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十二五”国家重点图书出版规划项目 3GPP系统架构演进(SAE)原理与设计 第2版PDF|Epub|txt|kindle电子书版本网盘下载

“十二五”国家重点图书出版规划项目 3GPP系统架构演进(SAE)原理与设计 第2版
  • 姜怡华许慕鸿习建德朱西鹏朱丽沈宇希编著 著
  • 出版社: 北京:人民邮电出版社
  • ISBN:9787115300027
  • 出版时间:2013
  • 标注页数:504页
  • 文件大小:75MB
  • 文件页数:518页
  • 主题词:码分多址移动通信-通信技术

PDF下载


点此进入-本书在线PDF格式电子书下载【推荐-云解压-方便快捷】直接下载PDF格式图书。移动端-PC端通用
种子下载[BT下载速度快]温馨提示:(请使用BT下载软件FDM进行下载)软件下载地址页直链下载[便捷但速度慢]  [在线试读本书]   [在线获取解压码]

下载说明

“十二五”国家重点图书出版规划项目 3GPP系统架构演进(SAE)原理与设计 第2版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

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第1章 SAE项目背景及概述1

1.1 SAE项目背景1

1.2 3GPP核心网演进路线2

1.3 国内SAE技术的研究8

1.4 3GPP LTE/SAE协议结构9

1.5 小结11

参考文献11

第2章 SAE系统需求12

2.1 概述12

2.2 基本能力要求13

2.3 多重接入和无缝移动性15

2.4 性能需求19

2.5 安全和私密性19

2.6 计费需求20

2.7 小结20

参考文献21

第3章 SAE网络架构与特性22

3.1 SAE体系架构演进过程22

3.1.1 架构需求22

3.1.2 3GPP接入的架构演进过程24

3.1.3 Non-3GPP接入的架构演进过程33

3.2 基于GTP的体系架构36

3.2.1 体系架构36

3.2.2 网元功能38

3.2.3 接口协议45

3.3 基于PMIP的体系架构51

3.3.1 体系架构51

3.3.2 网元功能55

3.3.3 接口协议56

3.4 SAE网络与GPRS网络的比较62

3.5 小结64

参考文献64

第4章 SAE基本概念与特性66

4.1 移动性和连接管理模型66

4.1.1 概述66

4.1.2 移动性状态模型67

4.1.3 EPS连接模型68

4.2 跟踪区69

4.3 永远在线和默认承载71

4.4 IP特性的使用73

4.4.1 IP地址分配73

4.4.2 IP移动性管理的基本特征79

4.5 MME池区域与S-GW服务区域83

4.6 节点选择85

4.6.1 P-GW选择85

4.6.2 S-GW选择88

4.6.3 ePDG的选择机制88

4.6.4 DSMIPv6家乡链路检测功能89

4.7 多PDN功能89

4.8 负载均衡91

4.8.1 概述91

4.8.2 MME的负载均衡92

4.8.3 S-GW的负载均衡93

4.9 SAE中的UE能力处理93

4.10 SAE中的标识及其使用95

4.11 UE在ECM-IDLE状态下的可及性管理101

4.12 UE的短消息可及性管理102

4.13 Non-3GPP的网络发现及选择103

4.14 小结104

参考文献105

第5章 基于GTP的移动性与位置管理106

5.1 概述106

5.2 网络附着107

5.2.1 网络附着过程107

5.2.2 默认承载的建立108

5.2.3 附着请求中的APN109

5.2.4 初始附着与切换附着109

5.2.5 静态IP地址与动态IP地址110

5.2.6 NAS安全性111

5.3 跟踪区更新111

5.3.1 跟踪区更新过程的触发111

5.3.2 跟踪区更新过程112

5.3.3 负载均衡113

5.3.4 EPS承载上下文的同步116

5.3.5 不同场景的跟踪区更新过程116

5.4 业务请求117

5.4.1 业务请求过程的触发与执行117

5.4.2 业务请求与RRC连接建立118

5.4.3 空闲状态下的用户平面终结点119

5.4.4 承载的恢复122

5.4.5 寻呼重传122

5.4.6 下行数据的寻呼触发及限制123

5.4.7 用户平面快速建立123

5.5 S1连接释放124

5.6 GUTI重分配125

5.7 网络注销125

5.7.1 注销过程的触发和类型126

5.7.2 不同注销过程的特点126

5.7.3 注销过程中MME与HSS的交互129

5.8 HSS用户文件管理129

5.9 多PDN连接130

5.9.1 默认PDN连接130

5.9.2 多PDN连接的建立130

5.9.3 多PDN连接的释放132

5.10 信令缩减132

5.10.1 信令缩减的需求132

5.10.2 方案选择133

5.10.3 ISR的原理135

5.10.4 TIN的使用136

5.10.5 SGSNMME结合节点137

5.10.6 M-TMSI与P-TMSI的映射139

5.10.7 GUTI与RAI/P-TMSI的映射140

5.10.8 周期性TAU与隐式注销140

5.10.9 ISR的激活141

5.10.10 ISR激活时的下行数据传输143

5.10.11 ISR的去激活143

5.10.12 ISR激活时的承载删除144

5.10.13 ISR激活时的网络注销144

5.10.14 承载状态的同步146

5.11 E-UTRAN内部切换147

5.11.1 E-UTRAN内部切换的类型147

5.11.2 X2接口的必要性148

5.11.3 S1切换的执行条件150

5.11.4 MME/S-GW重定位的必要性150

5.11.5 路径转换151

5.11.6 CN间切换(数据前转)153

5.11.7 未被接纳的承载的释放154

5.12 小结154

参考文献154

第6章 基于MIP的移动性与位置管理157

6.1 基于PMIPv6协议的3GPP接入系统移动性管理157

6.1.1 S5/S8接口PMIP下的E-UTRAN初始附着157

6.1.2 位置更新159

6.1.3 网络去附着159

6.1.4 多PDN连接159

6.2 可信任Non-3GPP接入系统移动性管理162

6.2.1 网络附着162

6.2.2 网络去附着170

6.2.3 多PDN连接建立174

6.3 非信任Non-3GPP接入系统移动性管理175

6.3.1 概述175

6.3.2 网络附着175

6.3.3 网络去附着177

6.3.4 多PDN连接建立179

6.4 Non-3GPP接入系统的位置管理179

6.5 小结180

参考文献180

第7章 会话管理181

7.1 基于GTP的承载管理181

7.1.1 专用承载激活过程181

7.1.2 伴随QoS更新的承载修改过程182

7.1.3 P-GW发起的不伴随QoS更新的承载修改过程183

7.1.4 承载删除的过程183

7.1.5 UE请求的承载资源修改过程185

7.1.6 承载建立时QoS的发起186

7.1.7 专用承载的保留187

7.1.8 承载标识的分配187

7.1.9 承载修改过程的触发188

7.1.10 QoS的改变对承载修改过程的影响188

7.1.11 LBI的使用189

7.1.12 PTI的使用189

7.2 基于非GTP的承载管理190

7.2.1 概述190

7.2.2 承载的建立191

7.2.3 承载的修改192

7.2.4 承载的删除193

7.3 小结194

参考文献194

第8章 QoS与PCC195

8.1 SAE的QoS架构195

8.1.1 概述195

8.1.2 EPS承载QoS架构195

8.1.3 EPS与3GPPUTRAN/GERAN之间QoS映射准则204

8.2 SAE中PCC架构205

8.2.1 概述205

8.2.2 PCC的演进历史206

8.2.3 EPS PCC架构选择208

8.2.4 EPS PCC架构中多PCRF路由机制213

8.3 SAE中的PCC/QoS机制215

8.4 策略增强演进方向221

8.5 小结221

参考文献222

第9章 SAE系统安全223

9.1 用户的身份认证及AKA223

9.2 密钥及生成225

9.3 信令和用户数据的加密227

9.4 信令的完整性保护228

9.5 移动性管理过程中的安全228

9.6 小结231

参考文献231

第10章 EPC与其他系统的互操作232

10.1 3GPP系统间改变232

10.1.1 3GPP系统间互操作架构232

10.1.2 传统UMTS CN与EPC的连接方法选择234

10.1.3 GGSN与EPC的共存236

10.1.4 E-UTRAN与GERAN/UTRAN系统间RAU/TAU237

10.1.5 空闲状态UTRAN/GERAN与E-UTRAN系统间改变237

10.1.6 连接状态E-UTRAN与GERAN/UTRAN系统间改变239

10.1.7 EPS承载与PDP上下文的映射240

10.1.8 数据前转242

10.1.9 MME与UMTS HSS间接口244

10.2 基于PMIP的系统间切换245

10.2.1 3GPP接入与Non-3GPP IP接入系统之间的普通切换245

10.2.2 E-UTRAN接入系统与cdma2000之间的优化切换255

10.2.3 3GPP接入系统与移动WiMAX系统之间的优化切换261

10.2.4 Non-3GPP IP接入系统之间的切换特性262

10.3 GTP网络与PMIP网络之间漫游的解决方案267

10.3.1 直接对等解决方案267

10.3.2 代理交互解决方案268

10.4 小结269

参考文献269

第11章 SAE对IMS的影响271

11.1 概述271

11.2 IMS的本地路由疏导272

11.2.1 本地路由疏导的场景273

11.2.2 本地路由疏导的方案选择275

11.3 IMS的媒体面路由优化275

11.4 IMS本地路由疏导和媒体面路由优化的比较281

11.5 小结282

参考文献282

第12章 SAE中的GTP283

12.1 概述283

12.2 GTP消息定义283

12.2.1 GTP消息粒度283

12.2.2 GTP消息定义规则285

12.2.3 GTP消息头的增强286

12.2.4 GTP的信元定义287

12.2.5 消息的附带发送(Piggyback)290

12.3 GTP隧道及可靠传输291

12.3.1 GTP隧道291

12.3.2 非可靠传输及序列号应答293

12.3.3 消息嵌套的隐喻295

12.4 异常处理296

12.4.1 异常处理概述296

12.4.2 部分节点失败处理297

12.4.3 条件性可选参数297

12.4.4 路径失败298

12.5 GTP-U298

12.5.1 用户平面特性概述299

12.5.2 数据转发结束标识299

12.5.3 序列号300

12.5.4 错误指示消息300

12.6 GTP端口及兼容性300

12.7 小结301

参考文献301

第13章 LTE语音解决方案302

13.1 概述302

13.2 Voice over 2G/3G302

13.2.1 CSFB302

13.2.2 多模双通314

13.2.3 其他方案315

13.3 Voice over LTE316

13.3.1 CS over PS316

13.3.2 IMS Voice over LTE321

13.4 小结335

参考文献336

第14章 机器类型通信338

14.1 概述338

14.2 过载控制339

14.3 EAB340

14.4 MTC网络架构341

14.5 MTC用户标识342

14.6 MTC终端设备触发342

14.7 PS Only343

14.8 小结345

参考文献345

第15章 WLAN分流技术346

15.1 概述346

15.2 WLAN分流场景及需求347

15.3 WLAN分流关键技术349

15.3.1 多接入PDN连接和IP流的移动性(MAPIM)349

15.3.2 多接入PDN连接(MAPCON)350

15.3.3 IP流移动性(IFOM)351

15.3.4 非无缝接入352

15.3.5 基于S2a接口的可信WLAN接入方式(SaMOG)352

15.3.6 ANDSF增强353

15.3.7 基于应用的ANDSF策略——DIDA359

15.3.8 用于IP接口选择的运营商策略(OPPIIS)361

15.3.9 ANDSF与其他选网方式的区别362

15.3.10 基于位置的WLAN网关选择(LOBSTER)363

15.4 可信WLAN接入主要功能及流程364

15.4.1 可信WLAN接入的场景364

15.4.2 对终端无影响的解决方案的假设364

15.4.3 对终端无影响方案架构365

15.4.4 IP地址分配367

15.4.5 附着过程367

15.4.6 终端/TWAN发起的去附着和PDN连接释放过程369

15.4.7 HSS/AAA发起的去附着过程370

15.4.8 P-GW发起的资源分配去激活过程371

15.4.9 专用承载激活过程372

15.4.10 P-GW发起的承载修改过程373

15.4.11 HSS发起的承载修改过程374

15.5 小结375

参考文献375

第16章 家庭基站技术376

16.1 家庭基站基本功能376

16.1.1 家庭基站的背景和应用376

16.1.2 家庭基站的业务需求377

16.1.3 家庭基站的基本架构378

16.2 家庭基站分流技术387

16.2.1 LIPA/SIPTO场景及需求387

16.2.2 解决方案389

16.2.3 关键技术412

16.2.4 技术研究现状417

16.3 小结418

参考文献418

第17章 应急通信技术421

17.1 概述421

17.2 紧急呼叫系统架构421

17.2.1 IMS系统架构要求421

17.2.2 EPS功能要求423

17.3 紧急呼叫业务实现425

17.3.1 EPC承载层实现425

17.3.2 IMS业务层实现430

17.4 优先服务技术433

17.5 小结436

参考文献437

第18章 中继技术438

18.1 中继架构的需求和特点438

18.1.1 背景438

18.1.2 应用场景439

18.1.3 架构设计需求440

18.1.4 RN架构所支持的UE移动性440

18.2 E-UTRAN中的中继架构选择441

18.2.1 概述441

18.2.2 候选架构442

18.2.3 方案选择444

18.2.4 固定Relay的架构445

18.3 中继的网络特性447

18.3.1 RN的附着447

18.3.2 RN的服务节点选择449

18.3.3 RN的注销449

18.3.4 RN的QoS模型449

18.4 移动中继概述451

18.4.1 需求场景451

18.4.2 现有方案介绍451

18.4.3 候选方案452

18.5 小结454

参考文献455

附录 信令流程举例456

附录1 E-UTRAN附着——基于GTP456

附录2 E-UTRAN附着——基于PMIP463

附录3 伴随S-GW改变的TA更新过程465

附录4 基于PMIP的TA更新过程469

附录5 网络发起的业务清求过程470

附录6 基于S1接口的E-UTRAN内切换472

附录7 基于S1接口的E-UTRAN内切换拒绝476

附录8 E-UTRAN到UTRAN Iu模式的RAT间切换477

附录9 GERAN A/Gb模式到E-URAN的RAT间切换482

附录10 I-RAT切换取消486

附录11 S2a接口基于PMIPv6协议的初始附着流程487

附录12 3GPP E-UTRAN到cdma2000 HRPD接入网络激活模式下的优化切换489

附录12.1 预注册阶段490

附录12.2 实际切换阶段491

小结494

参考文献494

缩略语495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