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当代中国的辽宁 上PDF|Epub|txt|kindle电子书版本网盘下载

当代中国的辽宁 上
  • 《当代中国的辽宁》编辑委员会编 著
  • 出版社: 北京:当代中国出版社;香港祖国出版社
  • ISBN:7801708458
  • 出版时间:2009
  • 标注页数:647页
  • 文件大小:176MB
  • 文件页数:736页
  • 主题词:当代中国丛书-出版工作-纪念文集

PDF下载


点此进入-本书在线PDF格式电子书下载【推荐-云解压-方便快捷】直接下载PDF格式图书。移动端-PC端通用
种子下载[BT下载速度快]温馨提示:(请使用BT下载软件FDM进行下载)软件下载地址页直链下载[便捷但速度慢]  [在线试读本书]   [在线获取解压码]

下载说明

当代中国的辽宁 上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

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绪论1

第一节 辽宁的自然环境1

一、地形地貌1

二、河流分布2

三、海域、海岛3

四、气候特点4

五、自然资源5

第二节 辽宁的历史沿革6

一、远古人类的活动和开发6

二、奴隶、封建社会的演变7

三、清王朝的兴衰11

四、奉系军阀的统治和共产党在辽宁的早期活动14

五、日伪的殖民统治和辽宁人民的抗日斗争16

六、东北解放战争和辽宁的解放21

第三节 解放前的辽宁经济概况27

第一编 辽宁四十年的发展历程第一章 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完成与国民经济的恢复31

第一节 工作重点转移到城市,建立社会新秩序31

一、新解放的城市和地区人民政权的建立31

二、制止通货膨胀33

三、实行土地改革35

四、镇压反革命36

第二节 建立国营经济,恢复发展生产37

一、没收官僚资本,建立国营经济37

二、保护、扶持资本主义工商业39

三、个体经济的初步改造39

第三节 抗美援朝,保家卫国41

第四节 “三反”、“五反”和增产节约运动45

第五节 国民经济恢复时期的成就48

第二章 社会主义改造和国民经济第一个五年计划的完成51

第一节 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51

一、对农业的社会主义改造52

二、对个体手工业的社会主义改造54

三、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55

第二节 第一个五年计划的制定和实施57

一、基本建设投资的重点58

二、钢铁工业建设58

三、机械工业建设60

四、能源工业建设61

五、化学工业建设62

六、建材工业建设62

七、轻工业建设62

第三节 重工业基地的初步形成63

一、辽宁殖民地性质旧工业面貌的彻底改变64

二、辽宁在全国的经济实力明显增强65

三、工业的地区分布和生产力布局趋向合理67

四、经济社会的较快发展和人民生活的改善67

第四节 肃反运动和反右派斗争71

一、肃反运动71

二、整风运动和反右派斗争72

第三章 “大跃进”、人民公社化和国民经济的调整74

第一节 “大跃进”、人民公社化运动和国民经济发展的严重挫折74

一、“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74

二、“反右倾”斗争及其影响77

三、“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的后果80

第二节 “调整、巩固、充实、提高”方针的贯彻执行,国民经济的调整和发展84

一、国民经济的全面调整84

二、贯彻执行“八字”方针取得的成就88

第三节 “落后地区改造”、“四清”运动和“左”的错误的发展92

一、“落后地区改造”的工作92

二、“四清”运动93

第四章 “文化大革命”时期的社会经济96

第一节 “文化大革命”的重灾区96

一、“文化大革命”初期的辽宁96

二、革命委员会成立后的辽宁98

第二节 十年“文化大革命”的严重后果103

一、农村经济遭到严重破坏103

二、工业经济受到重大挫折104

三、基本建设投资效益显著下降104

四、城市公共建设和文教设施发展缓慢105

五、国民经济比例关系严重失调106

第三节 人民群众同林彪、“四人帮”的斗争,经济在困境中发展108

一、同林彪、“四人帮”及其在辽宁代理人的斗争108

二、经济在困境中前进109

第五章 实现工作重点转移,进入新的历史发展时期112

第一节 深入揭批“四人帮”,整顿社会和经济秩序112

第二节 全面平反冤假错案,认真落实各项政策113

第三节 从指导思想上拨乱反正,实现工作重点的转移115

第四节 开展城乡改革,实行对外开放117

一、农村经济体制改革117

二、城市企业改革119

三、宏观管理体制改革121

四、实行对外开放123

第五节 改革开放十年,辽宁变化巨大124

一、经济实力明显增强124

二、国民经济重大比例关系初步改善124

三、农村经济全面发展124

四、老工业基地技术改造开始起步125

五、外向型经济建设取得突破性进展126

六、科技、教育、文化事业日益繁荣126

七、市场供应大为改观,人民生活显著改善127

第二编 农村经济133

第六章 辽宁农业的自然条件和发展历程133

第一节 农业的自然条件133

一、气候特点133

二、水利资源133

三、森林资源134

四、草场和植物资源135

五、动物资源135

六、水产资源136

第二节 农业区划136

一、东部山地林产区136

二、半岛低山丘陵经济作物区137

三、中部平原粮产区137

四、西部低山丘陵农牧区138

五、滨海渔业区138

第三节 农业的发展历程139

一、农业生产恢复和迅速发展时期139

二、农业生产曲折发展时期141

三、农业发展的新时期144

第七章 农业的主要部门和土特产品149

第一节 种植业149

一、粮食作物149

二、经济作物152

第二节 林业154

一、林业建设的成就154

二、林业建设的措施157

三、森林经营管理159

第三节 畜牧业161

一、畜牧业的建设成就161

二、发展畜牧业的主要经验163

第四节 渔业166

一、海水产品生产167

二、淡水产品生产169

三、水产品加工170

第五节 辽宁的土特产品171

一、水果171

二、水产品173

三、柞蚕茧174

四、中药材175

第八章 辽宁农业的物质技术基础178

第一节 农业机械化178

一、农业机械化的发展状况和成就178

二、发展农业机械化的经验教训182

第二节 农村电力建设183

一、农村电网的建设和发展183

二、农村电业的管理与改革185

第三节 农田水利建设187

一、农田水利建设的成就187

二、农田水利建设的经验教训191

第四节 农用化工产品的应用192

一、化学肥料的广泛使用193

二、化学农药应用范围的扩大194

三、农用塑料薄膜的推广196

第五节 农业科学技术的发展198

一、农业科研事业的发展状况198

二、科技在农业上的运用和普及199

三、农业气象事业200

第九章 农村经济的改革和发展202

第一节 农村经济体制改革202

一、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实行和双层经营体制的建立202

二、农村专业户的发展204

三、发展适度规模经营205

第二节 国营农场的变革206

一、国营农场的优越条件及其在发展中的教训207

二、国营农场的改革及其变化209

第三节 发展农村商品经济211

一、调整农副产品价格,改革农副产品购销制度211

二、调整产业结构,发展多种经营212

三、疏通流通渠道,扩大农村市场214

第四节 农村经济的变化和农民生活的改善215

第十章 乡镇企业218

第一节 乡镇企业的发展历程218

第二节 乡镇企业的特点221

一、乡村集体企业为主体,五个层次齐发展221

二、乡镇工业为主体,五个行业齐发展221

三、城乡联合,优势互补222

四、经济自然资源优越,基础较为牢靠222

五、改革不断深化,经营机制灵活222

六、骨干企业初具规模223

第三节 乡镇企业的地位和作用224

一、实现城乡一体化的途径224

二、实现农业现代化的经济支柱225

三、吸收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载体226

四、农村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催化剂227

第三编 工业的发展第十一章 辽宁工业基地的形成和特点231

第一节 辽宁工业基地的形成和发展231

一、解放前辽宁工业概况231

二、辽宁工业基地的发展过程233

三、辽宁工业四十年的重大成就241

第二节 辽宁工业基地的特点和优势247

一、辽宁工业基地的特点247

二、辽宁工业基地的优势250

第十二章 冶金工业256

第一节 钢铁工业基地的形成和发展256

一、悠久的历史256

二、钢铁工业的恢复和重点建设257

三、曲折的道路258

四、稳步发展的时期259

五、四十年的成就260

第二节 大型钢铁联合企业262

一、鞍山钢铁公司262

二、本溪钢铁公司267

第三节 特钢企业269

一、抚顺钢厂269

二、大连钢厂271

三、本溪钢铁公司一钢厂273

第四节 地方钢铁企业275

第五节 有色金属工业277

一、有色金属工业的发展277

二、重大成就280

第十三章 煤炭电力工业283

第一节 煤炭工业283

一、悠久的历史283

二、发展历程284

三、地方煤炭工业287

四、辽宁煤炭工业的地位和作用289

第二节 电力工业291

一、火力发电291

二、水力发电293

三、地方电力工业294

四、送电线路295

五、主要成就296

第十四章 石油和化学工业299

第一节 辽河三角洲石油基地299

一、艰苦的开发历程299

二、不断探明新储量,扩大油田后备资源300

三、攻克稠油开采技术关键,提高石油产量302

四、辽河油田开发建设成就302

第二节 石油加工工业的形成和发展303

一、石油加工工业的建立303

二、发展人造石油和石油产品304

三、不断扩大石油加工能力305

四、石油加工工业的成就306

第三节 化学工业307

一、解放前辽宁化学工业概况307

二、化学工业的发展308

三、化学工业的成就313

第十五章 机械和电子工业316

第一节 机械工业316

一、机械工业的建立316

二、机械工业的发展317

三、机械工业的成就322

第二节 电子工业329

一、电子工业的兴起和曲折发展329

二、走上振兴之路330

三、电子工业的成就333

第十六章 国防科技工业336

第一节 国防科技工业的建立和发展336

一、新中国成立前辽宁军事工业概况336

二、国防科技工业的发展337

三、国防科技工业的成就340

第二节 国防科技工业为经济建设服务341

一、积极扩大民品生产341

二、实行军工技术向民用转移342

三、外引内联,增强产品竞争能力344

第十七章 建材工业346

第一节 建材工业的发展346

一、解放前建材工业概况346

二、建材工业的生机347

三、建材工业在曲折中发展347

四、建材工业走上稳步发展的道路348

五、建材工业的成就352

第二节 建材非金属矿生产的发展354

第十八章 轻工业358

第一节 轻工业的发展进程和主要成就358

一、解放前辽宁轻工业的概况358

二、轻工业的建设和发展359

三、轻工业的主要成就364

第二节 轻工业的主要行业368

一、纺织工业368

二、造纸工业371

三、食品工业374

四、服装工业376

五、工艺美术工业379

第十九章 建筑业383

第一节 建筑业的发展历程383

一、解放前的建筑业383

二、建筑业的新兴384

第二节 改革中建筑业的新发展386

一、设计与施工能力增强387

二、技术和装备不断改善387

三、工程质量不断提高388

四、建筑科技取得新进展389

五、经济效益不断提高389

第三节 建筑业的体制改革390

一、推行经营承包责任制,改革经营机制390

二、实行承发包责任制和招标投标制391

三、工资总额与经济效益挂钩392

四、多种所有制形式共同发展392

第四节 建筑业四十年的成就393

第二十章 城镇集体工业396

第一节 城镇集体工业的发展和类型396

一、城镇集体工业的发展396

二、城镇集体工业的主要类型397

第二节 城镇集体工业的地位和作用399

第三节 城镇集体工业发展的经验401

第二十一章 工业技术进步406

第一节 群众性的技术革新和技术革命406

一、技术革新活动406

二、技术协作活动408

第二节 挖潜、革新、改造和技术进步410

一、挖潜、革新、改造活动410

二、积极推进技术进步411

第三节 十年技术进步的成果414

第二十二章 工业管理与企业管理420

第一节 工业管理的沿革420

第二节 工业管理体制改革423

一、直接管理向间接管理转变423

二、横向经济联合的发展425

三、工业管理体制改革的初步成果427

第三节 企业管理体制的沿革和改革428

一、企业管理体制的沿革428

二、企业管理体制的改革431

第四节 企业管理现代化的推行434

第四编 交通运输和邮电通信第二十三章 辽宁交通运输的特点和现状441

第一节 交通运输的特点441

第二节 交通运输的现状443

一、运输线路长度443

二、运输工具拥有量444

三、客货运输量445

第二十四章 铁路和公路运输448

第一节 铁路运输448

一、解放前的概况448

二、国民经济恢复时期和“一五”时期448

三、“大跃进”和国民经济调整时期451

四、“文化大革命”时期451

五、新的发展时期452

第二节 公路运输455

一、解放前的概况455

二、国民经济恢复时期和“一五”时期456

三、“大跃进”和国民经济调整时期458

四、“文化大革命”时期459

五、新的发展时期460

第二十五章 水路、民用航空和管道运输465

第一节 水路运输465

一、水路运输概况465

二、主要港口466

三、海上运输470

四、内河运输471

第二节 民用航空运输472

一、民用航空的建立472

二、民用航空的发展473

第三节 管道运输476

一、管道建设阶段476

二、输油生产阶段477

三、调整、改革阶段478

第二十六章 邮电通信480

第一节 近代邮电的兴办480

第二节 新中国成立后的邮电事业482

一、恢复和初步发展时期482

二、曲折发展时期483

三、新的发展时期485

第五编 商业、物资、财政和金融第二十七章 商业491

第一节 社会主义商业的建立和发展491

一、国营和供销社商业的建立491

二、“大跃进”和“文化大革命”时期的商业493

三、新时期的商业496

第二节 商业体制改革500

一、改革商品流通体制500

二、改革国营商业企业管理体制501

三、改革供销社体制502

四、改革主要农副产品购销体制504

第三节 商品流通的发展和成就505

一、活跃农村经济506

二、为工业生产服务508

三、繁荣城乡市场510

四、积累建设资金511

第二十八章 物资流通512

第一节 辽宁物资流通概况及其特点512

一、物资流通的概况512

二、物资流通的特点514

第二节 物资流通的发展与成就515

一、“一五”时期的物资流通515

二、物资流通的曲折发展时期516

三、物资流通的新时期517

第三节 物资流通体制改革519

一、物资企业的改革519

二、供应方式的改革520

三、开放物资市场521

四、发展横向联合522

第二十九章 财政与税收523

第一节 社会主义财政税收的建立与发展523

一、国民经济恢复时期和“一五”时期的财政与税收523

二、“大跃进”和经济调整时期的财政税收524

三、“文化大革命”时期的财政税收526

四、新时期的财政税收526

第二节 辽宁财政税收的特点与主要成就527

一、财政税收的基本特点527

二、财政税收工作的主要成就528

第三节 财政税收体制改革530

一、改革财政管理体制530

二、改革税收管理体制532

三、改革企业财务管理体制533

四、改革财政资金使用办法534

第三十章 金融事业535

第一节 社会主义金融体系的形成与发展535

第二节 货币流通和存款537

一、坚持货币统一发行,加强现金管理537

二、开展存款业务,扩大信贷资金来源539

三、开拓资金市场,活跃资金融通541

第三节 信贷资金的运用542

一、重点支持工业生产542

二、大力支持农业生产543

三、积极支持商品流通544

第四节 开拓国际金融业务545

一、筹集资金,扩大外汇和外资贷款546

二、开办国际金融业务,发展国际金融联系546

三、调整信贷结构,支持外向型经济建设547

第五节 基本建设资金的使用和管理547

一、按国家计划供应资金,保证重点建设547

二、控制投资规模548

三、加强投资资金的管理,提高投资效益548

四、扩大金融业务,筹集建设资金548

五、基本建设投资管理体制的改革549

第六节 保险事业550

一、国内保险业务不断扩大,保险种类逐渐增多550

二、国外保险业务551

三、做好保险理赔,发挥社会保障职能552

第六编 对外经济贸易第三十一章 辽东半岛开放区的外向型经济建设555

第一节 辽东半岛的特点和开放过程555

一、辽东半岛开放区的特点555

二、辽东半岛开放的历史由来556

三、辽东半岛全面开放的意义557

第二节 对外开放的战略目标和初步成果558

一、对外开放的战略目标558

二、对外开放的初步成果558

第三节 各具特色的对外开放示范区560

一、大连经济技术开发区560

二、营口鲅鱼圈出口加工区562

三、沈阳铁西总体改造试点区564

第三十二章 对外贸易566

第一节 辽宁外贸的历程566

一、解放前的海外通商566

二、新中国成立后外贸的发展概况566

第二节 对外贸易的成就和作用569

一、为国家换回大量外汇569

二、发展与世界各地经济往来570

三、促进工农业生产发展570

第三节 外贸体制的改革571

第三十三章 对外经济技术合作573

第一节 利用外资573

一、利用外资概况573

二、利用外资的方式和渠道574

三、“三资”企业575

四、兴办“嫁接式”合资企业577

第二节 技术引进578

一、技术引进的概况578

二、技术引进的成效579

第三节 对外承包工程和劳务合作581

一、对外承包工程581

二、劳务合作582

三、对外投资583

四、对外援助583

第三十四章 旅游业585

第一节 辽宁旅游业的兴起585

一、旅游业的起步与发展585

二、旅游业的作用587

第二节 丰富的旅游资源588

一、壮丽的故宫与陵寝588

二、悠久的历史文化遗址和古迹589

三、景观迷人的奇山异洞589

四、美不胜收的碧海温泉590

第三节 旅游业的基础设施建设591

第七编 教育事业599

第三十五章 基础教育599

第一节 幼儿教育599

第二节 小学教育600

一、小学教育的发展历程600

二、小学教育的普及602

第三节 普通中学教育604

一、曲折的发展过程604

二、改革开放以来的新发展605

第四节 少数民族教育606

第五节 特殊教育608

第三十六章 中等职业技术教育611

第一节 中等专业教育611

第二节 职业中学613

第三节 技工学校616

第三十七章 师范教育619

第一节 中等师范教育619

第二节 高等师范教育621

第三节 在职教师培训623

第三十八章 普通高等教育625

第一节 曲折发展的历程625

第二节 高等教育体系日益完善627

一、高等院校有了相当规模627

二、较强的师资队伍,比较齐全的专业设置628

第三节 高等教育体制的改革629

一、改革高等学校招生和分配制度629

二、积极进行教学领域的改革630

三、改革思想政治教育工作631

四、改革学校内部管理体制631

第四节 教学、科研的成就631

一、培养了大批人才631

二、丰硕的科研成果632

第三十九章 成人教育637

第一节 农民教育637

第二节 职工教育640

第三节 成人高等教育643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