离作者干预的人物自己的话语36

——不成熟的间接引语36

含宗教色彩的作者干预了人物话语36

四、人物话语的转述36

第三章中国人的历史意识与历史演义小说42

一、六经皆出于史42

史官的职能42

——古史官不同职守的记述创造了不同文体42

——文言小说是史乘支流之一42

——白话小说接受了史传的培植42

——探究治乱兴亡的永恒常道44

——孔学借史明经的批判精神44

古史家首务为传述历史真实44

二、古史求实传真与经世致用精神44

三、历史真实与艺术真实的困惑47

小说的历史品格与补正史之遗功能的强调47

——叙述功能与方法同历史有一致性47

——真实的反映历史生活同史家追叙真人真事有相通之处47

——小说家实录其事的声明未必是作家本意47

——历史生活事实的真实与艺术真实是作家的困惑点47

——清代英雄传奇的泛滥50

——《隋史遗文》向列传体英雄传奇倾斜50

——列传体为本位的小说50

本纪与列传规范了历史小说形态的创作走向50

四、本纪与列传的变体50

五、时间与空间的分割度53

演说前朝故事的过去式53

——本纪体与列传体的时间刻度53

——时间与空间比例影响事件与人物的分配53

六、讲述与人物自我再现的侧重点55

讲述强调叙事的时间性55

——《隋唐两朝志传》与《三国志通俗演义》时空分割比较55

——揭示前朝盛衰成败的经验教训为讲史平话的创作目的61

——评议始于史家的论赞61

——适应说与听需要的评议61

有说有议的讲史平话61

一、开篇诗文显示了讲史意旨61

第四章宋元讲史奠定了历史演义小说的叙事模式61

二、说话人叙述语占主体的两种话语形式64

说话人叙述语占了主体地位64

——史上大事的叙事多抄自正史64

——叙说征将列阵的民间说书话头64

——引咏史诗、民间成语入小说66

——叙述干预的二种职能66

打通叙述者与信息接受者的线路66

三、说书人的叙述干预66

四、单向与双向人物话语的双音符69

史传式的单向对话69

——忽视人物个性化语言的把握69

——精彩的双向对话撷自民间69

——讲述语与转述语相互错位69

——“恁地恁地”特殊的转述语式69

——以诗代言69

——正是与真是73

——如何?诗曰……73

——只见与但见73

五、平话的叙事套语73

——有诗为证与胡曾诗为证73

——开卷诗文73

话说与却说73

第五章从《三国志》、《三国志平话》到《三国志通俗演义》的情节提炼77

一、围绕主题提炼情节77

二、按照人物性格核心提炼情节79

争得霸主地位的条件79

——赋予争霸英雄主导性格79

——吕布见利忘义性格的强化79

——貂婵与连环计的变异79

——袁绍的悲剧性格79

——既奸又雄的曹操性格提炼79

———作者的理想人物刘备79

——三顾茅庐的情节演化79

——“火攻计”、“苦肉计”、“诈降计”96

——草船借箭几番变动96

——何以让蒋干盗书96

——诸葛亮过江吊孝的用意96

——周瑜与诸葛亮的冲突为磁力线联结两个集团的矛盾96

表现三雄争霸诸种矛盾关系的赤壁之战96

三、切忌性格塑造的平均数96

——历史的周瑜与小说的周瑜96

——华容道义释曹操的私义102

——刘备感情膨胀葬送了蜀军102

——关羽悲剧性格酿成荆州失守102

——三国的没落、马下失天下的子侄们102

——斩华雄,诛文丑、蔡扬,释黄忠在正史并未记在关羽名下102

隆中对策的得失102

四、历史学家与文学家的侧重点102

第六章《水浒全传》与七十一回本《水浒传》的叙事形态112

一、“看官听说”的说者112

《水浒全传》源于词话本《水浒》112

——全知全能的说话人112

——全知叙述的功能112

二、言语性的动作117

透过人物行动展示人物性格与心理117

——非武松面上无酒,只是写施恩心头有事117

——并列相隔空间的心理话语117

——散文的诗意化119

——有助于刻画人物性格的诗词不可尽除119

——化韵为散119

三、化韵为散的金本《水浒传》119

适合说唱的诗赞未必为阅读小说所必须119

四、叙述者移位123

叙事观点的调整与改变123

——一片都是听出来的123

——是李小二眼中事123

——叙述者移位123

——表现人物心理活动的内视点126

——流动的多视点126

——“只见”、“看”、“望”、“但见”的区分126

——内视点与叙述者描述的交融126

人物的内视点126

五、流动多视角组合的内视点126

六、视觉节奏空间131

视觉节奏空间处理的文化哲学思想依据131

——以“自我”为中心的空间转换131

——时空切割的尺度131

第七章宋元公案诸形态135

一、宋元法家公案集135

——五代和凝父子编选的《疑狱集》135

——南宋郑克《折狱龟鉴》135

——南宋桂万荣《棠荫比事》135

——法家公案集为话本公案提供了素材北宋《名公书判清明集》135

——“负心类”也属私情公案139

——带三词(诉词、辩词、判词)的公案小说139

二、罗烨《醉翁谈录》的“公案”与私情公案139

可能属于话本小说公案系统的“公案”139

——私情公案的《张氏夜奔吕星哥》139

三、花判公案143

判词带有戏谑性质非为独立的公案小说143

——花判公案不是小说的一种体制145

——亦文亦白的私情公案与《绿窗新话》中公案的区别在带不带三词145

——话本公案系说书体小说145

“公案”为公案小说的泛称145

四、几种公案小说形态比较145

——由唐至清都有花判145

第八章明代短篇白话公案小说集150

一、短篇白话公案小说集的版本系统150

——《详刑公案》150

——《律条公案》150

——《廉明公案》150

——《详情公案》150

——《诸司公案》150

——《明镜公案》150

——公案小说集篇目又被法家类书移植156

——有的题材源于法家公案集156

——《廉明公案》六十三篇袭自《萧曹遗笔》156

二、似法家书非法家书156

类目、案例、判词与法律文书与法家公案集相似156

——有真实记述也有虚构的志怪类163

——偶然因素构织小说163

——贯彻始终的视角163

——没有说话人的第三人称叙事163

——一人一事的叙事结构163

——近似白话小说的语言163

——《滕同府断庶子金》家产争夺案163

——揭示性压抑的《王者辨猴淫寡妇》163

——《洪大巡究淹死侍婢》与《刘县尹判误妻强奸》163

具有小说因素的《戴府尹断姻亲误贼》163

三、似小说非小说163

四、公案小说集与古代法律170

宣传法制的小说法典170

——封建等级的特权170

——维系父系的家长制170

——男性为中心的夫权支配170

——保护官吏特权的“部议”170

——刑罚有贵贱之分170

——明成化说唱词话包公案八种181

——宋元话本与杂剧中的包公181

一、宋元明话本、杂剧、唱本的包公案181

第九章《百家公案》与《龙图公案》的形态181

清官崇拜的社会心理181

二、《百家公案》版本与题材源流187

日本名古屋蓬左文库藏《包龙图判百家公案》187

——韩国汉城大学藏《包孝肃百家公案演义》187

——《百家公案》书首的《包待制出身源流》移自成化唱本《包待制出身传》187

——其他各回沿袭法家类书、杂剧、话本、唱本与文言笔记187

——第三人称评述模式191

——不成熟的说书人套话191

各自独立的分卷分回的体制191

三、说书体小说体态的《百家公案》191

四、《龙图公案》的叙事体态195

《龙图公案》分繁本简本195

——对偶的排目原则195

——则目题名取文中词语195

五、《百家公案》与《龙图公案》形态的异同198

《龙图公案》四十九篇文盗自《百家公案》198

——《龙图公案》删除了说书人的套语198

——《龙图公案》叙事形式近于白话公案小说集198

——《百家公案》属说书体小说198

——传统价值系统与现实生活的价值观的两重心理意识矛盾206

——儒家理想人格的幻灭206

第十章小说搀和了戏剧因素的《儒林外史》206

中国文化的发展性格206

一、沉重的理性思维206

二、隐身的客观的叙述者208

传统叙事模式的突破208

——以人物的声音为主旋律208

——个性化的肖像彩绘208

——主观逻辑与客观逻辑的矛盾211

——喜剧性因素中含悲剧性211

二律背反是《儒林外史》实现讽刺任务的基本方法211

三、二律背反的互动211

四、突转过程的延长与压缩215

古优语“言非若是,言是若非”的诡辩手法215

——突转过程的延长压缩突转过程,两种相反情势立即相接215

——“顺其所好,攻其所蔽”215

——场面描写的突转法215

——讽剌的隐喻性215

——象外之象的隐喻215

——名为长篇实为短制219

——理想与现实的反差219

五、取其一点,不及其余219

性格塑造不求多侧面219

六、扬州评话的语式222

范进中举的滑稽场景222

——咸淡相宜的对白222

——形象性造型性话语222

——对比、排列、反复222

不同版本叙述分层不同,叙述者也不同226

——主层叙述的叙述者是准226

——第三人称的有限视角226

一、谁是小说的叙述者226

第十一章《红楼梦》的叙事模式226

二、叙述视角的越界与混合231

含石头影子的第三人称叙事角231

——变通人称时态侵入全知模式231

——戏剧性对话分担叙事任务231

——渗透作者意识的人物话语231

三、“每一个人物都是自己话语的创造者”233

初看容易细思难233

——宝玉被打中各类人的心态233

——王熙凤个性化言语233

——以庄禅意识探寻《红楼梦》的艺术世界238

——禅家超越物体的思维三层次238

四、庄禅意识与《红楼梦》的主题意识238

庄子的人生体验与了悟238

——真我与社会我的矛盾242

——完成自我与超升的追求面发生了偏差242

——社会时代缺乏自我更新的机制242

——贾宝玉缺少创造人物的特殊素质和行为242

——庄禅的思想武器也不灵光242

——贾宝玉的真性观242

——假玉真石的出身242

贾宝玉理想人格的追求242

五、假象见义——真如世界的追求242

六、象外之象248

人物群体构成意象248

第十二章游侠的历史变迁254

一、古游侠意识与侠的形态254

史马迁界定秦汉社会侠的三种形态与游侠的精神特征254

——游侠与刺客的区别254

——游侠与刺客都属于“不轨正义”的文化离轨者254

——魏晋小说中没有纯正的游侠257

游侠的豪强化群体化257

二、汉魏侠的豪强化257

三、唐代小说亦豪亦侠的侠260

唐小说提供了侠的诸种形态260

——唐始有小说意义上的武侠小说260

——轻功、剑术、暗器260

——西域“胡人”盗宝引入小说260

——刺客、游侠、豪侠界限越来越模糊260

——《水浒传》体现了宋明时代侠的形态与观念,游侠特立独行与投靠官府的两难境地265

——武林和绿林的道德价值观念与规范265

浑身透着市民的世俗气265

四、宋明侠的世俗化265

五、清代侠的官化与雌化268

题材扩大类型多样268

——《三侠五义》的任侠意识268

——皇家卫士与报清官知遇之恩268

——侠官化雌化的原因268

——北侠欧阳春尚存古游侠遗风268

——潇洒人生的蒋平268

——盛于明继于清的性爱小说275

——性把人类带进了文明,文明惩罚了性275

深受生殖文化影响的中国文化275

第十三章古代性爱小说的性心理意识275

一、没有性就没有文化275

二、性爱贫弱的时代最爱谈性277

传统人格定势的片面性277

——追求感官快乐的士子们心态与人格追求277

——守节寡妇的性苦闷与性违规277

——小妾们玩弄风流反被风流玩弄277

——痴婆子由新奇到性受害者的悲剧道路277

——全面性满足导致性死亡277

——性爱对象扩大与占有的社会原因284

——女狐仙女是男性的性妄想284

三、性爱小说家的白日梦284

——性爱小说世界是作家自我幻想的投影284

四、性与爱的分离288

——现代的性爱观288

——明清性爱小说性与爱的背离288

——性暴虐与受虐者的变态心理288

——中国式的性倒错288

——行道不行淫的虚伪288

后记295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