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生态学与社会经济发展PDF|Epub|txt|kindle电子书版本网盘下载

生态学与社会经济发展
  • 中国生态学会主编 著
  • 出版社: 长沙:湖南科学技术出版社
  • ISBN:753570414X
  • 出版时间:1989
  • 标注页数:254页
  • 文件大小:20MB
  • 文件页数:270页
  • 主题词:

PDF下载


点此进入-本书在线PDF格式电子书下载【推荐-云解压-方便快捷】直接下载PDF格式图书。移动端-PC端通用
种子下载[BT下载速度快]温馨提示:(请使用BT下载软件FDM进行下载)软件下载地址页直链下载[便捷但速度慢]  [在线试读本书]   [在线获取解压码]

下载说明

生态学与社会经济发展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

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目 录1

第一篇生态学基础1

第一章绪论1

一、生态学与人类的环境1

二、生态学及其研究内容5

(一)什么是生态学5

(二)生态学研究的三个组织层次7

三、近代生态学发展的主要方向10

第二章生态系统13

一、什么是生态系统13

(一)定义13

(二)生态系统的基本组成14

二、生态系统的结构16

(一)生态系统的营养结构17

(二)生态系统结构的其它方面研究工作26

(三)生态系统结构的疏松性和边界的不定性28

三、生态系统的能(量)流29

(一)生态系统的能流模式30

(二)生物生产力38

四、生态系统的物(质)流43

(一)碳循环43

(二)氮循环48

(三)硫循环51

三、乡镇企业对环境的污染 (154

五、生态系统的发展55

六、生态系统的稳态和自我调节能力61

七、生态平衡64

第三章种群69

一、分析种群数量变动的方法70

(一)出生率及其变化70

(二)死亡率及其变化71

(三)生命表和存活曲线72

(四)性比和年龄结构73

(五)种群增长率75

二、自然界种群数量变动的类型79

(一)种群数量的季节消长79

(二)种群的下降和灭亡80

(三)种群的平衡81

(四)生态入侵82

(五)种群的不规则波动83

(六)周期性波动84

三、种群之间的相互作用87

(一)捕食——食肉动物与被猎食动物的关系87

(二)寄生——寄生物与宿主的关系89

(三)竞争——利用共同资源的两种生物之间的关系91

(四)食草——食草动物与植物的关系92

一、生态农业产生的背景及生态农业的内容、特征和意义 (193

(五)共生93

四、决定种群数量变动的因素94

(一)气候因子……………………………………(95 )(二)生物因子……………………………………(96 )(三)食物因素97

(四)种内关系99

五、种群生态学的应用100

(一)生物资源的管理100

(二)有害动物的控制102

第二篇人口、环境、资源105

第四章生态学与人口105

一、世界人口增长趋势105

二、我国人口增长趋势108

三、近代人口增长的原因111

(一)出生率和死亡率不平衡111

(二)人口平均寿命不断提高113

(三)人口的年龄结构114

四、人口老龄化问题116

五、人口增长与经济发展118

(一)人口增长与食物供应119

(二)人口与耕地124

(四)人口与劳动生产率127

(三)人口与国民收入的消费和积累127

(五)人口与教育129

六、本世纪内我国人口控制的具体目标和人口政策130

第五章生态学与环境问题136

一、几个全球性的环境问题137

(一)温室效应与地球的热平衡137

(二)大气臭氧层与紫外线辐射139

(三)酸雨141

(四)有毒物质对人类环境的污染144

二、我国的环境污染及应采取的对策145

(一)大气污染146

(二)水污染147

(三)土壤污染150

(四)噪声污染152

四、我国的环境保护对策159

第六章自然资源与自然保护163

一、自然资源的概念与分类163

(一)不可枯竭的自然资源164

(二)可枯竭的自然资源164

二、可更新资源的科学管理165

三、自然保护的概念和原理168

四、我国的森林及其保护170

五、我国的草原、荒漠及其保护173

六、我国的生物资源及其保护178

(一)自然保护区的创建和发展185

七、我国的自然保护区185

(二)自然保护区的意义186

(三)自然保护区的建设188

第三篇生态学与城乡建设192

第七章生态农业192

(一)生态农业产生的背景193

(二)生态农业的内容194

(三)生态农业的特征195

(四)生态农业的意义196

二、生态农业的类型197

(一)按生态学原理划分的生态农业197

(二)按层次划分的生态农业212

三、建设生态农业的措施215

第八章城市生态218

(一)城市的产生与发展219

一、城市问题的生态学实质219

(二)城市问题的严重性220

(三)城市问题的生态学分析223

(四)研究城市关系的一门科学——城市生态学225

二、城市生态系统的结构与功能228

(一)城市生态系统结构228

(二)城市生态系统的功能234

(三)城市功能流238

三、城市生态系统的规划与管理241

(一)城市生态系统调控的目标241

(二)城市生态规划242

(三)城市生态工艺的设计与改造246

(四)城市生态意识的普及与提高250

(五)走向生态城252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