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中药药剂学PDF|Epub|txt|kindle电子书版本网盘下载

中药药剂学
  • 杨明主编;倪健,冯怡,邱明丰等副主编 著
  • 出版社: 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
  • ISBN:9787532392599
  • 出版时间:2008
  • 标注页数:395页
  • 文件大小:115MB
  • 文件页数:419页
  • 主题词:中药制剂学-高等学校-教材

PDF下载


点此进入-本书在线PDF格式电子书下载【推荐-云解压-方便快捷】直接下载PDF格式图书。移动端-PC端通用
种子下载[BT下载速度快]温馨提示:(请使用BT下载软件FDM进行下载)软件下载地址页直链下载[便捷但速度慢]  [在线试读本书]   [在线获取解压码]

下载说明

中药药剂学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

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第一章 总论1

第一节 概述1

一、中药药剂学的性质与任务1

二、中药药剂学在中医药事业中的地位与作用2

三、中药药剂学常用术语2

第二节 中药药剂学的发展概况3

一、古代中药药剂的概况3

二、近代中药药剂的概况4

三、现代中药药剂学的概况4

第三节 剂型的分类及选择原则7

一、剂型的分类7

二、剂型的选择原则8

第四节 中药药剂工作的依据9

一、法定依据9

二、临床依据12

三、生产依据13

四、市场依据13

第五节 中药药剂学的基本内容14

一、中医药理论是中药药剂学的基本指导思想14

二、现代科学方法与技术是实现中药药剂学发展的支撑15

三、制备工艺是影响中药药剂质量的关键因素16

四、剂型是中药药剂学研究的重要内容17

五、质量控制是中药制剂安全性和有效性的保证18

六、安全有效是中药制剂的最终目标18

第二章 中药调剂20

第一节 概述20

第二节 处方21

一、处方的概念与种类21

二、医师处方的内容与特点21

三、处方药与非处方药23

第三节 中药处方的调配程序24

一、审查处方25

二、计价26

三、调配处方26

四、复核27

五、发药27

附录28

第三章 制药卫生30

第一节 概述30

一、中药制剂的卫生标准30

二、微生物污染的途径及预防措施31

第二节 制药环境的卫生管理32

一、中药制药环境的基本要求32

二、空气洁净技术与应用33

三、洁净室的卫生管理33

第三节 灭菌与防腐34

一、灭菌方法34

二、药剂的防腐与常用防腐剂37

第四节 无菌生产工艺与灭菌工艺参数37

一、无菌生产工艺37

二、灭菌工艺有关参数及其相关性38

第四章 中药制剂的原辅料40

第一节 中药制剂的原料40

一、中药材40

二、中药饮片41

三、中药提取物44

第二节 中药制剂的辅料46

一、辅料在中药制剂中的作用46

二、药用辅料的种类47

三、药用辅料的质量标准49

四、辅料研究的进展49

第五章 粉碎、筛析、混合51

第一节 粉碎51

一、含义及目的51

二、基本原理51

三、方法52

四、粉碎机械及原则53

第二节 筛析55

一、含义及目的55

二、药筛的种类与规格56

三、粉末的分等56

四、过筛与离析器械56

第三节 混合58

一、含义及目的58

二、混合机制58

三、混合方法58

四、混合器械59

第四节 粉体学理论在药剂学中的应用59

一、粉体学的概念59

二、微粉的特性与应用60

第六章 浸提、精制、浓缩、干燥63

第一节 浸提63

一、浸提的过程与影响因素63

二、常用浸提溶媒与辅助剂65

三、常用浸提方法与设备66

第二节 精制70

一、常用分离方法与设备70

二、常用纯化方法73

第三节 浓缩75

一、影响浓缩的因素75

二、浓缩方法与设备76

第四节 干燥79

一、干燥的基本原理与影响因素79

二、干燥的方法与设备80

第七章 浸出药剂85

第一节 概述85

一、含义85

二、特点85

三、分类86

第二节 汤剂86

一、概述86

二、制备方法87

三、煎煮过程对药效的影响88

四、汤剂剂型改进的研究进展89

五、举例90

第三节 合剂90

一、概述90

二、制备方法90

三、举例91

第四节 糖浆剂91

一、概述91

二、制备方法92

三、常见问题与解决办法93

四、举例93

第五节 煎膏剂(膏滋)94

一、概述94

二、制备方法94

三、质量检查与讨论95

四、举例96

第六节 酒剂与酊剂96

一、概述96

二、制备方法97

三、质量检查98

四、举例98

第七节 流浸膏剂与浸膏剂99

一、概述99

二、制备方法99

三、质量要求100

四、举例100

第八节 茶剂101

一、概述101

二、制备方法101

三、质量检查102

四、举例102

第八章 液体药剂103

第一节 概述103

一、含义103

二、特 点103

三、分类104

四、质量要求104

五、常用溶剂105

第二节 真溶液型药剂106

一、提高药物溶解度的方法与原理106

二、真溶液型药剂109

第三节 胶体溶液型药剂112

一、概述112

二、制法114

三、举例115

第四节 乳浊液型药剂115

一、概述115

二、乳浊液形成的理论116

三、乳化剂116

四、制法118

五、稳定性120

六、复合型乳剂121

七、举例121

第五节 混悬液型药剂122

一、概述122

二、稳定性122

三、稳定剂124

四、制法125

五、举例125

第六节 混合分散体系的液体药剂126

一、概述126

二、形成原理126

三、纯化工艺127

四、制剂稳定性127

第七节 不同给药途径用液体制剂128

一、洗剂128

二、搽剂128

三、滴耳剂128

四、滴鼻剂128

五、漱口剂129

六、灌洗剂129

七、灌肠剂129

第八节 液体药剂的矫嗅、矫味与着色129

一、矫味剂和矫嗅剂129

二、着色剂130

第九节 液体制剂的包装与贮存130

第九章 注射剂(附滴眼剂)131

第一节 概述131

一、含义131

二、特点132

三、分类132

四、质量要求133

五、给药途径133

第二节 热原134

一、热原的含义与组成134

二、热原的基本性质134

三、注射剂污染热原的途径135

四、注射剂中除去热原的方法135

五、热原与细菌内毒素的检查方法136

第三节 注射剂的溶剂137

一、注射用水137

二、注射用油139

三、其他注射用溶剂140

第四节 注射剂的附加剂141

一、增加主药溶解度的附加剂141

二、帮助主药混悬或乳化的附加剂142

三、防止主药氧化的附加剂142

四、抑制微生物增殖的附加剂143

五、调整pH的附加剂143

六、减轻疼痛的附加剂144

七、调整渗透压的附加剂与方法144

第五节 注射剂的制备147

一、注射剂制备的工艺流程与环境区域划分147

二、注射剂容器的种类、要求与处理148

三、注射用半成品的制备149

四、注射剂的配液与滤过150

五、灌封、灭菌、质检、印字与包装151

六、举例152

第六节 中药注射剂的质量检查154

一、中药注射剂的质量检查项目154

二、中药注射剂的质量问题讨论157

第七节 输液剂与血浆代用液158

一、含义、特点与分类158

二、质量要求159

三、制备160

四、质量问题161

五、血浆代用液162

第八节 注射用无菌粉末与其他注射剂163

一、注射用无菌粉末163

二、混悬液型注射剂165

三、乳状液型注射剂166

第九节 滴眼剂167

一、概述167

二、质量要求167

三、作用机制168

四、附加剂169

五、制法170

第十章 外用膏剂172

第一节 概述172

一、含义172

二、特点172

三、分类172

四、经皮吸收机制与影响因素173

第二节 软膏剂175

一、概述175

二、基质176

三、制备179

四、质量检查、包装与贮藏180

五、贮藏过程中常见问题与解决措施181

六、举例181

七、眼膏剂182

第三节 膏药183

一、概述183

二、黑膏药183

三、白膏药186

四、质量检查186

第四节 贴膏剂186

一、概述186

二、橡胶膏剂187

三、巴布膏剂189

四、贴剂190

五、质量检查191

第五节 凝胶剂、糊剂与涂膜剂192

一、凝胶剂192

二、糊剂193

三、涂膜剂194

第十一章 栓剂195

第一节 概述195

一、含义195

二、特点195

三、分类196

四、药物吸收途径及其影响因素196

第二节 栓剂的基质与附加剂197

一、基质的要求197

二、基质的种类197

三、基质的选用198

四、附加剂199

第三节 栓剂的制备200

一、制备200

二、举例202

第四节 栓剂的质量检查、包装与贮藏202

一、质量检查202

二、包装与贮藏203

第十二章 胶剂204

第一节 概述204

一、含义204

二、特点204

三、分类204

第二节 胶剂的制备205

一、制备205

二、举例207

第三节 胶剂的质量检查、包装与贮藏208

一、质量检查208

二、包装与贮 藏208

第十三章 散剂209

第一节 概述209

一、含义209

二、特点209

三、分类209

第二节 散剂的制备210

一、一般散剂的制备210

二、各类特殊散剂的制备212

第三节 散剂的质量检查、包装与贮藏214

一、质量检查214

二、包装与贮藏215

第十四章 丸剂216

第一节 概述216

一、含义216

二、特点216

三、分类217

四、制法217

第二节 水丸217

一、概述217

二、赋形剂217

三、制备218

四、举例218

第三节 蜜丸219

一、概述219

二、蜂蜜的选择与炼制219

三、制备220

四、举例221

第四节 水蜜丸和浓缩丸221

一、水蜜丸221

二、浓缩丸222

第五节 微丸223

一、概述223

二、制备223

三、形成机制223

四、举例223

第六节 糊丸与蜡丸224

一、糊丸224

二、蜡丸225

第七节 滴丸剂226

一、概述226

二、制备226

三、制备理论探讨227

四、质量检查228

五、举例228

第八节 丸剂的筛选与包衣229

一、筛选229

二、包衣230

第九节 丸剂的质量检查、包装与贮藏230

一、质量检查230

二、包装与贮藏232

第十节 丸剂可能出现的问题与解决措施232

一、染菌途径与防菌、灭菌措施232

二、克服溶散超时限的措施232

三、塑制法常见问题与解决措施233

第十五章 颗粒剂234

第一节 概述234

一、含义234

二、特点234

三、分类234

第二节 颗粒剂的制备235

一、常用辅料235

二、制备236

三、块状冲剂的制备239

四、颗粒剂常见的质量问题与解决措施239

五、举例240

第三节 颗粒剂的质量检查、包装与贮藏241

一、质量检查241

二、包装与贮藏241

第十六章 胶囊剂242

第一节 概述242

一、含义242

二、特点242

三、分类243

第二节 胶囊剂的制备243

一、硬胶囊剂的制备243

二、软胶囊剂的制备249

三、肠溶胶囊剂的制备252

第三节 胶囊剂的质量检查、包装与贮藏253

一、质量检查253

二、包装与贮藏253

第十七章 片剂254

第一节 概述254

一、含义254

二、特点254

三、片剂的分类255

第二节 片剂的辅料256

一、稀释剂与吸收剂257

二、润湿剂与黏合剂258

三、崩解剂259

四、润滑剂261

第三节 片剂的制备262

一、湿法制颗粒压片262

二、干颗粒法制片266

三、粉末直接压片266

四、片剂成型的影响因素266

五、压片时常见问题与解决措施267

第四节 片剂的包衣269

一、片剂包衣的目的、种类与要求269

二、包衣方法与设备270

三、片剂包衣物料与包衣操作272

第五节 片剂的质量检查、包装与贮藏277

一、质量检查277

二、包装与贮藏278

三、举例279

第十八章气剂与喷雾剂281

第一节 气雾剂281

一、概述281

二、组成283

三、处方设计286

四、制备288

五、质量检查289

第二节 喷雾剂291

一、概述291

二、喷雾器291

三、喷雾剂的制备293

四、喷雾剂的质量检查294

五、举例294

第十九章 药物制剂新技术295

第一节 包合技术295

一、含义295

二、包合材料——环糊精295

三、β-环糊精的包合作用296

四、制备方法296

五、验证方法297

第二节 固体分散技术297

一、含义与特点297

二、载体材料298

三、类型299

四、制备方法299

五、速释与缓释原理300

六、质量评价300

第三节 微型包囊技术300

一、含义与特点300

二、囊心物与囊材301

三、制备方法301

四、质量评定304

第四节 脂质体制备技术305

一、含义与特点305

二、分类与结构305

三、制备脂质体的材料306

四、制备方法307

五、质量评定307

第五节 缓释制剂与控释制剂308

一、概述308

二、制备方法310

三、质量评价312

第六节 靶向制剂313

一、概述313

二、被动靶向制剂313

三、主动靶向制剂315

四、物理化学靶向制剂316

五、靶向制剂的靶向性评价317

第二十章 其他剂型318

第一节 膜剂318

一、概述318

二、分类与应用319

三、质量检查319

四、制备方法320

五、举例320

第二节 离子导入剂321

一、概述321

二、举例322

第三节 纸型片322

一、概述322

二、制备方法322

三、举例323

第四节 海绵剂323

一、概述323

二、质量检查324

三、制备方法324

四、举例324

第五节 丹药325

一、概述325

二、制备方法325

三、举例326

第六节 灸剂、熨剂327

一、概述327

二、举例328

第七节 棒剂、线剂、条剂328

一、概述328

二、举例329

第八节 烟剂、烟熏剂、香囊(袋)剂329

一、概述329

二、质量检查330

三、制备方法330

四、举例331

第二十一章 中药制剂稳定性333

第一节 概述333

一、研究的目的、意义和任务333

二、变化分类333

第二节 影响中药制剂稳定性的因素及稳定化措施334

一、影响因素334

二、措施336

第三节 考察方法337

一、化学动力学简介338

二、考察项目339

三、考察方法339

第四节 中药固体制剂稳定性343

一、特点344

二、试验344

第五节 包装材料对制剂稳定性的影响346

一、玻璃346

二、塑料347

三、金属347

四、橡胶347

第二十二章 中药制剂生物有效性评价349

第一节 概述349

一、含义349

二、研究现状与意义349

第二节 影响制剂生物有效性的因素351

一、机体因素352

二、药物因素353

三、剂型因素356

第三节 研究中药制剂生物有效性的方法360

一、研究方法360

二、生物利用度361

三、溶出度368

四、溶出度与生物利用度的相关关系372

第二十三章 中药制剂的配伍变化和不良反应375

第一节 概述375

一、药物配伍用药的目的375

二、药物配伍变化的类型375

三、中药制剂不良反应及分型376

第二节 中药制剂的配伍变化376

一、物理配伍变化376

二、化学配伍变化378

三、药理学配伍变化379

四、注射液的配伍变化381

第三节 溶液中配伍变化的实验方法382

一、可见的配伍变化实验方法382

二、测定变化点的pH383

三、稳定性试验383

四、仪器分析方法385

第四节 配伍变化的处理原则与方法385

一、处理原则385

二、处理方法385

第五节 中药制剂的不良反应386

一、概述386

二、临床表现386

三、原因388

四、处理方法388

第二十四章 中药制剂研究的基本思路探讨390

一、核心理念和指导思想390

二、研究思路391

三、技术手段393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