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整合与变迁:1957-1958年整风运动的政治文化研究PDF|Epub|txt|kindle电子书版本网盘下载
![整合与变迁:1957-1958年整风运动的政治文化研究](https://www.shukui.net/cover/75/33785702.jpg)
- 张健主编 著
- 出版社:
- ISBN:
- 出版时间:2007
- 标注页数:571页
- 文件大小:47MB
- 文件页数:587页
- 主题词:
PDF下载
下载说明
整合与变迁:1957-1958年整风运动的政治文化研究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导论:关于一九五七年整风运动的历史反思1
一、问题的提出1
0.1.1 反思目的2
0.1.2 反思内容4
0.1.3 反思方式5
二、已有的研究7
0.2.1 内容观点7
0.2.1.1 整风运动的动机7
0.2.1.2 反右扩大化原因13
0.2.1.3 整风反右的影响14
0.2.2 理论方法15
0.2.2.1 政治史学叙事法16
0.2.2.2 群体传记分析法17
0.2.2.3 社会科学诸方法18
0.2.3 总体评价19
三、本文的尝试20
0.3.1 研究对象20
0.3.1.1 考察运动的历史过程21
0.3.1.2 考察运动的构成要素21
0.3.2 理论视角22
0.3.2.1 政治精英和社会群体的整体性24
0.3.2.2 政治文化与政治运动的关联性25
0.3.3 研究设计27
0.3.3.1 研究假设27
0.3.3.2 研究模型27
0.3.4 概念框架30
0.3.4.1 核心概念30
0.3.4.2 分析框架33
0.3.5 分析方法35
0.3.5.1 政治文化内容分析35
0.3.5.2 思想史的解释方法36
0.3.6 文献资料37
0.3.6.1 中共领导人的文集年谱传记38
0.3.6.2 文革期间非正式出版的文献41
0.3.6.3 运动期间的学习和揭批材料43
0.3.6.4 运动亲历者口述和影像史料44
第一章 转型时期的文化滞后与整风的背景46
第一节 社会变迁中的文化滞后与失调现象46
1.1.1 奥格本和他的“文化滞后”理论46
1.1.2 由文化滞后现象引发的文化失调51
第二节 中国“革命后社会”的定位与转型56
1.2.1 “革命后社会”的概念及其特征56
1.2.2 中国“革命后社会”的重要转型59
第三节 社会大变动时期的文化滞后与失调65
1.3.1 制度文化与精神文化的滞后67
1.3.1.1 执政文化相对于制度文化的滞后68
1.3.1.2 精神文化相对于制度文化的滞后73
1.3.1.3 理想文化与现实制度文化的冲突75
1.3.2 社会阶层群体亚文化的失调81
1.3.2.1 工农阶级阶层的心理落差81
1.3.2.2 青年学生群体的思想波动84
1.3.2.3 知识分子群体的消极认同89
1.3.2.4 民族资产阶级的矛盾心态92
简短的结论96
第二章 从文化整合理论看整风运动的初衷97
第一节 文化社会学派的文化整合理论97
2.1.1 社会学视野中的两类整合97
2.1.2 文化社会学派的两类整合100
第二节 多事之秋中共中央的理性反思106
2.2.1 正视矛盾问题的存在106
2.2.2 区分矛盾性质的类型110
2.2.3 处理两类矛盾的方法115
第三节 毛泽东的整风设想与整合初衷119
2.3.1 整风的设想及其部署119
2.3.1.1 最初的设想119
2.3.1.2 明确的部署121
2.3.2 整风范围阶段及初衷125
2.3.2.1 范围和阶段125
2.3.2.2 整合的初衷127
简短的结论128
第三章 中共的政治传统与整合方式的选择129
第一节 中国共产党的延安整风传统129
3.1.1 延安整风与政治传统129
3.1.1.1 关于政治传统的概念129
3.1.1.2 延安整风与延安传统132
3.1.2 延安整风的目的意义136
3.1.2.1 延安整风的目的136
3.1.2.2 延安整风的意义142
3.1.3 延安整风运动的实质144
3.1.3.1 已有观点评析144
3.1.3.2 政党文化整合149
3.1.3.3 意识形态层面151
3.1.3.4 亚文化的层面152
3.1.4 延安整风传统及内涵154
3.1.4.1 改造思想:理论与实践结合156
3.1.4.2 发扬民主:批评与自我批评162
3.1.4.3 联系群众:干部下基层劳动170
第二节 建国后整风传统的广泛影响172
3.2.1 建国初期的开门整风172
3.2.2 知识分子的思想改造177
3.2.3 文艺界整风学习运动178
3.2.4 八大前后的整风学习181
第三节 新时期对整风传统的新认识184
3.3.1 保持政党先进本色184
3.3.1.1 历史总结184
3.3.1.2 现实思考186
3.3.2 解决人民内部矛盾188
3.3.2.1 实践基础188
3.3.2.2 认识依据191
3.3.3 防止脱离人民群众193
3.3.3.1 党外监督194
3.3.3.2 干部劳动195
简短的结论196
第四章 政治气氛的反差与整风部署的调整197
第一节 毛泽东南巡后整风部署的两次调整197
4.1.1 整风的原有部署197
4.1.2 整风时间的提前198
4.1.3 整风范围的推开201
第二节 文化惯性与党内外政治气氛的反差205
4.2.1 文化惯性及其阻滞力206
4.2.1.1 导致变迁缓慢的心理因素207
4.2.1.2 导致变迁缓慢的文化因素209
4.2.2 党内的心理习惯现象211
4.2.2.1 惯性处理人民内部矛盾212
4.2.2.2 对百家争鸣的抵触疑虑213
4.2.2.3 对党外人士的关门倾向216
4.2.2.4 对正处讲话的例行对待217
4.3.3 党外的文化遗留现象220
4.3.3.1 对百家争鸣的过度解释220
4.3.3.2 对互相监督的片面理解226
4.3.3.3 对三害问题的无限上纲230
第三节 整风提前全面发动埋藏的两大隐患236
4.3.1 整风指导理论尚待完善236
4.3.2 全党思想认识尚未统一240
简短的结论244
第五章 领袖的判断决策与整风运动的转向246
第一节 中共中央领导层的判断决策246
5.1.1 开门整风 认真整改248
5.1.2 察觉苗头 把握动向251
5.1.3 摸到底细 作出部署258
5.1.4 争取中派 且放且收261
5.1.5 抓住时机 决心反击269
5.1.6 继续部署 展开斗争275
5.1.7 深入挖掘 引向全民280
5.1.8 走上轨道 思路转移282
第二节 毛泽东政治判断的认知基础284
5.2.1 关于“章罗同盟”285
5.2.1.1 萌芽:朱德四川行285
5.2.1.2 形成:赵一明发言289
5.2.1.3 证实:毛、费谈话292
5.2.1.4 定性:坐庄与造反296
5.2.1.5 佐证:徐、梁评论303
5.2.2 关于南北两大报纸306
5.2.2.1 毛泽东的新闻观307
5.2.2.2 新闻界三条路线311
5.2.2.3 两大报纸的影响318
5.2.3 关于社会思想动向321
5.2.3.1 党外人士的思想动向322
5.2.3.2 社会群体的思想动向326
第三节 毛泽东政治决策的思维特点328
5.3.1 对立统一法则328
5.3.2 阶级斗争观点332
5.3.3 善于见微知著338
5.3.4 凡事有经有权344
5.3.5 矫枉必须过正354
第四节 毛泽东政治决策中的价值观359
5.4.1 主义之争不得不争360
5.4.2 相信群众依靠群众367
第五节 毛泽东判断决策的情感因素374
5.5.1 整体的影响374
5.5.2 个案的分析379
5.5.2.1 傅鹰379
5.5.2.2 赵超构381
5.5.2.3 王芸生384
5.5.2.4 黄万里384
简短的结论386
第六章 干部政治心态与反右政策执行偏差387
第一节 政策执行偏差与反右派扩大化387
6.1.1 反右派的若干重要政策规定388
6.1.1.1 反右斗争的做法388
6.1.1.2 划分右派的标准391
6.1.1.3 处理右派的程序393
6.1.2 反右斗争中的政策执行偏差394
第二节 导致政策执行偏差的政治心态397
6.2.1 跟风随大流399
6.2.2 借运动整人405
6.2.3 宁“左”勿右407
第三节 宁“左”勿右心态的典型分析409
6.3.1 过于执式的政治认知409
6.3.1.1 主观经验认知409
6.3.1.2 比类逻辑认知414
6.3.2 非左即右的思维定势418
6.3.2.1 非此即彼的方法论420
6.3.2.2 绝对化的思维传统424
6.3.3 政治价值观念的影响426
6.3.3.1 “左”比右好427
6.3.3.2 以立场辨是非431
6.3.4 政治运动伦理的影响435
6.3.4.1 温情主义的破除437
6.3.4.2 人性统一于党性444
6.3.5 政治情感因素的影响451
6.3.5.1 阶级情感451
6.3.5.2 个人恩怨454
简短的结论459
第七章 大民主运动模式与政治文化的变迁460
第一节 整风运动模式的演变460
7.1.1 运动范围的扩大460
7.1.2 运动主题的拓展462
7.1.3 运动形式的升级468
第二节 运动中的“大民主”473
7.2.1 大鸣大放473
7.2.2 大字报478
7.2.3 大辩论483
7.2.4 简要评析491
第三节 运动中的政治文化变迁496
7.3.1 领袖政治认知的变化496
7.3.1.1 社会主要矛盾的修改496
7.3.1.2 阶级关系判断的变化503
7.3.1.3 不断革命思想的提出509
7.3.1.4 大民主法治观的形成510
7.3.2 社会价值观念的重塑513
7.3.2.1 强化集体主义观念513
7.3.2.2 确立又红又专思想517
7.3.2.3 提倡共产主义风格521
7.3.3 群体政治心态的极化525
7.3.3.1 党外人士转向消极525
7.3.3.2 部分干部出现动摇529
7.3.3.3 工农群众热情高涨533
第四节 政治文化变迁的影响537
7.4.1 群众运动的超前发展538
7.4.2 新一轮文化系统整合540
简短的结论542
结语:走向和而不同——历史与现实再思考543
一、民主新路的理论探索与实践的偏差543
二、政治宽容的尺度与和而不同的理念547
参考文献555
个人简历及近三年来的科研成果570
致谢57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