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协同创新环境下的研究生联合培养机制改革研究PDF|Epub|txt|kindle电子书版本网盘下载
- 张淑林,李金龙,裴旭编著 著
- 出版社: 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 ISBN:9787040454673
- 出版时间:2016
- 标注页数:221页
- 文件大小:42MB
- 文件页数:236页
- 主题词:研究生教育-培养模式-研究-中国
PDF下载
下载说明
协同创新环境下的研究生联合培养机制改革研究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第一章 绪论1
第一节 研究背景1
第二节 研究意义2
第三节 概念界定5
一、协同创新5
二、联合培养9
三、协同创新环境下的研究生联合培养11
四、协同创新环境下的研究生联合培养机制改革12
第四节 研究思路与研究内容15
一、研究思路15
二、研究内容16
第五节 研究方法与创新之处17
一、研究方法17
二、创新之处17
第二章 文献综述19
第一节 国外联合培养机制研究综述19
第二节 国内联合培养机制研究综述23
第三节 简要评析28
第三章 联合培养机制改革理论基础、适用分析及模型构建31
第一节 协同创新理论及其在联合培养机制构建中的适用性分析31
一、协同创新理论概述及内涵解析31
二、协同创新理论在联合培养中的适用性分析34
三、协同创新环境下研究生联合培养机制模型的构建36
第二节 新公共管理理论及其在联合培养政府调控机制中的适用性分析38
第三节 系统耦合理论及其在联合培养沟通协调机制中的适用性分析41
第四节 资源依赖理论及其在联合培养资源共享机制中的适用性分析42
第五节 利益相关者理论及其在联合培养科学评价机制中的适用性分析45
第四章 我国研究生联合培养演进历程及其在协同创新环境下的基本模式49
第一节 我国研究生联合培养的演进历程49
一、初创阶段(1951—1977年):学研配合培养与“集体”培养49
二、探索阶段(1978—1992年):委托培养与产学研联合培养50
三、扩展阶段(1993—2006年):政产学研联合培养与境内外联合培养52
四、深化阶段(2007年至今):联合培养体系构建与协同创新53
第二节 我国研究生联合培养的嬗变特征56
第三节 协同创新环境下我国研究生联合培养的基本模式58
一、以“校际联合、校所联合”为主的科学前沿领军型人才培养模式63
二、以“校企联合、校所联合”为主的行业产业高技术人才培养模式64
三、以“校地联合、校企联合”为主的区域发展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65
四、以“多元组织联合”为主的文化传承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67
第五章 协同创新环境下我国研究生联合培养机制建设现状及问题69
第一节 研究生联合培养政府调控机制现状与问题69
一、国外政府在联合培养工作中的角色与作用69
二、我国政府在联合培养工作中的角色与作用71
三、联合培养工作政府调控机制的问题分析73
第二节 研究生联合培养沟通协调机制现状与问题75
一、研究生联合培养沟通协调机制现状75
二、联合培养工作沟通协调机制的问题分析76
第三节 研究生联合培养资源共享机制现状与问题79
一、研究生联合培养沟通协调机制现状79
二、联合培养工作资源共享机制的问题分析81
第四节 研究生联合培养评价机制现状与问题84
一、研究生联合培养评价机制现状84
二、联合培养工作评价机制的问题分析85
第六章 协同创新环境下的研究生联合培养:政府调控机制改革89
第一节 优化招生计划分配机制89
第二节 实施高端人才联合培养专项工程91
第三节 完善联合培养法律法规和政策体系94
一、联合培养法律法规及配套政策的层级95
二、联合培养法律法规及配套政策的内容97
第四节 成立国家级研究生联合培养专门机构100
第七章 协同创新环境下的研究生联合培养:沟通协调机制改革103
第一节 联合培养沟通协调物理系统耦合103
一、协调组织机构耦合104
二、沟通规则程序耦合105
三、信息平台耦合105
第二节 联合培养沟通协调知识基础耦合106
一、研发知识耦合106
二、培养方案耦合107
三、课程设置耦合109
第三节 联合培养沟通协调管理系统耦合111
一、双导师制耦合111
二、奖助制度耦合113
三、管理内容耦合115
四、质量控制耦合117
五、中介服务耦合118
第四节 联合培养沟通协调文化价值耦合121
第八章 协同创新环境下的研究生联合培养:资源共享机制改革124
第一节 联合培养资金资源依赖原理与共享机制改革124
一、联合培养资金资源依赖原理124
二、联合培养资金资源共享机制改革127
第二节 联合培养人才资源依赖原理与共享机制改革134
一、联合培养人才资源依赖原理134
二、联合培养人才资源共享机制改革136
第三节 联合培养平台资源依赖原理与共享机制142
一、联合培养平台资源依赖原理142
二、联合培养平台资源共享机制改革145
第四节 联合培养声誉资源依赖原理与共享机制154
一、联合培养声誉资源依赖原理154
二、联合培养声誉资源共享机制改革155
第九章 协同创新环境下的研究生联合培养:评价机制改革158
第一节 联合培养工作绩效评价和成果归属评价机制改革158
一、联合培养多元组织工作绩效评价机制改革159
二、联合培养成果归属及知识产权评价机制改革160
第二节 构建联合培养资金资源共享效益评价体系162
第三节 构建基于“毕业生群体”视角的研究生教育质量评估模式168
一、核心概念168
二、模式构建171
三、模式评价174
第十章 结论与展望175
第一节 研究总结175
第二节 研究展望178
参考文献180
附录1 部分校所、校企联合培养研究生协议信息分析192
附录2 课题组调研单位与调研内容206
附录3 部分全国示范性全日制工程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联合培养实践基地建设信息208
附录4 2014年高等学校与科研机构联合培养研究生试点工作专项招生计划2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