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给水排水设计手册 第5册 城镇排水PDF|Epub|txt|kindle电子书版本网盘下载

给水排水设计手册 第5册 城镇排水
  • 北京市市政工程设计研究总院主编;张中和卷主编 著
  • 出版社: 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 ISBN:7112041481
  • 出版时间:2004
  • 标注页数:986页
  • 文件大小:51MB
  • 文件页数:1001页
  • 主题词:给排水系统-设计-手册;城镇-给排水系统-设计-手册

PDF下载


点此进入-本书在线PDF格式电子书下载【推荐-云解压-方便快捷】直接下载PDF格式图书。移动端-PC端通用
种子下载[BT下载速度快]温馨提示:(请使用BT下载软件FDM进行下载)软件下载地址页直链下载[便捷但速度慢]  [在线试读本书]   [在线获取解压码]

下载说明

给水排水设计手册 第5册 城镇排水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

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目 录1

1排水管渠及附属构筑物1

1.1管渠水力计算1

1.1.1流量公式1

1.1.2流速公式1

1.2污水管道1

1.2.1一般规定1

1.2.2污水量标准及变化系数3

1.2.3生活污水量和工业废水量计算公式5

1.2.4管道设计5

1.3雨水管渠6

1.3.1一般规定6

1.3.2计算公式8

1.3.3基本参数的确定9

1.3.4管渠设计11

1.3.5特殊情况雨水管渠设计15

流量计算15

1.4合流管道17

1.4.1一般规定17

1.4.2计算公式17

1.4.3管网水力计算18

1.5管材、接口、基础及附属构筑物18

1.5.1管材与接口18

1.5.2管道基础20

1.5.3检查井20

1.5.4跌水井22

1.5.5雨水口25

1.5.6倒虹管27

1.5.8出水口30

1.5.7管道穿越铁路或公路30

1.5.9雨水溢流井31

1.6雨水调蓄33

1.7立交排水35

1.7.1特点35

1.7.2一般规定35

1.7.3形式36

1.7.4地下过街人行道排水41

1.8体育场比赛场地排水43

1.8.1一般规定44

1.8.2设计参数46

1.8.3附属构筑物48

1.9广场排水50

1.10我国若干城市暴雨强度公式52

2.1.1防洪标准70

2城镇河湖70

2.1设计标准70

2.1.2其他标准72

2.2一般规定72

2.3设计基础资料73

2.3.1测量资料73

2.3.2地质资料73

2.3.3水文气象资料73

2.3.4其他资料74

2.4洪水计算74

2.4.1洪流量计算74

2.4.2洪水总量计算75

2.4.3洪水过程线计算75

2.5.1河渠水力计算76

2.5水力计算76

2.5.2堰流及闸孔出流计算101

2.5.3消能水力计算112

2.6城镇河湖工程设计119

2.6.1河道工程设计119

2.6.2湖泊工程设计120

2.6.3河湖护岸设计121

2.6.4河湖防渗127

2.6.5城镇河湖的水景设计136

2.6.6管理运用设施137

2.7水闸设计137

2.7.1水闸组成137

2.7.3开敞式水闸138

2.7.2 水闸设计的要求138

2.7.4灌注桩基水闸147

2.7.5翻板闸149

2.7.6橡胶坝151

3排水泵站159

3.1 一般规定159

3.1.1泵站规模159

3.1.2泵站组成159

3.1.3站址选择161

3.1.4泵房形式162

3.1.5格栅167

3.1.6集水池169

3.1.7机器间172

3.1.8水泵、电动机和管件177

3.1.10进水交汇井、溢流井和出水池185

3.1.9楼梯及踏步(爬梯)185

3.1.11配电室186

3.1.12变压器间187

3.1.13泵站仪表及计量设备187

3.1.14泵站的自动控制189

3.1.15噪声的消减190

3.2污水泵站191

3.2.1特点及一般规定191

3.2.2格栅191

3.2.3集水池192

3.2.4选泵192

3.2.5泵房形式选择195

3.2.6构筑物及附属建筑195

3.2.7污水泵站计算196

3.2.8污水压力泵站201

3.2.9示例202

3.3雨水泵站及合流泵站205

3.3.1特点及一般规定205

3.3.2格栅206

3.3.3集水池206

3.3.4水泵选择、水泵安装206

3.3.5出水设施207

3.3.6布置形式选择209

3.4立交排水泵站216

3.4 特点及一般规定216

3.4.2汇水面积和设计参数216

3.4.3选泵218

3.4.4布置形式选择218

3.4.5配电218

3.4.6立交地下水量估算219

3.4.7雨水和地下水合用集水池设计要点230

3.5污泥泵站231

3.5.1特点及一般规定231

35.2选泵232

3.6潜水泵站236

3.6.1特点及一般规定236

3.6.2集水池237

3.6.3潜水泵及安装237

3.6.4自动控制237

3.6.5布置形式选择238

4城镇污水处理总论244

4.1城镇污水的组成244

4.2城镇污水的水质245

4.3下水道排放标准对城镇污水水质的限制作用246

4.4各种水体和用水的水质标准247

4.4.1地表水的水质标准247

4.4.2海水水质标准249

4.4.3地下水水质标准250

4.4.4渔业水质标准252

4.4.5农田灌溉水质标准253

4.4.6生活杂用水水质标准255

4.5城镇污水的排放和处理程度255

4.5.1城镇污水的排放255

4.5.2城镇污水的处理程度256

4.5.3城镇污水处理的典型工艺257

4.5.4城镇污水厂的设计水量259

4.6.2耗氧有机物质在河流中的降解260

4.6.1稀释平均浓度260

计算260

4.6利用水体稀释和自净能力的260

4.6.3污水处理程度的计算263

4.7污水排入江海的扩散稀释计算267

4.7.1污水排海的扩散稀释267

4.7.2污水排江的扩散稀释276

5 一级处理280

5.1格栅280

5.1.1设计数据280

5.1.2计算公式281

5.2沉砂池283

5.2.1一般规定283

5.2.2 平流式沉砂池284

5.2.3竖流式沉砂池287

5.2.4曝气沉砂池289

5.2.5旋流式沉砂池Ⅰ291

5.2.6旋流式沉砂池Ⅱ292

5.3沉淀池293

5.3.1一般规定293

5.3.2 平流式沉淀池294

5.3.3竖流式沉淀池301

5.3.4辐流式沉淀池304

5.3.5斜板(管)沉淀池310

6二级处理一活性污泥法313

6.1活性污泥法的基本模式313

6.2常规曝气池的基本计算公式313

6.2.1处理效率313

6.2.3水力停留时间(HRT)314

6.2.4污泥产量314

6.2.2曝气池容积314

6.2.5泥龄(SRT)315

6.2.6曝气池需氧量315

6.3活性污泥法的多种变型316

6.3.1“改良”曝气和高速曝气318

6.3.2阶段曝气318

6.3.3渐减曝气318

6.3.4合建式曝气沉淀池318

6.3.5吸附再生法319

6.3.6延时曝气321

6.3.7两段曝气(及A-B法)321

6.3.8序批法322

6.4.1一般要求323

6.4.2鼓风曝气设施323

6.4曝气设施323

6.4.3机械曝气设施333

6.4.4曝气装置传氧速率的计算338

6.5曝气池池型339

6.5.1推流式339

6.5.2完全混合式341

6.5.3两种池型的结合343

6.6二次沉淀池343

6.7污水消毒345

6.8活性污泥法除氮346

6.8.1硝化(Nitrification)347

6.8.2脱硝(Denitrification,亦译反硝化)348

6.9氧化沟活性污泥法348

6.9.1氧化沟工艺基本原理与350

技术特征350

设计352

6.9.2氧化沟工艺流程类型与352

6.9.3氧化沟的运行条件与特性360

6.9.4氧化沟主要设备364

6.9.5 工艺设计示例368

6.9.6工程应用实例372

6.10射流曝气376

6.10.1射流器376

6.10.2城市污水射流曝气实例376

6.11深井曝气380

6.11.1深井曝气工艺特点380

6.11.2深井曝气的主要设计参数382

6.11.3深井流体力学基本计算382

公式382

6.12.1氧气曝气法的特点385

6.12氧气曝气385

6.12.2氧气曝气池常用形式386

6.12.3氧气曝气设计参数388

6.12.4供氧方式的选择389

7二级处理—生物膜法393

7.1普通生物滤池393

7.1.1构造393

7.1.2设计参数394

7.1.3计算公式395

7.1.4固定式喷嘴布水系统计算396

7.1.5示例398

7.2高负荷生物滤池402

7.2.1构造402

7.2.2设计参数403

7.2.3计算公式403

7.2.4旋转布水器计算404

7.2.5示例405

7.3塔式生物滤池407

7.3.1优缺点407

7.3.2构造408

7.3.3设计参数408

7.3.4计算公式409

7.3.5示例409

7.4生物接触氧化池(淹没式411

生物滤池)411

7.4.1特点411

7.4.2构造411

7.4.3填料的类型与规格412

7.4.5计算公式414

7.4.4设计参数414

7.4.6示例415

7.5生物转盘416

7.5.1构造和布置形式416

7.5.2特点417

7.5.3设计参数417

7.5.4计算公式418

7.5.5示例420

7.6生物流化床421

7.6.1工艺流程421

7.6.2构造422

7.6.3设计参数424

7.6.4三相生物流化床424

7.7厌氧生物滤池425

7.7.1类型425

7.7.2升流式厌氧生物滤池426

7.8.1工艺流程428

7.8.2特点428

7.8厌氧生物流化床428

7.8.3设计要点429

7.8.4应用示例430

7.9炉碴填料生物接触氧化法431

7.9.1设计数据432

7.9.2计算公式432

7.9.3接触沉淀池433

7.10曝气生物流化池(ABFT)438

7.10.1适用范围438

7.10.2特点439

7.10.3构造439

7.10.4工艺流程440

7.10.6计算公式441

7.10.5设计参数441

7.10.7脱氮设计442

7.10.8示例443

8三级处理447

8.1一般要求447

8.1.1三级处理的出水标准447

8.1.2三级处理流程的设计规模447

8.1.3三级处理的一般方法与449

处理目标449

8.1.4典型的三级处理流程450

8.2混凝单元452

8.2.1作用452

8.2.2投药453

8.3.2沉淀454

8.3固液分离单元454

8.3.1作用454

8.3.3澄清455

8.3.4气浮455

8.4再碳酸化单元455

8.4.1作用455

8.4.2流程455

8.4.3二氧化碳的来源456

8.4.4二氧化碳的投加456

8.5砂滤单元457

8.5.1作用457

8.5.2设计要点457

8.6.3吸附装置458

8.6.2活性炭的类型458

8.6.1作用458

8.6活性炭吸附单元458

8.6.4吸附试验459

8.6.5设计要点460

8.6.6工程参考实例462

8.7臭氧氧化单元464

8.7.1作用464

8.7.2臭氧的制备464

8.7.3臭氧接触装置464

8.7.4尾气处置与利用465

8.8膜处理单元466

8.8.1作用466

8.8.2工艺流程467

8.8.3膜处理装置468

8.8.4设计要点469

8.8.5预处理要求470

8.8.6应用示例471

9污泥处理与处置472

9.1 污泥的特性与处理方法472

9.1.1污泥种类与特性472

9.1.2污泥的一般处理工艺473

9.1.3初沉污泥与剩余活性污泥合并处理473

9.1.4富磷污泥的处理工艺474

9.2污泥输送475

9.2.1污泥管道475

9.2.2检测仪表483

9.3污泥浓缩484

9.3.1重力浓缩池484

9.3.2气浮浓缩池486

9.3.3离心浓缩工艺490

9.4隐化池491

9.4.1设计数据491

9.4.2计算公式492

9.5厌氧消化494

9.5.1消化池池型494

9.5.2厌氧消化的机理及其495

影响因素495

9.5.3厌氧消化系统498

9.5.4消化池设计一般规定509

9.5.5消化池池体各部设计参数510

9.5.6消化池计算示例511

9.6好氧消化525

9.6.1好氧消化的工作原理525

9.6.2好氧消化的优缺点525

9.6.3一般规定526

9.6.4好氧消化池的构造与528

工艺设计528

9.7沼气的收集、贮存及利用530

9.7.1沼气的性质及一般用途530

9.7.2沼气的收集、管道、净化与安全530

9.7.3沼气的贮存533

9.7.4消化池的附属设施及仪表装置534

9.7.5沼气利用535

9.8污泥脱水539

9.8.1 自然干化539

9.8.2真空过滤541

9.8.3压滤脱水545

9.8.4离心脱水548

9.8.5污泥烘干551

9.8.6污泥的化学调质552

9.8.7污泥的最终处置557

10城镇污水厂的总体布置561

10.1厂址选择561

10.2平面布置及总平面图561

10.3竖向布置及流程纵断面图564

10.4配水设施566

10.5计量设施567

10.6公用设施572

10.7辅助建筑物573

11 城镇垃圾处理及处置578

11.1城镇垃圾卫生填埋578

11.1.1概述578

11.1.2卫生填埋场分类580

11.1.3垃圾填埋场防渗衬垫的设计及施工584

11.1.4渗沥液收集683

11.1.5渗沥液处理687

11.1.6填埋气体692

11.1.7填埋作业699

11.1.8填埋场封场及封场后管理701

11.2好氧高温堆肥702

11.2.1作用702

11.2.2原料条件与工艺控制702

11.2.3工艺流程703

11.2.4典型方法与设计说明704

11.2.5堆肥过程二次污染的防治713

11.2.6堆肥厂设计执行标准714

11.3.2深圳的垃圾焚烧715

11.3垃圾焚烧715

11.3.1概述715

11.3.3垃圾焚烧厂环境影响评价739

11.3.4垃圾焚烧厂发电技术744

经济参数744

12有关标准、规范、规程747

12.1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747

(GB 3838—2002)747

12.2海水水质标准751

(GB 3097—97)751

(GB 8978—96)752

12.9污水排入城市下水道水质标准(CJ 3082—99)752

12.10农用污泥中污染物控制标准(GB 4284—84)752

12.11恶臭污染物排放标准752

12.8污水综合排放标准752

(GB 14554—93)752

12.12上海市污水综合排放标准752

(GB31/199—97)752

12.13北京市中水水质标准752

12.14污水海洋处置工程污染控制标准(GWKB 4—2000)752

(GB 5084—92)752

12.7土壤环境质量标准752

(CJ 25.1—89)752

12.6生活杂用水水质标准752

12.5农田灌溉水质标准752

(GB 11607—89)752

12.4渔业水质标准752

(GB/T14848—93)752

12.3地下水质量标准752

(GB 15618—95)752

12.15城镇污水处理厂污染物排放标准(GB18918—2002)756

12.16城市污水处理厂污水污泥排放标准(CJ 3025—93)761

12.17城镇污水处理厂附属建筑和附属设备设计标准(GJJ 31—89)764

(GB 12941—91)774

12.18城市污水水质检验方法标准(CJ 51~79—1999)774

12.19景观娱乐用水水质标准774

12.20再生水回用于景观水体的水质标准(CJ/T—95—2000)777

12.21城市污水回用设计规范780

(CECS61:94)780

12.22城镇垃圾农用控制标准794

(GB 8172—87)794

12.23生活垃圾填埋污染控制标准(GB16889—97)796

12.24生活垃圾焚烧污染控制标准(GWKB 3—2000)800

12.25城市生活垃圾卫生填埋技术规范(CJJ17—2001)805

12.26粪便无害化卫生标准817

(GB 3759—1987)817

(GBJ 48—1983)819

12.28医院污水排放标准819

12.27城市粪便处理厂运行、维护及其安全技术规程(CJJ/T 30—99)819

12.29室外排水设计规范821

(GBJ 14—87)(1997版)821

12.30城市工程管线综合规划规范(GB.50289—98)821

12.31城镇排水管渠与泵站维护技术规程(CJJ/T 68—96)834

12.32防洪标准(GB 50201—94)834

12.33天津市硬聚氯乙烯排水管道工程设计规程(TBJ 12—96)834

12.34天津市硬聚氯乙烯排水管道工程施工及验收技术规程(JJG 12—96)850

12.35深井曝气设计规范850

(CECS 42:92)850

12.36氧化沟设计规程862

(CECS 112:2000)862

(CECS 112:2000)870

12.37氧气曝气设计规程870

12.38寒冷地区污水活性污泥法879

处理设计规范879

(CECS111:2000)879

12.39鼓风曝气系统设计规程888

(CECS97:97)888

12.40合流制系统污水截流井设计规程(CECS 91:97)896

附 录921

附录1暴雨强度公式921

附录2“暴雨强度公式”的修订意见(邓培德执笔)960

附录3福建省各市暴雨强度公式976

研究(2001年8月)(福建976

省城乡规划设计研究院)976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