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北极问题研究PDF|Epub|txt|kindle电子书版本网盘下载

北极问题研究
  • 北极问题研究编写组编 著
  • 出版社: 北京:海洋出版社
  • ISBN:7502779788
  • 出版时间:2011
  • 标注页数:377页
  • 文件大小:210MB
  • 文件页数:390页
  • 主题词:

PDF下载


点此进入-本书在线PDF格式电子书下载【推荐-云解压-方便快捷】直接下载PDF格式图书。移动端-PC端通用
种子下载[BT下载速度快]温馨提示:(请使用BT下载软件FDM进行下载)软件下载地址页直链下载[便捷但速度慢]  [在线试读本书]   [在线获取解压码]

下载说明

北极问题研究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

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第一章北极地区概况1

第一节北极地区的自然状况1

一、地区范围1

二、地质与地貌6

三、气候、生态与环境变化10

第二节北极地区的自然资源15

一、石油、天然气资源16

二、矿产资源20

三、生物资源22

四、北极的其他资源24

第三节北极的发现与探险27

一、寻找东北航道的先驱28

二、东北航道的通航29

三、探寻西北航道的先驱29

四、西北航道的通航30

五、1640—1830年俄国的北极扩张31

六、寻找北极点的先驱31

七、皮尔里征服北极点32

第四节北极人口与经济状况33

一、北极行政区域人口状况34

二、北极区域经济47

第二章变化中的北极社会59

第一节北极社会研究概况59

一、不断发展中的北极社会研究59

二、北极范围的限定60

三、目前关注的主要问题61

第二节北极社会的经济发展64

一、北极生存经济的逐渐解体64

二、北极社会对可再生资源管理模式的创新68

三、北极不可再生资源开发利用70

第三节北极的环境问题与应对73

一、自然环境变化带来的影响73

二、北极地区的环境保护政策79

第四节北极土著人民及其权利保护87

一、北极土著人的分布87

二、全球化和现代化对北极土著人的影响89

三、有关国家的土著民族发展政策91

四、土著人权利保护的最新发展95

附表1北极理事会的组织机构98

附表2北极土著民族组织机构及其活动99

第三章北极资源及其开发利用101

第一节北极的海洋生物资源101

一、海洋生物资源种类101

二、海洋渔业资源利用现状103

三、海洋渔业资源利用前景109

第二节北极的能源与固体矿产资源111

一、构造单元划分111

二、油气资源113

三、天然气水合物资源116

四、煤炭资源119

五、固体矿产资源121

第三节关于资源开发的战略考虑126

第四章北极地区的科学研究131

第一节北极科学研究的历史及现状132

一、从探险时代向科学时代过渡132

二、早期的北极研究134

三、冷战时期的北极科学136

四、北极研究全球化的12年137

五、第四次国际极地年中的北极研究139

第二节对我国和全球气候有重大影响的北极过程142

一、北极海冰的快速减退142

二、北极气候增暖和气候系统各圈层的急剧变化144

三、北冰洋淡水收支147

四、太平洋入流水对北极过程的影响149

五、北极环极边界流与全球海洋输送带151

六、北极冬季冰间湖的气候效应152

七、北极夏季海冰边缘区154

八、北极海洋生态系统的演化155

九、北极海洋微生物多样性与气候环境演化157

十、北极开阔海域的碳吸收157

十一、北极大气臭氧低值和变化趋势159

十二、北极冰芯中的气候记录161

十三、北极沉积记录中的古气候163

第三节我国在北极科学研究中的重大科学问题165

一、北极气候系统的快速变化及其在全球气候变化中的作用166

二、北冰洋动力过程及其对全球海洋循环的影响173

三、北极环境过程与生态系统演化178

第四节我国未来北极科学研究的发展战略183

一、我国在北极科学研究中存在的主要问题183

二、确定我国在北极的科学发展战略184

第五章北极地区的交通189

第一节北极航空189

一、北极航空运行的基本概念189

二、北极航空的发展历史189

三、新极地航路协调与管理190

四、新极地航路的应用191

五、新极地航路的现状193

六、我国参与新极地航路的状况194

七、参与极地航路运行的重要意义195

八、新极地航路的发展方向195

第二节北极海上交通196

一、北极概况196

二、北极地区的航行史200

三、北极航行技术因素206

四、北极航线利益229

第六章北极政治与外交233

第一节北极探险史与北极地区主权关系的确立233

一、新航路开辟前的北极探险233

二、新航路开辟时代的北极探险233

三、阿拉斯加的转让235

四、斯瓦尔巴德群岛归属236

五、格陵兰岛主权地位的变化237

六、北极探险活动中沙俄的弱势地位237

第二节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的北极航线之战238

第三节冷战期间的北极239

一、北极战略价值的上升239

二、美国的北极安全战略240

三、苏联的北极安全战略241

四、主要北极国家的北极活动及北极政策242

第四节北极航线之争252

一、西北航道之争252

二、东北航道之争255

第五节北极合作259

一、冷战期间的合作259

二、北极合作的转折——戈尔巴乔夫摩尔曼斯克讲话262

三、日趋严峻的北极环境问题264

四、大规模合作的展开266

第六节妨碍北极地区合作的因素271

一、北极合作以环境合作为主,环境保护被迫从属国家安全271

二、北方“边缘地区”从属于南方“中心地区”271

三、“软法”缺乏实施保障机制272

第七节北极政治现状与走向分析273

一、安全领域与合作内涵的变化273

二、“内部”合作与“排外”并行274

三、建立类似南极条约的法律体系将十分困难275

四、欧洲国家对北极事务的影响将逐步加强277

五、北极航线研究日趋活跃,俄罗斯、加拿大对北极航线的控制将加强279

第八节中国在北极事务上的战略选择283

一、认清北极问题的属性283

二、积极争取最直接的、最现实的北极利益283

三、选择“低度政治”作为切入点284

四、积极寻求加入北极国际组织,至少应争取成为观察员284

五、加强对1982年《联合国海洋法公约》以及北极国家国内法、双边条约和多边条约的研究285

六、加强对因纽特人人类学和社会学研究285

七、我国的北极研究现状286

第七章北极问题的军事因素研究291

第一节北极的军事价值291

一、北极地区是瞰制北半球的战略“制高点”291

二、北极地区是实施战略威慑的理想地域293

三、北极地区对于战场勤务保障具有特殊意义295

第二节北极的军事争夺298

一、历史上的北极军事争夺298

二、当前各国在北极的军事争夺302

三、北极军事争夺的可能前景307

第八章北极地区的法律问题313

第一节北极地区的领土主权问题313

一、1825年俄国和英国的圣彼得堡条约313

二、《斯匹次卑尔根群岛条约》314

三、阿拉斯加领土主权的转让315

四、汉斯岛的主权归属315

第二节北极地区的海洋划界问题316

一、丹麦和加拿大大陆架划界317

二、冰岛和挪威大陆架划界317

三、美国和苏联白令海和楚科奇海划界318

四、丹麦和挪威关于格陵兰岛和扬马延岛大陆架和渔区划界318

五、俄罗斯与挪威关于巴伦支海大陆架的划界协定319

六、美国与加拿大关于波弗特海的划界争端320

第三节资源开发的法律问题320

一、英挪渔业案320

二、冰岛鳕鱼案321

三、冰岛和挪威关于扬马延的合作321

四、俄罗斯和挪威的渔业争端322

第四节大陆架向北极地区的扩展323

一、俄罗斯划界案323

二、挪威划界案324

三、丹麦关于法罗群岛的划界案325

第五节海洋科学研究的法律制度326

一、《公约》的有关规定326

二、《斯约》的有关规定327

三、国际北极科学委员会327

第六节资源开发的法律制度327

一、《斯约》关于资源开发的法律制度327

二、《公约》的有关规定329

三、《斯约》和《公约》关于资源开发规定的比较330

第七节环境与生态保护的法律制度330

一、北极的生态和环境保护331

二、北极理事会331

三、冰封区域331

第八节北冰洋周边国家的相关立法和政策332

一、加拿大332

二、俄罗斯335

三、美国335

四、丹麦336

五、挪威337

第九节南北极法律制度的比较338

一、专门适用的法律制度338

二、领土主权的要求339

三、领海的权利主张340

四、海洋管辖权问题340

第十节 北极法律制度的发展341

一、北极地区的法律冲突341

二、国内法与国际法的冲突343

三、北极法律秩序的发展344

第九章中国的北极活动347

第一节 北极考察347

一、考察历史347

二、北极考察工作体系和支撑能力364

三、北极考察国际合作368

第二节北极科学研究369

一、北极气候变化对东亚气候和中国气候的影响研究369

二、北冰洋海-冰-气相互作用过程研究370

三、北极日地物理、生态、冰川变化长期观测与研究371

第三节 北极考察面临的机遇和挑战373

一、国际机遇和挑战374

二、国内机遇和挑战375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