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生药学 供药学类专业用PDF|Epub|txt|kindle电子书版本网盘下载
![生药学 供药学类专业用](https://www.shukui.net/cover/40/33463835.jpg)
- 王喜军主编;刘训红,崔亚君,陈随清等副主编 著
- 出版社: 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
- ISBN:9787513207270
- 出版时间:2012
- 标注页数:386页
- 文件大小:87MB
- 文件页数:403页
- 主题词:生药学-中医学院-教材
PDF下载
下载说明
生药学 供药学类专业用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上篇 总论1
第一章 生药与生药学1
第一节 生药1
一、生药的定义1
二、生药的产生及特性1
三、生药的种类和资源1
四、生药的成分2
五、生药的应用2
第二节 生药学3
一、生药学的定义3
二、生药学的任务3
(一)生药质量及其变化规律3
(二)生药资源发现与利用4
第三节 生药及生药学的发展史5
一、生药及生药学的产生5
二、近代生药学及其发展7
三、生药学及生药学研究的未来发展8
第二章 生药的品种鉴定9
第一节 品种的本草考证9
一、本草考证的意义9
二、本草考证的方法9
三、本草考证与生药品种10
第二节 品种鉴定方法11
一、基原鉴定11
二、性状鉴定12
三、显微鉴定12
(一)显微制片方法12
(二)细胞内含物鉴定和细胞壁性质检查13
(三)显微测量13
四、理化鉴定13
(一)物理常数的测定13
(二)常规测定及检查14
(三)显微化学反应法15
(四)微量升华15
(五)荧光分析15
(六)色谱法16
(七)光谱法(分光光度法)16
(八)色谱-光谱联用仪分析法16
(九)含量测定16
第三节 品种鉴定的现代技术16
一、DNA分子标记技术17
(一)DNA分子标记技术简介17
(二)DNA分子标记技术的应用17
二、指纹图谱技术18
(一)指纹图谱技术简介18
(二)指纹图谱的技术要求及应用19
三、植物代谢物组学技术21
(一)植物代谢物组学简介21
(二)植物代谢物组学技术和方法21
(三)植物代谢物组学的应用22
第三章 生药有效性评价26
第一节 有效成分确定26
一、化学成分及有效成分26
二、化学成分的生物合成及生物转化29
三、有效成分的定性分析29
(一)活性导向分离法29
(二)高通量筛选方法30
(三)生物色谱法30
(四)中药血清药物化学方法31
四、有效成分的定量分析33
(一)定量分析方法33
(二)方法学验证35
五、生药的质量标准及质量评价39
(一)生药质量标准介绍39
(二)生药质量标准的技术要求39
第四章 生药的安全性评价44
第一节 安全性关联有毒成分及其分析44
一、内源性有毒成分分析44
(一)概述44
(二)分析方法45
二、外源性有毒成分分析45
(一)概述45
(二)分析方法45
第二节 安全性评价技术与方法46
一、经典的安全性评价方法46
二、代谢组学评价方法46
第五章 生药质量变化规律与质量调控49
第一节 生药质量的变化规律49
一、种质与质量49
二、生长发育与质量49
三、环境因子与质量50
四、栽培技术与质量50
五、采收、加工及贮存与质量51
第二节 生药的质量调控51
一、产地生态环境调控52
二、种质及繁殖材料调控52
三、栽培与养殖管理52
四、采收与产地加工管理53
(一)最适采收期的确定53
(二)加工方法与质量54
(三)贮藏及养护调控55
五、包装贮存与运输管理56
六、生药生产质量管理规范(GAP)56
第六章 生药资源及可持续利用57
第一节 生药资源概况57
一、生药资源的现状57
二、影响生药资源可持续利用的因素57
第二节 发现新资源的途经和方法58
一、从古代本草中挖掘生药资源58
二、从民间用药经验及民族药中寻找新资源58
三、依据植物的亲缘关系寻找新资源59
四、以化学成分为线索寻找新资源59
第三节 生药资源的保护59
一、生药资源保护的对象59
二、建立和完善药用动、植物自然保护区59
三、野生濒危药用资源的引种与驯化60
四、种质资源的保护与开发60
下篇 各论62
第七章 藻类62
第一节 概述62
第二节 藻类的分类与主要药用品种63
一、褐藻门63
二、红藻门63
三、绿藻门64
第八章 真菌类65
第一节 概述65
第二节 真菌类的分类与主要药用品种66
一、子囊菌亚门66
二、担子菌亚门69
第九章 地衣类75
第一节 概述75
第二节 地衣类的分类与主要药用品种75
第十章 蕨类植物门77
第一节 概述77
第二节 重要药用科及其代表生药77
一、蚌壳蕨科77
二、鳞毛蕨科78
三、水龙骨科82
第十一章 裸子植物门83
第一节 概述83
第二节 重要药用科及其代表生药83
一、银杏科83
二、红豆杉科86
三、麻黄科88
第十二章 被子植物门93
第一节 双子叶植物纲93
一、概述93
二、重要药用科及其代表生药93
(一)马兜铃科93
(二)蓼科96
(三)苋科101
(四)毛茛科104
(五)小檗科116
(六)防己科117
(七)木兰科118
(八)樟科125
(九)罂粟科129
(十)十字花科130
(十一)杜仲科133
(十二)蔷薇科136
(十三)豆科140
(十四)芸香科155
(十五)橄榄科160
(十六)楝科162
(十七)远志科163
(十八)大戟科167
(十九)鼠李科170
(二十)瑞香科175
(二十一)桃金娘科179
(二十二)五加科183
(二十三)伞形科193
(二十四)山茱萸科214
(二十五)木樨科216
(二十六)马钱科221
(二十七)龙胆科224
(二十八)夹竹桃科229
(二十九)萝藦科229
(三十)旋花科230
(三十一)紫草科231
(三十二)唇形科232
(三十三)茄科246
(三十四)玄参科251
(三十五)列当科257
(三十六)爵床科257
(三十七)茜草科260
(三十八)忍冬科266
(三十九)桔梗科269
(四十)菊科276
第二节 单子叶植物纲290
一、概述290
二、重要药用科及其代表生药290
(一)泽泻科290
(二)禾本科293
(三)莎草科294
(四)棕榈科295
(五)天南星科300
(六)百部科303
(七)百合科304
(八)薯蓣科313
(九)鸢尾科314
(十)姜科316
第十三章 动物类生药328
第一节 概述328
第二节 动物的分类329
一、动物分类的基本单位及等级329
二、动物的学名330
三、动物类生药的分类330
第三节 动物类生药的活性成分331
一、氨基酸、多肽、蛋白质类331
(一)氨基酸331
(二)多肽331
(三)蛋白质332
二、生物碱类毒素332
(一)胍类衍生物332
(二)环外含氮类333
(三)吲哚类333
(四)吡咯衍生物333
三、甾体类和萜类333
(一)激素类333
(二)蟾毒配基类333
(三)胆汁酸333
(四)蜕皮激素334
(五)海洋甾体类334
(六)萜类334
四、多不饱和脂肪酸类334
五、多糖类334
第四节 动物类生药主要品种335
第十四章 矿物类生药353
第一节 概述353
一、矿物类生药的历史和发展353
二、矿物类生药的性质353
三、矿物类生药的鉴定355
四、矿物类生药的分类356
第二节 矿物类生药主要品种356
附录362
一、常用生药的薄层色谱法应用表362
二、常用生药一般定性鉴别实验法一览表364
三、常用生药材及其成分定量方法总括表371
索引373
一、生药名笔画索引373
二、生药拉丁名索引375