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地震勘探信息技术 提取、分析和预测PDF|Epub|txt|kindle电子书版本网盘下载

地震勘探信息技术 提取、分析和预测
  • 徐伯勋等编著 著
  • 出版社: 北京:地质出版社
  • ISBN:711603496X
  • 出版时间:2001
  • 标注页数:170页
  • 文件大小:11MB
  • 文件页数:181页
  • 主题词:地震勘探(学科: 信息技术 学科: 研究) 地震勘探 信息技术

PDF下载


点此进入-本书在线PDF格式电子书下载【推荐-云解压-方便快捷】直接下载PDF格式图书。移动端-PC端通用
种子下载[BT下载速度快]温馨提示:(请使用BT下载软件FDM进行下载)软件下载地址页直链下载[便捷但速度慢]  [在线试读本书]   [在线获取解压码]

下载说明

地震勘探信息技术 提取、分析和预测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

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第1章 储层参数及它们之间的关系1

§1弹性体简介1

1.1 引言1

目 录1

1.2 常用的5个弹性系数简介2

1.3弹性波方程3

1 4.1纵波和横波4

1.4.2纵波和横波的速度4

1.4 纵波和横波及其速度4

1.5 地震方法研究的主要对象5

§2储层6

2.1 储层的概念及其性质6

2.2 储层参数及其性质和相互关系7

2.2.1引言7

2.2.2地震反射波的振幅8

2.2.3地震波的传播速度9

2.2.4速度与孔隙度、泥质含量的关系10

2.2.5速度与深度、岩石年龄、压力的关系12

2.2.6品质因子Q值与吸收系数和速度的关系13

2.2.7速度和泊松比的关系15

2.2.8速度、密度与波阻抗、孔隙度和弹性系数的关系16

2.2.9密度与孔隙度、泥质含量、饱和度、深度和速度的关系18

2.2.10渗透率与孔隙度、密度的关系19

2.2.11饱和度20

1.1 引言22

1.2反褶积22

§1地震道反演22

第2章地震道反演、AVO技术22

1.2.1子波为最小相位时的最小平方滤波方法24

1.2.2子波为非最小相位时仍用最小平方滤波法的解决办法26

1.3 反演33

1.3.1 线性反演定义、例子及解法33

1.3.2地震道反演34

1.3.3 震井结合或多参数约束反演39

§2 AVO 技术51

2.1 引言51

2.2 基本原理51

2.3 简化的Zoeppritz方程中反射系数与岩石物理参数的关系52

2.4 简化Zoeppritz方程中截距P和斜率G56

2.5 AVO技术处理后获得的主要属性剖面57

2.6 AVO资料解释意义58

2.7 AVO处理59

第3章提取地震特征信息的其他方法65

§1解析信号分析65

1.1 引言65

1.2 希尔伯特变换的定义65

1.3 希尔伯特变换的条件66

1.4 解析信号的定义和性质68

1.5 解析信号在地震记录上的应用68

1.6 三瞬参数的地震解释70

§2烃类指示71

2.1 烃类概念与油气藏的关系71

2.2 亮点、暗点、平点和极性反转的成因72

2.3 目前烃类指示的内容73

§3地震波形的形态分析73

3.1 引言73

3.2 地震波、地震剖面和地质剖面的关系74

3.3 确定性地震信号的波形分析和频谱分析75

3.4 随机地震信号在时域和频域上的描述76

3.4.1随机信号的时域描述76

3.4.2随机信号的频域描述79

3.5 地震波形的主要形态参数86

1.2 信噪比的多种定义93

1.2.2地震数据处理中信噪比的几种定义93

1.2.1地震仪器上信噪比定义93

1.1 引言93

§1 提高信噪比的原理、方法93

第4章提高信噪比和分辨率的原理、方法93

1.3 提高信噪比的途径和方法95

1.3.1引言95

1.3.2时差或视速度的差异95

1.3.3可预测性的差异96

1.3.4频率和波数的差异97

1.3.5射线参数r、p的差异103

1.3.6相干性的差异106

§2提高分辨率的原理、方法114

2.1 引言114

1.3.7其他特征的差异114

2.2纵向分辨率115

2.2.1概述115

2.2.2零相位子波的分辨率最高116

2.3有关垂向分辨率的讨论116

2.3.1用地层顶、底界面的反射波到达时差来定义薄层119

2.3.2 Rayleigh准则119

2.3.3 Ricker准则119

2.3.6原苏联顾尔维奇的研究结果122

2.3.4 Widess准则122

2.3.5 Kallweit等用可控震源研究结果122

2.3.7严格垂直分辨率的定义(Knapp)123

2.4横向分辨率126

2.5 影响分辨率的主要因素127

2.5.1地震子波的主频与频带宽度127

2.5.2信噪比129

2.5.3时间、空间采样率131

2.5.4子波的形状132

2.6改善分辨率的措施133

2.5.5地震波的吸收衰减作用133

第5章储层参数分析与预测的若干数学方法135

§1线性回归分析135

1.1 引言135

1.2 常用的多元线性回归和逐步回归135

1.2.1多元线性回归及其主要步骤135

1.2.2逐步回归136

§2 主成分分析法与K-L变换法136

2.1 主成分分析法136

2.2 KL(Karhunen-Loéve)变换法137

2.2.1 K-L变换的两个重要性质138

2 2.2协方差矩阵的奇异值(或特征值)和对应的特征向量的求法138

§3模式识别140

3.1 引言及例子140

3.2 统计模式识别的四个主要组成部分141

3.3三种判别方法141

3.4二个例子143

3.4.1 利用地震特征参数识别油气层143

3.4.2地震反射层位的自动拾取144

4.2 距离145

§4 聚类分析145

4.1 引言145

4.2.1最短距离法146

4.2.2最长距离法146

4.2.3重心法146

4 2.4类平均法146

4.3相似系数146

4.3.1 二向量夹角的余弦146

4.3.2相关系数146

4.4 最常用的系统聚类方法、例子147

5.1 引言149

§5神经网络及其在信号处理中的应用149

5.2神经元的基本模型(感知器)150

5.3 网络结构151

5.4 网络的反向传播算法151

5.5神经网络分离信噪的例子154

§6灰色预测方法简介155

6.1 引言155

6.2灰色模型155

6.4 预测模型GM(n,1)的解法156

6.3地震数据如何适用于灰色模型156

§7克立格法简介158

7.1 引言158

6.5 利用残差建立新模型来提高预测精度158

7.2 地质统计学与数理统计学的区别159

7.3 区域化变量159

7.4 区域化变量的数字特征与变异函数160

7.5.1二阶平稳假设162

7.5.2本征假设162

7.5平稳假设与本征假设162

7 5.3二阶平稳假设与本征假设的比较163

7.5.4准二阶平稳假设与准本征假设163

7.5 5由变异函数定义推得的几个等式163

7.5.6实验变异函数的计算公式164

7.6估计方差165

7.6.1估计误差与估计方差165

7.6.2离差方差的定义165

7.7普通克立格方程组与普通克立格方差166

参考文献169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