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争雄世界 德意志帝国1914-1918年战争目标政策 上PDF|Epub|txt|kindle电子书版本网盘下载

争雄世界 德意志帝国1914-1918年战争目标政策 上
  • (联邦德国)费舍尔(Fischer,F.)著;何 江等译 著
  • 出版社: 北京:商务印书馆
  • ISBN:7100003598
  • 出版时间:1987
  • 标注页数:584页
  • 文件大小:42MB
  • 文件页数:1013页
  • 主题词:第一次世界大战 战争史 德意志帝国

PDF下载


点此进入-本书在线PDF格式电子书下载【推荐-云解压-方便快捷】直接下载PDF格式图书。移动端-PC端通用
种子下载[BT下载速度快]温馨提示:(请使用BT下载软件FDM进行下载)软件下载地址页直链下载[便捷但速度慢]  [在线试读本书]   [在线获取解压码]

下载说明

争雄世界 德意志帝国1914-1918年战争目标政策 上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

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再版前言4

导言6

第一章 德意志帝国主义6

从大国政策到世界强国政策6

从俾斯麦到威廉二世7

经济扩张与世界强国欲12

世界政策的外交26

“世界政策与不爆发战争”32

第二章 德国与世界大战的爆发47

对英国中立的估计错误47

萨拉热窝事件、霍约斯赴德和德国的“空白支票”48

德国对奥催促与奥地利给塞尔维亚的最后通牒54

说“战争的罪魁祸首是俄国”63

英国中立问题72

世界大战开始81

世界大战的“罪责”问题86

第一部分:1914至1916年90

第三章 指望闪击取胜90

从贝特曼—霍尔维格到克拉斯90

战前帝国主义与战争目标90

国内和解与战争目标93

贝特曼—霍尔维格的九月纲领96

克拉斯的九月纲领102

德国工业界的要求104

德国政府在西线的战争目标106

比利时108

德国政府在东线的战争目标111

战争赔款116

不要“仓促”媾和117

第四章 革命化121

战争手段与战争目标121

德皇的革命化主张122

革命化纲领的执行者124

伊斯兰世界129

爱尔兰136

俄罗斯帝国少数民族的叛乱137

高加索140

乌克兰142

波兰145

犹太人149

立陶宛、爱沙尼亚和拉脱维亚150

芬兰151

借助于激进社会民主党人的革命化153

第五章 国民的敦促163

舆论界、工商界、政党和诸侯163

“1914年的思想”163

要德国谋求世界强国地位的宣传家们165

“新德国”与德国的世界强国地位173

欧洲霸权及其经济基础175

国会:议员的战争目标多数派188

各邦:特殊利益与兼并政策197

第六章 德国政府1915年的战争目标政策203

从灰心丧气到谋求霸权203

闪电战失败后的形势:要东线还是要西线?203

贝特曼—霍尔维格方案:东线单独媾和——西线胜利媾和209

沙皇“拒绝”媾和与德军在东线挺进:又是东线和西线221

中欧是德国实力地位的基础226

东线的“保证和安全”:奥匈帝国是“日耳曼的东疆”236

在西线要“保证和安全”:通过比王阿尔伯特来与比利时单独媾和247

在西线和东线试探单独媾和247

第七章 德国政府1916年的战争目标政策247

通过激进社会党人与法国单独媾和259

大陆集团问题:通过日本与俄国单独媾和263

波兰“独立”:与奥匈帝国的争论274

任命第三任陆军总司令285

第八章 德方战争目标政策第一次方案诸对象291

附庸国、日耳曼的东北欧、经济约束291

使“中欧”成为新的世界经济区,与美国、俄国和英帝国并立291

隆维一布里:德国重工业界的首要目标302

比利时:德国西陲的纳贡国307

波兰:边境地带与“被保护国”325

立陶宛—库尔兰:东北欧的“新德国”328

潜艇战、普遍媾和、比利时问题337

比利时问题337

第九章 德国与北美337

对英国进行空战和潜艇战338

比利时:全面媾和的关键340

“第三条道路”:无限制潜艇战而美国不参战345

维也纳与华盛顿之间353

中欧诸国的和平建议(1916年12月12日)357

威尔逊的和平调停建议(1916年12月18日)362

协约国拒绝德方“和平建议”和协约国的战争目标366

威尔逊最后的调停尝试,无限制潜艇战开始369

奥匈帝国1914年至1916年的战争目标377

第十章 战争目标方案377

德国及其同盟国(1916年11月至1917年3月)377

保加利亚和土耳其的战争目标381

德国方案的拟定383

陆海军和殖民部关于战争目标的意见389

向威尔逊提出的媾和条件393

德国放弃西线目标吗?397

第二部分:1917年401

第十一章 兴登堡式媾和还是谢德曼式媾和?401

战争目标与对内政策401

俄国革命的影响402

贝特曼—霍尔维格与社会民主党406

复活节文告410

复活节文告对内政的影响415

战争目标运动的反击417

第十二章 坚持德国的战争目标纲领422

反对奥地利的媾和要求422

1917年3月德奥两国关于战争目标的会议422

1917年4月23日的克罗伊茨纳赫战争目标纲领428

切尔宁1917年4月12日的备忘录434

德国拒绝了奥匈帝国436

德皇的战争目标纲领与1917年5月17日至18日德奥战争目标会议437

德国在巴尔干的经济扩张441

陆军总司令部在经济方面的媾和条件、基地体系和殖民帝国444

奥匈帝国最后的激怒与妥协和好448

第十三章 德国与新俄国452

革命化与争取单独媾和的努力452

让列宁回国453

与俄国单独媾和问题459

自治政策的产生465

在前线试探媾和470

格林和霍夫曼出访的失败478

斯德哥尔摩会议481

改变与继续486

沉闷沮丧与和解性媾和486

第十四章 1917年七月危机中的战争目标486

国内危机、媾和问题和选举法改革490

贝特曼—霍尔维格的垮台及媾和决议的背景495

和解媾和但又坚持战争目标:国会的媾和决议498

原书注释503

第十五章 米歇里斯与屈尔曼585

放弃西线目标吗?585

重新反对奥匈帝国的媾和要求585

德国的战争目标与教皇的行动599

与英国单独媾和问题:1917年9月11日贝勒坞御前会议604

反对放弃目标而媾和,反对民主化:战争目标多数派重新形成615

保住东线目标615

第十六章 战争目标的意志又重新形成615

1917年秋季的罗马尼亚、波兰和中欧623

十月革命前夕的战争目标会议630

第十七章 德国的战争目标政策第二方案637

介乎兼并主义与自决权之间637

比利时:佛兰德政策和佛兰德委员会637

波兰:东进的前沿堡垒——摄政委员会、军事公约、经济区646

东北欧新“自治”政策的方针655

库尔兰—利夫兰—爱沙尼亚:靠波罗的海地区德意志人帮忙的政策660

立陶宛:国务委员会对东线司令部和德国政府的斗争666

德方战争目标的初步实现679

从普遍媾和到单独媾和679

第十八章 布列斯特—里托夫斯克和约679

第三部分:1918年679

内部准备工作:确定政治目标、经济利益、乌克兰媾和683

重大误解:谈判第一阶段695

东线目标政策的连续性:谈判第二和第三阶段703

1918年2月13日洪堡御前会议与东线重新进军713

和约及其批准718

第十九章 中欧的扩大725

与芬兰和罗马尼亚媾和——波兰与中欧725

芬兰是德国在北欧的主要立足点:柏林和约与干涉725

布加勒斯特和约:巴尔干均势与经济殖民地734

奥匈帝国、波兰和中欧747

第二十章 扩大东欧地盘763

乌克兰、克里米亚、顿河、外高加索763

乌克兰境内德国势力的军事后盾764

矿石、煤和粮食:社会民主党人被推翻之前的德国政策766

斯科罗帕兹基时期:实现在乌克兰的目标773

克里米亚、顿河和库班地区:德国的移民垦殖地?通向中亚和印度的桥梁780

外高加索:德国保护下的联邦?786

德国与土耳其:争夺对高加索的控制788

格鲁吉亚成为德国的被保护国,与土耳其和俄国达成谅解796

第二十一章 德国在白俄与赤俄之间806

对俄国其余地区的政策806

对俄国进行经济渗透的大计划807

德国的对俄政策:俄国在革命与复辟之间811

1918年8月28日的附加条约:和解而仍有约束820

第二十二章 世界强国地位概要833

德方战争目标政策第三方案诸对象833

土耳其:反英的前沿堡垒:石油与士兵834

德国成为殖民强国:中非及基地体系839

隆维—布里:德国的铁砂仓库846

比利时:西邻的附庸国849

东欧新秩序:东线屏障与经济扩张856

爱沙尼亚、拉脱维亚和立陶宛:签订公约并与普鲁士或德国实行合一君主制857

日耳曼帝国869

盛极一时与急转直下:战争目标的一贯性872

决定在西线进攻与心理战872

第二十三章 指望最后胜利872

威尔逊的十四条、劳合—乔治的演讲与德国的答复876

西线攻势、胜利媾和、战争目标多数派与屈尔曼下台883

斯巴扩大会议:1918年7月2日和3日887

西线局势突变,“凶日”与战争目标(第二次斯巴会议)892

坚持东线目标与争取西线和解:1918年9月的政策899

自上而下的“现代化‘与动员最后的力量:德国在1918年10月904

原文注释909

人名索引962

附录983

1977年版前言983

1967年版前言987

大事对照表989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