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中国史学史PDF|Epub|txt|kindle电子书版本网盘下载
- 谢贵安著 著
- 出版社: 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
- ISBN:9787307092624
- 出版时间:2012
- 标注页数:627页
- 文件大小:28MB
- 文件页数:638页
- 主题词:史学史-中国
PDF下载
下载说明
中国史学史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绪言 中国史学史的对象、方法、分期与研究现状1
一、中国史学史的概念与对象1
二、中国史学史的研究理论及方法、分期5
三、中国史学史学科的产生与发展7
四、中国史学史的研究现状9
五、本书的特色12
第一章 中国史学的起源:先秦16
第一节“史”、“史官”与史学起源17
一、“史”字的解析17
二、史官的职掌与史学活动的起源19
第二节 由公文档案积淀而成的先秦历史著作26
一、历史著作的出现26
二、文件汇编:《尚书》与《逸周书》30
三、“编年体”实践:《春秋》、《左传》与《竹书纪年》38
四、“记言体”实践:《国语》与《战国策》47
第三节 先秦历史意识与史学观念52
一、先秦历史意识的繁富52
二、先秦史学观念的萌芽57
第二章 中国史学的成立:秦汉魏晋南:北朝63
第一节 中国传统史学的卓然独立64
一、史学形成与独立的两个阶段64
二、中国传统史学独立的表现65
三、中国传统史学独立的原因与过程73
第二节 史学独立的奠基期:秦汉时期的史学78
一、社会背景对秦汉史学的影响78
二、秦汉史书由禁行到传播82
三、从《汉书》到《东观汉记》:断代纪传体正史的确立83
四、《汉纪》:编年体的重光87
第三节 司马迁及其《史记》的命运89
一、《史记》成书过程与主题思想90
二、究天人之际:《史记》是掌文史星历的太史令职务的特定反映94
三、《史记》由子书演为史书的过程98
第四节 史学独立的形成期:魏晋南北朝史学104
一、魏晋南北朝史学独立的背景104
二、魏晋南北朝史学独立的表现112
第五节 魏晋南北朝时期史学的代表成果127
一、两晋南朝代表史著127
二、十六国北朝代表史著137
第三章 中国史学的发展:隋唐五代宋辽金元141
第一节 隋唐宋元史学的重塑运动141
一、史学、史书概念与史学学科的进一步确立142
二、目录著作对史学的塑造149
三、刘知幾对史学体系的重塑155
第二节 唐代史学的发展161
一、唐代史馆的运作162
二、正史的大规模续作164
三、典章制度体的创立179
四、从起居注、时政记、日历到实录及国史181
五、新归史部的历史地理著作187
第三节 五代十国的史学189
一、五代实录的修纂189
二、《旧唐书》的撰著194
第四节 宋代史学的高度繁荣198
一、宋代“史学”概念与理论的发展198
二、宋代史学的时代特征212
三、两宋馆阁:修史、校史机构223
四、宋代编年体的发展226
五、宋代纪传体的发展:前代正史、当代国史与《通志》239
六、纪事本末体的创立与典章制度体的进展254
七、金石学的诞生与方志的发展260
八、野史笔记的兴盛265
第五节 辽夏金元史学268
一、辽夏金元的“史学”概念268
二、辽夏金史学271
三、元朝的史学277
第四章 中国史学的鼎盛:明至清中期296
第一节 明清史学概念与史学体系的发展296
一、经、史的盈缩与消长296
二、明清“史学”概念的新发展303
三、明清史学的分类与史学史体系的塑造314
第二节 明清两朝的修史机构317
一、明朝的修史机构317
二、清朝的修史机构320
第三节 明代史学的基本历程325
一、明前期史学及其特点325
二、明中期史学及其特点329
三、明后期史学及其特点336
第四节 明代的史论、史考与史学理论340
一、明代史论发达的原因与特征341
二、千秋功罪:对历史的翻案与新论343
三、对史学本身的思考与评论352
四、从潜滋暗长到蔚然成风:明代史考的发展364
第五节 明代史籍纂修的发展373
一、明代纪传体纂修的继续373
二、明代编年体史书的纂修383
三、明代的纪事本末体和典章制度体392
四、明代的地理著作396
第六节 清代史学的基本历程402
一、清前期:明遗民史学的形成402
二、清中期:乾嘉学术史与考据史学的发展409
三、清中后期:嘉道经世史学的兴起421
第七节 清代的历史观与史学理论425
一、清代帝王的历史正统论与史学思想425
二、以王夫之《读通鉴论》为代表的清代史论430
三、章学诚《文史通义》对史学理论的贡献437
四、清人对史学真实性的追求和论述443
第八节 清代史籍纂修的空前繁荣445
一、清代纪传体修纂水平的提高445
二、清代编年体的繁盛454
三、清代纪事本末体的进步464
四、以“六通”和《会典》为代表的清代典章制度体474
五、清代“地理”书与地方志481
第五章 中国史学的近代转型:晚清至民国489
第一节 中国史学被纳入近代学科之中490
一、近现代“历史”与“历史学”概念的产生490
二、中国史学被纳入近代学科体系之中498
三、“史学史”概念的提出与史学史学科的产生503
第二节 中国传统史学的近代转换506
一、中国传统史学近代转型的内部驱动506
二、中国传统史学近代转型的外部驱动515
三、近代史学转型的标志:梁启超的“新史学”问世531
四、“新史学”的发展与中国近代史学理论的建立536
第三节 中国近现代史学的基本流派541
一、何炳松与中国鲁滨逊“新史学”学派542
二、李大钊、郭沫若与中国马克思主义史学流派544
三、傅斯年与中国兰克学派549
四、顾颉刚与古史辨学派551
五、王国维、陈寅恪、陈垣与考证学派554
第四节 近现代史学论著的生成机构与基本形式564
一、近现代史学的生成机构和机制564
二、近现代史学的基本形式:学术论文与章节体的兴起574
第五节 中国传统史体撰述的延续579
一、晚清民国纪传体著作579
二、晚清民国的编年体与典制体582
三、晚清民国的纪事本末体583
参考文献589
一、古籍589
二、著作609
三、论文616
四、未刊学位论文624
后记6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