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中国能源报告 2012能源安全研究PDF|Epub|txt|kindle电子书版本网盘下载

中国能源报告 2012能源安全研究
  • 魏一鸣,吴刚,梁巧梅,廖华等著 著
  • 出版社: 北京:科学出版社
  • ISBN:9787030344977
  • 出版时间:2012
  • 标注页数:299页
  • 文件大小:73MB
  • 文件页数:318页
  • 主题词:能源经济-研究报告-中国-2012;能源-国家安全-研究报告-中国-2012

PDF下载


点此进入-本书在线PDF格式电子书下载【推荐-云解压-方便快捷】直接下载PDF格式图书。移动端-PC端通用
种子下载[BT下载速度快]温馨提示:(请使用BT下载软件FDM进行下载)软件下载地址页直链下载[便捷但速度慢]  [在线试读本书]   [在线获取解压码]

下载说明

中国能源报告 2012能源安全研究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

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第1章 世界能源形势与中国能源安全的回顾1

1.1 世界能源发展回顾2

1.1.1 全球化石能源储量仍较丰富但分布不均2

1.1.2 全球一次能源消费创历史新高5

1.1.3 全球可再生能源生产与消费稳步增长7

1.1.4 中东北非动荡与欧债危机致国际原油价格大幅波动8

1.2 世界能源发展新趋势9

1.2.1 未来世界能源需求量仍将继续增加9

1.2.2 全球金融危机给清洁可再生能源发展提供了新契机9

1.2.3 福岛核事故改变世界核能发展规划11

1.2.4 页岩气撼动全球天然气格局13

1.2.5 世界能源消费结构呈现清洁低碳化趋势14

1.2.6 世界各国一次能源消费结构存在较大差异16

1.3 世界能源贸易特征分析18

1.3.1 世界石油贸易特点18

1.3.2 世界天然气贸易特点19

1.3.3 世界煤炭贸易特点20

1.4 中国能源消费特点与中国能源安全20

1.4.1 中国能源消费的特点20

1.4.2 中国能源安全的历史25

1.4.3 中国能源安全的现状27

1.5 能源安全的解读与认识28

1.5.1 能源安全的定义28

1.5.2 能源安全的内涵及演变29

1.6 本章小结31

第2章 世界能源地缘政治发展与中国能源外交32

2.1 世界能源地缘政治关系演进33

2.1.1 英美争霸中东33

2.1.2 IEA与OPEC的对抗36

2.2 世界能源地缘政治新格局38

2.2.1 寻求石油霸权的美国39

2.2.2 擅打“能源牌”的俄罗斯39

2.2.3 矛盾中的欧盟和日本40

2.2.4 不断崛起的新兴国家40

2.2.5 持续遭受冲击的OPEC41

2.3 五大产油区的地缘政治格局41

2.3.1 中亚俄罗斯地区的地缘政治格局41

2.3.2 中东地区的地缘政治格局43

2.3.3 非洲地区的地缘政治格局44

2.3.4 拉美地区的地缘政治格局46

2.3.5 亚太地区的地缘政治格局47

2.4 中国能源角色的转变48

2.4.1 由贫油国向石油出口国的转变48

2.4.2 由石油出口国向石油进口国的转变49

2.5 中国的能源外交49

2.5.1 中国在中亚俄罗斯地区的能源外交50

2.5.2 中国在中东地区的能源外交51

2.5.3 中国在非洲地区的能源外交52

2.5.4 中国在拉美地区的能源外交53

2.5.5 中国在亚太地区的能源外交53

2.6 本章小结55

第3章 石油价格与能源安全56

3.1 世界石油价格体系及其演变57

3.1.1 世界石油价格体系的构成57

3.1.2 石油价格体系的演变57

3.2 国际油价波动特征及其影响分析60

3.2.1 油价波动特征60

3.2.2 油价波动主要影响因素64

3.2.3 油价波动对经济与金融的影响65

3.3 石油金融化发展及其风险分析75

3.3.1 石油金融化发展的意义75

3.3.2 石油金融化发展蕴含的风险77

3.3.3 石油期货市场投机与价格波动78

3.4 石油价格与中国的能源安全79

3.4.1 石油定价机制与中国能源安全79

3.4.2 油价引发的能源安全与粮食安全矛盾82

3.4.3 未来油价走势与中国能源安全84

3.5 本章小结87

第4章 中国能源进口与运输风险评价88

4.1 中国主要能源贸易通道的运输风险分析89

4.1.1 中国能源贸易的主要运输通道89

4.1.2 石油海洋运输面临的主要风险分析92

4.1.3 中国降低能源贸易运输风险的策略94

4.2 中国石油进口综合风险的比较分析96

4.2.1 中国原油和成品油贸易差异96

4.2.2 石油进口的投资组合风险评价模型98

4.2.3 中国原油和成品油进口的特定风险比较99

4.2.4 中国石油进口的系统风险比较102

4.2.5 主要结论106

4.3 中美原油进口风险的比较分析106

4.3.1 中美原油进口现状及对外依存度106

4.3.2 中美原油进口来源和多元化差异107

4.3.3 中美原油进口的策略差异110

4.3.4 中美原油进口策略的比较114

4.3.5 主要结论115

4.4 中国煤炭贸易及运输风险分析115

4.4.1 煤炭贸易的历史与现状115

4.4.2 煤炭贸易与运输风险分析116

4.5 中国天然气贸易与运输风险分析118

4.5.1 天然气供需现状分析118

4.5.2 天然气贸易与运输风险119

4.6 本章小结122

第5章 中国能源储备策略研究123

5.1 全球能源储备现状及特点124

5.1.1 全球能源储备历史与现状124

5.1.2 美国战略石油储备特点及策略126

5.2 中国战略石油储备的最佳补仓时机和补仓策略128

5.2.1 我国战略石油储备规划128

5.2.2 我国战略石油储备的不确定动态规划模型130

5.2.3 我国战略石油储备的最佳补仓时机和策略132

5.3 突发事件下我国战略石油储备的最优释放策略136

5.3.1 战略石油储备策略的动态规划模型136

5.3.2 不同突发事件对国际油价的冲击140

5.3.3 不同突发事件情景下我国战略石油储备的最优策略142

5.3.4 我国战略石油储备补仓和释放对国际油价的影响144

5.3.5 我国成品油储备策略145

5.4 中国天然气储备策略147

5.4.1 世界典型国家的天然气储备模式及特点147

5.4.2 我国天然气储备的现状及策略148

5.5 中国煤炭储备策略150

5.5.1 煤炭储备的现状150

5.5.2 煤炭储备策略建议152

5.6 本章小结152

第6章 保障能源安全下的重点节能行业和地区154

6.1 引言155

6.2 研究思路和数据说明156

6.3 重点节能行业和地区159

6.3.1 农业重点节能地区159

6.3.2 工业重点节能行业和地区159

6.3.3 建筑业用能161

6.3.4 第三产业重点节能行业和地区161

6.3.5 居民生活用能163

6.4 结论与政策启示164

第7章 清洁和可再生能源对国家能源安全的作用166

7.1 世界清洁和可再生能源对化石能源的替代作用167

7.1.1 清洁和可再生能源增长迅速167

7.1.2 未来清洁和可再生能源比重将继续增加170

7.2 中国清洁和可再生能源对化石能源的替代作用170

7.2.1 中国清洁和可再生能源发展迅速170

7.2.2 中国水能资源丰富172

7.2.3 中国核电2020年有望占电力总装机的4%~5%172

7.2.4 中国风电发展迅速173

7.2.5 中国太阳能利用前景广阔174

7.2.6 生物质能发展现状与潜力175

7.3 清洁和可再生能源发展政策的国际比较176

7.3.1 目标引导176

7.3.2 政策激励176

7.3.3 产业扶持177

7.3.4 资金支持177

7.4 本章小结178

第8章 能源贫困与能源使用安全179

8.1 能源贫困与能源使用安全的关系180

8.1.1 能源贫困及其国际现状180

8.1.2 我国能源贫困现状181

8.2 能源贫困的主要影响因素研究186

8.2.1 影响因素分析186

8.2.2 方法介绍190

8.2.3 模型结果与分析191

8.3 中国区域能源贫困评估192

8.3.1 发展中国家能源发展指数192

8.3.2 中国区域能源贫困指数193

8.3.3 主要结论196

8.4 本章小结197

第9章 中国能源消费与公众健康198

9.1 能源消费对环境和公众健康的影响综述199

9.1.1 能源消费对环境影响综述199

9.1.2 环境污染造成公众健康效应研究综述200

9.1.3 区域污染与行业排放造成公众健康效应综述200

9.2 城市大气污染与公众健康效应的经济评估201

9.2.1 研究背景201

9.2.2 健康效应经济评估方法及数据来源202

9.2.3 城市大气污染物健康效应及其经济损失204

9.2.4 情景分析207

9.3 部门污染物排放对公众健康效应的经济评估208

9.3.1 部门污染物排放对公众健康评估方法及数据来源208

9.3.2 部门排放的健康效应和经济损失评估212

9.3.3 部门边际健康效应的经济损失评估214

9.3.4 能源边际健康效应的经济损失评估216

9.3.5 情景分析216

9.4 主要结论与建议218

第10章 能源供应危机与经济安全研究220

10.1 世界能源危机的历史及影响分析221

10.1.1 世界能源危机历史回顾221

10.1.2 石油危机对世界宏观经济的影响分析222

10.2 中国能源供应短缺事件分析226

10.2.1 近年来中国能源供应短缺的典型事件226

10.2.2 中国能源供应短缺的影响因素分析227

10.3 原油供应中断的社会经济影响研究229

10.3.1 原油供应中断情景设置229

10.3.2 原油供应中断对中国的社会经济影响229

10.4 国际原油价格上涨的社会经济影响研究234

10.4.1 国际原油价格上涨情景设置234

10.4.2 国际原油价格上涨对中国的社会经济影响234

10.5 成品油供应短缺的应急预案研究240

10.5.1 我国成品油供应体系240

10.5.2 模型设置244

10.5.3 应对成品油供应短缺的不同应急预案效果比较246

10.6 本章小结247

第11章 国家能源安全的综合评价249

11.1 典型国家能源安全政策比较250

11.1.1 增加能源科技投入,千方百计实现能源技术突破251

11.1.2 实施能源进口贸易的多元化策略,分散能源进口风险252

11.1.3 各能源进口国大力发展战略储备,提高能源应急能力253

11.1.4 优化能源消费结构,鼓励发展清洁可再生能源254

11.1.5 重视能源地缘政治,开展多元化的能源外交与合作256

11.1.6 建立高效的能源安全管理机构,制定能源应急法律法规257

11.2 能源安全综合评价体系与方法258

11.2.1 能源安全综合评价指标体系258

11.2.2 能源安全综合评价模型259

11.3 典型国家能源供应安全的比较261

11.3.1 典型发达国家能源供应安全指数总体呈波动上升趋势261

11.3.2 典型发展中国家能源供应安全指数总体呈下降趋势265

11.3.3 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后,多数国家能源供应安全指数大幅提高267

11.3.4 主要结论267

11.4 气候变化背景下中国能源安全的综合评价268

11.4.1 气候变化对我国能源安全政策的影响268

11.4.2 数据来源及预处理269

11.4.3 我国能源供应安全指数呈先升后降的趋势270

11.4.4 我国能源使用安全指数呈波动上升的趋势272

11.4.5 气候保护与我国能源安全273

11.4.6 主要结论274

11.5 本章小结275

第12章 中国能源安全的挑战与展望276

12.1 中国能源安全面临的挑战277

12.1.1 能源消费量快速增长的挑战277

12.1.2 能源安全影响因素多样化的挑战277

12.1.3 单一安全向多元安全转变的挑战278

12.1.4 全球气候变化带来的挑战278

12.1.5 环境治理与保护的挑战279

12.1.6 能源消费总量控制的挑战279

12.2 中国能源供需展望(到2020年)280

12.2.1 能源需求增速逐渐回落,但回落幅度存在较多不确定性280

12.2.2 煤炭消费比重缓慢下降,天然气和可再生能源比重陆续提高281

12.2.3 原油煤炭产量增长日趋减缓,清洁低碳能源总体发展较快281

12.2.4 国内能源生产重心继续西移,大规模、长距离能源调运带来新的安全和管理挑战282

12.2.5 煤炭、石油、天然气净进口量将持续位居全球首位或者第二位,天然气价改日趋紧迫282

12.3 中国能源安全展望283

12.3.1 能源进口量持续增长,能源对外依存度继续攀升283

12.3.2 能源运输通道实现多元化,运输风险逐步降低283

12.3.3 国家能源储备规模庞大,能源储备体系相对完善284

12.3.4 能源市场化改革继续深入,价格体系逐步完善285

12.3.5 能源贫困人口快速下降,彻底消除能源贫困任重而道远285

12.4 保障我国能源安全的对策建议286

12.4.1 完善储运-市场-合作体系,构筑国家能源安全框架286

12.4.2 优化产业结构,实现低碳化发展路径287

12.4.3 实现能源进口的多元化,降低进口运输风险287

12.4.4 运用财政税收手段,实现可再生能源产业化287

12.4.5 加强规划与宏观调控,满足能源投资需求287

12.4.6 构筑能源安全预警体系,保障能源供应安全288

参考文献289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