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地方制度法论PDF|Epub|txt|kindle电子书版本网盘下载
![地方制度法论](https://www.shukui.net/cover/35/33486230.jpg)
- 黄锦堂著 著
- 出版社: 元照出版有限公司
- ISBN:9789862551073
- 出版时间:2011
- 标注页数:521页
- 文件大小:26MB
- 文件页数:540页
- 主题词:
PDF下载
下载说明
地方制度法论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第一章 导论1
壹、议题与旨趣1
贰、我国地方自治之发展4
一、第一阶段4
二、第二阶段4
三、第三阶段6
四、第四阶段11
第二章 论地方自治之宪法保障13
壹、前言13
贰、中山先生的主张及入宪的过程13
一、中山先生的主张14
二、入宪的过程与版本16
參、宪法条文与修宪18
一、宪法本文采取权限划分与民选体制、省县得制订基本法等规定18
二、分析20
肆、1997年「精省」修宪23
伍、释义学的努力:地方自治本质之理论24
一、历史考察25
二、地方自治的理念28
三、美国式地方自治之简单观察29
四、我国宪法之精神:从文义及体系得为之掌握30
五、德国之「制度保障说」30
六、日本之「人民主权说」43
七、比较及对我国的启发47
八、治理理论的启发48
陸、地方自治的法制要求:民主正当性控制之理论57
柒、大法官之解释与检讨58
一、声请的管道与大法官的控制密度58
二、主要的解释59
第三章 行政区划65
壹、前言65
贰、行政区划制度概说66
一、行政区划之实质考量因素66
二、行政区划之效用与界限67
三、行政区划之制度要求68
參、晚近行政区划改革,尤其五都与一准直辖市体制之建立70
一、精省70
二、精省后县市级行政区划议题仍然热烈74
三、主要的改革方案75
四、准直辖市之条款78
五、三都十五县之修法79
肆、台中县市合并升格演变成为五都与一准直辖市80
一、升格案之准驳标准与裁量80
二、实质面之观察:台中县市合并升格并无争议,台北县已为准直辖市有无单独升格必要?81
三、执行情形与结果:一天审完,五都确立,没有充分的行政处分附款82
伍、因应「五都一准直辖市体制」之修法,尤其有关区之体制83
一、关于区之疆界83
二、区之自治与否83
三、关于地方政府间之合作90
四、其他之修正104
五、关于五都业务、权责与配备之修改106
陸、「五都一准直辖市体制」之宏观检讨106
柒、乡镇市级之行政区划108
一、自治选举之取消?108
二、乡镇市之合并?109
三、选举制度之改革当作出路?110
捌、原住民族自治区之问题110
一、问题的由来与发展110
二、原住民自治法草案之完成研拟与主要规定111
三、检讨121
玖、展望123
第四章 中央与地方之功能划分125
壹、前言125
一、概念厘清与研究重点125
二、政治学/公共行政学之关怀126
三、法学之研究途径126
贰、中央与第二级政府之功能划分127
一、宪法、地方制度法与专业法律所形成的基本架构127
二、第二级政府之功能:作为公共安全法律之执行机关129
三、第二级政府作为设施兴建与维护机关:第二级政府之自治事项(Ⅰ)138
四、作为自治事项之立法与执行机关:第二级政府之自治事项(Ⅱ)138
五、业务与权限得表现于行政组织139
六、中央部会之经由补助款而为调控139
參、乡镇市之功能140
一、乡镇市鲜少执行公共安全法律141
二、乡镇市办理自治事项143
三、县辖市得否因特殊性而享有较大权力,尤其执行公共安全有关业务?151
肆、附带说明:区之功能定位152
一、法源153
二、台北市区公所之功能153
三、新四都应为如何之制度设计?155
伍、中央与五都的业务与权责划分157
一、宪法之直辖市规定157
二、直辖市功能之实践157
三、刘兆玄院长关于五都定位之谈话158
四、萧全政教授内外政经变迁之宏观论述159
五、本文见解:五都的业务与权责应予扩大163
陸、结论与展望178
第五章 自治事项与委办事项之划分181
壹、前言181
贰、权限划分的应有理解184
一、事涉垂直的统治主体间之管辖权划分184
二、须否进行业务一权限划分185
三、二分法之有用性与限制性186
四、分权为当今之主流价值188
五、业务一权限划分应注意实施情形189
參、宪法的规定189
一、三分法之架构189
二、个别项目划分欠缺精密,未言及地方组织与人事,财政规定简单191
三、均权原则192
四、中央与地方政府间得否有「共同任务事项」?192
肆、宪法均权原则的立法实践:地制法偏重经费负担作为标准,专业法律则不够精密192
一、我国专业法律未能全盘修正,权限划分难以精确193
二、我国专业法律用词不精确,不无引发「机关借用」疑虑193
三、地方制度法误以经费负担作为划分标准,造成混乱194
伍、德国法的启发:珍惜地方自治的价值,地方事应尽量划归地方196
一、就自治事项与委办事项划分,各邦立法例不一,得区分为二元与一元模式197
二、权限划分的形式面安排:由专业法律为详细规定200
三、自治事项与委办事项的划分标准206
陸、日本自治与委办事项的划分215
一、事务划分原则215
二、自治事务与法定受托事务之定义与区分标准217
柒、我国法之检讨218
一、我国宪法地方自治之结构暨整体宪法价值之观察219
二、我国自治事项与委办事项之划分220
捌、展望:由二分法到多分法与案型之开放讨论,以及快速有效的全面修正方式221
第六章 地方府会关系与选举制度223
壹、前言223
贰、地方府会体制与主要制度224
一、宪法规定224
二、日据时代224
三、光复之后225
四、地方自治二法时代226
五、现行规定的特色:双元分立制与行政首长直接民选产生227
六、议员数目229
參、地方议会之职权240
一、审查地方法规240
二、地方预算案之审议240
三、质询权244
四、议员提案权245
五、县市政府之单纯提案246
六、人事权246
七、议决地方政府之组织246
八、议决财产之处分247
九、调查权、调阅权与言论免责权248
肆、地方议会之配备248
一、组织248
二、会期长短249
伍、影响府会运作的因素251
陸、晚近议题252
一、地方民选公职人员之停职与解职252
二、地方议会职权问题254
三、关于妇女保障名额258
柒、府会体制与议员选举制度之改革259
一、现行制度259
二、外国制度259
三、地方选举制度之改革265
捌、结论267
第七章 地方立法权269
壹、概说269
贰、关于地方自治条例269
一、地方自治条例的重要性269
二、宪法之规定270
三、性质为地方层级之法律270
四、地方法规名称271
五、罚则与法律保留问题271
六、成立与生效273
七、其他之合法性要件274
八、地方重要事项之「地方法规保留」275
九、实务之考察275
參、自治规则280
肆、委办规则281
一、我国专业法律鲜少明文规定,地制法第29条欠缺精确而易生争议281
二、地方何时拥有如何之补充立法权?281
三、须否经地方议会审议?283
四、事前核定284
伍、就委办事项之法律与法规命令,地方应有参与机会285
陸、附带介绍:日本国家法律与地方条例之关系286
一、日本法律先占理论概述286
二、理论大要287
三、对法律先占论之反省288
四、批判性理论的展开289
五、传统学说的修正291
六、现今学说状况292
七、小结293
柒、结论294
第八章 地方之执行权与参与权295
壹、前言295
贰、地方之执行权295
一、区分自治事项与委办事项295
二、现行规定296
三、我国法制仍有不足298
四、德国法之比较298
五、实施情形299
參、地方之参与权299
一、行政处分之程序参与299
二、地方公投300
三、地方之谘询性公投301
四、地方之法规制订参与权303
肆、结语305
第九章 论地方自治之监督——兼论公共课责之监督307
壹、前言307
贰、自治监督与府际关系307
參、德国法之比较308
一、地方监督之概念与区别309
二、自治监督之本质310
三、自治监督之手段310
四、区分为合法性监督与专业监督311
五、自治监督所应遵守之宪法原则313
六、主管机关313
肆、我国法之检讨314
一、就地方立法行为之监督314
二、就地方府会互动之监督316
三、就地方政府执行个案之监督316
四、就上级机关之代行处理317
五、其他之观察321
伍、关于监督机制之改良322
一、传统高权监督模式323
二、高危险性领域之「严格化之监督模式」323
三、「公共课责」之模式326
四、监督——课责模式之选用332
陸、结论333
第十章 村里与社区335
壹、前言335
贰、外国之村里制度336
一、欧洲国家336
二、德国之制度336
三、英国之parishes与葡萄牙之frequesias338
四、对我国之启发338
參、我国村里组织的现况与问题340
一、源起340
二、现行规定341
三、村里之政治版图344
四、村里之性质与任务347
五、村里之组织与配备351
六、学界见解352
肆、外国之社区制度354
一、概念界定354
二、外国之社区发展355
伍、我国的社区357
一、概说357
二、「社区发展工作纲要」之规定357
三、省思360
四、地方自发性、自主性之社团日渐发展361
五、社区总体营造361
陸、结论与展望365
第十一章 地方政府之组织与人事367
壹、前言367
贰、地方政府之组织371
一、地方行政组织法制之权力划分与实质考量371
二、地方政府组织之实质规定377
參、地方政府之人事379
一、人事法制权之垂直划分379
二、现行规定380
三、人事任用权之垂直划分385
四、人事任命权之水平划分387
五、员额问题388
肆、结语397
第十二章 地方财政399
壹、前言399
贰、宪法面与学理面之观察399
一、宪法规定399
二、财政学之观察400
參、地方收入论402
一、财政收支划分法之税收规定:分收、分成、统筹分配税款403
二、「地方税法通则」建立框架而赋予地方自主税收权,但成效不彰411
三、现行央地税收规定之检讨414
四、规费与工程受益费431
五、得否进一步开放——中国大陆之「包税制」提供一种思考?432
肆、地方支出论434
一、现行规定434
二、相关数据435
三、检讨436
伍、地方财政收支之调整441
一、统筹分配税款442
二、补助款450
陸、整体讨论:公平与效率之最适调和456
一、现行财政收支与调整的结果与特色456
二、是否公平?457
柒、地方政府之开源节流措施459
捌、结语462
第十三章 地方自治之诉讼保障465
壹、前言465
贰、地方自治团体之诉权466
一、人民团体以自己权益受到侵害为理由,而以团体名义起诉466
二、人民团体以成员权益受侵害,并以自己名义起诉?467
三、就乡镇市自治或委办施政决定之上级监督之争讼473
四、我国法之检讨473
參、宪法诉讼487
一、概说488
二、中央机关就央地关系争议,原则上不须声请释宪488
三、地方自治团体之声请释宪,原则上应先经行政诉讼程序488
肆、外国之立法例489
一、德国联邦国体制之权限争议489
二、德国邦与地方自治团体间之争议490
三、法国492
四、西班牙496
五、小结497
伍、结语497
第十四章 结构特色与治理展望501
壹、前言501
贰、我国地方政府的构造特色501
參、现行构造下之治理502
一、地方行政首长之治理502
二、中央之协力义务504
肆、未来的研究建议505
参考书目5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