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陕西经济发展模式研究PDF|Epub|txt|kindle电子书版本网盘下载
![陕西经济发展模式研究](https://www.shukui.net/cover/71/34272193.jpg)
- 曹钢主编 著
- 出版社: 西安:陕西人民出版社
- ISBN:722404315X
- 出版时间:1996
- 标注页数:484页
- 文件大小:18MB
- 文件页数:510页
- 主题词:
PDF下载
下载说明
陕西经济发展模式研究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第一篇 总体发展模式28
第一章 经济要素考察——发展研究的基本出发点28
第一节 自然资源及其开发利用29
一 地理条件29
二 生物种群规模及分布31
三 矿产资源储量与丰度34
四 水资源37
第二节 人口和劳动力38
一 人口增长及分布38
二 人口结构与劳动力资源40
三 劳动力群体素质41
四 劳动力的实际利用43
第三节 资本的存量与增量44
一 资本存量及其形成44
二 存量资本负债45
三 资本的供给与需求47
四 资本利用效率49
第四节 科学技术50
一 高等院校和科研院所50
二 科学技术队伍52
三 科技成果53
四 机器设备的技术水平53
第二章 经济结构分析——发展研究的客观依据55
第一节 经济结构现状55
一 产业结构55
二 经济组织形式结构58
三 市场供求结构60
四 分配结构62
第二节 经济结构的发展阶段63
一 经济结构阶段的基本判断64
二 经济结构阶段的特殊性66
三 工业换代中的层次性及其意义68
第三节 经济结构的演变及趋势70
一 计划经济时期71
二 改革开放以来73
三 1996—2010年期间74
第三章 经济模式选择——发展研究的目标认识77
第一节 传统发展模式评介77
一 传统模式的特点77
二 传统模式的主要成就80
三 传统模式带来的不良后果82
第二节 新模式的基本框架83
一 坚持以两个转变为导向84
二 切实以基础开发为重点87
三 坚持开放开拓战略90
四 树立“后起飞跃”发展目标92
第三节 推进经济发展模式转换94
一 正确处理总模式与具体模式的关系94
二 转换发展模式要以改革为突破口96
三 认真做好实现新模式的前期工作98
四 注重经济社会全面发展99
第二篇 产业发展模式102
第四章 农业模式:以粮为本、农工商结合、区域集中型发展102
第一节 陕西农业发展模式的认定103
一 陕西农产品供需状况及其特点103
二 陕西农村经济发展现状和问题105
三 陕西农业发展模式的选择108
第二节 稳定基础,全面发展110
一 稳定农户家庭经营110
二 稳定发展粮食生产112
三 实行多层次、多样化的发展方针115
第三节 农业发展应按自然区域适当集中116
一 农业生产的地域性要求地区发展专门化117
二 商品经济的发展要求农产品产销规模化118
三 把农业商品基地建设提高到一个新水平119
第四节 农村经济向农工商一体化迈进122
一 提高农业综合效益要求实行农工商结合122
二 乡镇企业发展是构筑农工商一体化的主要支柱124
三 认真搞好小城镇建设125
一 历史上陕西工业经济的发展概况128
第一节 对陕西传统工业模式的认识128
第五章 工业模式:高新加工与资源开发混合型发展128
二 陕西传统工业经济模式的形成130
三 传统工业经济模式的主要特点132
第二节 对陕西传统工业模式的改造133
一 主要的改革措施134
二 改革开放以来工业经济的新发展134
三 工业产业构成及生长点的变化136
四 传统工业经济模式改造中的主要问题138
第三节 对陕西未来工业模式的选择141
一 选择未来模式的背景和条件141
二 未来工业模式中优势产业的认定143
三 工业优势产业发展的动态分析144
四 未来工业发展模式的基本框架148
第四节 建立陕西未来工业发展模式的对策152
一 建立市场经济的运行机制152
二 形成高效益高速度发展的开放格局154
三 切实转变工业增长方式157
四 建立老工业基地改造和新工业基地建设试验区158
第一节 陕西建筑业发展模式的提出依据161
一 陕西建筑业的发展过程161
第六章 建筑业模式:质量兴业,城乡结合,外向输出型发展161
二 陕西建筑业的现状分析163
三 陕西建筑业未来发展的有利条件164
第二节 陕西建筑业发展模式选择166
一 树立质量兴业的发展观166
二 开创城乡结合发展的新格局168
三 坚持外向输出发展的战略目标170
第三节 陕西建筑业发展模式的推进措施173
一 发展和规范建筑市场173
二 深入进行建筑产品价格改革176
三 积极推进建筑业的科技进步177
四 加强和改善建筑业的行业管理178
第七章 科技教育模式:以经济为中心,服务经济,依托经济发展181
第一节 陕西科技教育的现状和发展模式选择181
一 科技现状及问题181
二 教育的现状与问题184
三 陕西科技教育发展模式选择188
第二节 教育与经济结合的发展选择190
一 基础教育向普及化、素质型发展190
二 高等教育向复合型、应用型发展191
三 职业教育向多层次、实用型发展193
第三节 科技长入经济的发展选择194
一 建立适合市场经济需要的科技体制194
二 科研机构与企业由分离转向结合196
三 科研成果推广向产业化发展197
第八章 交通邮电模式:高速度、多元化、现代网络型发展199
第一节 交通邮电业发展现状及其模式选择199
一 交通邮电业发展成就199
二 交通邮电业存在的问题204
三 交通邮电业发展的总体模式205
第二节 交通业发展思路与对策208
一 公路“米”字型发展209
二 铁路枢纽型发展210
三 民航国际国内结合型发展211
四 水运管道运输配合型发展212
五 实现交通业发展模式的主要对策213
第三节 邮政电信业发展目标和重点215
一 邮政电信业必须走高起点发展的路子215
二 实现电信业城乡一体化216
三 建立邮政业高效网络型格局218
一 陕西商贸改革的基本进程220
第一节 陕西商贸改革回顾与发展模式的基本思路220
第九章 商贸模式:全方位、大扩展、内外接轨型发展220
二 陕西商贸的发展现状222
三 陕西商贸发展总体模式224
第二节 商贸主体改革模式225
一 国营商贸企业的改革发展225
二 放手发展个体私营工商业226
三 发挥国有批发商业的主渠道作用227
四 加强流通主体资格的规范化管理229
第三节 商贸客体经营模式229
一 零售商业业态发展230
二 物资企业的经营发展趋势234
三 对外贸易发展策略235
第四节 商贸市场扩展与宏观调控237
一 商贸市场扩展目标237
二 确立西安的区域商贸中心地位238
三 陕西商贸市场的主要调控239
第十章 旅游业模式:古为特色,两轮驱动,多元发展241
第一节 陕西旅游业发展模式的选择依据241
一 旅游资源得天独厚241
二 现代旅游业初具规模243
三 旅游业发展的条件和环境244
第二节 旅游业发展模式的基本设想249
一 世界各国旅游业发展模式比较249
二 陕西旅游业发展模式的选择253
第三节 推进旅游业发展的思路与措施258
一 推进旅游业发展的总体思路258
二 旅游业发展的主要措施260
第十一章 金融业模式:逐步推进市场融资为主型发展264
第一节 陕西金融模式的历史演变和必然趋势264
一 我国金融发展三种模式的历史过程和特点264
二 陕西金融发展模式的演变和作用268
三 建立逐步推进市场融资为主型金融模式的意义272
第二节 逐步推进市场融资为主型金融模式的基本内容275
一 全面培育和发展金融市场275
二 调整、充实和完善金融组织体系278
三 合理安排金融产业地区布局280
四 实行集约型金融增长方式282
五 加强金融调控和金融业的监督管理282
一 树立把金融作为重要产业来发展的新观念283
第三节 构建逐步推进市场融资为主型金融模式的主要对策283
二 理顺财政、金融、企业在资金配置中的关系284
三 建立改进信用制度和信用秩序285
四 正确处理地方政府与金融企业的关系286
第三篇 地区发展模式288
第十二章 西安“内陆中心——国际都市”模式288
第一节 西安“内陆中心——国际都市”模式的选择依据289
一 西安经济社会发展的历史及现状289
二 西安内陆中心的地位和功能291
三 西安国际都市目标取向的必要性与可能性294
一 基本目标设计296
第二节 西安“内陆中心—国际都市”模式的框架设计296
二 经济结构设计297
三 城市建设设计299
四 对外联系设计300
五 文化形象设计301
第三节 西安“内陆中心——国际都市”模式的实现措施302
一 培植支柱产业,提高工业的技术水平302
二 加大改革力度,建立市场经济体制框架304
三 多渠道筹措资金,提高资金利用效率305
四 引水节流,治理污染,实现可持续发展306
一 关中经济的基础优势308
第十三章 关中“高新产业+综合基地”模式308
第一节 关中经济的优越基础和战略地位308
二 关中经济在陕西经济中的比重和影响311
第二节 关中传统发展模式的缺陷及其后果313
一 关中传统模式的缺陷313
二 关中经济面临的突出问题314
第三节 关中经济发展新模式选择316
一 目标:高新产业+综合基地316
二 结构:优势产业+规模经济318
三 途径:加大调整+增加投入319
四 动力:增强内部功能+利用外部机遇320
一 建立现代企业制度,深化国有企业改革321
第四节 建立关中经济发展新模式的建议321
二 从利用外资入手,进一步扩大对外开放323
三 以公有制为主体,鼓励发展非公有经济324
四 加快技术进步,实现科技经济一体化325
第十四章 陕北“资源开发,加速跃进”模式326
第一节 陕北经济发展模式的选择依据326
一 陕北资源分布情况326
二 陕北资源开发的现实条件329
三 陕北资源开发的战略地位330
一 陕北经济发展总体目标333
第二节 陕北经济发展模式设想333
二 推进陕北资源开发的基本原则334
三 进行资源开发、跃进发展的主要任务335
第三节 推进陕北经济发展模式的主要对策340
一 理顺资源开发中的利益关系340
二 发挥政策对资源开发的推动作用342
三 多方式筹集资源开发资金343
四 建立有利于资源开发的经济机制344
五 加强资源开发领导建设345
一 陕南经济发展的基本历程347
第十五章 陕南“多样发展——小区集中”模式347
第一节 陕南经济发展的现状及特点347
二 陕南经济发展的相对水平349
三 陕南发展滞后的经济原因353
第二节 陕南经济发展模式构想355
一 立足多样化发展355
二 重在小区域集中357
三 实现由多样发展到小区集中变革的意义359
第三节 实现陕南经济发展模式的对策361
一 实行非国有经济特殊发展政策361
三 培育多种激励机制363
二 推进全方位开放开拓363
四 重视基础设施建设365
第四篇 环境建设模式366
第十六章 自然生态环境建设模式366
第一节 陕西自然生态环境建设模式366
一 自然生态环境建设成就366
二 自然生态环境严峻形势368
三 自然生态环境建设模式设计371
一 环境意识建设工程377
第二节 自然生态环境建设的主要工程377
二 环境法制建设工程378
三 环境科技建设工程379
四 环境项目建设工程380
第三节 实现自然生态环境建设模式的措施383
一 正确处理经济建设与环境建设的关系383
二 大力发展生态环保技术开发产业385
三 强化环境建设资金筹集机制386
四 加强环境建设的国际合作387
五 重视环保队伍建设388
一 市场结构不健全390
第十七章 市场环境建设模式390
第一节 陕西非规范市场环境现状390
二 市场机制的非规范性392
三 市场组织系统主要问题394
四 法律调控保证系统缺乏力度394
第二节 政府主导型市场环境模式选择395
一 政府主导型非常规发展模式的内涵395
二 政府主导型非常规发展模式的选择依据397
三 非常规市场环境建设中政府行为选择399
一 非常规发展市场环境的目标要求403
第三节 推进非常规发展市场环境模式的思路403
二 推进非常规发展市场环境的主要改革措施407
三 进行非常规市场环境建设特殊政策试验409
第十八章 社会环境建设模式411
第一节 推进民主法制建设412
一 建立民主高效的行政体制412
二 健全适应市场经济要求的法律体制413
三 严厉打击各种严重刑事和经济犯罪414
一 人口增长及人口问题415
第二节 有效控制人口增长415
二 切实转变生育观念416
三 强化政府的人口管理职能417
四 推进农村土地制度和保障制度改革417
第三节 努力扩大劳动就业418
一 劳动就业形势418
二 实行“再就业工程”419
三 鼓励农村劳动力就近转移421
第四节 搞好分配、消费与社会保障423
一 坚持效率优先,兼顾公平423
二 努力提高人民生活水平424
三 健全社会保障制度425
第十九章 思想文化环境建设模式428
第一节 陕西经济发展的思想文化环境状况428
一 改革开放以来思想文化的若干重大转变428
二 思想文化建设目前存在的主要问题431
第二节 市场经济观念与延安精神结合模式434
一 发展市场经济有赖于思想观念的更新434
二 延安精神对市场经济的促进作用438
一 深刻理解延安精神的时代内涵440
第三节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弘扬延安精神的途径和方法440
二 弘扬延安精神,克服市场经济的消极影响441
三 弘扬延安精神,搞好精神文明建设443
第五篇 省级调控模式447
第二十章 陕西非平衡调控的基本思路447
第一节 陕西选择非平衡调控目标的依据448
一 省级非平衡调控目标的含义448
二 非平衡调控可以强化陕西经济竞争能力449
三 非平衡调控可以加强陕西经济同宏观调控的衔接452
第二节 省级非平衡调控的重点和类别453
一 陕西省级非平衡调控的重点认定454
二 省级非平衡调控的主要类别456
第三节 非平衡调控方式及其转变457
一 省级调控方式的特点457
二 实施非平衡调控的政策体系459
三 向省级非平衡调控运作的转变461
第二十一章 陕西省级调控组织体系建设464
第一节 省级政府调控组织体系的内涵与特征464
一 省级调控组织体系的概念464
二 省级调控组织体系的基本内容465
三 省级调控组织体系的特点467
第二节 陕西省级调控组织体系的现状469
一 改革以来调控组织体系的建设成就469
二 调控组织体系建设中的问题473
第三节 加快陕西省级调控组织体系建设的基本思路475
一 组建省级调控委员会475
二 完善决策、监督和预警组织机构476
三 进行调控组织制度的创新477
四 推进综合配套改革478
附录:主要参考文献480
后记4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