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穿越炮火的眼睛 新华社记者阿富汗历险记PDF|Epub|txt|kindle电子书版本网盘下载
![穿越炮火的眼睛 新华社记者阿富汗历险记](https://www.shukui.net/cover/72/34243352.jpg)
- 刘洪著 著
- 出版社: 北京:新世界出版社
- ISBN:7800057445
- 出版时间:2002
- 标注页数:371页
- 文件大小:16MB
- 文件页数:382页
- 主题词:
PDF下载
下载说明
穿越炮火的眼睛 新华社记者阿富汗历险记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第一章 在恐怖中穿行3
迟到的联合国飞机,救了我们一命3
防弹衣,一种心理安慰而已5
没有安全感的城市7
在枪口下逃命11
未被“马踏如泥”的幸运13
地为床,防弹衣作枕15
一箱纯净水,险些被疑为恐怖炸弹16
第二章 战火中的“无冕之王”21
风浪中的“海燕”21
跨越火线的危险行当23
和死神接吻26
并不是每个记者都幸运31
越开越长的“死亡名单”36
第三章 真枪实弹的“新闻战”41
这里,拥有世界上最密集的卫星电话41
日本记者比中国记者多几十倍42
花钱如流水的前线采访45
真假难辨的战地新闻47
第四章 剑下入鞘的民族53
从没有过和平的人民53
“以侮辱还侮辱”的复仇55
白沙瓦老人告诉我一个故事56
“死亡之路”边的“第44号”山石?57
我又嗅到了内战的硝烟味61
一代雄主身后的寂寞69
第五章 巴卑尔花园的惆怅69
“瘸子铁木尔”的辉煌72
从兴都库什山横扫印度半岛75
巴卑尔已认不出昔日的城池80
第六章 哈扎拉族,成吉思汗的后裔85
他们自称也是“中国人”85
一个中国外交官的回忆88
西征:铁蹄下的尘血90
让成吉思汗钦敬的阿富汗勇士95
“面包篮子”只剩下40名幸存者97
先人的荣耀与后裔的苦难100
第七章 潘杰希尔雄狮105
走上神坛的马苏德105
未完工的墓地107
一个英雄的最后时刻108
美国人杀了马苏德?113
老人为我拭去像片上的尘埃116
战痕累累的谷地118
五狮河水,照见中国人的影子120
第八章 又一次“豪赌”开局125
第一回玩家:沙俄——大英帝国125
苏联——美国:政治舞台上的“叼羊”竞赛129
哪个阿富汗领导人最得人心130
使馆“升旗尴尬”的巴基斯坦133
“反恐战”后重新“洗牌”137
地缘利益的角逐139
第九章 塔利班为什么败北145
机场路上的巨大弹坑145
“挫折国家”的命运造就了奥马尔147
反抗潜流在地下奔突150
美国重兵直击塔利班154
大势虽去,塔利班仍有可能死灰复燃159
第十章 本·拉登的命运163
他的画像,被人高挂于床头163
“2500万美元”难买人头165
有消息说,“拉登就在伊斯兰堡”169
“慷慨赴死”的准备170
在美军眼皮底下溜之乎也174
一个永恒的谜团176
第十一章 戴着罩袍的女性183
“我们的国家像一个监狱”183
罩袍掩盖了女人的眼泪187
使阿富汗变色的女权王后189
一夫多妻制的选择193
第十二章 战争生态下的生活201
四顾茫茫,不知何处是我家201
驴惊惯了,弹炸枪响而不惊203
飒飒天空,飘落下食物还是炸弹204
“多姿多彩”,军阀的士兵多如牛毛207
一个政府女公务员的一天:忙忙碌碌209
街头一景:排队多210
美元虽好,但“钱多为患”212
第十三章 茫茫逃难路217
“这是我一生中最糟糕的一次逃难,因为我老了”217
“我竟然找不到一块干净的地方落脚”219
“一个夜晚,就有数十个孩子被洪水卷走”221
“饥饿和无助,就像虱子正叮咬着我们”223
我们太小,谁知道未来叫什么225
“人道主义,同样陷入了困境”227
“那一幕自焚的惨剧,令人心碎”230
“回家吧,回家吧,做梦我们都在念叨”233
第十四章 童稚的心为和平祈祷239
鸟儿,你为什么不飞往喀布尔239
“假如和平可以出售,我愿为我的国家买来和平”240
“叔叔请告诉我,战争何时结束”242
“我们已受尽了苦难,但伤口将开出鲜艳的花朵”244
第十五章 喀布尔,玫瑰上的露球还是泪滴259
曾经的玫瑰之露风情不再259
“20世纪末的德累斯顿”260
喀布尔夜幕,“女孩长垂的乌发”262
查赫查塔巴扎的诉说264
兴都库什山——“阿富汗的脊梁”266
在普什图族人的婚礼上268
艰辛却充满希望的生活269
残破的剧院里,传来悠扬的歌声275
第十六章 中国外交官重返阿富汗281
飘扬十年的国旗被我收藏281
中国人本身就是最好的护身符283
只差几厘米,我们就踩上手雷285
护馆功臣,原是“监守自盗者”287
临时代办乃是“复辟”289
方便面成了奢侈品291
喀布尔最红的两扇大门293
除夕夜,浓浓人情味294
第十七章 卡尔扎伊:“全球最时髦男子”299
那一瞬间,我看到他的“酷”299
卡尔扎伊说他比中国人“老”301
最温和最理智的人305
引领“国际时装潮流”的美男子307
临时政府主席的无奈309
第十八章 阿富汗博物馆的箴言313
一句名言值千金313
“我只能在书上看到精美的文物了”313
电影厂的冲击使我几欲晕倒315
巴米扬在哭泣318
塔利班最终毁掉了自己324
英国士兵:蛮横的暴怒者329
第十九章 外国士兵的风景329
美国士兵:兀傲的警戒者333
法国士兵:“羞涩”的沉默者335
俄罗斯士兵:低调的微笑者337
稀罕女兵:维和部队的味精338
维和总部:神秘的神经中枢340
命运多桀:维和任重道远342
凤凰车使我陪感亲切351
第二十章 战后重建与中国商机351
中国插座让我蒙羞352
众邻国抢占阿富汗商机353
中餐馆上日本记者望穿秋水354
经贸关系追溯至张骞通西域356
“阿富汗三宝”及“战争财”359
中国货的危机361
第二十一章 别了,喀布尔36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