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生物物种资源监测概论PDF|Epub|txt|kindle电子书版本网盘下载
![生物物种资源监测概论](https://www.shukui.net/cover/19/30345797.jpg)
- 徐海根等编著 著
- 出版社: 北京:科学出版社
- ISBN:9787030369147
- 出版时间:2013
- 标注页数:298页
- 文件大小:77MB
- 文件页数:303页
- 主题词:生物-种质资源-生物监测-中国
PDF下载
下载说明
生物物种资源监测概论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第1章 绪论1
1.1监测计划的制定2
1.1.1监测计划制定的原则2
1.1.2监测计划的制定程序3
1.1.3确定监测目标5
1.1.4评估现有数据和可获得的财务及人力资源5
1.1.5确定目标总体和目标区域6
1.1.6确定监测内容和指标6
1.1.7确定合适的监测时间和频次7
1.1.8设计抽样方案7
1.1.9采用稳健的统计方法7
1.1.10制定野外操作规范7
1.1.11建立数据管理系统9
1.1.12制定质量控制程序9
1.1.13实施监测计划9
1.1.14分析和报告监测数据9
1.1.15评估监测计划10
1.2监测对象与监测指标的确定10
1.2.1监测对象的选择10
1.2.2监测指标11
1.3抽样设计12
1.3.1抽样计划的制定12
1.3.2抽样方法的选择14
1.3.3空间变异性和可检测率14
1.3.4样本量和抽样单元的大小、形状及位置15
1.4数据采集、管理和分析17
1.4.1数据采集17
1.4.2数据管理17
1.4.3数据分析17
1.5监测计划的组织实施20
1.6讨论21
附录1-1瑞士生物多样性监测项目22
主要参考文献25
第2章 生物物种资源监测网络抽样框架设计28
2.1国内外相关监测网络概况28
2.1.1国外监测网络28
2.1.2我国相关监测网络29
2.2生物物种资源监测网络的设计原则31
2.3基于互补性分析的样本量计算与分配31
2.3.1数据来源和处理31
2.3.2研究方法32
2.3.3结果分析34
2.3.4结论45
2.4监测样地的设置45
2.4.1陆地监测样地的设置45
2.4.2内陆水域监测样地的设置47
附录2-1必选自然保护区名录48
附录2-2抽样点重叠情况统计表55
主要参考文献57
第3章 维管植物监测58
3.1国内外维管植物监测进展58
3.2维管植物监测的理论基础60
3.2.1基本概念60
3.2.2确定取样面积的方法62
3.2.3确定取样数目的方法64
3.3维管植物监测样地设计64
3.3.1建立样地的原则64
3.3.2取样方法65
3.3.3样方设置65
3.4维管植物监测的内容和指标67
3.4.1样地基本情况67
3.4.2监测对象的选择67
3.4.3植物监测指标68
3.4.4监测时间及频次69
3.5维管植物监测方法69
3.5.1样地的建立69
3.5.2胸径的测量70
3.5.3树高的测量70
3.5.4盖度的测量70
3.5.5乔木个体定位71
3.5.6相片71
3.5.7新技术的运用72
3.6数据管理72
3.6.1数据收集72
3.6.2数据处理和分析73
3.6.3评价73
3.7小结74
主要参考文献76
第4章 地衣和苔藓植物监测78
4.1地衣和苔藓植物监测对象79
4.1.1地衣植物79
4.1.2苔藓植物80
4.2地衣和苔藓植物监测内容与指标80
4.2.1监测内容与指标的确定依据80
4.2.2具体内容与指标81
4.3地衣和苔藓植物监测方法81
4.3.1监测准备82
4.3.2样地设置83
4.3.3样方设置84
4.3.4样本采集与标本保存85
4.3.5种类鉴定86
4.3.6群落特征描述86
4.4数据处理与质量控制88
4.4.1数据填报规范88
4.4.2数据质量控制88
附录4-1地衣和苔藓植物野外监测记录表格89
附录4-2苔藓植物监测案例91
主要参考文献96
第5章 哺乳动物监测100
5.1哺乳动物监测的程序101
5.2哺乳动物监测对象的选择102
5.3哺乳动物监测内容和指标102
5.4哺乳动物监测时间和频次102
5.5哺乳动物监测样地的选择原则和抽样方法103
5.5.1样地选择原则103
5.5.2样地抽样方法103
5.6总体计数法104
5.6.1直接计数法105
5.6.2航空调查法105
5.7样方法105
5.8样线法106
5.9固定宽度样线法107
5.10标志重捕法108
5.11指数估计法/间接调查法109
5.11.1痕迹计数法110
5.11.2粪堆计数法110
5.12相机陷阱技术110
5.13无线电追踪技术112
5.13.1无线电遥测112
5.13.2卫星定位追踪113
5.14非损伤性DNA检测法113
5.14.1收集实验材料114
5.14.2实验室分析与数据处理116
5.14.3非损伤性取样法的优点和局限性117
5.14.4非损伤性取样法的应用前景118
5.15数据质量控制与安全措施119
附录5-1哺乳动物野外监测记录表格120
主要参考文献124
第6章 鸟类监测129
6.1鸟类监测项目设计129
6.1.1鸟类监测技术规范主要内容130
6.1.2监测人员130
6.1.3鸟类监测案例介绍130
6.2鸟类监测对象的选择132
6.2.1鸟类生态类群划分132
6.2.2鸟类监测对象的选择132
6.2.3部分鸟类监测指示类群132
6.3鸟类监测指标133
6.4鸟类监测样地设置133
6.4.1抽样单元(样本)的数量和大小134
6.4.2常用抽样方法134
6.5鸟类监测方法135
6.5.1常用的鸟类监测方法136
6.5.2双取样法和双人调查法138
6.5.3调查时间和强度138
6.6监测结果的分析与处理139
6.6.1影响监测结果的主要因素139
6.6.2鸟类种群数量变化指数139
6.6.3分析软件与模型140
6.7鸟类监测的机遇和挑战140
附录6-1陕西省繁殖鸟类监测案例141
主要参考文献147
第7章 两栖爬行动物监测151
7.1国外两栖爬行动物监测计划152
7.1.1美国两栖动物监测计划152
7.1.2英国两栖爬行动物监测计划152
7.2两栖爬行动物监测的内容153
7.2.1监测的目的153
7.2.2监测的对象153
7.2.3监测的指标153
7.2.4监测的地点154
7.2.5监测的时间和频次154
7.3两栖爬行动物监测的程序154
7.3.1资料调研155
7.3.2制定监测方案155
7.3.3培训监测人员155
7.3.4工具、仪器与试剂药品155
7.4两栖爬行动物监测的方法156
7.4.1目视遇测法156
7.4.2样线(带)法156
7.4.3繁殖区调查法156
7.4.4鸣叫调查法157
7.4.5漏斗陷阱法157
7.4.6围栏陷阱法157
7.4.7人工隐蔽物法158
7.4.8标志重捕法159
7.5两栖爬行动物样本处理方法160
附录7-1两栖爬行动物野外监测记录表格161
附录7-2两栖动物监测案例163
主要参考文献167
第8章 鱼类监测169
8.1鱼类监测基本原则169
8.1.1监测原则169
8.1.2监测对象和地点169
8.1.3监测内容170
8.1.4监测时间与频次175
8.1.5监测样地的选择175
8.2鱼类监测程序175
8.2.1监测准备175
8.2.2实施监测177
8.2.3监测后期工作178
8.3鱼类监测方法178
8.3.1调查取样方法178
8.3.2标本采集方法179
8.3.3标志重捕法182
8.3.4声纳探测法185
8.3.5早期资源调查186
8.3.6水下摄影法187
8.4样品收集与处理188
8.4.1种类组成188
8.4.2生物学特征188
8.4.3分子生物学样品收集190
8.4.4鲜活样品的运输与保存191
8.5后期处理与分析193
8.5.1物种鉴定193
8.5.2生物学特征测定194
8.5.3种群结构分析195
8.5.4鱼类早期资源数据处理195
8.5.5标志重捕数据分析196
8.5.6渔业资源状况196
8.6质量控制和安全措施197
8.6.1质量控制197
8.6.2安全措施198
主要参考文献198
第9章 蝴蝶监测200
9.1国内外蝴蝶监测现状200
9.2蝴蝶监测基础知识202
9.2.1蝴蝶监测的概念202
9.2.2蝴蝶监测的特点及局限性202
9.2.3蝴蝶分类202
9.3蝴蝶监测的内容与指标204
9.4蝴蝶监测方法204
9.4.1监测样地的选择205
9.4.2监测样线的设置及数据采集205
9.4.3监测方法206
9.4.4监测结果记录206
9.4.5监测注意事项207
9.5样品采集、鉴定及保存207
9.5.1采样工具207
9.5.2采样方法207
9.5.3标本鉴定208
9.5.4标本保存208
9.6数据库的建立与数据分析208
9.6.1数据库的建立208
9.6.2数据统计与分析208
9.7研究展望209
附录9-1蝴蝶监测案例209
主要参考文献214
第10章 土壤动物监测217
10.1土壤动物监测对象和指标217
10.1.1监测对象选择的原则和依据217
10.1.2形态类群218
10.1.3功能类群218
10.1.4地下食物网219
10.2土壤动物监测准备219
10.2.1相关资料收集219
10.2.2监测器具准备219
10.3土壤动物监测样地和样方设置220
10.3.1监测样地设置原则220
10.3.2样地设置方法220
10.3.3样方设置方法221
10.4样品采集222
10.4.1采样222
10.4.2标本收集223
10.4.3标本保存和鉴定223
10.4.4监测时间及频次223
10.5土壤动物监测指标特征描述223
10.5.1种群特征指标224
10.5.2群落特征指标226
10.6数据分析报告227
10.6.1数据填报规范227
10.6.2数据质量控制228
附录10-1土壤动物监测记录表228
主要参考文献230
第11章 淡水底栖大型无脊椎动物监测233
11.1引言233
11.2国内外淡水底栖大型无脊椎动物监测的历史和现状235
11.2.1国外淡水底栖大型无脊椎动物监测历史和现状235
11.2.2我国淡水底栖大型无脊椎动物监测的历史和现状236
11.3我国淡水底栖大型无脊椎动物监测的重要性238
11.4淡水底栖大型无脊椎动物监测的对象239
11.5淡水底栖大型无脊椎动物监测指标247
11.6淡水底栖大型无脊椎动物监测时间与频次249
11.7淡水底栖大型无脊椎动物监测准备249
11.7.1相关资料收集249
11.7.2监测器具准备250
11.8淡水底栖大型无脊椎动物监测方法251
11.8.1抽样方法251
11.8.2样方设置252
11.8.3样品采集方法253
11.8.4样品处理与保存255
11.9监测数据的采集、管理与质量控制256
11.9.1监测数据的采集256
11.9.2监测数据的分析处理257
11.9.3监测数据的管理与质量控制258
附录11-1淡水底栖大型无脊椎动物监测记录表259
主要参考文献261
第12章 大型真菌监测264
12.1大型真菌监测目标和监测对象的选择266
12.1.1监测目标266
12.1.2监测原则266
12.1.3监测程序266
12.1.4监测对象的选择266
12.2大型真菌监测内容和指标267
12.2.1监测内容和指标的确定依据267
12.2.2大型真菌多样性监测267
12.2.3特定物种监测268
12.2.4生态环境因子对大型真菌影响监测268
12.3大型真菌监测样地设置268
12.3.1样地设置前的准备工作268
12.3.2样地设置原则269
12.3.3样地设置方法269
12.3.4关于样地设置的说明270
12.4大型真菌监测样方设置271
12.4.1子实体显见的地生大型真菌样方抽样271
12.4.2子实体较小种类的样方取样271
12.4.3木腐大型真菌抽样271
12.4.4地下真菌抽样——样线法272
12.4.5特定物种(指示、重要或濒危物种)子实体抽样272
12.4.6关于样方设置的说明273
12.5大型真菌监测时间及频次273
12.5.1监测时间273
12.5.2监测频次274
12.6大型真菌监测方法274
12.6.1样品采集、制备和保存274
12.6.2种类鉴定276
12.6.3生物量监测278
12.6.4遗传多样性监测278
12.6.5外生菌根真菌的监测279
12.6.6环境因子的监测279
12.7数据处理和监测报告280
12.7.1数据处理280
12.7.2监测报告280
12.8质量控制281
附录12-1大型真菌监测术语和记录表281
主要参考文献28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