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中国农业资源区划30年PDF|Epub|txt|kindle电子书版本网盘下载
![中国农业资源区划30年](https://www.shukui.net/cover/65/33880150.jpg)
- 农业部发展计划司主编 著
- 出版社: 北京:中国农业科学技术出版社
- ISBN:9787511603838
- 出版时间:2011
- 标注页数:475页
- 文件大小:34MB
- 文件页数:491页
- 主题词:农业资源-农业区划-研究-中国
PDF下载
下载说明
中国农业资源区划30年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第一篇 总论3
第一章 农业资源区划的历史概述3
一、古代的农业区划著述3
二、近代的农业区划4
三、20世纪五六十年代的农业区划4
第二章近30年的农业资源区划工作8
一、1978~1985年农业资源区划工作8
二、1986~1995年农业资源区划工作12
(一)1986~1990年做好全国农业区域综合开发的前期工作13
(二)1990~1995年围绕编制全国农业区域开发总体规划开展农业资源调查与区划工作15
三、1999年以来的农业资源区划工作19
(一)为优化农业资源配置和结构布局编制并实施区域优势农产品布局规划19
(二)为宏观科学决策建立农业资源动态监测体系20
(三)为生产型农业向生产、生活(旅游)、生态型现代农业转化而开展农业功能区划20
第三章 第三次农业资源区划的组织机构及成果21
一、组织机构21
(一)全国农业区划委员会21
(二)全国农业区划委员会办公室22
(三)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学会22
(四)中国农业科学院农业自然资源和农业区划研究所(简称中国农科院资源区划所)23
(五)《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期刊24
(六)全国农业区划委员会资料库25
二、职能25
三、第三次农业区划的成果26
第二篇 农业资源管理31
第一章 总论31
第一节 农业资源管理工作回顾31
一、农业资源管理工作经历的三个阶段31
(一)以资源调查为主的阶段(1978~1985年)31
(二)强化区域资源动态监测与资源综合利用研究阶段(1986~1995年)31
(三)农业资源数据更新与强化资源综合性管理阶段(1995年后)32
二、农业资源管理工作的四个转变32
(一)农业资源管理从偏重资源调查向资源动态监测与综合利用和综合性管理转移32
(二)农业资源管理从仅重视自然资源向整个农业资源转移32
(三)农业资源管理从仅关注国内资源向同时关注国内国外资源转移33
(四)农业资源管理从传统研究方法向现代研究方法转移33
第二节 农业资源管理主要工作33
一、农业资源调查与综合利用研究33
(一)气候资源调查与综合利用研究33
(二)水资源调查与综合利用研究34
(三)生物资源调查与综合利用研究34
(四)土地资源调查与综合利用研究35
(五)生物质能源调查评价与综合利用研究37
(六)自然保护区调查与生态环境和自然灾害监测38
(七)农业资源综合利用研究38
二、农业资源数据更新与农业资源综合管理39
第三节 农业资源管理主要成就41
一、气候资源调查评价与利用41
(一)全国农业气候资源调查41
(二)热带、亚热带丘陵山区气候资源及其合理利用41
二、水资源调查评价与利用41
(一)全国各地区水资源的综合评价41
(二)中国水资源及其开发利用调查评价42
(三)水资源综合利用研究42
三、生物资源调查评价与利用42
(一)草地资源调查42
(二)渔业资源调查42
(三)长白山野生经济植物资源调查43
(四)农业生物种质资源调查评价43
四、土地资源调查评价与利用43
(一)利用遥感技术进行全国土地利用现状调查制图43
(二)《1:100万土地利用图》43
(三)《中国1:100万土地资源图》43
(四)土地资源综合利用研究43
五、其他44
第四节 农业资源管理未来展望44
一、农业资源管理在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中的作用将越来越重要45
(一)农业水土资源短缺问题需要通过强化资源管理来解决45
(二)农业资源利用低效问题需要通过强化资源管理来解决45
(三)农业资源利用中的负效益需要通过强化资源管理来解决45
二、农业资源管理有可能发展成为教育部设置的独立的一级学科45
(一)强化农业资源管理已成为人们的共识46
(二)现有学科替代不了农业资源管理学46
三、农业资源管理的涉及领域不断拓展46
(一)研究内容向其他领域与其他学科渗透46
(二)研究视野从国内向全球拓展46
四、农业资源管理研究更加需要高新技术的支撑47
五、农业资源管理工作任重道远,需要强化组织管理与合作、协作47
第二章 耕地资源调查及其开发利用48
第一节 概述48
第二节 我国中低产田分布及粮食增产潜力研究结果48
一、我国中低产田类型划分及其面积48
(一)我国中低产田主要障碍类型划分及其面积49
(二)我国耕地地力等级的划分及其面积50
二、我国中低产田面积的地域分布特点50
三、中低产田的粮食增产潜力51
(一)从光能利用率看我国中低产田的增产潜力51
(二)改造中低产田的粮食增产效益及投资估算51
(三)各大区改造中低产田粮食增产潜力52
第三节 中国耕地资源及其开发利用研究成果53
一、我国耕地数量53
二、耕地主要类型及其分布55
(一)从耕地总体利用方式划分耕地55
(二)按耕地所处地势的坡面坡度大小划分耕地层次55
(三)根据耕地的质量和生产水平划分耕地类型56
三、我国耕地数量的历史变化56
(一)历代耕地数量变化情况56
(二)新中国成立后耕地数量变化情况57
(三)全国各省(市、自治区)耕地数量变化情况57
四、我国耕地的特点58
(一)土地资源丰富,但耕地少,后备资源不足58
(二)耕地分布不平衡58
(三)耕地质量不高,增产潜力大58
(四)耕地土壤类型多样58
(五)人为影响深刻59
五、我国耕地存在的主要问题59
(一)耕地面积不断减少59
(二)未能充分利用光温水资源,提高复种指数尚有潜力59
(三)中低产田和旱地面积大60
(四)耕地污染严重60
六、保护耕地资源的对策60
(一)建立健全和坚决执行耕地保护法,强化管理60
(二)有计划有步骤地开垦和复垦耕地60
(三)在有限的耕地上实行集约经营,提高综合生产能力60
(四)把改造中低产田作为重点来抓,充分挖掘耕地增产能力61
(五)提高复种指数61
(六)发展适度规模经营61
第三章 农用后备土地资源调查62
第一节 概述62
第二节 农用后备土地资源调查的目的、任务和要求63
一、“四低”的标准63
(一)中低产田(土)63
(二)低产园地63
(三)低产林地64
(四)低产水面64
二、“四荒”的概念64
三、工作安排65
第三节 农用后备土地资源调查的结果65
一、农用后备土地资源类型及其特征65
(一)农用后备土地资源类型及其面积65
(二)我国农业后备资源主要特征66
二、中低产田和“三荒”地利用分析67
(一)中低产田主要类型及其分布67
(二)“三荒”地利用分析68
三、后备资源开发潜力分析68
(一)改造中低产田的粮食增产效果68
(二)宜农(耕)荒地开发潜力68
(三)改造低产园地以及宜园荒地开发潜力69
(四)改造低产林地及宜林荒地开发潜力69
(五)低荒内陆水域开发潜力69
(六)宜牧荒地开发潜力69
四、后备土地资源开发对策与建议69
(一)制定一套开发农业后备资源的优惠政策69
(二)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改善农业生产条件70
(三)以改造中低产田土为主,综合开发农业后备资源70
(四)完善农业法规,加强农业资源开发和保护管理70
(五)亟须加强开发农业后备资源的资金投入力度70
第四章 亚热带丘陵山区农业资源调查71
第一节 概述71
第二节 亚热带东部丘陵山区农业资源综合利用研究72
一、开发利用丘陵山区农业资源的重要意义72
二、丘陵山区农业资源的特征及其评价73
(一)土地面积广阔,地貌类型多样,有利于农业的全面发展;而人均耕地少,制约着农业的发展73
(二)光热水资源丰富,雨、热同季;但受季风气候不稳定性的影响,自然灾害频繁74
(三)丘陵山区自然条件垂直差异明显,有利于立体开发和综合经营,但利用难度大,生态环境脆弱74
(四)生物资源丰富,但开发利用不尽合理75
(五)水资源蕴藏量丰富,但利用率低,开发潜力大75
三、丘陵山区农业资源合理开发利用的途径76
(一)调整丘陵山区农业生产结构76
(二)大力开发丘陵山区名特优农产品76
(三)分层布局,立体开发77
(四)提升丘陵山区农业生产力77
(五)综合治理水土流失,加强农业生态建设78
第五章 农业资源综合管理立法实例79
第一节 辽宁省农业资源综合管理与保护条例79
第二节 内蒙古自治区农业资源区划条例82
第三节 浙江省农业自然资源综合管理条例85
第四节 太原市农业资源综合管理条例88
第三篇 农业遥感93
第一章 农业遥感发展历程93
第一节 吸收引进与研究消化阶段(1979~1988年)93
一、农业遥感工作机构的建立93
二、农业遥感技术的引进与试验研究94
第二节 自主研究与业务试运行阶段(1989~1998年)95
一、区域性农业遥感技术研究工作的开展96
二、国家大规模科技攻关计划的参与97
三、专业化农业遥感工作队伍的形成97
第三节 全面发展阶段(1999年至现在)98
一、农业遥感队伍发展壮大,农业遥感纳入部委发展规划98
二、全国性农业遥感监测工作全面开展98
三、农业遥感应用领域不断扩大100
四、农业遥感人才培养能力和研究应用水平不断提高101
第二章 农业遥感主要工作与成就102
第一节 农业资源遥感调查102
一、土地资源调查与制图102
二、土壤类型与土壤侵蚀调查与制图105
三、草地资源调查与制图106
四、资源环境遥感调查107
第二节 农业资源遥感监测108
一、土地利用变化遥感动态监测108
二、草地遥感监测109
三、其他监测111
第三节 农作物遥感估产112
一、农作物种植面积变化的遥感监测112
(一)小麦种植面积变化的遥感监测113
(二)玉米种植面积变化的遥感监测114
(三)大豆种植面积的遥感监测114
(四)水稻种植面积监测115
(五)棉花种植面积变化遥感调查116
二、农作物长势遥感监测116
三、农作物产量的监测与预测117
四、农作物遥感的地面调查与支持系统118
第四节 农业灾害遥感监测119
一、旱灾遥感监测119
二、水灾监测120
三、病虫害遥感监测121
四、雪灾遥感监测121
五、其他农业灾害遥感监测与评价122
第五节 农业信息122
一、建立农业资源区划资料数据库系统,汇总全国区划数据成果123
(一)任务过程123
(二)国家级农业资源数据库主要内容124
(三)主要数据成果125
(四)数据的应用125
二、建立农业资源动态监测体系,掌握资源动态变化125
(一)任务过程125
(二)农业资源动态监测信息数据库的主要内容126
(三)监测方法127
(四)监测系统的运行127
(五)监测数据成果的应用127
三、全国农业资源区划地理信息系统开发与应用128
(一)任务的提出和系统建设目标128
(二)系统结构与特点128
(三)系统的应用129
四、全国农业资源与区划基础数据库建设与共享129
(一)任务的提出和建设目标129
(二)全国农业资源调查与农业区划基础数据库构成130
(三)系统应用131
第三章 农业遥感工作未来展望132
一、农业遥感信息源将显著增加132
(一)高分辨率星载遥感信息平台132
(二)现代小卫星遥感信息平台133
(三)临近空间与航空遥感信息平台134
(四)陆基农田传感器信息平台135
二、农业遥感应用领域和区域将不断扩展135
(一)农业遥感应用领域的扩展135
(二)农业遥感应用区域的扩展137
三、农业遥感应用关键技术研究逐步深化137
(一)基于多尺度遥感分类与空间抽样理论的区域作物种植面积综合提取技术137
(二)基于多模型整合的作物单产预测技术138
(三)基于多源数据融合的作物长势动态监测技术139
(四)基于多波段、多时相、多平台遥感信息复合的农业灾害快速监测与评估技术139
(五)基于多源遥感数据融合和同化技术的区域农田信息协同反演140
(六)基于农情动态监测模型群的标准遥感数据产品生成与验证技术140
四、农业遥感监测信息服务功能继续加强141
(一)农业遥感地面监测系统建设141
(二)农业遥感专题信息提取系统建设141
(三)农业遥感数据存储系统建设142
(四)农业遥感远程会商系统建设142
(五)农业遥感资源共享与服务系统建设142
第四篇 农业区划与区域布局145
第一章 发展历程145
一、农业生态适宜性区划为主阶段(1979~1995年)145
(一)农业区划与农业区域规划研究145
(二)农业区划学科理论与方法145
二、农村经济区划为主阶段(1996~2003年)146
(一)农村经济区划研究的背景146
(二)中国农村经济区划146
(三)中国生态系统生产力区划147
(四)中国农业可持续发展区划147
三、农业功能区划为主阶段(2004~2009年)147
(一)农业功能区划提出的背景147
(二)农业功能类型与区划研究进展148
(三)农业功能区划成为新时期工作切入点148
第二章 主要工作与成就150
一、农业区划150
(一)农业自然条件区划150
(二)农业部门区划152
(三)农业技术措施区划158
(四)综合农业区划165
(五)农村经济区划170
(六)农业功能区划170
二、区域结构与布局174
(一)区域农业结构调整174
(二)农产品区域布局183
第三章 工作展望190
一、农业区划工作的发展机遇190
二、农业区划工作的发展态势191
(一)国外农业区划191
(二)国内农业区划191
三、农业区划工作的任务与重点192
(一)基本任务192
(二)重点领域192
(三)研究热点193
第五篇 区域农业发展战略199
第一章 发展历程199
一、配合制定20世纪末全国农业长远规划的阶段:1979~1985年199
二、搞好农业区域综合开发前期工作的阶段:1986~1995年199
三、推进区域农业协调发展的阶段:1996~2006年200
四、研究特殊区域现代农业发展的阶段:2007年以来200
第二章 主要工作与成就201
一、区域农业发展战略201
(一)全国农业发展战略综合性研究201
(二)19个地区农业发展战略研究203
(三)农业发展战略专题研究206
(四)全国农业发展战略211
(五)西藏农牧业增长方式研究212
(六)区域农业发展战略研究214
(七)中国农产品区域发展战略研究217
(八)特殊地区农业发展战略研究218
二、区域特色农业发展研究(规划)225
(一)西部地区农村经济发展研究225
(二)西藏农牧业特色产业发展研究(规划)228
(三)西部特色农业发展研究232
(四)全国特色农产品区域布局规划235
三、农业区域规划240
(一)农业区域开发规划240
(二)农业投资项目咨询组247
(三)全国农业区域开发总体规划248
(四)优势农产品区域布局规划(2003~2007年)252
(五)扶持革命老区农业建设方案252
(六)青甘川滇藏区农村清洁能源利用规划256
第三章 工作展望258
一、新形势与新要求258
(一)当前农业农村经济发展的新形势258
(二)新要求258
二、工作思路与重点259
(一)工作思路259
(二)工作重点259
第六篇 各省区划工作265
北京市农业资源区划30年265
河北省农业资源区划30年274
山西省农业资源区划30年285
辽宁省农业资源区划30年298
吉林省农业资源区划30年310
黑龙江省农业资源区划30年321
上海市农业资源区划30年333
浙江省农业资源区划30年338
安徽省农业资源区划30年354
福建省农业资源区划30年362
山东省农业资源区划30年372
河南省农业资源区划30年383
湖北省农业资源区划30年393
广西壮族自治区农业资源区划30年414
重庆市农业资源区划30年425
贵州省农业资源区划30年434
陕西省农业资源区划30年449
甘肃省农业资源区划30年458
青海省农业资源区划30年462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农业资源区划30年471
后记47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