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考古学概论PDF|Epub|txt|kindle电子书版本网盘下载
- 钱耀鹏主编 著
- 出版社: 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 ISBN:9787040319903
- 出版时间:2011
- 标注页数:324页
- 文件大小:70MB
- 文件页数:340页
- 主题词:考古学-高等学校-教材
PDF下载
下载说明
考古学概论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第一章 导论1
第一节 什么是考古学1
一、考古学名称的由来1
二、考古学的定义3
三、考古学研究的时空范围6
四、考古学的研究目标8
第二节 考古学的研究对象10
一、考古遗存的基本概念10
二、考古遗存的基本特征14
三、考古遗存的认知特点17
四、考古遗存的分类与命名24
第三节 考古学的性质与地位29
一、考古学的基本结构29
二、考古学的学科体系36
三、考古学学科性质与地位44
第四节 考古学与其他学科的关系47
一、考古学与人文科学47
二、考古学与自然科学50
三、考古学与现代科学技术51
第二章 考古学发展简史55
第一节 萌芽与形成阶段(约1450—1867年)56
一、古物学的兴起与发展(约1450—1840年)56
二、相关自然科学的发展58
三、近代考古学的形成(约1840—1867年)61
第二节 编年与文化研究阶段(约1867—1960年)66
一、分类与编年研究(约1867—1918年)66
二、文化区域与谱系研究(约1918—1960年)72
第三节 思辨与闸释阶段(20世纪60年代至今)76
一、“新考古学”及其影响76
二、当代考古学主要流派79
三、田野考古工作进展83
四、考古遗产保护的加强85
第四节 中国考古学的发展历程87
一、传统金石学阶段87
二、理论传入与初步发展90
三、超前式发展阶段99
四、成熟与转型阶段104
第三章 考古资料的获取109
第一节 考古遗存的形成109
一、考古遗存的类别109
二、考古遗存的形成过程111
三、考古遗存的存在环境114
四、考古遗存的存在形式116
第二节 田野考古调查与勘探117
一、考古调查类别117
二、考古调查方法118
三、调查资料的收集121
四、调查资料的记录123
第三节 田野考古发掘127
一、前期准备与发掘规划127
二、发掘过程控制131
三、遗物收集与记录141
四、发掘现场的文物保护150
第四节 考古资料整理与发布152
一、整理的目标与要求152
二、遗物的整理152
三、遗迹的整理156
四、考古资料的发布158
第四章 考古资料的分析161
第一节 考古年代学分析161
一、相对年代及其断定方法161
二、绝对年代及其断定方法168
三、相对年代与绝对年代的关系173
第二节 人工遗存分析174
一、遗物的制作与使用174
二、遗迹的营建与使用180
三、堆积特点与埋藏过程187
四、遗物与遗迹的组合关系190
第三节 自然遗存分析195
一、人类遗骸分析195
二、动物遗存分析203
三、植物遗存分析206
四、其他自然遗存分析209
第四节 考古学文化分析210
一、考古学文化的划分原则210
二、考古学文化的结构与特点213
三、考古学文化的区系类型218
四、考古学文化的发展演变221
第五章 考古资料的阐释227
第一节 环境考古与人地关系227
一、自然环境与环境考古227
二、古代环境的重建230
三、环境资源利用233
四、人地关系的历史演变237
第二节 技术经济与生存方式242
一、生存需求与资源开发242
二、自然经济方式245
三、生产经济方式250
四、产品交换与贸易流通255
第三节 聚落考古与社会形态258
一、聚落与聚落考古学258
二、聚落的布局形式261
三、聚落及其相互关系264
四、聚落结构与社会形态267
第四节 认知考古与意识形态271
一、认知考古与意识形态271
二、认知考古学探索275
三、埋葬现象与意识形态281
四、意识形态与历史发展287
第六章 考古遗产的价值与意义293
第一节 考古遗产的科学价值293
一、考古遗产与历史研究293
二、人类的起源与发展300
三、史前文化与历史研究305
第二节 考古遗产的社会价值310
一、考古遗产的保护310
二、考古遗产的社会意义314
三、价值实现与公共考古学318
后记3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