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邱东:谁是政府统计的最后东家PDF|Epub|txt|kindle电子书版本网盘下载

邱东:谁是政府统计的最后东家
  • 邱东著 著
  • 出版社: 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
  • ISBN:7503741988
  • 出版时间:2003
  • 标注页数:628页
  • 文件大小:35MB
  • 文件页数:645页
  • 主题词:经济统计

PDF下载


点此进入-本书在线PDF格式电子书下载【推荐-云解压-方便快捷】直接下载PDF格式图书。移动端-PC端通用
种子下载[BT下载速度快]温馨提示:(请使用BT下载软件FDM进行下载)软件下载地址页直链下载[便捷但速度慢]  [在线试读本书]   [在线获取解压码]

下载说明

邱东:谁是政府统计的最后东家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

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第一部分 多指标综合评价方法的系统分析1

第1章 引 言3

第1节 多指标综合评价问题的提起3

第2节 多指标综合评价研究的现状4

第3节 本部分的工作6

第2章 常规多指标综合评价方法的系统分析9

第1节 起点:我们已经接触过多指标综合评价方法了9

一、“改进的功效系数法”的剖析9

二、生活质量指数(PQLI)蹬剖析12

三、综合经济效益指数法的剖析14

四、上述三种方法的异同比较14

五、社会经济统计中其它用多指标综合评价方法形成的指标15

第2节 多指标综合评价中无量纲化方法的系统分析16

一、无量纲化方法的种类16

二、二、几种无量纲化方法的比较分析22

三、多指标综合评价中的无量纲化方法的选择原则25

四、指标性质与无量纲化方法的关系27

五、无量纲化方法与评价函数的建立31

第3节 多指标综合评价中合成方法的系统分析33

一、加权线性和法(加法合成)的特性33

二、乘法合成的特性33

四、代换法37

五、合成方法分析的归结38

一、常规多指标综合评价与多目标决策的比较分析41

第4节 常规多指标综合评价方法的特点41

二、常规多指标综合评价方法与强制打分法的对比分析44

三、多指标综合评价中常规方法的特点46

第3章 模糊综合评判方法应用的系统分析48

第1节 模糊综合评判方法的引入和基本步骤48

一、模糊综合评判方法的引入48

二、模糊综合评判方法的基本步骤49

第2节 模糊综合评判中隶属关系矩阵R确定方法的分析53

一、主观指标评判中隶属关系矩阵确定方法的分析53

二、客观指标评判中隶属关系矩阵确定方法的分析58

三、对舍弃等级论域进行模糊综合评判的分析60

一、几种常见模糊合成算子的比较分析62

第3节 模糊综合评判合成算子选择的探讨62

二、模糊综合评判应选择什么样的合成算子66

第4节 最大隶属原则的有效度与加权平均原则的应用72

一、最大隶属原则有效度的测量72

二、加权平均原则的提出和说明75

三、bj判别原则间的关系77

第5节 模糊综合评判方法的评价79

一、模糊综合评判方法的特点79

二、模糊综合评判方法的优点81

三、模糊综合评判需要注意的问题82

一、主分量法进行多指标综合评价的基本思想83

第1节 主分量法进行多指标综合评价的机理分析83

第4章 多元统计方法用于多指标综合评价的系统分析83

二、用主分量分析进行多指标综合评价的基本步骤86

三、用主分量分析进行多指标综合评价的机理探索98

第2节 因子分析进行多指标综合评价的机理探索105

一、因子分析的基本思想105

二、因子分析进行多指标综合评价的基本步骤107

三、因子分析与主分量分析在多指标综合评价上的异同比较111

第3节 其它多元统计方法用于多指标综合评价的比较分析115

一、对聚类分析用于多指标综合评价的几点认识115

二、对判别分析进行多指标综合评价的几点认识119

一、多指标综合评价方法的基本原理123

第1节 多指标综合评价诸方法的归结123

第5章 多指标综合评价方法综论123

二、多指标综合评价诸方法间的差异及其选择127

第2节 统计指标评价方法的纵向剖析129

一、统计指标评价方法的演进129

二、综合价值指标方法与多指标综合评价方法的对比分析134

第3节 多指标综合评价中指标预处理和权处理140

一、多指标综合评价中的评价指标选取140

二、指标阈值、参数的确定143

三、权数及评价指标权数的确定144

第4节 结语:一个发展中的开放系统151

一、一个发展中的开放系统151

二、多指标综合评价中的检验问题152

三、多指标综合评价方法与社会经济统计学的学科建设153

附录一154

附录二155

第二部分 新SNA结构研究159

第1章 新SNA88阶矩阵内含的剖析——“流向线读表法”的提出和应用159

第1节 可用于新SNA矩阵的“流向线读表法”159

第2节 新SNA对生产的反映160

第3节 新SNA对分配的反映164

第4节 新SNA对最终使用的反映169

第2章 五大核算系统及其在新SNA中的结合175

第1节 投入产出核算与体系的结合176

第2节 资金流量核算与体系的结合180

第3节 国际收支核算与体系的结合185

第4节 资产负债核算与体系的结合187

第5节 以国民收入核算系统为主体的统一体系189

第3章 新SNA结构的设计依据193

第1节 探讨SNA理论基础应注意的问题193

第2节 SNA与收入流量均衡分析在结构上的一致性195

第4章 新SNA对交易者的双维分类202

第1节 新SNA核算的交易化处理202

第2节 对交易者的双维分类及其相互关系203

第3节 对交易者双维分类的必要性208

第4节 交易者双维分类中所使用的统计单位210

第1节 新SNA主要核算形式的剖析213

第5章 新SNA的核算形式213

第2节 各种核算形式的结合219

第3节 核算形式系列及其优越性222

第6章 对新SNA的基本评价224

第l节 会计方法在SNA中的地位224

第2节 在比较中看新SNA可借鉴的一面227

第3节SNA为什么包含有科学因素232

第4节 怎样评价和对待SNA237

第三部分国民经济核算研究243

19sO~1984年我国经济学界对新国民经济核算体系研究情况述评243

一、概况243

二、关于SNA的发展244

三、关于SNA的五大核算系统247

四、关于SNA的内容结构250

五、关于SNA的分类、核算形式254

六、关于SNA的作用256

七、关于SNA的理论基础257

八、对SNA的基本评价259

九、关于两大体系的对比262

十、关于借鉴SNA经验、吸收SNA长处264

十一、大力开展对SNA的研究工作269

十二、SNA中文参考文献索引271

从MPS隐含的矛盾看生产劳动划分的突破274

对我国新国民经济核算体系的若干认识280

建立“国际收支核算矩阵”的构想285

对国际经济比较方法的若干思考292

国民经济核算史论300

一、国民经济核算前史301

二、国民经济核算(SNA)的产生和发展304

三、东方体系(MPS)307

四、中国国民经济核算的建立与发展309

五、中国实施新国民经济核算体系的历史必然性312

六、国民经济核算发展的历史启示317

论国民经济核算的公共产品属性320

从信息混淆到SNA的滤波处理328

2000~2002年中国国民经济核算研究点评338

第四部分 经济统计学科体系研究359

论经济统计学内容体系的改革359

A弧⒕猛臣蒲谌萏逑捣⒄沟睦坊毓359

二、处理好五大关系,建立科学的经济统计学内容体系363

关于经济统计学内容体系改革的再认识370

改革经济统计学内容的几点设想376

论经济统计学如何适应新核算体系的改革380

对大统计思路的若干思考386

从市场实现看应用统计方法研究的桥梁作用395

国民经济统计方法论研究的中外比较400

界定经济效益指标的几条标准413

第五部分 经济统计指标问题研究413

<社会总产品和国民生产价值指标>质疑416

统计指标总体系设计中若干问题的探讨419

多指标综合评价方法的系统分析432

能这样用主成分分析进行指标排序吗?443

中国人口地区分布的几个统计量445

论统计指标构造中的十大要素451

从国民经济总量核算本身看采用国内生产总值指标的必要性458

需要澄清的几对存量概念460

贫困的三维测度观:贫困测度准则的再思考462

从增量的分解看贫困测度指标的性质467

论统计发展战略目标的三个层次475

第六部分 中国统计改革与发展475

谈谈搞清资金的流向和流量问题483

论建设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现代化统计487

第一部分、用系统分析方法研究中国统计的发展战略489

第二部分、中国统计发展战略目标论503

第三部分、中国统计发展的战略重点、战略步骤和战略措施520

中国应实行高度集中统一的统计管理体制529

中国统计体制改革的研究报告538

一、从现行统计体制的问题看改革的必要性538

二、中国统计体制改革的方向540

三、对“地方领导分级负责”和“分散型统计”的不同意见545

四、集中统一型统计体制的具体模式548

五、目标实现的条件与实施目标的工作549

六、关于统计体制改革研究的几点建议552

企业统计的两重性质与国家统计部门的基本对策554

关于统计调查体系的几点补充意见559

对我国新时期社会主义统计基本职能的系统认识564

统计咨询发展中必须处理好的两大关系576

科学实施新国民经济核算体系的几点认识579

对当前中国统计改革工作的几点认识581

论统计环境587

一、注重统计环境是改革开放新格局下的新要求587

二、如何认识统计环境588

三、国家统计部门应发挥中国统计教育中心的功能591

四、从多维角度树立“大统计”观念594

论中国统计高等教育的发展态势与对策597

一、目前我国统计高等教育面临的危机597

二、统计高等教育危机的原因解析599

三、我国统计高等教育的走向探索600

四、解决统计高等教育危机的对策比较603

五、对国家统计系统的有关政策建议605

走出“小”统计才能开拓大市场609

统计信息的供求与市场发育614

政府官员与国民经济核算616

谁是政府统计最后的东家?622

后记627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