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区域经济学新论PDF|Epub|txt|kindle电子书版本网盘下载

区域经济学新论
  • 陈自芳著 著
  • 出版社: 北京: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
  • ISBN:9787509528686
  • 出版时间:2011
  • 标注页数:466页
  • 文件大小:35MB
  • 文件页数:476页
  • 主题词:区域经济学

PDF下载


点此进入-本书在线PDF格式电子书下载【推荐-云解压-方便快捷】直接下载PDF格式图书。移动端-PC端通用
种子下载[BT下载速度快]温馨提示:(请使用BT下载软件FDM进行下载)软件下载地址页直链下载[便捷但速度慢]  [在线试读本书]   [在线获取解压码]

下载说明

区域经济学新论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

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第一章 导论1

第一节 区域经济学的属性与研究对象1

一、区域经济学的概念和属性2

二、区域经济学研究的对象3

第二节 区域经济学的历史发展进程6

一、区域经济学产生和发展的社会历史背景6

二、区域经济学的学科渊源与学科特点9

第三节 我国的区域经济理论研究16

一、我国区域经济理论研究和应用的历史过程17

二、我国区域经济学研究的特点19

第二章 经济区及优势分析21

第一节 经济区划的原则和方法21

一、经济区的内涵、层次及其形成21

二、经济区划的依据、原则和方法24

三、我国经济区划的历史和当前的合理确定35

第二节 从行政区经济转变为经济区经济41

一、经济区与行政区的区别41

二、我国长期形成的“行政区经济”的主要问题43

三、实现由行政区经济向经济区经济的战略转变46

第三节 经济区优势与病症的分析54

一、区域发展条件评价及区域差异分析54

二、区域经济优势的分析57

三、区域经济病症的分析60

第三章 构建有竞争力的区域产业结构64

第一节 区域比较优势与竞争优势64

一、区域比较优势64

二、区域竞争优势65

三、将比较优势转化为区域竞争优势68

第二节 区域主导专业化产业部门的发展70

一、区域产业结构的分析评价70

二、区域专业化产业71

三、选择主导专业化产业部门的决策依据75

四、区域主导专业化产业的培育和发展85

第三节 区域一般专业化和非专业化产业的发展89

一、区域一般专业化产业的发展89

二、区域非专业化产业的发展90

第四节 区域产业结构升级93

一、区域产业结构先进性的判断93

二、区域产业结构升级的基本理论95

三、区域产业结构演进的必要条件102

四、全球价值链格局下的区域产业升级105

五、区域产业结构升级模式比较108

六、区域二元产业结构的消除110

第四章 区域产业规模、集聚与布局113

第一节 区域产业规模经济与聚集经济113

一、区域产业规模经济114

二、区域产业聚集经济121

三、区域经济集群126

第二节 区域产业空间布局131

一、影响产业布局的地域因素132

二、区域产业布局的指向134

三、产业布局的确定138

第五章 区域创新体系146

第一节 区域创新体系的概念、功能及其构成146

一、区域创新体系的概念与功能146

二、区域创新体系的构成149

第二节 区域创新体系的运作机理及现实问题152

一、以企业为主体的区域创新体系的运作机理152

二、英美区域创新体系的实践探索157

三、我国区域创新体系存在的问题159

第三节 完善区域创新体系的目标和政策163

一、完善区域创新体系的目标163

二、建设区域创新体系的政策171

第四节 德国的技术中心及其对我国的借鉴意义174

一、德国技术中心的组成和运作174

二、德国技术中心对于我国发展技术中介组织的启示177

第六章 区域新型城市化发展181

第一节 城市体系的形成和功能181

一、城市体系的形成181

二、城市的功能186

第二节 城市合理规模和合理布局189

一、城市合理规模189

二、城市合理布局194

三、城市中央商务区(CBD)建设200

第三节 城市经济圈的形成和发展204

一、城市经济圈的概念及其形成204

二、国外发展城市经济圈的经验及我国发展中的主要制约209

三、加快我国城市经济圈建设的路径214

第四节 我国新型城市化道路的选择219

一、新型城市化的发展道路219

二、集约式的城市发展——新城市主义理论的启示223

三、不同规模城市的发展战略228

四、推进我国新型城市化需要解决的若干突出问题232

五、城市经营中的政府功能定位与行为原则235

第七章 区域间竞争与合作240

第一节 区域间经济竞争与政府竞争240

一、区域间有序竞争的意义及防止“诸侯经济”的必要性240

二、区域间经济竞争的方式及提高竞争力的途径244

三、政府间竞争及其规范247

四、地方政府的制度竞争251

第二节 区域经济合作的理论254

一、区域分工与比较收益理论254

二、区域经济合作的客观基础262

第三节 区域经济合作的形成与推进机制264

一、区域经济合作的推进机制265

二、我国区域经济合作的简况和方式268

三、我国区域合作的主要制约因素及其解决方式271

第八章 人力资源的区域间流动278

第一节 生产要素的区域间流动及对区域经济发展的影响278

一、生产要素的区域间流动规律279

二、生产要素的区域间流动对区域经济发展的影响280

第二节 人力资源区域间流动的基本特征与规律282

一、人力资源在区域经济发展中的作用282

二、现代经济学对人口流动规律的一般概括286

第三节 人力资源流动的优化配置效率289

一、人力资源流动促进优化配置的主要效应289

二、人力资源流动的成本收益及社会经济效益292

三、人力资源的流动效益299

第四节 促进我国人力资源合理流动的政策取向301

一、我国人力资源流动存在的问题301

二、以市场为基础,调节和促进人力资源合理流动305

三、正确引导农村剩余劳动力向城镇转移308

第九章 区域经济发展与增长极的培育310

第一节 区域经济发展理论310

一、区域经济发展理论的形成与演变310

二、关于区域经济增长基本动力的理论314

三、区域经济的集约式发展320

第二节 区域不平衡发展与增长极的培育328

一、从平衡发展到不平衡发展理论328

二、增长极理论的形成及增长极的结构形态336

三、由增长极推动的区域开发342

四、增长极战略在各国的应用实践与我国区域增长极的培育347

第三节 区域经济发展战略356

一、区域经济发展战略的概念、特点和意义356

二、区域经济发展战略的主要内容359

三、制定区域经济发展战略的原则360

四、经济发展战略制定的工作步骤363

五、区域经济规划364

第十章 区域经济梯度推移与协调发展367

第一节 区域经济发展差异及协调发展的必要性367

一、区域经济差异的形成368

二、区域经济差距及其变动的数量分析370

三、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必要性376

第二节 区域经济发展的梯度推移理论378

一、区域经济的内部性与外部性及其相互转化378

二、发展梯度与梯度推移的内涵380

三、梯度推移的动态研究384

四、梯度推移的粘性机理与反梯度倾斜支持391

第三节 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其他理论399

一、区域经济的中心辐射论399

二、西方经济学者有关区域间发展的相关性的若干理论404

第十一章 地方政府与区域经济调控409

第一节 地方政府经济职能409

一、地方政府经济职能的依据409

二、地方政府经济调控的特点416

三、地方政府经济调控的任务418

第二节 区域经济调控方式的完善424

一、区域政府经济调控的基本原则424

二、完善区域经济调控需解决的主要问题428

三、区域经济调控手段432

四、区域政策工具439

参考文献444

后记465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